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2教案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性质、考试特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学习要求和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过程:一、 古代汉语课考试的特点作为一门课程,衡量的基本标准就是考试。因此首先介绍古代汉语课程的考试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学习。先看一份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六书是分析汉字形义关系的基本理论,其具体的名称是 。2古今汉语的词义差异可以从 三个方面来考察。在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方面。3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主要区别是 。4通假字和假借字的主要区别是 。5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 。二、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14分):1射其右,毙于车中。2星队木鸣,国人皆恐。3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5姜氏何厌之有!6秦氏有好女。7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三、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0分):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此小大之辩也。3.天行有常。4.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在句中的意义(12分):1.魏文侯燕饮。2.植其杖而芸。3.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4.无以,则王乎?5.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6.箕子阳狂,接舆避世。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14分):1.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2.逐之,三周华不注。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抚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项泊杀人,臣活之。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属于那种类型(12分):1.夫晋何厌之有!2.楚之恩惠,未之敢忘。3.唯陈言之务去。4.之二虫又何知?5.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6.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七、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倾,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倾,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倾,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曰:“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总的看,古代汉语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题目小而多。虽然是七道大题,但每道大题下面又有若干小题目,每道小题目的分数是2分左右。由于题目小而多,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覆盖面较广。在期末复习时经常会遇到同学问考试重点的问题,对古代汉语来说,很难像知识类课程那样说哪章、哪节是重点。它的重点散见于教材的各篇文选和各讲通论当中。因此,如果说重点,考试的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不是某篇文选、某讲通论,而是各篇文选和各讲通论中出现的古代汉语特有的文字、词汇、语法现象上。这是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的性质是语言工具课。1 语言。作为语言课,我想与之类似的是外语课。要学好一门语言课,必须下功夫掌握该语言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王力先生曾经提出,要像学习外语那样学习古代汉语。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学好古代汉语课是不成问题的。为什么要像学习外语那样学习古代汉语,因为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的语言系统。比如: 1.此小大之辩也。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辩论的“辩”,句中的意思是区别;说话的“说”,句中的意思是高兴。“错”在句中的意思是放弃。这是文字问题。再如:1星队木鸣,国人皆恐。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姜氏何厌之有!5秦氏有好女。6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国人”,句中的意思是“国都的人”;“城”,句中的意思是“城墙”;“行李”,句中的意思是“外交使节”;“厌”,句中的意思是“满足”;“好”,句中的意思是“漂亮”;“妻子”,句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这是词汇问题。又如: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抚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项泊杀人,臣活之。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5楚之恩惠,未之敢忘。6.唯陈言之务去。7.之二虫又何知?8.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以上是语法问题。14是词类活用 ;59是宾语前置。古今汉语有同有异,而古代汉语课学习的是“异”,对古代汉语特有的文字、词汇、语法现象必须一个一个地掌握。所谓掌握,就是背下来。2 工具。作为工具课,其基本要求是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大量的练习。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文选和古汉语知识通论知识。总的来说,文选和通论知识所学习的主要是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要求是一结合、三落实。一结合是文选与通论知识相结合,结合的方法是以通论知识为纲,掌握文选中出现的能够体现该知识的字、词、句。三落实是“字、词、句”落实,落实的标志是能够用通论知识来解释文选中的字、词、句。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到一结合、三落实。下面我们先谈谈如何以通论知识为纲,掌握文选中出现的能够体现该知识的字、词、句。比如名词用如动词、名次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这两讲通论讲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作为知识,我们要能够说明下列问题:1 什么是词类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二者有什么区别?2 什么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3 如何判断名词、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4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5 如何翻译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这些知识提供了文选学习的重点,即要掌握文选中出现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依此类推,文选中出现的体现了通论知识的字、词、句都要熟练掌握。一篇文选字数较多,但需要掌握的字、词、句并不多。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文字问题:1 必餍酒肉而后反:反,“返”的古字。2 蚤起:蚤,通“早”。3 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词义问题:重点词:1 良人之所之:之(2),前往。所之,到的地方。2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国都。一般词:良人、瞷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顾而之他、讪其良人、施施从外来、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几希矣语法问题:1 餍酒肉而后反: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饱。2 良人未之知: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按照通论知识提供的线索来找,这篇文章需要熟练掌握的字词句一共七处。如何掌握,就是做到能够用通论知识来解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词、句三落实。其实,这些知识点在注释中都有,只要阅读时把它们挑出来、背下来就行了。四关于翻译关于古文翻译的知识是第二学期讲的,但本学期考试肯定有翻译的题目,与第二学期翻译题目不同点在于本学期翻译的文章出自所学文选范围之内。因此,在学习文选的时候要注意做翻译练习。做翻译练习时首先要注意先学学习翻译的步骤,这就是对译和调整。1 对译所谓对译,就是逐字逐句的上下对译。例如: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翻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公开批评厉王。,在很多情况下,直译之后,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对译可以避免漏译。对译是学习古文翻译的基础。2调整 调整的方法主要是调整词序和增补词语。甲、调整词序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1)原文:无 适小国, 将 不 女容 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原文: 上不我用,即亡 。对译:主上不我用,就逃跑了。调整:主上不用我,就逃跑了。(3)原文:邴夏 御 齐侯。(齐晋鞌之战)对译:邴夏 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5)原文:先 生不 羞 ,乃有意欲 为 收责于薛 乎?(冯谖客孟尝君)对译:先生不 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乙、增补词语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 一 鼓 作 气, 再 而衰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 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 三 而竭 。(曹刿论战)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要选择古代汉语语言现象比较突出的文章来做练习。例如: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3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翻译后可以对照古代汉语学习辅导中的参考译文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错误,错误发生在什么地方,找出错误的多发点,以便引起注意。如果没有时间,至少应该把词类活用的句子翻译一下,把古代汉语学习辅导中的翻译都读一遍。论语【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重点难点】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内容过程:一、文字方面1、“德之不脩。”