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 言 1 论论日本科学技日本科学技术创术创造立国造立国 季风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以 加工贸易立国 为基本国策 在经济恢复的 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创造了 日本奇迹 然而 随着 70 年代国 内外形势的变化 加工贸易立国 已经无法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确立了 技术立国 战略 并把它作为新时期推动日本经 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技术立国战略确立后 日本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成为了名副其 实的技术大国 20 世纪 90 年代 随着日本在人均收入等方面逐渐地赶上欧美 日本经济已经成熟化 宣告了日本赶超欧美国家时代的结束 这意味着日本在 赶超时代通过 拿来主义 就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今后日本 必须亲自开展基础性 开拓性的基础研究 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 此外 美欧 等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 以及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所造成的冲击 都促使日本对 技术创新 的日益重视 为充分发挥技术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拉动和推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谷 日本 政府于 1995 年 11 月 15 日公布 科学技术基本法 在技术立国的基础上进 一步提出了 技术创造立国 的战略口号 由此 日本 技术立国 战略步入 了一个新阶段 即 技术创造立国 战略的阶段 其后 技术创造立国又被称 之为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从技术立国到技术创造立国再到科学技术创造立 国 意味着日本技术立国的战略核心发生了实质性转变 是一个实质性的飞跃 以新世纪之初日本政府确立的 IT 立国 生物技术立国 知识产权立国三大战 略为标志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内涵更为完善和丰富了 IT 立国 生物技术立国 知识产权立国三大战略集中体现了 科技创新 这一战略思想的精髓 是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新发展 IT 立国 战略是日本政府推动 IT 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战略 作为推动 IT 产业和信 息化社会发展的 IT 立国战略 它虽然超越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范畴 2 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 但其战略基础是信息革命和信息技术创新 是科学技术 创造立国在推动 IT 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 生物技术立国战 略是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 是日本政府在高新技术领域贯彻科学技术创造 立国战略的集中体现 生物技术立国就是着眼于发展未来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高 新技术 通过对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来提高日本生物技术的水平 增 强日本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而提高日本国民的生存质量 因此 生物技 术立国战略作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一部分 是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 新发展和重要内容 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 是科学技术 创造立国战略的高度概况和总结 是精华和核心 是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 集大成 是最高层次的战略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实施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而且也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 这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技术立国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IT 立国 生物技术立国 知识产 权立国 目 录 引 言 1 一 技术立国战略 2 一 技术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2 1 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 2 国内资源短缺问题严峻3 3 企业出口条件恶化4 4 加工贸易立国 战略基础动摇4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确立 5 三 技术立国战略的成效 6 引 言 3 1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6 2 企业的基础研究呈上升趋势7 3 技术输出加快8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0 一 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10 1 泡沫经济 崩溃后的长期经济停滞10 2 经济成熟化 赶超时代结束11 3 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12 4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13 二 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确立 14 三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新发展 15 1 IT 立国战略15 2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18 3 知识产权立国战略20 4 三大战略的意义与评价23 四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特点 24 1 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独立性 领域性24 2 战略目标制定的前瞻性25 3 技术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26 三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实施及其成效和经验 27 一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7 1 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1996 2000 年 27 2 