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徽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杨修 (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21)摘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农民为主体一种休闲型、体验型的旅游方式,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本文尝试着在总结前辈们关于乡村旅游研究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古徽州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特殊情况,尝试分析本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古徽州、乡村旅游、可行性分析、问题、对策 随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以乡村民俗、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为特色乡村旅游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贯彻落实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宾切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必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徽州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底蕴博大精深,自然环境生态优美,发展乡村旅游独具优势。1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分类1.1乡村旅游的概念 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乡村旅游达到理论构建。国内已有多位研究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乡村旅游的含义和特征,如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密切关系等。熊凯(1999)将“意象”的概念引入到乡村旅游,分析了乡村意象的丰富内涵;何景明(2002)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并进一步分析了对造成对乡村旅游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的客观原因,对乡村旅游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局出版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的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比较普遍认同的:“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同意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a.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b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赶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c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1.2乡村旅游的分类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的不一致,也就导致了乡村旅游分类上的分歧,同时,即使对概念有相似的理解,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也使乡村旅游的分类各不相同。王仁强等(1999)将旅游观光农业分为农业公园,观光弄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科技农园,森林旅游,民俗旅游,民俗农庄等8类;谢花林等(2002)将乡村旅游划分为观光型,民俗型和休闲性;黄郁成等(2003)将乡村旅游氛围古村落旅游和现代农业旅游两大类;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中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成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元阳梯田等。2古徽州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2.1古徽州和徽州文化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古徽州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时期(约公元前216年)就已经设置黟县和歙县,加强统治。历史上徽州地名几经变迁,到了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自此地名得以固定。从宋宣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行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属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或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江泽民主席视察黄山时曾用5个英文字母CBMEA概括表述徽州五要素,C Culture、B Business、M Medicines、E Education、A Architecture,即指文化、贸易、医学、教育、建筑。它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领域。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商、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盆景、徽派篆刻、微雕、徽墨歙砚、徽派教育、徽剧、徽菜、徽派建筑等等。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徽州涌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杰出人物和著名学者,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史志学家罗愿;明代著名学者朱升、潘之恒,医学家汪机,戏剧家王道昆,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数学家程大位;清代理财家江茂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哲学家戴震,物理学家郑光复,著名徽商鲍漱芳、胡雪岩,“扬州八怪”中的罗聘和汪士慎;近代铁路专家詹天佑,画家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著名作家苏雪林,戏剧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等。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像其它地域文化一样,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源于山越文化与吴楚文化融合,随着东汉、西晋、唐末、北宋频繁战乱中四次北方强宗大族南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进一步融合,地处“万山丛中”交通闭塞的徽州逐渐成了华夏名区之一。南宋统治中心南移临安(今杭州),公元1121年因域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山水钟灵毓秀,书院遍布城乡,文风昌盛,人文荟萃,被誉为“文献之邦”,“东南邹鲁”,以儒学为内核,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徽州文化全面崛起,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徽州文化亦达到鼎盛。徽州文化遗存文物古迹众多,品位之高,世所罕见。现已发现的地面文物古迹达4900多处,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黄山(文化与自然遗产)和黟县西递宏村古村落2处,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达56处。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屯溪,被江泽民主席称为千古之谜并为之题词命名的屯溪“花山谜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徽州区浅口民宅、老屋阁、宝伦阁、呈坎、歙县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渔梁坝、屯溪区的程氏三宅、黟县西递宏村。