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蹙”补证(原稿).doc_第1页
“款蹙”补证(原稿).doc_第2页
“款蹙”补证(原稿).doc_第3页
“款蹙”补证(原稿).doc_第4页
“款蹙”补证(原稿).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款蹙”补证呼叙利(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摘 要:“款蹙湘裙”之“蹙”字所记录的为“蹴”词,而非其本来所记录的“蹙”词,“蹙”词与“蹴”词只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却毫无关涉。古代文献中有关“蹙”字的用例,首先要辨别清楚其到底记录“蹙”词还是借用来记录“蹴”词,然后再根据相应词的义项来释义。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而非字,字的借用并不会导致借字所记词的义项与其本来所记词的义项发生任何关系。湘裙的摆动、移动、扭动、晃动、飘动等是由行为主体实施“蹴”的动作而引起的客观现象,但这些摆动、移动、扭动、晃动、飘动等均非“蹴”的引申义。“蹴”是典型的动作动词,是行为主体通过足部以及与此相连的下肢等部位来实施的动作。关键词:通假字;本字;借字;字;词;蹙;蹴;蹙湘裙中图分类号:13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款蹙湘裙”之“款蹙”到底为何义?方一新先生、孙尊章先生大作关于“蹙”“款蹙”及其他(语文研究2014年第2期,以下简称“方、孙文”)概述为五说,再加上方、孙文之说,目前大致有六说。方、孙文肯定了鄙说“说蹙为蹴之借用”“极是”,同时又认为“用下肢踏动、踢动、拖动湘裙来解释(款)蹙湘裙”“则不无可商”,进而提出“款蹙意指舒缓(缓缓)移动”的观点。两位先生特别是方一新先生能在百忙之中青眼下盼、斧正拙文,笔者受宠若惊,同时借此良机,斗胆向两位先生及前辈时贤请教,以释心中之惑。对“款蹙湘裙”之“款”义,似已无争议,以下着重讨论“款蹙湘裙”之“蹙”。要搞清楚“蹙湘裙”之“蹙”到底为何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通假字。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通假现象。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4546-547这个定义从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两个层面,非常清楚地阐释了本字和借字的关系、字和词的关系。笔者依据“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原理,以“蹙”“蹴”为例,谈谈对通假字的粗浅认识。依据符号学原理,词只有两个要素,能指和所指,能指是形式,即词的音;所指是内容,即词的义。如下图一、图二、图三: (图一) (图二) (图三)词是听觉符号,“蹙词”只有“蹙音”和“蹙义”两个要素;同样,“蹴词”也只有“蹴音”和“蹴义”两个要素。依据符号学原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亦只有两个要素,能指和所指,能指即字形,所指即词。如下图四、图五、图六: (图四) (图五) (图六)文字是视觉符号,“蹙字”只有“蹙形”和“蹙词”两个要素;同样,“蹴字”亦只有“蹴形”和“蹴词”两个要素。传统语言学认为文字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实质上“字音”是该字所记录的词的音,“字义”是该字所记录的词的义。“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其实就是用甲字来记录本该用乙字记录的那个乙词。如下图七、图八: (图七) (图八)所谓“蹙”是“蹴”的借字,实质上只是借用了“蹙字”的“蹙形”,来记录“蹴词”。对于“蹴词”,本来是用“蹴字”来记录的,这个“蹴字”就是“蹴词”的本字,这个借用的“蹙字”就是“蹴词”的借字。本字与借字都是针对“蹴词”而言的。为什么在文字层面“蹴词”能够借用“蹙字”来记录?因为“蹴音”与“蹙音”古代相同或相近,即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所讲的“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那么“蹴义”与“蹙义”有什么关系?两者毫无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即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所讲的“意义不同”。记录“蹴词”的“蹙字”(如图八)与记录“蹙词”的“蹙字”(如图五),仅仅能指即字形相同,但实质上却是两个不同的字,属于“同形异字”,因为其所指即内容分别为“蹴词”和“蹙词”。