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01 2005 年 27 3 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06 2010 年 28 二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成效 28 1 政府研究机关的基础研究发展迅速29 2 技术出口迅速增加29 4 3 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30 三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基本经验 31 1 制定实施科学技术战略的法律31 2 制定和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31 3 增加科研经费31 4 改革科技行政体制33 5 改革国立大学和研究所的管理体制34 6 改革研究开发系统34 7 发挥 产学官合作研究体制 的协调作用35 8 开展大规模科技统计和科技预测36 9 建立高新科技园区36 四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38 一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具体 有针对性 38 二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应符合国情 38 三 高新技术发展应突出重点领域 39 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9 五 健全 产学官 的合作研究体制 39 六 发挥大规模科技统计和科技预测的作用 40 七 发挥科技园区的科技基地作用 40 参考文献 42 后 记 44 引 言 5 引 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90 年 代虽然遭受到 泡沫经济 崩溃的重创 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没有因此而动 摇 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强劲 进入新世纪以来 日本逐渐走出 泡沫 经济 崩溃后遗症的阴影 呈现出复苏的势头 日本之所以能在上世纪后半期 取得巨大的成就 在遭受 泡沫经济 崩溃重创后仍继续保持经济大国地位 原因有很多 但技术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可以说 日 本技术大国的形成是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有效保障 日本由加工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 再到技术创造立国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不仅为日本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也为我国技术发展 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出于对日本技术发展战略的好奇和兴趣 笔者 选择了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 希望通过 本文的研究 一方面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确立及其发展的背 景 过程和内容 另一方面能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 考和借鉴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2 一 技术立国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以 加工贸易立国 为基本国策 在经济恢复的 基础上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然而 随着 70 年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加工 贸易立国 已经无法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 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确立了 技术立国 战略 并把它作为新时期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一 技术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1 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国和赶超型国家 采取拿来主义 来发展本国技术 即奉行技术引进 消化吸收 技术创新的做法 当时 依靠技术引进是日本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特点 1据统计 1950 1971 年 日本共从国外引进技术 15163 件 70 年代以后引进技术呈迅速增加 的趋势 仅 1980 年就引进了 2076 件 通过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日 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方面买了时间 速度和效益 既节省了技术研究 技 术开发的成本 又少走了弯路 21968 年 日本 GDP 超过原联邦德国 成为 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尽管 1973 年的石油危机终结了日本 经济高速增长 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稳固地确立起来了 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形成使得其原有的引进 吸收消化 创新的技术发展 模式开始动摇 从日本自身来看 随着其同欧美各国技术差距的日益缩小 甚 至在有些领域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技术引进的范围开始从大规模引进向有选择 性引进转变 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从国际方面来看 60 70 年代 世 界没有再出现划时代的技术革命 世界各国工业技术进步减速 而日本在此时 期却迅速地赶了上来 并呈现出日益强大的势头 对此 欧美各国普遍产生了 危机感 对日本的警惕性越来越高 在技术输出方面纷纷采取了保护和限制措 一 技术立国战略 3 施 2 国内资源短缺问题严峻 日本是一个除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他资源都很贫乏的国家 日本矿产资 源种类虽然不少 但分布零散 储量也不大 能够自给的只有硫化铁 硫磺 石灰石和石膏等少数矿藏 煤矿虽然有一定的储量 但开采成本太高 矿井纷 纷关闭乃至最后停止开采 石油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3即使是明治初年曾作 为重要出口品的铜 现在也有 90 以上依赖进口 4 20 世纪 60 年代末 资源拥有国纷纷采取资源保护主义政策 严格限制资 源出口 1973 年 10 月 6 日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所导致的 石油危机 宣 告了国际市场上资源丰富 原料低廉的时代已经结束 当时 日本石油进口的 比率为 99 7 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东 特别是来自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进口 参见表 1 1 因此 石油危机对号称 油上楼阁 的日本 无疑是一次严 重的打击 5 表 1 1 1973 