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江淮流域史研究?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朱华东(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近年来有关钟离国的考古发现证实了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存在,从中可解析出大量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弥补了文献的不足.从钟离国遗迹,遗物出发,结合文献材料,说明春秋钟离国可能为楚之封邑,在金文中可考世系仅有五代.钟离国埋葬方式另辟蹊径,殉葬风俗根深蒂固,用土颜色意味深远,文化上深受阴阳五行观影响.其文化表明该支钟离国族可能源自东夷地区.关键词:钟离国;谱系;楚之封邑;文化面貌;文化渊源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5605X(2ol1)05-0117-06ThehistoryandcultureofZhonglinationinarchaeologyviewZHUHuadong(HistoryDepartmem,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Abstract:RecentlyZhonglination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swasconfirmedbyarchaeology,whichcangivemoreinformationthanhistorydocumems.Bythediscovery,thispaperinfersthatZhonglinationwasjustacountyofChu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swith疗egenerationsthroughthewordsonbronzes.Thisnationhadaspecialculturewhichshowsinburialcuom,sacrificialway,colourchoices.AlltheinformiongivesthefactthatZhonglinationmightmoveformDongyianditsculturewasinfluencedbyyinyangtheory.Keywords:Zhonglination;pedigree;acountyofChu;culturefeatures;cultureorigins两周时期,江淮之间小国林立,据文献记载的就有英,六,群舒,宗,巢,桐,州来等1O余个之多,钟离国就位列其一,大致位于淮河中下游地区.文献中有关钟离国或钟离之地的记载甚少,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由于钟离所在地理位置承启东西,连接南北,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关隘,因此显得较为重要.钟离国覆灭后,钟离之名及其地域的地理沿革在春秋后期以后文献中记载也较为清晰,为考证春秋钟离城地望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仅从文献中考证钟离国相关历上述江淮小国在先秦文献多有明确记载,而钟离国似乎较为特殊,先秦时期文献只有钟离或离的地名,及与该地相关的少量记载.而将钟离视作一个国家,多为后代学者考证得来.本文叙述中,对于通过考古发现该地存在的这样一支政权,仍先借钟离国来指代.据资治通鉴卷146记载,此城为钟离天险,城堑水深,乃历代兵争之地.当时诸侯争霸,吴国与齐,鲁欲南北合纵,以抗楚国.而多会于钟离.】7安徽史学2011年第5期史文化,信息仍相对匮乏,不过近年来相关考古调查和发掘却为解开钟离国之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一,与钟离国相关的考古发现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在今凤阳及其周邻的蚌埠市一带,陆续发现了一批与钟离国相关的遗迹,遗物,尤以钟离城及高等级贵族墓葬影响最为重大.这些考古发现已被证实与古钟离国密切相关.1,钟离古城(窑).钟离城建在淮河中游南岸,位于凤阳县I临淮镇东2.8公里,北临淮河,地势高亢,颇为雄伟.城址东西宽360米,南北长380米,略呈正方形.城垣残高3至4米,四角残高5米,基宽18米,顶宽6米.四面有对称的四道城门,现均为5米左右的豁口.墙外有护城河,现东边护城河尚存,南,北两边护城河已改为耕地,西边护城河已辟为大道.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3O厘米.