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2、“遇诸塗。”塗途古今字路途。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4、“归孔子豚。”归馈通假字赠送。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伺通假字探察。6、“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字返回7、“植其杖而芸。”芸耘通假字锄草。二、词汇方面:1、“颜渊季路侍。”侍:侍立于尊者身旁。2、“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3、“敝之而无憾。”敝:破,坏;动词,指用破。憾:怨,不满。4、“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显示,表白。5、“学之不讲。”讲:习,反复研究讨论。6、“闻义不能徒。”徒:迁从,改从。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启:开导,启发。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发:启发。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角。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反:类推。复,重复。9、“饭疏食。”饭:动词,吃。疏:粗。“疏食”即粗粮。10、“子适卫,冉有仆。”适:动词,到去。仆:驾车。11、“庶矣哉!”庶:众,人多。12、“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13、“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14、“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15、“且尔言过矣。”过:错,形容词。16、“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国。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陈列,摆出来。列:位次,职务。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扶持,把着。颠:跌倒。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厌恶。辞:言辞,此指托辞、借口。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忧。2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施行。24、“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不在。25、“好从事而亟失时。”亟(qi):时间副词,屡次。26、“日月逝矣。”逝:往,离去。27、“子路从而后。”后: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28、“遇丈人,以杖荷蓧。”荷:肩负,扛,挑。2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人体的某一部分。四体指人的四肢。30、“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信”,使动用法,“使信任”。“怀”,使动用法,“使归依”。“曲肱而枕之。”“曲”,使动用法,使弯曲。“富之。”“富”,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安”,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谒见”。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动词用作使动,给吃。“见”,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反:类推。复,重复。“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2、宾语前置句式“既庶矣,又何加焉?”“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尔”为动词“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3习惯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吧”。“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何以伐为”即:“为什么要讨伐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4虚词用法举例夫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般充当定语。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之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之”指代子路。“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之”指代君臣之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例:“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前“之”为此类用法。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多用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又何加焉?”即“又何加于是?”,意为“再给卫国增添些什么?”则连词,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与动词,同在一起。如:“岁不我与。”介词,同,和。如:“来!予与尔言。”注意这句中的“与”不是连词。句子的主语是“予”,是阳货对孔子说话,“与尔”为介宾结构,介绍说话的对象。“言”的行为发出者并不包括“尔”在内。 词类活用【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选句例,加以解释。【重点难点】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过程: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辨识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从左右,皆肘之。”“肘”本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用肘撞。这是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肘”在此活用为动词。(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判断其活用。“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的意思。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就有宾语,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辨别其活用。“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句子的主语是单于。“降武”不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又如:“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饮”是及物动词,带宾语。但“饮余马”只能是“使余马饮”,“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句成分经常省略,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样阅读理解时就需要加以辨认。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病”不是陈述主语“天”的,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的意思。三、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多”为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活用为一般动词。“善”为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活用为一般动词。(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宣子说,乃轻币。”“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意动,即认为食物香甜,认为服饰漂亮,认为住处安适,认为习俗快乐。四、名词的活用主要有四种情况:(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西”为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向西推进。“饔飧”为名词,指早、晚饭,活用为一般动词,做饭。(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疬。”“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子”、“臣”为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子女,使成为臣子。“腊之”的“腊”,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腊”。“生死”、“肉骨”是使动用法,使死人复生,使骨头长肉。(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友风而子雨。”“孟尝君客我。”“友”、“子”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风为友,以雨为子”。“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四)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放在这里介绍。名词做状语,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东”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在朝廷上”。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失期,法皆斩。”“杖”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杖。“法”名词作状语表依据,依照法令。3、表示对人的态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倡优”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乐人、伶人那样畜养他们。4、表示比喻,“像一样”。“射之,豕人立而啼。”“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人”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蛇”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蛇一样。五、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沛公欲王关中。”“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做天下的王。“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候张良”“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与顷襄王”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活用为动词,游水。4、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既来之,则安之。”“安”是形容词,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是“使安”的意思。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浴乎沂,风乎舞雩。”“风”为名词,带上介词结构的补语,已经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6、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衣冠而见之”“曲肱而枕之”(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识别。