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的文化遗产,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人著述丰富,不仅有大量典籍文献遗留于世,更有大量契约文书留存至今。目前已被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收藏的文书就达10余万份。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散落在民间。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徽学”已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齐名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2.2古徽州乡村旅游古徽州乡村旅游不仅具有乡村旅游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古徽州的乡村是承载着古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结合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 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关于乡村旅游定义的意见和黄郁成等和魏小安研究员关于乡村旅游的分类,笔者尝试着从古徽州乡村旅游的独特性将其定义为:“古徽州乡村旅游是指在古徽州特定的区域内,以农民为经营主体,3古徽州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3.1优势分析3.1.1文化优势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黄山市一带就已有先民生活。悠长的历史孕育了灿烂而独特的文化。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是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的徽商故里,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徽菜、徽剧、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金石、徽派版画、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派建筑、徽州方言等十几个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而大量保留完整的宋朝至清代的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戏台、古石坊、古栈道、古作坊、古街、古巷、古楼、古庙、古塔、古桥、古井、古坝、古董、古树(“徽州18古”)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存更是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文物古迹5000多处,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美誉。而非物质文化遗存也极其丰富,仅地方方言就有几十种之多。徽派盆景、徽墨、歙砚、万安罗盘、祁门瓷器、徽州漆器、竹编工艺等传统工艺匠心各具,舞龙、舞狮、叠罗汉,抬阁、目连戏、徽剧等民俗文化古风犹存,徽菜、徽州糕点、徽州茶艺等特色饮食别具风味。这些灿若星辰的大量遗存如珍珠般镶嵌于徽州乡村,它是黄山市区别于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也是黄山市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3.1.2生态优势黄山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群峰耸立,山水相间,丘谷错列,河溪回环,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境内有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峰、岭南、十里山、九龙峰、五溪山、查湾、天湖等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山、齐云山、徽州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面积达4.57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4.6%,全市有林地面积69.97万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5.3%,乡村植被覆盖率更是高达85%以上,全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5%以上,是全国13个一类大气城市之一。地表水95%以上为三类以上,无四类以下地表水。大部分乡村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都超过了2万个/cm3(1000个/cm3即具保健作用),是名符其实的“乡村天然氧吧”。3.1.3资源优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黄山市境内山峦重叠、山水相间、植被茂盛、物种繁多,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各类植物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260余种。花卉350余种,珍稀、特有树种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华东黄杉等。动物资源360多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6种,鸟类211种,两栖类26种,爬行类53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28种。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驰名中外,三潭枇杷、徽州雪梨、徽州香榧、徽州花菇和徽州贡菊等名闻遐迩,徽墨、歙砚等传统名特产蜚声海内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黄山市的乡村旅游资源不仅丰富异常,而且特色鲜明,差异化明显。有些以文化见长,有些以田园风光著称,有些乡村的民风纯朴敦厚,有些乡村的特产闻名遐迩,有些乡村春花烂漫,有些乡村秋色怡人。仅以歙县新安山水画廊周边的乡村为例,雄村为宰相故里,义成村有王茂荫故居,卖花渔村以徽梅盆景著称,南源口以三花基地闻名,“三潭”的枇杷园、“三口”的蜜桔园果香诱人,漳潭村既是樟树之王所在地,又是张良隐居地,新杨村民居林立,新溪口龙门瀑布雄伟。画廊两岸山水、村落交映,四季景色各异,可以说是处处有看点、村村有卖点。黄山市独特的文化、生态、物产三大资源的相互交融形成了黄山市种类繁多的旅游产品体系,它包括观光类产品,如西递、宏村、潜口等;文化体验类产品,如卖花渔村、昌溪等;休闲度假类产品,如翡翠人家、塔川、木坑等;健康养生类产品,如蜀源、右龙等;农务活动类产品,如三潭枇杷园、三口蜜桔园、溪洲茶园等;水上活动类产品,如环太平湖乡村、渚口、滩下等;教育求知类产品,如黄村(中美文化交流)、棠樾(儒家文化教育)、赤岭(牯牛降生态考察)等;寻根怀旧类产品,如雄村(中美合作所)、卢村(卢武铉寻宗)、黄山区茶林厂(上海知青)等;综合类产品,如新安山水画廊周边乡村、溪洲等;其它专项类产品,如会议、体育、节庆等十大类产品,这些产品几乎涵盖了国内目前所有的乡村旅游内容(除海边旅游等几个极少数的以外)。3.1.4区位优势黄山市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是沿海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是安徽省规划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之一。205国道、319省道和皖赣铁路纵横境内,设有国家一类航空口岸。随着黄山市大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徽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黄山将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经济圈、城市圈,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第二居住地。黄山市已建成黄山至杭州高速公路,未来几年还将建成西接武汉、北至合肥、南通福建南平的“十”字型国家干线高速公路架和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最终形成到上海、南京、宁波、合肥、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的四小时交通圈。配合航空、铁路运输能力的升级,黄山成为华东旅游中心以及重要国际旅游胜地的硬件环境将基本具备。