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共奏课堂生命乐章.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共奏课堂生命乐章.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共奏课堂生命乐章.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共奏课堂生命乐章.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共奏课堂生命乐章.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共奏课堂生命乐章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其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中的理智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他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语文课中,这种情感体验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全身投入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能引发出来。作为语文老师关键在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充盈感情。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使之始终活跃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明学生动情的兴趣点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任凭你使尽九牛二虎之力,讲破嘴皮,也于事无补。有些老师拿到课文往往只从教材出发,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运用大人的思维去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的教案,实施起来却事与愿违,总不能达到一唱三和的境界,变成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整节课都死气沉沉。实践证明“兴趣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学起于思,学生在预习时肯定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产生阅读期待,老师备课如果能从学生出发,思考如果我就是学生,我会有哪些疑问,我想了解什么,我想寻求哪些帮助,教学设计能围绕学生的“疑”出发,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打开情感的闸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上学期上教暖流一课,我是这样备课的,先审题,然后从文中找到有“暖流”的句子,再以“南开大学怎么会涌动一股暖流”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围绕“暖流到底是什么”展开批注讨论,讨论中江主席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心青年都不是很困难就点到了,可是仍感到缺少点什么,是情感!学生和国家领导是有距离的,他们对待领导已没有六七十年代的人的狂热与热爱,如何让学生走近江主席,如何让学生真的从文中读到自己想读到的东西,我没有做到。回到办公室,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却一脸的兴致勃勃,告诉我她今天的课堂棒极了,羡慕之余便询问她的课堂。她是这样上的,上课伊始检查读书后,便让学生提问,学生问了不少问题,接着就围绕学生提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回答很是精彩,如讨论“江主席是学习工科的,他为什么不和同学交流理科知识,而谈论古诗词呢?”这个问题时,学生谈到了江主席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这么大年纪了,依然把古诗词背得那么好;谈到了江主席很重视中国的古典文学,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要会古诗词,希望学生能好好发扬光大;谈到了江主席想以自己的行为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生的回答很是精彩,通过这样的交流,江主席已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主席,不是一个空洞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让学生佩服不已的领导者的形象。我在赞叹之余,问她学生提出的问题她都想到了吗?她回答有的是想到过的,有的没有,如刚刚举的问题她准备到了,在学生的回答中她补充了滕王阁序是一篇很难背的文章,能背的人很少,老师背过却又忘了等信息,激发学生对江主席的敬佩之情;又补充了古典诗词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对于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她告诉我老师则要机智面对,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听了她的话,我恍然大悟,她这节课上得好是因为她在课前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读了课文,以学生的视角来看课文,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学生懂的就一带而过,学生不理解的就多花些时间,就给孩子充分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就给孩子一个把手,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怎会不投入、怎会不情动而辞发呢?二、设学生动情的情境情感体验既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移植,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一位老师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谈到战争带来的灾难时,不失时机地播放了一段从新闻中剪辑的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录像,纷飞的战火、轰倒的房屋、流离失所的人们、茫然的眼神、刺耳的轰炸声,都猛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带给孩子视觉、听觉上很大的震撼,战争就在眼前、战争就在身边。孩子们对战争的理解深刻了:“战争让伊拉克人民失去了家园,战争让伊拉克人民失去了亲人,战争让伊拉克人民饱受精神的折磨。”“孩子是无辜的,老百姓是无辜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到的是无助和惊恐。”“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不仅仅是受害国,对普通的美国士兵来说他们要远离亲人,精神上受到折磨,对于世界来说,经济受到影响,能源受到浪费,环境受到污染。”“我们要呼吁和平,要反对战争!”