年日本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 单位 百万吨 进口量构成比 合 计286 7100 0 中东 伊朗 沙特阿拉伯 阿布扎比 科威特 中东地区 阿曼 中东其他国家 95 7 53 7 26 0 23 3 16 6 6 2 2 4 33 4 18 7 9 1 8 1 5 8 2 2 0 8 世界其他国家62 821 9 资料来源 日 内也达郎 赵毅等译 战后日本经济史 新华出版社 1982 年 版 第 270 页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4 石油危机充分暴露了日本经济大量依赖石油的脆弱性 迫使日本不得不以 节能技术为中心 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 特别是能源进 口的困难 日本政府的对策是鼓励开发新技术来实现 开源节流 在政府产 业政策的指导下 日本关闭了一些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 新建了一些高新技术 产业 使整个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型 技术密集型 高附加值型转变 6 3 企业出口条件恶化 20 世纪 70 年代 日本企业的出口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除了上面提到的 能源危机外 美日经济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日元升值都冲击了日本企业的出口 首先 美日贸易摩擦加剧 二战后 日本采取依附于美国的经济政策 凭 借美国所提供的 保护伞 在国际市场上捞足了好处 在整个战后繁荣期 日本制造业不仅迅速扩大了美国市场 而且还不断蚕食了美国制造商的世界市 场份额 实现了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 然而 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 美日 之间经济差距的日益缩小 美国已不再像五六十年代那样对日本 慷慨 和 大度 并开始对日本有了警惕 70 年代 美日之间由于 力量差距带来 的协调关系日趋减弱 开始了趋向 对等关系的危机 7结果 美日贸易 摩擦加剧 日本制造企业的出口遇到了麻烦 其次 日元升值冲击日本企业 1970 1973 年 随着美元贬值 日元升 值的幅度达到 24 5 由此日本出口增长率下降了 3 4 1975 1979 年 日 元对美元的汇率又以年均 7 6 的速度逐年升值 8日本制造业成本日趋提高 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了 美日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 给日本出口带来了严重的阻力和沉重的成本负 担 为了克服贸易摩擦 降低成本 提高国际竞争力 日本企业纷纷加强技术 研发的力度 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 4 加工贸易立国 战略基础动摇 20 世纪 50 年代初 日本结合本国实际确立了 加工贸易立国 战略 这 使得日本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实现了 50 60 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创造了 日本奇迹 然而进入 70 年代以后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加工贸易 一 技术立国战略 5 立国 的两大支柱 资源进口和商品出口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 资源进口困难 Z 布热津斯基在其 脆弱之花日本 一书中曾对 日本的加工贸易立国有如下评论 日本经济虽然以其惊人的高速增长令世界 瞩目 但若不能保持经常往这朵花上浇水 输入资源的话 顷刻之间便会调 谢 这就是日本加工贸易立国的结构性特点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日本加工贸 易立国对资源进口的依赖性 也充分暴露了日本加工贸易立国的脆弱性 进入 70 年代 日本遇到了资源进口的瓶颈 尤其石油危机爆发后 日本大量进口 廉价得 像白开水一样的石油 的时代结束了 由此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终 结了 加工贸易立国 的基础开始摇坠起来 其次 商品出口困难 一方面 石油危机之后 西方经济进入了以经济停 滞 通货膨胀及大量失业并存为特征的 滞胀 阶段 以往旺盛的世界市场需 求转向萎缩 另一方面 随着日本经济的日益强大和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 增强 各发达国家对日本产品的警惕性越来越高 在保护本国产业的同时 也 加强了对日本产品大量进口的限制 面对 加工贸易立国 两大支柱的动摇 日本政府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此 后 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技术革新 并且于 80 年代初确立了 技术立国 战略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确立 1975 年 6 月 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斋藤优在 世界经济评论 杂 志发表了一篇题为 由加工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转移 的论文 首次提出 技 术立国论 这一理论概念 他认为 技术立国是指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一个国 家在经济 政治 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 斋藤优的技术立国理论提出后 逐渐为日本各界所接受 根据未来工学研究所 80 年代初对 1029 名知识界人士 所作的问卷调查 认为 应当确立技术立国的方针 者占 84 9由此可见 一个技术立国的新战略设想已在社会各阶层逐步形成 1980 年 日本通产省在 80 年代通产政策设想 中正式提出 技术立国 这一战略口号 宣告日本已经结束战后一直所处的 追赶现代化的时代 正 迅速迈向 世界一流国家的时代 10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 技术立国是日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6 本的奋斗目标 有效地利用头脑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 提高经济能力和 经济实力 才是日本的必由之路 111981 年 1 月 前首相铃木善幸在施政演 说中强调 科学技术振兴是 我国打开今后所面临许多问题的关键 科学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是国民生活提高的基础 由此 技术立国 就正式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1981 年也被称之为 技术立国元年 12 技术立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第一 在技术发展 路线方面 从主要依靠引进技术 转向自主开发具有独创性的技术 第二 在 科技研究的内部比例方面 从开发与应用研究占绝大比重 转向注意提高基础 研究 13的比重 第三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 从强调大量培养平均水平较高 的 从事应用与开发研究的人才 转向注意培养富于创新 开拓精神的技术尖 子与基础研究人才 第四 在科技发展重点方面 从集中力量发展能较快带来 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技术 转向发展高新技术 下一代产业的基础技术以及工 艺 福利方面的技术 14 三 