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群落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它们之间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发生有强大控制作用的种,其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数量多(或生物量大),而且通常是指对某一个营养级而言。(在一个群落中,优势种可能是那些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预先占有最大空间和对能流和物质循环贡献最大的物种,或者是那些借助于其他方法对群落中其余物种能够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物种)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对于群落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个物种通常就被称为关键种。(因为它们的活动决定着群落的结构,如果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走,其作用就显而易见了,这也是识别关键种的最简便方法)优势度dominance:一个群落中优势集中于一个或几个种类的程度,常用群落优势度指数表示,群落优势度指数=两个多度最大的物种对群落总多度贡献的百分数=(y1+y2)/y100,其中y1=多度最大的物种的多度,Y2=多度较次的物种的多度,y=群落中全部物种的总多度。多度abundance: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或丰富程度的估测指标,采用Drude的七级多度:极多、很多、多、尚多、少、稀少、个别。相对多度:在一个群落中,有些物种的个体数量很少,而有些物种的个体数量却很多,所谓群落中物种的相对多度(或相对重要值)是指物种对群落总多度(或总重要值)贡献的大小,即把所测物种的个体数量同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相比较。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第一种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指物种数目的多寡,另一涵义是种的均匀度,指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封闭群落closed community:属于同一群落的所有物种彼此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物种分布的生态局限性同整个群落分布的生态局限性是一致的,这种类型的群落组织通常称为封闭群落。开放群落opened community:每个物种都是独立分布的,而与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内的其他物种的分布无关,这种群落组织类型通常就称为开放群落。(开放群落的边界可以由人们任意划定,而无须考虑群落中每个物种的生态和地理分布如何,这些物种可能各自独立的将其分布范围扩展到其他的生物组合中去)。生态交错区ecotone:两个群落之间往往存在一个宽达几公里的过渡地带,在此地带内,一个群落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另一个群落的成分逐渐增加,这个过渡带称为生态交错区。它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物种竞争的紧张地带。边缘效应edge effect:在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的群落大,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状态(物种组合达到稳定时)就叫顶级群落。梯度假说gradient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缓慢连续变化着的环境因素。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无中间的竞争排除关系。生态交错区假说ecotone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决定于生境的不连续性,即决定于环境的突然变化。生物带biome:地球各地接收太阳的热量不同,温度湿度不同,因而形成了生物带状分布的现象,称为生物带,是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生长型growth forms:组成群落的各地植物常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貌,根据植物的外貌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生长型,如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是群落结构的重要成分。(主要生长型有木本(树木)生长型:大都是高达3m以上的高大木本植物,包括针叶树、阔叶常绿树、硬叶常绿树、阔叶落叶树、多刺树和莲座树藤本植物:木本攀缘植物或藤本植物灌木:是较小的木本植物,通常高不及3m,包括针叶灌木、阔叶常绿灌木、阔叶落叶灌木、常绿硬叶灌木、莲座灌木、内质茎灌木、多刺灌木、半灌木和矮灌木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生长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生的地上木质茎,包括蕨类、禾草类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藻菌植物:包括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植物群系formation:具有单一生长型的植被。生活型life form: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多年生祖师(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多年生组织是植物的鳞茎、块茎、芽、根和种子的胚胎组织或分生组织。(一年生植物:以种子度过不利季节,生活史(从种子到种子)在一个季节内完成隐芽植物:芽隐藏在地面以下的鳞状茎或块状根上地面芽植物:多年生的枝或芽紧贴于地表,并常盖以植物的枯死物地上芽植物:多年生的枝或芽位于地面以上大约25cm高处高位芽植物:多年生的芽距离地面25cm以上,如树木、灌木和藤本植物)植物生活型谱life form spectrum:某地区植物各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生活型谱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对气候的适应。群落的层次性stratification:即群落的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群落的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不同类型的动物创造了栖息环境,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些动物特别适应于该层次的生活。演替succession:群落在发展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有次序的、按部就班的物种替代过程。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生物在裸地(此前从未被生物定居过的地点)的定居并将导致顶级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基质条件恶劣严酷,演替时间很长。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指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人类或自然力(如野火、暴风和洪水泛滥等)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演替的基质条件较好(有机物质丰富、土壤层厚并遗留有少量的生物遗体、种子或孢子等),演替所经历的时间较短。自发演替autogenic succession:生态系统内自身变化所引发的演替,特别是指由生物群所引起的生境变化如土壤的形成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如果土壤的上述改良可促进下一个群落取而代之,那么叫做自发演替。异发演替allogenic succession:指由生态系统外力所引发的演替过程,群落本身对生境的重大变化并无很大影响。(eg.因为溪流流量减少而使沼泽水位逐渐下降,并导致一个适应较干沼泽地的新群落的出现,那么这个变化过程就叫异发演替)先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在一个地点最早出现的演替系列群落。