城内南部地表遗物较多,有板瓦,灰绳纹筒瓦,云纹瓦当等,其他有残陶豆,泥质红色印花纹硬陶片和软陶片,红胎黑衣软陶片,平尖和锥状鬲足,鸭嘴形鼎足,陶纺轮,铜镞等.近年来,还征集到一些战国和西汉时期的遗物,其中的一件汉代的钟离丞印表明当时此地确属钟离.同时,有关钟离城地望及历史沿革,文献中记载相对清晰,这也是最早得以确认的与钟离国相关的遗迹现象.2,凤阳县大东关村东周青铜器.大东关村位于钟离古城南,1991年在当地一处水利兴修工地出土一批青铜器,器物出土相当集中,排列有序,有编钟,鼎,铲,锛,车马器等.根据器物位置等信息可判断此处为一墓葬.但由于器物无铭文,墓葬出土又遭到破坏,当时并没有引起较大关注.此墓距钟离城西北约0.5公里,器物形制又属春秋时期,当与钟离国有密切关系.大东关墓虽被破坏,但从残留遗物看,随葬15件编钟及一套编磬,等级明显较高,属于高级贵族之列.根据出土器物型制,大致可以断定属于春秋晚期,较卞庄墓略晚.诸因素使我们不得不将墓主身份与钟离国联系起来考察.3,凤阳卞庄1号墓(垒).该墓位于风阳县板桥镇卞庄村附近,2007年经过抢救性发掘.墓葬形制特殊,为圆形竖穴土坑墓.墓口为圆形,直径11米,深4米,上大下小.墓主人及殉人位于北部,南部放置随葬品.该墓殉人多具,以墓主人为中心,呈四周分布,每坑殉人数量不等,但均有葬具.现可辨殉人有10具.此五坑呈正东西,南北走向,墓主骨架不存,头向东或西,东向可能性为大.墓葬早期被盗,现存器物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等.】8其中青铜容器类有觑,豆,盘,盂,簋,霹各1件,乐器类有镩钟5件,钮钟9件,兵器有戈3件,矛1件,镞28件,以及车马器1O件和工具斧1件.陶器很少,共3件,罐体多施以红彩.另发现石编磬一组,共9件.5件镩钟上均有铭文,为确定墓葬的国属和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中一件铭文有隹(惟)正月初吉丁亥,余口罩(厥)于之孙童麓公柏之季子康,童鹿即为钟离,公柏之季子康意为钟离公柏的儿子康,其它几件也有相关铭文.4,蚌埠双墩1号墓.该墓位于淮河北岸,隶属于蚌埠淮上区,东距卞庄墓30多公里,2006至2008年进行了发掘.该墓规模宏大,葬仪奇特.墓坑之上有巨大的馒头状封土堆,现高9米,底径达到60米.墓葬封土由黄,灰(青),黑,红,白五色土堆筑而成,并在墓坑日处有意作出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形状,共2O条,其外缘被一圈宽约2米的深色填土带环绕.填土底部为一圈白色土层,类似于玉璧状.墓坑为圆形,直径20米,深8米,规格上较凤阳卞庄墓要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坑四周有一圈土质人偶.在墓坑正东面有一条阶梯式短墓道,共分l4级台阶.主棺椁的位置在墓底部居中略偏北,围绕着墓主椁室的东,西,北侧各殉葬3人,南侧殉葬1人.与南侧殉人相临的是一个大椁室,即南椁室,其内又分成南,北两个椁箱,南箱放置食物(残存猪,牛,羊等骨骼),北箱放置随葬器物.在圆形墓坑底部,形成了一个非常规整的正南北东西向的十字形埋葬布局.随葬品有青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等共400余件.铜器中包括钮钟9件,鼎5件,孽2件,篮4件,豆2件,觑,岙,叵,盘,盒各1件,勺2件,车马器l8件,兵器有戟4件,矛4件,戈2件,剑1把,镞200余件,另出土少量青铜工具.石器中最重要的当为l2件一套的编磬.玉器也发现13件,主要是放置在主棺内的饰件,器类包括管,璧,环,龙形佩,璜等.器物之多说明墓主生前地位左传中记载的钟离国历史前后也仅有短暂的58年.自成公十五年至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吴灭钟离,遂为昊地,战国初复为楚地.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凤阳大东关与卞庄,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凤阳大东关与卞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风阳卞庄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2oo9年第8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3期.?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之显赫.目前已在数件器物上发现铭文.铭文中最主要的当数有童鹿君(公)柏的字样,这表明该墓属于一名叫柏的钟离国君,与上述卞庄一号墓墓主有父子关系.由于上述发现对童魇的破译,使得在2O世纪80年代发现的,出自六安九里墩春秋晚期墓葬的一件青铜鼓座浮出水面.器主经考释为余口罩(厥)于之玄孙童丽公叙,属钟离器无疑.铭文中还有东土至于淮之上(阳)的字句.