技术立国战略的成效 技术立国战略的影响是深远的 仅在战略确立后的 10 多年里 就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 1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1981 1992 年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例从 17 上升 到 31 1982 1992 年 在 OECD 所有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 日 本所占比例由 22 上升到 28 15另据 1989 年 产业白皮书 统计 在已经 商业化的 40 种高新技术产品中 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 36 种 就代表高新技术的半导体芯片的生产为例 参见表 1 2 日本取得了其 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成就 据美国政府 1989 年初的估计 在 26 种半导体芯片的 生产技术中 美国已有 14 种落后于日本了 1978 年和 1982 年 在 4K 16K 芯片的生产量中 美国分别占世界的 87 和 61 而 1984 年以后 日本芯片 的生产技术不仅迅速提高 而且还席卷了国际市场 1988 年 在 1M 芯片的 一 技术立国战略 7 生产量中 日本已占据了世界市场的 91 而美国只占 6 1990 年 日本又 大批量生产 4M 芯片 16M 芯片也开始了试生产 当时 日本已掌握了 1000M 芯片的生产技术 像这种尖端的高新技术 当时不要说西欧没有掌握 就连美国也是望洋兴叹 16 表 1 2 1978 1988 年主要国家半导体芯片的生产构成 单位 年度型号美国日本欧共体世界合计 19784K87130100 198214K61345100 198464K38584100 1986256K15821100 19881M6913100 资料来源 日 铃木淑夫 日本经济还有前途 东洋经济新报社 1990 年 6 月 出版 第 93 页 2 企业的基础研究呈上升趋势 技术立国战略确立之后 日本企业加强了基础研究的力度 基础研究比重 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参见表 1 3 以化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分配为例 80 年代初 基础研究占 10 1 应用研究 17占 26 5 开发研究18占 63 5 1992 年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的比例分别为 14 2 27 9 57 8 1995 年三者分别为 14 3 26 1 59 6 19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8 表 1 3 1981 1994 年日本研发经费的分配情况 单位 1981198319851987198919901991199219931994 基础研究5 25 75 96 66 46 46 86 96 76 8 应用研究21 822 021 921 721 521 822 222 121 422 2 开发研究73 072 372 171 772 271 871 171 171 971 1 资料来源 总务厅统计局 1995 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 3 技术输出加快 伴随着技术立国战略的实施 日本在越来越多的技术领域成为世界的领先 者 并且开始大量地技术输出 参见图 1 1 日本技术输出的途径一是对外 直接投资 二是直接出口 其中 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日本公司在海外建立工厂 或者办事机构 它一般涉及到出口生产性的机器和派遣技术人员等 1980 1989 年 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从 2 3 兆日元上升到 16 3 兆日元 20反 映了日本技术输出的迅速增加 技术出口是向国外转让技术许可或出售设计图 纸等 据 1999 年日本 科学技术白皮书 统计 1981 1995 年 日本技术出 口增加了 5 倍多 80 年代末日本技术出口已经超过了德国和法国 21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技术输出 图 1 1 1981 1995 年日本的技术输出贸易情况 单位 亿日元 数据来源 科学技术省编 1999 年科学技术白皮书 一 技术立国战略 9 1 日 清川雪彦 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普及 东洋经济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3 11 页 2 刘昌黎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82 83 页 3 刘昌黎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338 页 4 冯昭奎 日本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3 页 5 1973 年日本进口原油 3 亿千升 按照每桶原油价格涨 10 美元计算 日本进口原油的负担每年增加 200 亿美元 相当于当时日本 GNP 的 5 6 冯昭奎 日本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90 页 7 日 神谷不二 战后始终的日美关系 新潮社 1989 年版 第 29 页 8 美 罗伯特 布伦纳著 王生升译 繁荣与泡沫 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 97 页 9 参阅未来工学研究所 关于我国社会性课题调查 1982 年 10 指的是日本工业生产值已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 10 11 陈建 21 世纪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57 页 12 刘昌黎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9 页 13 指不直接考虑特定的应用目的 而是为了确立某种假说和理论 或者为了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新知识 而进行的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活动 14 冯昭奎 日本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01 页 15 冯昭奎 日本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90 页 16 刘昌黎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58 页 17 指在基础研究所提供的知识基础上 为实现特定的实用目的或为了探求新的使用方法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18 指利用从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及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知识 对新技术成果加以改进或对已有技术成果加 以改良的研究活动 19 匡跃平 从日本的技术战略看其化学工业的发展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第 16 卷 第 2 期 2000 20 日 德永 日本对外投资及亚洲经济的相互依赖 东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273 页 21 日 苔莎 莫里斯 铃木 Tessa Morris Suzuki 日本的技术变革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93 