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试看以下例句;“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这是客观的结果。“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主观的看法。(三)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例如:“豕人立而啼。”孤立地看,也许可以理解为人站着哭,但原文人字前面还有一名词豕作主语,那么人立只能理解为象人一样站着。属于名词作状语言了。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重点难点】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过程:一、文字方面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煖:同“暖”。2、皆欲赴愬于王愬:同“诉”。3、放辟邪侈辟:后来写作“僻”。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颁白:通“斑白”。二、词汇方面1、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2、齐国虽扁小,吾何爱一牛爱:吝惜。3、则牛羊何择焉择:区别。4、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心动的样子。5、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三、书面翻译全文。 代词【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要求全面了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基本情况,能在文句中辨认代词,解释该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重点难点】全面了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基本情况,能在文句中辨认代词,解释该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过程: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一、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吾与徐公孰美?”“礼与食孰重?”“孰”还常构成固定组合“孰与”,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吾孰与徐公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惟坐待亡,孰与伐之。”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何贵何贱?”“曰:是何也?”“大王来何操?”“许子何不为陶冶?”“胡”、“曷”、“奚”经常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子奚乘是车也?”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二、指示代词1、“之”、“兹”、“其”“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其是之谓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之二虫,又何知?”“兹”,表泛指,多作宾语。“念兹在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仁者固如此乎?”“是乃仁术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可为流涕者,此也。”“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3、“彼”、“夫”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彼”做定语。“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4、“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河东凶亦然。”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吾日三省吾身”“不吾知也”“余病矣”另外,“朕”也是第一人称代词“朕皇考曰伯庸。”“朕又何知?”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注意“盍各言尔志。”“吾翁即若翁。”“若为庸耕,何富贵也?”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彼竭我盈,故克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吾侪小人食而听事。”“若属皆且为所虏。”“今欲尽杀若曹。”四、无定代词“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宋人或得玉。”“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五、辅助性代词1、“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1)、“所”+动词“获秦王所乘云母车。”(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是吾剑之所从坠。”“是乱之所由作也。”(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所杀大臣,多吕后力。”。“诺,恣君之所使之。”2、“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者”字结构可有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于斯三者何先?”“赦之,以劝事君者。”(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陈涉者实阳城人也。”“视吾家所寡有者。” 许行【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值得注意。【重点难点】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过程:一、文字方面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偪逼,古今字,威胁。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煖暖,异体字,暖和。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有又,通假字。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来徕,通假字,招徕。5、“昔者,孔子没。”没殁,古今字,死。6、“子贡反,筑室于场。”反返,古今字,返回。7、“师死而遂倍之。”倍背,通假字,背叛。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暴曝,古今字,晒。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倍背,通假字背叛。10、“皜皜乎不可尚已!”尚上,通假字,超过。已矣,通假字,句末语气词。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贾价,古今字,价格。12、“或相什伯,或相千万。”伯佰,通假字,百倍。二、词汇方面1、词义(1)“负耒耜而自宋之滕。”之:至,到。(2)“愿受一廛而为氓。”廛: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厉:危害,坑害。(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爨:烧火做饭。(7)“何许子之不惮烦?”惮:害怕。(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路:疲劳,羸弱。(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举:选拔。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10)“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动词,放大火烧。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11)“舜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瀹:疏导。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決:排除水道壅塞。(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稼穑: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叙:次序,等级。信:诚信,诚实。(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易:治。此处指耕种。(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17)“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行李。(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非:动词,非难,否定。(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幽:幽暗,幽静。(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情:本性。蓰:五倍。(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比:平列。2、词和非词的辨析(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6)“皜皜乎不可尚已!”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3、多义词的词义辨析与动词,给予。“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动词,参与。“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介词,同,和。“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衣”,名词用作动词,穿。(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劳”,使劳。“匡”,使正。“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长沙雨花区雅境中学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八中学、九十五中学等学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青川抽污水施工方案设计
-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北王力中学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高层过道清理方案范本
- 员工培训结交客户
- 装配生产工艺培训大纲
- 陕西省宝鸡岐山县联考2026届化学九上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市西南大附属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3年重庆市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阳光社区工作人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表
- GB/T 18253-2000钢及钢产品检验文件的类型
- 虚拟仪器-第4章-LabVIEW的程序结构课件
- 2022年太原市第二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职地理》配套教学课件
-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表格
- DB51∕T 2571-2019 林下黄精种植技术规程
- 世园会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 金相检验4-结构钢的金相检验
- 不同截面钢牛腿设计计算(excel)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