从孩子们的发言中,从他们的点点泪光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走进了情境,走进了文本,与小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一幅画、一段音乐、几句充满感情的描述都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老师要努力把自己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情感的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产生探究的欲望、表达的渴望,于是情动而辞发,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三、留学生动情的空间 在课堂45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参与,让他们在读、想、说、写中完全地展露真性情,倾注真感情。(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学生尽情地“读”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需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苏教版课文中有大量的美文,很多语段小学生是没有能力赏析的,很多意思也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字词句的分析便会让整节课支离破碎,学生则疲于应对,难以体会文字的精妙,产生情感的共振。而美读正是语言和情感之间的桥梁,通过读能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熔为一炉。如教鼎湖山听泉一课,老师以“你听到了怎样的泉声?读一读,听到了吗?”就让学生美美地去读,在读中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的感觉,在读中体悟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妙处,在读中感悟四句排比句的情感的加重,在读中回味省略号的意犹未尽,同时也在读中和作者细细交流,共赏泉音之美妙读到位了,美感自然奔涌而来,学生便获得了情感体验。(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地“说”文章来源于生活,老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去重温曾经的往事,此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在预习海伦凯勒时,我让同学在家蒙上眼睛半小时,感受盲人的生活状态,课堂上同学们纷纷拿自己的体验与海伦比较,有的说:“半小时,我却感到特别的漫长。”“我什么事也不能做,听到电视里精彩的节目真想看,但我想到我是盲人,盲人的日子真不好过,我体会到海伦当时为什么会那么的暴躁。”“我每做一件事都很困难,哪怕是拿支铅笔,我想海伦不仅看不见还听不见,她竟然能读那么多的书,能到世界各地演讲,真是太不容易了,我被她的毅力和勇气所震撼。” 这样的体验,是学生融入生命的直接参与,它使学生与课文人物进行着生命和情感的沟通,使得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教材知识和教学情境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审美意义,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过程、生命过程、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又如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喜爱的东西,是怎么珍藏的?有没有被父母责怪的经历?学生谈了很多,小玩具、贴花纸、游戏卡、吸铁石谈到喜欢都神采飞扬,谈到委屈都特别的难受,此时再来体会法布尔为什么能为了找一只小虫子一蹲就是一天,为什么会把小甲虫当成宝贝,为什么妈妈的责骂没有能阻止他对昆虫的着迷时就情绪高涨、滔滔不绝了。(三)关注学生心灵轨迹,让学生努力地“写”课堂容量有限,发言的同学有限,关注大多数孩子的心路历程,“写”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而写又是语文工具性的最终的指向。在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我就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在上课前带领学生走进电脑教室,上网浏览巴金主页,了解巴金的一生,思考你认为巴金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具体的例子阐明观点。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巴金的认识:巴金在我的心中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于世,脍炙人口。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他的作品也会代替他“活”在人间。卢果巴翁仙逝,万人动容。一个文学家的离去为何引起社会各行各业人民的关注?他不是一般的作家,他索要的不是金钱,不是荣耀,他只有一个信念“我身为作家,必当为人民写作。”我觉得巴金爷爷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他重病缠身,自己已需要一大笔手术费,可是他还在关心着身边的每个人,他给希望工程捐款56万多,每一次捐款,巴金爷爷都不图任何回报,只提出一项“不留名、不宣传、不报道”的要求,巴金爷爷虽然离开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刘舒婷我觉得巴金是胸怀博大的人,我们听一些大作家讲的都是一些自命不凡的话,唯有巴金说:“我不是文学家。”也唯有他说:“读者是我的衣食父母。”这样的胸怀,是一般人不可能具备的。正是因为他的诚实、厚道与实在,他赢得了许多的朋友。时晓怡我认为巴金是一个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作的人,巴金说过:“我的作品整个儿就是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他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了作品中去,不管自己内心是充满热情还是充斥着痛苦,都会借文字来表达。巴金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行为与自己的作品是一致的。康馨这位老人留给我的感觉更深的是,他待人真诚。巴金曾这样说过:友情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其实我的生命很快化成尘土,但我那颗火热的心仍在朋友中间燃烧。巴金在病床上生活了6年,这6年,他生不如死,天天都靠输氧气活着,但他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因为他明白,这世界上有人需要他!感动巴金的真诚,巴金的真诚感动着我们!龚淑斐巴金的伟大决不局限于文学领域。在文革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他被迫说了不少假话,有的亵渎了自己,有的伤害了他人,他的良心和自尊因此受到伤害。文革结束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控诉时代的罪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时候巴金站了出来,他说“在这吞噬人性的罪恶大表演中,有我一份罪”。虽然他不过是处于软弱说了一些假话错话,但他从不自我辩护,他独自踏上了道德的独木桥,颤颤巍巍地进行自我审判。从苏格拉底到托尔斯泰、从孔子到鲁迅,许多人都在实践着讲真话的准则,巴金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让我们永远铭记巴金。翁承亦有了这样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对巴金的认识更清楚了,人物形象更鲜明了,此时再来学习课文,理解巴金对孩子的爱,体会巴金追求一生的人生观就水到渠成了。在谈“让生命开花”的含义时,有同学说,巴金爷爷的一生就是一朵绚烂的生命之花,他勤于笔耕,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给后人以启迪;有同学说,巴金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