页 1 系指将持有的剩余资金用于股票 土地 绘画等投资上 期望得到高回报的企业 2 日 宫崎义一 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84 88 页 3 顾肃 第四次科技革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75 页 4 刘昌黎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52 页 5 在生产函数中产出不能由劳动 资本等资源投入解释的余值 在经济学中常被用来衡量效率提高 或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0 称 技术进步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 日本内阁府 http www cao go jp 7 日本内阁府 http www cao go jp 8 陈建 21 世纪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57 258 页 9 新华网 10 刘昌黎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 日本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1 郭燕青等 经济科技论与后发优势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 207 页 2 3 新华网 2005 年 6 月 18 日电 4 日本文部科学省 http www mext go jp 5 日 科技厅编 科学技术白皮书 1995 年版 第 110 页 6 范祖锜 对日本 技术立国 的考察 云南社会科学 1998 年第 3 期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2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20 世纪 90 年代因 泡沫经济 崩溃 日本经济遭到了重创 整个 90 年 代也被称为 失去的十年 为充分发挥技术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拉动和推动 日本经济走出低谷 日本政府于 1995 年 11 月 15 日公布了 科学技术基本法 在技术立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技术创造立国 的战略口号 由此 日本 技术立国 战略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即 技术创造立国 战略的阶段 其后 技术创造立国又被称之为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从技术立国到技术创造立国 再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意味着日本技术立国的战略核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新世纪之初日本政府确立的 IT 立国 生物技术立国 知 识产权立国三大战略为标志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内涵更为完善和丰 富了 一 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1 泡沫经济 崩溃后的长期经济停滞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在日本出现大型经济景气的同时也出现了 泡沫经 济 1989 年达到了最高峰 所谓泡沫经济 是指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相背离 人为地或投机地追求高额的非正常的投资利润或经营利润 造成了股票 土地 不动产等资产价格的狂热上涨 形成了一种资产价格虚幻的经济繁荣 1990 年新年伊始 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暴跌为开端 持续了 4 年之久的泡 沫经济宣告全面崩溃 泡沫经济崩溃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大规模倒闭 尤其不动产业者和热衷于生 财术的企业 1 更是大量倒闭 参见表 2 1 1991 年负债金额在 1000 万日 元以上的企业倒闭件数为 10723 件 比上年增加 65 8 负债金额超过 1000 亿日元的大型倒闭事件达 13 件 创历史最高纪录 全年负债总额高达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3 79600 29 亿日元 1992 年 4 月 28 日 东洋信用金库的破产使 银行不会倒闭 的神话破灭了 2 为打破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困境 日本政府在采用各种对策千方百计刺激经 济复苏的过程中 一直重视科技进步 与此同时 企业在资金拮据 设备投资 减少的情况下 也仍一如既往地注重研究开发 通过技术创新来摆脱困境乃是 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对策 表 2 1 1991 年不动产业者 生财术企业倒闭件数及负债情况 单位 亿日元 倍 倒闭件数倒闭件数是 1990 年 的倍数 负债总额负债总额是 1990 年 的倍数 不动产业者 10363 129805 38 4 生财术企业 2472 417913 743 6 资料来源 帝国数据库 1992 年调查资料 2 经济成熟化 赶超时代结束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日本在人均收入等方面已经追上欧美 参见表 2 2 日本经济愈加成熟化 这意味着日本赶超欧美的时代的结束 日本经济 已经从 赶超型 转向 领先型 不再享用 后进国 利益 表 2 2 主要发达国家人均 GDP 的增加情况 单位 美元 1950 年1960 年1970 年1980 年1985 年1990 年1995 年 日本13246123239069111202404940935 美国18802537479512272176652322228160 德国815130130561035579831895130089 英国75712662232948580991718119194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4 法国28141233094592144626732 资料来源 刘昌黎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44 页 伴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 1992 1994 年度 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连续 3 年 低于 1 年均只增长 0 4 由此 战后持续的经济增长宣告结束 日本经济 的停滞虽然是由泡沫经济崩溃直接造成的 但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 力也有重要的关系 当日本处于赶超阶段时 其通过技术引进就能实现经济的 高速增长 然而当日本经济成熟化之后 这种方式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微 乎其微了 赶超时代结束使得日本通过 拿来主义 就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成 为过去 今后日本必须亲自开展成功率可能只有 5 的基础性 开拓性的科技 研究 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 3 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以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生 物技术 海洋技术 空间技术 新能源技术 