由于该墓形制等文化因素与钟离国墓特征差异较大,一般认为此墓仍属群舒文化范畴,鼓座系外地流人.但它的发现无疑为考证钟离世系与疆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二,考古资料所现钟离国历史钟离国墓葬出土器物以青铜器为大宗,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也最为厚重.下文将主要利用卞庄组与双墩组铜器作为研究对象来获取相关信息.首先可以从两墓出土铜器铭文中,大致梳理出目前可见的钟离国族的世系:口罩(厥)于一?一柏一季康一敏.金文中可见谱系仅五代,尽管只能表明家族一般的延续关系,但对考证春秋时期这一支钟离族的源流仍具一定意义.几件铜器均将口罩(厥)于视作钟离国先公,那么金文中所见这一支钟离国族历史似乎并不太长,大约持续了至少100年时间.以文献中钟离被吴所灭的公元前518年为下限,该钟离存国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末期至前518年间,由于觳之年代只能定在春秋晚期,其在位的下限为公元前518年,因此这个世系的上限也可能略有提前.其次为双墩墓及卞庄墓的相对年代,这从出土器物形制及组合关系上可以大致推定,并为上述谱系提供依据.卞庄一号墓与蚌埠双墩一号墓之墓主属父子关系,年代接近,其出土青铜器形制,纹饰,组合等都异常接近,故而可以将两者视作一个组群.钟离国青铜器群年代可通过其中几类器物确定其大致年代.其中双墩子母口盖鼎,器呈盘状盖钮,深腹,下腹部略鼓,三蹄足较低矮,腹饰一道凸弦纹,属于典型的楚系鼎类型.该类鼎演化特征明显,春秋晚期后腹渐浅,蹄足渐细长,盖上捉手多为环钮.该式鼎特征与新郑李家楼鼎,下寺4号墓出土的3号鼎和邓公乘鼎等十分相似.综合这些材料,钟离盖鼎年代当在春秋中期晚段至晚期早段之间.钟离篮发现较多,形体一致,上体两端各有一兽形环耳,盖口沿设6个兽形卡口,斜壁长度约为直壁的2倍,足为曲尺形圈足,器身饰蟠虺纹.形态,纹饰上与淅川下寺出土篮,蔡公子义工篱,许公买篮,寿县西门蔡侯墓篮等相似,可见此型篮属于春秋晚期楚地流行的样式,上述器物年代基本为春秋晚期早中段,因此钟离发现的几件篮年代下限可定于这一时段.双墩和卞庄均出有一件提梁益,其提梁前有龙首及耸起的短柱角,尾部有翘起的龙尾,脊部满饰鳞纹,类似于这种特征,属于春秋晚期早段类型.双墩出土的青铜剑也可作为断代参考,该剑带有薄格,圆筒状茎,春秋晚期后开始广泛流行于中原及南方地区.相比而言,春秋晚期该类青铜剑剑脊一般均作脊线,线条锐利,极为精细.但此剑中脊凸出,与吴王诸樊剑相似,显示出早中期吴越式青铜剑的脊部特征,结合此类剑的发现与年代,双墩剑可定为春秋晚期早段.六安九里墩出土的钟离国鼓座较为特殊,由于该墓形制与已发现的钟离国墓差异很大,位置也偏离了钟离国所在范围,一般认为属于流散的钟离国器物.九里墩被定为春秋晚期墓葬,而鼓座器主又为双墩墓主之孙,因此时间较前述器物略晚,属于春秋晚期中晚段.以上从一些器物风格对钟离国青铜器年代作出分析,进而可推定,蚌埠双墩墓属于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早段,而其他几墓年代较前者略晚.再者,春秋中后期的钟离国疑为楚国所掌控.蚌埠和风阳共发现有钟离铭铜器16件,关于柏之尊称有两种:钟离君柏和钟离公柏.作为公的称谓,在双墩墓仅在一件戟上得见,而卞庄墓铜器均有钟离公柏字样,此外锨也以钟离公自称.公作为称谓,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理解.首先是作为爵位之公,春秋时期金文中宋,秦常称公,应该属于爵称,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而钟离国君显然没有达到该级别.礼记?曲礼有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日子,和淮河流域诸小国相似,钟离属于子爵建制.据考证,公在周代诸侯中使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以作为诸侯的尊称,但已非爵称.如白虎通?爵篇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左传中甚至称邾,莒等附庸小国君主为公.而且诸侯死后,也有称公的现象.但是此两说之中的公与君王名称之间多有一谥号,如邾文公,莒共公等.上述钟离国铜器中柏和觳均有称公现象,这两件器物显然不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1982年第2期.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出土文献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19安徽史学2011年第5期是其死后后人专门铸造用于随葬的器物.两周金文之中,类似的诸侯称公的现象也可得见,但有些与文献出入较大.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将主要以淮河流域和江汉地区小国为例,说明此问题.