异养群落heterotrophic succession:在每一个主要群落内部都包含着许多小群落,朽木、动物尸体和粪便等,它们都为各种植物和动物群提供了一种演替基质,经过动植物在其上的演替,它们最终将会消失,变成群落自身营养的一部分,这类演替称为一样演替,其特点为最早的定居者都是异养生物。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被引入的非本地源的生物,在本地的自然或者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对系统的结构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指当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系统处于不受或者几乎不受到损害与危险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仍符合人类和所有生物物种群落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不损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的改变)。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指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最基本层次,包括地球上整个空间的物种,它指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遗传(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的微观层次,指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内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间及但各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生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层次,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变化。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绿色植物的生产。初级生产力/第一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初级生产者积累能量的速率。总初级生产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指生产者光合作用所转化的有机物总量。Pg=Pn+R净初级生产NPP net primary production:指自养生物呼吸后所剩下的有机物总量。(如Pg=R,Pn=0,系统收支平衡;Pg0,Pn0,系统有利于发展;PgR,Pn0,系统入不敷出,衰退)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是将第一性生产转化的有机物再次利用和生产转化成次级生物量的过程,其特点是伴有大量能量的消耗。(Ps=C-F-U-R,Ps第二性生产量,C消费量,F排泄或粪便,U分泌物,R呼吸量)食物链food chains:是指初级生产者获得光能后制造的食物供给各级消费者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锁关系。类型包括掠食链、寄生链、腐生链。食物网food web:许多长短不一的食物链互相交织呈复杂的网状关系。营养阶trophic levels:食物网内从生物到生物的消费者阶梯。处于食物网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总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又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周期性循环运动,包括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water cycle:(图)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通过降水和蒸发这两种形式,使地球水分达到平衡状态。此外,水循环通过地表径流将各种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到另一个生态系统,补充某些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不足。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气体型循环gaseous cycle:该循环中,大气和海洋是主要的贮存库,由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如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循环。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参与该循环的物质,其分子和化合物没有气体形态,并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分解成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P,Ca,Na,Mg。(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太阳能驱动,依托水循环)抵抗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指一个生态系统抵抗直接干涉和保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力。恢复稳定性resilient stability:指一个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恢复的能力。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物质(红外线或热之类的能)却被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 phenomenon:指太平洋东部靠近赤道的海域表面温度升高,其影响扩展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现象。拉尼娜现象La Nina phenomenon:反厄尔尼诺现象,指两次厄尔尼诺现象之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下降,引起一系列异常的现象。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发生时,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表面温度变化并行的是气压的波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存在的这种大尺度海绵气压升降波动的现象称为南方涛动。【问答】群落基本特征: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的性质是由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如对土壤温度、湿度、光和营养物质的适应)以及这些生物之间的互相关系(如竞争、捕食和共生等)所决定的。这些适应性和相互关系将决定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物种的多样性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两个方面。物理结构包括空间上的成层性(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结构包括物种成分和优势度、群落的演变和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关系。还有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具有一定物种间相互关系:群落并不是任意物种的随意组合,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个物种是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和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它们各自的生存和繁殖,而且也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具有边界特征:两个群落之间往往存在一个宽达几公里的过渡地带,在此地带内,一个群落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另一个群落的成分逐渐增加,这个过渡带称为群落交错区,导致边缘效应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物质可被分为优势种(对群落结构与环境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偶然传入群落的种)群落主要类型: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大部分位于卑微4557,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北方针叶林气候寒冷,但雨量比较丰富,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北方针叶林主要是由常绿的针叶树种组成,主要种类有红松、白松、云杉、冷杉和铁杉。