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出现了迅 速发展的新局面 美国 西欧等国针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纷纷采取对策 力图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 其中 美国政府自 1988 年乔 治 布什上台后 就尤为重视高新技术发展战略 科研经费迅速增加 1990 年 在美国联邦政府 1 23 万亿美元的总预算中 技术研究与发展经费额为 666 亿美元 比 1989 年增加了 7 4 占 5 45 3克林顿当选后 1993 年正式宣 布了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即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按此计划 美国 20 年左右共投资 4000 亿美元 分阶段把各类计算机用户按统一标准全部联成 网络 结果 美国很快就在通讯设备 航空航天 计算机与软件等领域取得了 世界领先地位 西欧也不甘落后 1985 年 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欧洲 17 国外 交部长 科技部长以及欧共体主席 在巴黎召开了 尤里卡 会议 通过了以 在高新技术领域赶超美日为目标的 尤里卡计划 1994 年 2 月 欧共体公 布了德洛尔白皮书 建议 10 年投资 9000 亿法朗 建设欧洲信息网络的基础设 施 与此同时 加拿大 韩国 新加坡 中国 巴西等国 也纷纷加快了信息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5 高速公路的建设 面对世界各国高新技术的飞跃发展和高新技术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 日 本 80 年代的技术立国方针已不合时宜 必须做出调整 4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20 世纪 90 年代 以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基础 世界经济出现了由工业化 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折的新局面 美国把冷战时代用于军备竞赛的计算机及其 软件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 加速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率先实现了这一转折 而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 在信息化发展水平方面 同美国相比尚处于 落后的状态 4 美日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 使得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日间产业竞争力再 次发生了逆转 据日本通产省的有关统计 1995 年在被调查的 19 种行业中 日本 TEP 全要素生产率 5超过美国的只有四种 参见表 2 3 更令日本震 惊的是 一直被认为是日本占优势的加工组装产业 也因美国生产率的上升而 被反超 表 2 3 日美间各产业的 TEP 差距 美国占优势的产业同等水平的产业日本占优势的产业 初级金属 通讯 一般机械 精密机械 运输 食品 服装 农林水产业 金属产品 电力 纸 纸浆 电子机械 服务 纤维 批发 零售 化学 汽车 金融 保险 房地产 建筑业 资料来源 通产省编 创新 革新型 1998 年版 1993 年 11 月 美国媒体发表了日美信息化程度比较报告 说日本在数字 技术革命时代仍热衷于模拟技术的开发 使日本信息技术大大落后于美国 该 报告还指出 在日美科技竞争中 以往那种日本无时不在的现象已经消失 至 少在信息化方面 日本已不是美国的对手 该报告的发表使日本受到很大震动 日本通产省和邮政省很快做出反应 于 1994 年上半年分别发表报告 在承认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6 日本信息化落后的同时 提出了迎头赶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1994 年 8 月 日本内阁设置了 高度信息通讯社会推进对策本部 召集各方面专家研 究日本信息化发展战略 本部 部长由首相担任 1994 年年底 日本内阁 通过了 行政信息化五年规划基本计划 1995 年 2 月 高度信息通讯社会 推进对策本部发表了高度信息通讯社会推进基本方针 废除了一些妨碍日本信 息化发展的法规 力图使日本的信息化事业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日本技术立国有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 信息化社会是 一个新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 技术变革很快 这使得工业化时期采用模仿方式 赶超先进国的途径已不复存在 日本今后要想赶超美国 就不能像赶超先进工 业国那样寄希望于模仿 而只能立足于 创新 另一方面 作为世界第二经 济大国的日本 在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中虽然已经落在了美国的后面 但信息化 社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美国也只是刚刚迈进信息化社会的门槛 并没有为世 界各国提供成熟的发展思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农业社会发展了几千 年 工业化社会发展了几百年 信息化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 今后的路 还很长 还有许多未知在等待世界各国的共同探索 因此 日本信息化之路必 须立足于自身进行摸索 像实现工业化一样 继续走自己的路 二 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确立 日本政府 1995 年出台了 科学技术基本法 这是日本第一部有关科学 技术的根本大法 是日本实施 21 世纪技术发展战略的纲领 科学技术基本 法 规定了日本技术发展战略为 技术创造立国 这就规定了这部法律的基 本性质 这部法律的提案说明明确指出 当日本处于赶超时代 技术方面总 是存在着作为追赶目标的先进国 在很多领域都有引进技术的可能 然而 现 在已经结束了这个时代 今后 作为领先者的一员必须自己向未开辟的科技领 域挑战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 以开拓未来 6从中不难看出 日本已经 充分认识到现在的处境和过去不一样了 过去可以用引进技术的办法实现技术 立国 而现在则必须以 创造 的办法实现技术立国 因此 这一基本法制定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7 的不是一般的技术立国战略 而是技术创造立国战略 在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 会和参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审议通过的该法案的附带决议中 都特别强调 了 技术创造立国 的目标 这意味着日本技术战略由赶超向领先 由模仿向 创新的转变 科学技术基本法 还明确了技术发展战略的具体目的 该法第一条便开 宗明义地写到 这部法律通过制定有关科学技术振兴的基本措施和对策 综 合性地 有计划地推进这些措施和对策 其目的在于谋求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提高做出更大贡献 同时也为世界科学技术进 步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7从这一具体目的可以看出 日本的科 技战略突出了由追赶到领先世界水平的转变 日本的技术创造立国除为了增强 