明显属于诸侯爵称的公,主要见于春秋时期的金文资料,除宋,秦外,多属附庸小国,可见的附庸国有邾,邓,都,息,申,许,这其中多为楚之附庸国,如邓公乘鼎,许公买篮等,称谓措辞以国名+公+人名构成,结合铭文内容,可以看出多为生前所铸器物,而与文献中生者称公的措辞方式也有不同.可见这些楚附庸小国国君称公另有它意.楚君称王,楚县大夫皆僭称公,或称县公.钟离国铜器无论从形制还是铭文造型看,其上限不过春秋中期,结合上述研究,可大致推定,钟离国君柏,其子季康与孙角又之年代处于楚国势力强盛之际.其时的钟离国可能为楚国东疆的一处县邑或封邑,柏及其先祖也可能为楚王任命于钟离之地的政治首领.这种现象在楚国历史上也有出现,如申公彭宇篮中,彭宇系楚灭申后的县公,被认为是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的彭仲爽的后裔,彭仲爽即非申国王室成员.春秋中期后的钟离国地域已属楚国统治范围.西周晚期后,随着楚国势力的壮大,开始向南阳盆地和淮河中下游扩张.自春秋初期,江汉诸姬和淮河上游的小国几已翦灭殆尽.由于城濮之战(前632年)的失利,楚将发展重心南移,从此开始了经略江淮的进程,短时间内相继灭六(前622年),灭蓼(前622年),围巢(前615年).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使得楚国在庄王时期开地三千里之广.而钟离作为淮河中下游沿岸的要隘,势必为楚南下及东渐而去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钟离沦为楚地至迟应在公元前7世纪末期,这个时间恰与上文所推定的钟离国世系的上限时间相吻合.此外,史籍中还有一处关于州犁食采于钟离的记载(垒).不过州犁所处时间可能就要到春秋晚期了.联系到钟离被吴所灭后,其族裔的一支曾西迁至湖北汉阳,被楚重新安置在一处也称为钟离的地方.因此,州犁食采之地,很有可能就在汉阳之钟离城,而非凤阳的钟离古城.至于楚东渐江淮前,当地是否存在一个钟离小国,目前尚不清楚,如确有其国的话,考古发现的这支钟离国族可能与其也无直接关联,这从钟离国谱系中很容易看出.何光岳认为:钟离国应建于商代末年,为子姓封国,是商朝势力扩张于淮水中游之见证,如此说正确,那么为楚所灭的钟离国族呈现出何种文化面貌,则有待今后更多的发现.12O三,考古资料所现钟离国文化春秋钟离国的主要文化面貌可以大致从青铜器以及葬俗上略窥一二.从铜器造型上看,文化构成丰富.其中所发现的盖鼎,簋,盘,瓶,勺,鼓座等均是楚贵族墓中常见器型,具有浓郁的楚系铜器风格.其中尤其是j瓯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楚系觑的发现不多,以曾侯乙墓j甄和楚幽王墓出土铸客颇为代表.钟离觑属于分体式,上为甑,双唇,束颈,深腹,矮圈足,颈侧附一对方耳;下部为小口罐形鼎,腹圆鼓,三蹄足,肩附一对短撇耳.相比而言,钟离瓶上大下小,比例上与曾侯乙瓶相似;但其下部的鼎又与铸客赢类似,只是形体略小,而且附耳尺寸和外撇程度也不如后者.由于钟离觑的年代明显早于曾侯乙瓤,因此其发现对于探讨楚式瓶的类型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钟离国铜器也可见一些中原文化因素,如双墩墓立耳鼎,共3件,大小相似,折沿,鼓腹,圜底近平.该类鼎形态上属中原风格,器形上与黄君孟墓发现的立耳鼎类似,楚地的核心区域倒是不多见.钟离铜器群中的豆也较具特征,这种具有钵形盘,粗柄,中有镂孔的豆,在楚地尚不多见.楚豆始见于春秋晚期,豆柄细圆,钵上有环状附耳,这些特征均不为钟离豆所有.类似的豆柄及镂孔常见于中原早期铜豆造型中,如黄君夫妇墓出土豆.这种中原器型及风格的出现,淮河上游地区应是重要的过渡地带,说明钟离国文化与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定文化渊源或交往.群舒和钟离虽为近邻,相比之下,其地对钟离的影响甚微.一些典型器形,如鬲形盂,腹身带有扉棱的平盖鼎,牺首鼎等均未在钟离铜器群中发现.而相隔更远的淮河上游地区却有出土,年代甚至可到春秋早期.钟离国与群舒地域更近,但器物群中反而不见,原因耐人深思.钟离青铜器与吴文化关系显得较为生疏,吴国青铜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左传宣公十一年杜注.左传?哀公十七年: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一前637年)母弟敖仕晋,孙伯宗为三卿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钟离.这个时间大约也在州犁活动时间的下限,文献见于国名纪丁商氏后:钟离,州犁采,楚地.钟,今亳之临涣,汉之钟县.路史日:左传昭公四年,楚尹宜咎城钟离,其城在汉阳军,今之五里墩也.?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容器中的一些典型器物在这里也少见.