栖息在北方针叶林的哺乳动物有驼鹿、熊等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半球气候温和的温带地区,主要树种是落叶阔叶乔木,最常见的有山核桃、悬铃木、榆和柳等。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最大的食草动物是鹿,最大的食肉动物是黑熊。其他哺乳动物还有红狐、林猫、鼬、负鼠、浣熊和很多小食草动物如田鼠等。温带落叶阔叶林中还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类,如红眼绿鹃等。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的种类也很多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赤道附近。全年温度和湿度都很高。热带雨林的层次性非常明显,林中的灵长类动物最为丰富,如各种猴类但缺乏大型食肉兽,小型食肉兽有山猫、美洲虎和小耳犬等。热带森林中的鸟类极为丰富,鹦鹉科鸟类和猿猴一样是热带雨林的特有类群。热带雨林的昆虫种类也很丰富草原:地球上最大的两个草原群落都分布在北温带,一个起自欧洲东部,经过苏联南部,伊朗和阿富汗,一直延伸到我国;另一个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南部的大平原。此外,在南美洲、澳洲和非洲还有一些比较小的草原。北美洲的草原可明显的分为高草草原(东部)和矮草草原(西部),高草草原的降雨量要比矮草草原多得多。分布于南美洲的草原属于热带草原苔原:又称冻原或冰土带,主要分布在北纬60以北环绕北冰洋的一个狭长地带。苔原地带没有树木,其他植物生长的也很矮小。构成苔原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地衣是极地苔原群落最典型的植物。苔原群落最主要的食草动物是驯鹿、田鼠和旅鼠等,肉食动物有北极狐和狼沙漠:沙漠群落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不足250mm的世界各地。地球上比较大的沙漠大都分布在北纬30和南纬30之间。沙漠植物对干旱的主要适应是减少叶表面的面积,动物对沙漠生活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增加平复的不适水性、排泄尿酸而不是尿素和充分利用体内的代谢水等。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夜行性或限于晨昏活动,如狐、沙漠兔和袋鼠等。昆虫中以沙漠蝗最典型淡水生物群落:淡水分为流水和静水两种类型,流水包括溪流和河流。沿着溪流下行,就逐渐会出现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还有营固着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和在底泥中营钻埋生活的动物。栖息在沿岸带的动物有青蛙、蜗牛、蛇和各种昆虫的成虫和幼虫湖沼带生活着各种浮游植物和各种浮游动物,以及各种自游动物如鱼类和两栖动物等海洋生物群落:海底有大型海藻群落和各种较小的单细胞、多细胞藻类。瓣鳃类、腹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沙蚕)和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和海蛇尾)也是海底最常见的动物。远洋带海面的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和双鞭甲藻。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甲壳动物和箭虫。自游动物有虾、水母和栉水母。有露脊鲸和蓝鲸这样巨大的哺乳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季节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是成层性。成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而且表现在地下,乔木地上成层结构在林业上成林相,从林相看,森林分单层林和复层林。复层林又分双层林和多层林。地下成层性分浅层、中层和深层。动物也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和各层的微气候有关。水域中的水生生物也有分层现象季节变化:群落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因此任何群落的结构都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陆生植物的开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开花期的长短有很大不同。在实地热带雨林中有季节落叶现象,但不像在旱地阔叶林那样明显。热带雨林的落叶情况依树种而不同,一般来说,上层树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性落叶和长叶现象,而下层树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而是全年陆续不断有旧叶脱落和新叶萌发。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越高。H=-Pilog2Pi,Pi为属于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H为五种的多样性指数。对数的底可取2,e或10,但相应单位为nit(尼特)bit(比特)dit(点)群落演替三个重要理论:(有图)促进作用理论:Clements认为群落是一个高度整合的超有机体,通过演替,群落只能发展为一个单一的气候顶极群落。演替的动力仅仅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早定居的动物和植物改造了环境,从而更有利于新侵入的生物,这种情况一再发生,直到顶极群落产生为止。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调节是:物种之所以相互取代是因为在演替的每一个阶段,物种都把环境改造得对自身越来越不利而对其他物种越来越适宜定居。因此,演替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方向的和可以预见的过程抑制作用理论:Egler提出,他认为演替具有很强的异源性,因为在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谁首先到达那里。物种取代不一定是有序的,因为每一个物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该理论认为没有一个物种会对其他物种占有竞争优势,首先定居的物种不管是谁,都将面临所有后来者的挑战。演替通常是由短命物种发展为长寿物种,但这不是一个有序的取代过程忍耐作用理论:Connell和Slatyer提出,早起演替物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某些物种可能占有竞争优势,这些物种最终在顶极群落中有可能占有支配地位。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演替是靠这些物种的侵入或原来定居物种逐渐减少而进行的,主要决定于初始条件。群落演替主要类型:按时间进程划分:快速演替:在时间不长的几年内发生的演替,如草原畧荒的恢复演替长期演替:延续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演替,如云杉林采伐后的演替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常伴随气候和地貌的变迁按主导因素划分:群落发生演替:在原生或次生裸地发生内因演替:由植物所创造的环境变化决定,取决于植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演替:由外界环境变化决定,如火成演替,气候性演替,土壤性演替,人为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划分:水生基质演替系列,如石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如粘土省演替系列,石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按代谢特征划分: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刘慎谔划分:时间演替、空间演替、植被发生类型演替通常分为:初生、次生、自发、异发(见名解)群落演替过程:入侵定居阶段:群落演替从定居开始的,在定居期间,一个尚未被占有的生境将会陆续被生物所占有。