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占领世界科技领域的制高点 在科技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和领先地位 此外 科学技术基本法 规定了日本政府必须制定科技发展的长期计划 即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是在预测 10 年左右的基础上制定五 年计划 即所谓五年一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同时 在长期预测 中期计划 的基础上 政府还必须定期 一年一度 向国会提出振兴科技的施政报告书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主要内容基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综合性推进研究 开发 即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 的大政方针 第二 政府应采取 综合性的 有计划的措施和对策 整备研究设施及研究设备 创造宽松有利的 研究开发环境 促进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第三 有关其它科学技术振兴的必 要事项 三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 日本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不仅进一步发展为 科学技术创 造立国 战略 而且随着 IT 立国战略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和知识产权立国战 略的制定和实施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又有了新的内涵 其目标和措施也更为明 确和具体了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8 1 IT 立国战略 1 IT 立国战略的提出 2000 年 7 月 7 日 日本内阁设置了 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本部 及 IT 战 略会议 开始研究日本的 IT 立国战略 同年 7 月 21 日 在日本冲绳举行了 美 日等 8 国首脑会议 日本首相担任此次会议的轮值主席 7 月 22 日 会 议发表了旨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 建设全球信息化社会的 全球信息社会 冲绳宪章 简称 IT 宪章 IT 宪章 指出 IT 业革命性的发展不仅 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方式 而且正在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增 长的重要动力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把发展 IT 业作为国家战略 冲绳八国首脑 会议及 IT 宪章 的发表 为日本制定 IT 立国战略增添了紧迫性 2000 年 8 月 25 日 日本邮政省发表了 信息通信政策大纲 阐述了日 本 21 世纪的信息通信政策 指出要靠 IT 革命使日本经济获得新生 8 月 31 日 日本政府的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本部和信息技术战略会议在首相官邸举行第 2 次联席会议 信息技术战略会议议长 索尼公司董事长井出伸之在会上提出 了今后日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方针 即在 5 年内赶上美国 成为超高速网 络技术大国 9 月 21 日 内阁总理大臣森喜朗在第 150 次临时国会开幕式上 指出 日本摆脱经济长期疲软 获取新生的最重要支柱是实施 IT 立国战略 即所谓的 e Japan 构想 他强调只有实现 日本型 IT 社会 才能保证 日本在 21 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国民才能继续过上富裕的生活 呼吁 IT 革命 应成为日本的国民运动 11 月 7 日 日本正式制定了 IT 立国 基本战略 坚持 IT 立国的方针 用 5 年时间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 IT 国 家 2 IT 立国战略的内容 2001 年 1 月 6 日 日本内阁设立了推行 IT 立国战略的最高行政部门 高 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本部 IT 战略本部 着手制定 IT 立国战略 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 2001 年 1 月 22 日 日本 IT 战略本部公布了 IT 立 国战略的内容 IT 战略本部指出 为改变日本在 IT 方面的落后面貌 首先在 5 年内集中改革有关制度 为国民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 IT 环境 为此 IT 战 略本部不仅建议建构具体的国家战略 做到家喻户晓 而且要求日本政府迅速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19 采取措施 打破行政方面条条块块的限制 让民间通过自由公平的竞争参与到 IT 建设中来 为 IT 革命提供强大的支持因素 IT 战略本部提出的社会目标是 第一 让日本全体国民具备信息处理能 力 可以不受地理 身体和经济的限制 自由 安全地交流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第二 在自由有序的竞争原则的基础上 推行有效率的经济结构改革 第三 集中全世界的知识与才能 收集并公布有关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信息 为全球 知识创新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1 年 6 月 18 日 日本 IT 战略本部公布了 2002 年 e Japan 战略 的工 作重点 6 月 26 日 又进一步公布了 2002 年 e Japan 战略 的实施计划 2002 年 IT 施政计划有 5 大基本方针 第一 进一步普及和推动高速 超高速 互联网建设 第二 强化教育信息化和人才培养 第三 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第四 推动行政 公共领域信息化 第五 确保信息网络安全 为此 2002 年日本用于 IT 战略上的财政预算是 19544 亿日元 2003 年 7 月 2 日 日本 IT 战略本部公布了第二期 e Japan 战略 计划 该计划在 民唱主角 政府资助 的原则下 由政府出资 15355 亿日元 重点 推动医疗 食品 生活 金融和中小企业 知识 劳动就业 行政服务等 7 个 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3 IT 立国战略实施的特点 第一 IT 发展法制化 早在 1968 年 日本就提出了 知识集约型产业结 构 政策 该政策可以说是日本社会及日本产业走向信息化的开端 此后日本 制定了大量的有关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政策 但是明确用法律来保障信息化发展 的标志是 21 世纪初的 信息技术基本法 的出台 用法律来保障和推动 IT 发 展 这既是日本多年来的传统 也是日本政府在技术立国新阶段推动 IT 发展 的重要举措 由此 日本 IT 发展就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 日本政府为摆脱泡沫经济崩溃给日本经济带来 的阴影 对 IT 立国战略寄予了厚望 日本政府为顺利实施 IT 立国战略 不仅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而且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2000 