钟离国青铜器也包含一些自身特色.一些器型如双墩墓出土的晷,盒,卞庄墓出土的一套铜兽足盘形器,设计精妙,独具特色,在他地均无所见,应属本地铸造,反映出钟离国青铜器设计与制造的一定水准.在器物组合上,钟离国与相应时期周边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如中原青铜器组合一般为鼎,簋(豆),鲁,盘,匝,吴国青铜器组合为鼎,鬲,簋,尊,匿,楚地组合为鼎,簋,敦(盏),缶,盘,匝,而钟离国铜器组合中往往缺少簋,敦(盏),缶,尊等器物,从而显示出自己的一套组合风格.以上仅以部分器物考证了钟离铜器文化风格.可以认为,以双墩一号墓及卞庄一号墓出土器物为代表的钟离铜器群,在器形上多与楚系铜器保持一致,也含有部分中原器形,但与周邻的群舒和吴关系却较为疏浅.钟离国铜器还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色,如一些融合形和地方形器物的出现.此外,钟离的铜器组合也与周边文化有所区别.奇特的葬俗是钟离国文化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埋葬方式另辟蹊径.这突出表现在墓葬型制上.墓形可辨的卞庄和双墩两座墓均为圆形土坑墓,双墩规模稍大,还带有短墓道.这种造型的墓葬在中国墓葬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发现,与先秦时期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原与楚系墓葬型制截然不同.中国乃至世界各文明古国自史前就主要流行土坑竖穴墓,这也是人类的自然选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长方形竖穴与人的遗体走向一致,这样便于安置,工程量也较圆形墓要小得多.棺椁的出现,也使得此种葬制更加成熟.就目前发现的周代各诸侯墓来看,均为大型竖穴土坑墓,多数带有长墓道,根据墓道数量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一般墓道长度都较长,达1O米以上,不仅作为等级的象征,也有其实用功能.也发现部分竖穴墓未见墓道,如齐鲁地区的一些大墓.双墩墓规模较大,圆墓坑东侧的短墓道的设置,推测是下葬时棺椁及随葬品的运输通道.为防潮,防盗,中原一带出现了积石,积沙墓,南方的楚墓则多在墓坑四周填塞木炭和白膏泥,以起到吸潮和隔绝空气的目的.吴越地区的一些大墓也有类似用法.与之相比,钟离国墓葬中相似的设施较为罕见.同时,双墩和卞庄墓墓底有十字形隔梁,专为墓坑及随葬坑设置,这种设计就算在江淮地区常见的竖穴土坑墓中也属罕见,因而颇具特色.其二,殉葬风俗根深蒂固.从现存较好的卞庄和双墩墓可以看出,均殉人10具,位置规整,以墓主为中心,较为均等地分布于四个方位,殉人皆有葬具,且包括少量随葬品.双墩墓殉人年龄多在20至30之间,由于人骨保存较差,性别无法鉴定,但根据随葬器物来看,殉人身份以墓主的女性奴仆可能性为大.除殉葬真人以外,墓坑四围还放置一圈泥偶,这应该是殉人的象征.钟离国为子爵,国力弱小,从其城址面积也可以看出,较当时齐,楚之类的大国都城面积要小1/10.在殉人制已逐渐衰微的春秋时期,如此多的殉人量在当时各地诸侯国墓葬中较少见.这势必与钟离国文化的来源有关.中国的殉人现象始自史前时期,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在各地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但就现有材料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商代,西周前期殉人数总体开始减少,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也只有部分地区仍留行殉人.就钟离国墓葬所属的春秋时期来看,该期存在较多殉人的墓葬主要集中在东方的齐鲁地区及西部的秦国.大型齐墓在椁室周围设置棺椁齐全的陪葬坑,甚至陪葬墓还有自己的人殉.数量较多的人殉墓有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墓,殉人达30人,莒县大店墓殉1O人,临沂凤凰岭东周墓殉14人,江苏邳州九女墩3号墩殉人更高达4O人之多.相比而言,春秋时期多数国家殉人极少,如同期的寿县蔡侯墓,仅铜器就出土482件,墓葬规模也远胜过钟离,但殉人仅有1人.可见,春秋时期的国君一级墓葬殉人数量与等级,国力并无直接关联,而与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关系紧密.其三,用土颜色意味深远.蚌埠双墩一号墓由于保存较为完好,发掘中使得墓坑以上的遗迹现象得以全面揭露,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封土中由五色土构成的放射线,类似于太阳光芒.从该墓圆形封土堆和墓坑看,其构图相当明显,极有可能与崇日有关,以象征天穹中一轮放射光芒的红日.