定居的首要条件是生物必须到达定居点,其次是要在那里立足。生物到达定居点的能力取决于生物的散布能力。最早的定居者一定是来自离定居点不太远的生态系统,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再新生境定居的能力竞争平衡阶段:群落在发展,种群数量在增加。生境逐渐得到改造,资源利用逐渐由不完善发展到尽可能利用。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渐渐趋向平衡顶极平衡阶段:优势种的特征相对稳定下来,整个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演替特征:方向性:从低等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等生物从小型生物逐渐发展到大型生物生活史从短到长群落层次从少到多营养阶层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竞争从无到有,再发展到激烈,最后趋于动态稳定演替的方向不可逆演替的速度:先驱物种要在荒原上形成种群,再发展为初级群落,这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速度极为缓慢初级群落建立后,物种之间开始激烈竞争,物种组成不稳定,经常在数年或数十年就更换一系列物种当强有力的优势种获得主导地位,演替速度就缓慢下来,最后群落在稳定平衡中只存在某种相对的波动演替的效应:群落中的物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对环境产生一些不利于自己生存而有利于其他生物钟生存的因素,因为在演替中创造了物种替代的环境条件。例如拟谷盗在种群发展中产生大量的代谢废物和一些对自身存活很不利的有毒物质,称为抑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却使一些微生物物种的数量繁盛起来,最后排斥取代了拟谷盗。物种取代机制:很多陆地植物群落演替的趋势是逐渐占有优势的树种越长越高,从而增加树冠层的高度。使被遮盖在下面的下木层植物不得不在低光照的条件下生长早期演替物种通常比顶极群落物种所产生的种子要多得多和小得多。这些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在阳光充分照耀下具有很大的生长潜力在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次生演替过程往往是一个迅速的物种取代过程,在演替的前12年,通常是一年生植物占有优势,但很快它们就会被更长寿的植物所取代。水循环:(有图)水和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它是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通过降水和蒸发这两种形式,使地球水分达到平衡状态。此外,水循环通过地表径流将各种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到另一个生态系统,补充某些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不足。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碳循环:(有图)全球碳贮存量约为261015吨,绝大部分以碳酸盐的形式禁锢在岩石圈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碳是水圈和大气圈中以CO2形式存在的碳。其途径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CO2固定,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光合作用产物供各营养级利用、重组、呼吸、分解等,以CO2形式回到大气通过燃烧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产生的CO2脱离循环,被永久禁锢氮循环:(有图)固氮作用三条途径: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发活动等的高能固氮,形成氨或硝酸盐,随降雨到达地面,为8.9kg/hm2a工业固氮(化肥的制造),目前全世界已达1108吨生物固氮(最重要途径),为100200kg/km2a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硝化作用: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氨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有毒物质循环: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DDT是一种人工合成有机氯杀虫剂,它的问世,对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它是有机毒物。生态系统通过两个途径吸入人类喷洒的DDT并通过食物链加以富集:通过植物茎叶、根系进入植物体草食动物吃肉食动物食逐级浓缩喷洒的DDT落入地面经土壤动物吃用富集陆上动物逐级浓缩。营养级越高,富集能力越强,积累量越大。其危害主要是影响生殖,导致人类、动物产生怪胎。汞作为工业用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不断输入生态系统。它以痕量出现在大气、土壤、岩石及动植物组织中,但通过生物浓缩从水中不到1mg/L到海藻中100mg/L,到鱼体中达1122mg/L。汞作为工业用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不断输入生态系统。它以痕量出现在大气、土壤、岩石及动植物组织中,但通过生物浓缩从水中不到1mg/L到海藻中100mg/L,到鱼体中达1122mg/L。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特点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于生物体内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增加。因此,有毒物质的生态系统循环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最为复杂。有毒物质循环的途径,在环境中滞留时间,在有机体内浓缩的数量和速度,以及作用机制和对有机体影响的程度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陆地生态系统分布基本规律: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分布.主要受热量,水分和土壤影响,不同气候带出现相应的植被: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荒漠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北美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多,温度高,因而从东到西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垂直地带性分布: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水、风速、土壤、辐射依次成带状更替长白山植被垂直带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林高山冻原植被带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具一定垂直厚度,称为植被垂直带性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带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稳定性和恢复稳定性(见名解)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措施: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积极保护森林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植树种草既要工业化现代化更要环境优质化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环境科学研究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主要现象有: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排放,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大气臭氧层损耗:臭氧层的损耗主要来自氟氯烃.臭氧层变薄使生物因过量的紫外辐射而受害大气中氧化作用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全球森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