年 10 月 19 日 日本 经济对策内阁会议和财政首脑会议举行联席会议 推出了致力于日本新生的新 发展政策 计划投资 11 兆日元 在该政策中 日本政府把 IT 领域放在了十分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20 重要的地位 不仅投入了 0 8 兆日元 而且计划在全国一万多所共用场所 包 括 8000 多处公民会馆 图书馆在内 设置十几万台计算机并全部上网 还要 对 700 万人进行 IT 基础技能训练 2000 年 12 月 在日本政府提出的发展 IT 产业的基本框架中 又规定了促进 IT 发展的优惠政策 放宽对企业参与 IT 产 业特别是通讯 电话网 互联网等有关方面的限制 降低线路接续费 光缆 电缆线路的租赁费等 和通话费 网民线路使用费 实行最低价格的定额收费 制 对部分互联网 移动电话实行免费制 第三 战略实施涉及领域广 重点明确 IT 立国战略的实施涉及到教育 艺术 科学 医疗护理 就业 产业 环境 生活 交通 社会参与和行政 10 个方面 通过 IT 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扩散 逐步让这些领域都能够享受到网 络技术带来的便利 日本政府把 超高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 电子政府 和 人才教育 作为落实 IT 立国战略的 4 个重点领域 在集中 发展 重点政策领域 方面 战略本部阐述了日本政府在上述 4 个施政重点中 的基本想法 目标和实施方法 力求以点带面地实现整个日本社会的信息化 第四 战略实施力度大 为确保 IT 立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日本政府要求 各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 努力贯彻 IT 立国战略的政策 实现 IT 立国战略的 阶段性目标 例如 为了实现 2005 年全国普及超高速因特网的国家目标 日 本政府要求 NTT 日本电信电话公司 电力公司 铁道公司等向其他通信 业者开放有关通信设施 为了实现 2005 年以前把超高速因特网普及到每一个 家庭的目标 日本邮政省集中力量铺设了可以通到每个家庭的光缆网 并且采 用了第三代因特网通信规格等先进的技术设施 为了实现 21 世纪农林水产 领域信息化战略 的计划 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技术设施 日本农林水产 省实施了在农村大面积铺设光缆等措施 8 2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 1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的提出 2002 年 7 月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召开了首次 生物技术战略会议 着手制定国家生物技术立国战略 并以 2001 年不同领域推进战略为基础 围 绕生物技术的实用化及产业化 对如何推进今后 5 年生物技术研发提出了具体 二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21 的对策 2002 年 10 月出台了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推进战略 在 2002 年 12 月 6 日举行第五次生物战略会上 正式通过了反复讨论的生物技术立国战略 2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的内容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 加强研究开发 日本政府在 5 年 内把生物技术科研预算增加一倍 达到 8800 亿日元 力争使日本生物技术达 到世界领先水平 第二 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将新药审定时间由现在 的 5 到 7 年缩短为 3 年 第三 制定易于国民理解的行动计划 确保生物技术 安全并赢得国民信赖 根据生物技术立国战略 日本政府制定了发展生物技术的 5 年行动计划 具体提出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 其中 医疗方面的主要目标是把癌症患者存活 率提高 20 糖尿病患者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 食品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开发 出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把农产品自给率从 40 提高到 45 环境方面的主 要目标是通过生活垃圾燃料化和发展微生物产业 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2 等等 9 3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实施的特点 第一 突出 人本主义 思想 日本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生物技术立国战略 时 以 人本主义 思想为基准 谋求研发有利于改善日本国民福利的生物技 术 2002 年 7 月 文部科学省 农林水产省 经济产业省 国土交通省 环 境省联手制定了生物能利用综合战略 以构筑循环型社会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以及利用生物机能的物质生产和环境修复技术 确保可持续发展 此外 加强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 选育具有抗逆性 高附加值的作物新品种 努力增加转基 因技术对社会的贡献 在加强食品安全性技术研发的同时 重点开发功能性保 健食品 第二 注重创新和保护相协调 生物技术是一个人类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堤灌维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水文勘测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老年教育课程改革与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垃圾清扫与处理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纸浆模塑行业运营形势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年互联网金融平台合规整改与金融科技监管的合规认证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 2025-2030中国红外耳机行业消费状况与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铸造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广播电视天线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环境监测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校园基孔肯雅热防控措施课件
- (2025年标准)离职手协议书
- 2025年团场人员考试题库
- 班组质量管理
- 2025年四川省建筑施工企业安管人员考试(企业主要负责人·A类)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实战能力评估模型-洞察及研究
- 超声引导髂筋膜阻滞技术
- 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数字经济与市场结构-洞察及研究
-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 学校餐厅试吃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