封土底部发现一圈白土带,形似玉璧,其内圈为墓穴所在,这种设计也应有一定的含义.玉璧在周代属于十分重要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钟离国君墓内出现这样的景象,可能就与礼天相关.墓室内墓坑布局规整,呈正东西,南北分布,也象征着地之四极.由此可见,封土堆中上为日,下为用于祭日玉璧,以及墓室内的方位布局,三者交相呼应,其用意不可谓不精妙!双墩墓葬选址似乎也可说明一定的问题.该墓葬于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肖梦龙:吴国青铜器研究,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第1-20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杨宝成:楚国青铜礼器组合研究,华夏考古2000年第3期.】21安徽史学2011年第5期淮河以北,与其他王室成员葬于淮河南岸的国都附近相反,着实与先秦时期一般的家族墓地葬俗相异.但联系到中国阴阳学说相关说法(山之南,水之为阳),其用意也就可以理解了.此外,泥土的色泽为何由五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而不是其它数量,这也值得考虑.我们知道,肉眼接触的日光为红,绿,蓝三基色构成,通过棱镜分解后,光色可达7种,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先秦时期的古人虽未做过棱镜实验,但通过观测彩虹也可能知道这7种或其中的几种颜色.不过,墓葬中土之五色与光色仍有一定的出入.这里的数字五和颜色,或许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含义.我们考虑与五行之说有一定的关联.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的钟离国已渐人人心,至少为上层贵族所热衷.其墓葬选址,封土形状,玉璧土带以及五色土等设计深受其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春秋时期钟离国独特的埋葬方式.上述种种设计无不反映出一定的表征作用:象征着墓主灵魂随自然循环往复,永生不灭.四,余论钟离国独特文化源自何处?相关记载与考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古钟离国原在今山东台儿庄南峄城镇,为徐国的附属国.西周东征,钟离国随宗主徐国南下,在今凤阳县临淮镇东3公里的李二庄乡小卞庄西立国,为子爵.还有学者考证认为:钟离始建于今山东临沂市东南之承县,本为赢姓,周初在平定东夷十七国叛乱时,钟离位列其中,后被迫南迁于安徽凤阳县,与其同族徐,淮夷,群舒,英,六诸国同迁淮水流域,相依为固.尽管现有材料还无法确证钟离国的族源所在,但种种迹象表明钟离国族属与东夷民族有相当紧密的渊源关系.从葬俗和葬制看,钟离国的崇日与礼天在墓葬中表露无疑.东夷民族自史前时期就有非常浓厚的崇日与崇鸟习俗,大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行业大数据在能源企业竞争力评估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系统在提升乘客满意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市场潜力研究报告
- 平移与旋转获奖课件
-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备份恢复策略与数据备份自动化研究报告
- 平潭港务站安全培训课件
- 工业区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年网络文学IP产业链开发与价值实现创新趋势探索报告
- 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及答案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古代诗词散文试卷及答案
- GB 1903.50-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胆钙化醇(维生素D3)
- GA/T 383-2014法庭科学DNA实验室检验规范
- 横河DCS-培训讲义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
- 初中数学几何1000题专项训练(含详解分析)-最新
- 欧洲非常规的知识产权战略课件
- 外滩建筑介绍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
- 你好,无废校园主题班会
- 中药煎服方法
- 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