3.2机会分析3.2.1世界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回归田园、亲近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潮流,城市消费的新时尚。在一些旅游业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所占的比重已近40%。今天,乡村旅游已发展成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等内容丰富、项目繁多、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乡村旅游的带动和国家脱贫致富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在中国大地迅速兴起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新亮点,市场规模与日俱增。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口号开始深入人心并成为都市人的时尚追求。199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游”主题年活动,而今年更是定位为“乡村旅游年”,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热点,国内旅游竞争的制高点。3.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于2006年2月21日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了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又为农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败的一把标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是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通过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农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一些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3.2.3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方向2003年7月5日通过的实现无障碍旅游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把黄山市列为“15+1”之中“+1”城市,这证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对黄山市、黄山旅游的重视。它为黄山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遇。仅靠当地居民自发式的小规模经营,很难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在 2005-11-9举行的首届中国(黄山)乡村旅游节开幕式上,同处黟县这一区域的江西婺源、我省绩溪等10 个县区联合倡议,组建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并发表了联盟宣言。加入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县区将联手进行古徽州乡村旅游产品包装及整体形象宣传,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培育和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精品”,建立畅通的旅游交通系统,共享旅游信息,为避免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4古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4.1缺乏整体规划、旅游产品雷同缺乏整体规划,村镇规划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不同步,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景区规模较小,景点较为分散,产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4.2投资能力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有关部门思想观念落后,眼界不开阔,对外招商引资和引导民资投资缺乏指导,投资能力远远落后于发展需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落后,连接乡村景区景点间的旅游交通工具过少,进出自由度差。村落旅游洗浴卫生、公厕建设滞后,标准不高。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4.3旅游产品单调,经济效益不高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经济收入基本停留在门票上。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不够,加上娱乐设施及接待设施限制,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很少有过夜游客,游客综合消费水平有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4.4管理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旅游市场管理不到位,拉客、抢客、宰客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环抱意识较差;安全意识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理念落后;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还优待提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4.5营销力度不足,缺乏整体意识由于资金不足和有关部门领导的意识等因素的限制,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力度还是不足;虽然成立了“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但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相互合作意识及大局意识很难得到落实。5发展对策及措施5.1普查资源、编制规划对全市乡村认为景观、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状况进行调查,形成旅游村落名录;通过本地申报、专家评估的办法,按照独特唯一、科学布局、择优发展的原则,编制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精心培育乡村旅游产品,科学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力争在未来的几年内建设100个左右的乡村旅游区,努力形成点线结合、各具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木材加工设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航天工程基础》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新媒体运营招聘试题及答案
- 房产中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新媒体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电池测试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宠物训导师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网络空间安全-Web安全技术》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波司登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VR工程师面试题及答案
- 《森林报》阅读教学设计
- GB 15193.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 药店血液制品管理制度 全
- 分角线投照技术口腔颌面外科学
- 材料课件常用焊接方法
- 《梅岭三章》 完整版课件
- 高铁客专联调联试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 高质量SCI论文入门必备从选题到发表全套课件
- 沪教牛津版六年级上册英语Unit6第1课时教学课件
- 初中物理竞赛专题五-力的合成与分解(小专题)
- 竞业禁止协议(中英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