这个记录“蹴词”的“蹙字”反而与本来就是记录“蹴词”的“蹴字”(如图六)实质上却相同,属于“异形同字”,因为二者的所指即内容都是“蹴词”,只是二者的能指即字形不同而已。另外,如果借字与本字古音有细微差异即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所讲的“相近”,那么借字必须读本字的音,即借字所记词的音。康、吴文“附注”:“古代蹙通蹴,均有踏行义。”3189方、孙文:“蹙与蹴自古相通,均有踩、踏义。”115方、孙文:“呼文已经看出蹙蹴相通,都有踏的意思。”117拙文“款蹙”商诂实际上是这样表述的:“其实,蹋、蹋行为蹴之义,迫、聚集、收缩、收拢等为蹙之义,二者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对立还是很清楚的,表示蹋义以及与蹋相关的引申义的蹙均为蹴的借字。”289换言之,“迫、聚集、收缩、收拢”等义为“蹙词”之义,而“蹋、踏”以及与此相关的引申义为“蹴词”之义,“蹙词”的义项系统与“蹴词”的义项系统毫无关涉。康、吴文与方、孙文所说的“均有”“都有”等是需要讨论的,也就是说“蹙字”所记的“蹙词”无有“踏、踏行”等义,而“蹙字”所记的“蹴词”有“踏、踏行”等义。搞清楚了什么是通假字,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方、孙文所谓的“呼文已经看出蹙蹴相通,都有踏的意思”,实质上是对拙文观点的误解。方、孙文:“蹴或蹙有踏义,毋庸置疑。”114如果所述为“蹴字或用来记录蹴词的借字蹙字有踏义”(传统语言学角度)或者“蹴词或蹙字所记录的蹴词有踏义”(现代语言学角度)的话,恐怕就真的“毋庸置疑”了。以上所述为“用字之通假”,即:“古代书面文献中,不用本来记录甲词的甲字记录甲词,而借用本来记录乙词的乙字来记录甲词,甲音与乙音在古代相同或相近,甲义与乙义毫无关涉。”“造字之假借”即:“在古代语言中存在的甲词,未专门造甲字来记录,而是借用在现有文字体系中记录乙词的乙字来记录,甲音与乙音古代相同或相近,甲义与乙义毫无关涉。在现有文字体系中不存在甲字。”二、“蹙字”所记“蹙词”与“蹴词”之辨别文字记录语言,把听觉符号转化成视觉符号,消除了语言受时空限制的弊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矛盾,通假字就是其中之一。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书面文献语言,其实就是以文字记录的文献为媒介来研究古代语言,所以要充分重视文字与语言的矛盾现象。众所周知,语言只有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文字是语言的外部要素,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而不是字,这些语言学基础知识目前大多数现代汉语教材都讲过。“蹙字”被借用来记录“蹴词”,在书面文献材料中人们看到的是个“蹙字”,但是在语言表达层面上,仍然是个“蹴词”,并且这个“蹴词”与“蹙字”本来所记录的那个“蹙词”在意义上毫无关涉,“蹴词”的义项与“蹙词”的义项绝对不会因为“蹴词”借用了本来记录“蹙词”的“蹙字”来记录而发生任何关系。古人所谓的“破通假”就是要找到借字所记录的词本来该用什么字来记录,实质上就是要找到借字所记录的词是什么。例如“蹙字”被借用记录“蹴词”,就要通过一定方法找到它,或者找到本来应该记录它的“蹴字”;遇到这种通假现象,如果用“蹴词”去解释,就涣然冰释。在“蹙字”经常被借用来记录“蹴词”的情况下,阅读文献材料遇到“蹙字”,就必须通过一定方法辨别出这个“蹙字”到底是记录“蹙词”还是记录“蹴词”。拙文“款蹙”商诂已利用“蹙词”与“蹴词”在配价语法特征方面的差异,对一些文献用例中的“蹙字”进行了辨别。其实辨别的方法多种多样,凡是“蹙词”与“蹴词”在词义、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各种区别特征,都可以用来对这个“蹙字”到底记录了哪个词进行辨别和判定。下面只结合几个与“蹙湘裙”释义相关的用例,再做一些简单辨别。两个只是古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却毫无关涉的词,差异相当多,辨别相当简单,因此毋庸详论。能够准确判定文献材料中的“蹙字”所记录的是“蹙词”还是“蹴词”,是对“蹙湘裙”正确释义的前提。如果是“蹙词”,那就只能从“迫、聚、缩”等义项出发进行解释,而绝对不能涉及“蹴词”的“踏、踩”等义项;反之,如果是“蹴词”,那就只能从“踏、踩”等义项出发进行解释,而绝对不能涉及“蹙词”的“迫、聚、缩”等义项。方、孙文:“宋晁补之碧牡丹王晋卿都尉宅观舞词中有:送出灯前,婀娜腰肢柳细。步蹙香裀,红浪随鸳履。其中裀通茵,指舞台上的褥垫、毯子之类。步蹙香裀,形容舞者在芬芳的垫子上碎步起舞、急促起舞。”115此例中的“蹙字”所记为“蹴词”,为“踏”义,动词,与同为动词的“步”义近,“步蹙”近义并列,“步蹙香裀”即“步香裀”、“蹙香裀”;而“急促起舞”之“急促”却为“蹙词”之义。又方、孙文:“这些例子都证明步蹙蹙步自宋代以来已经常见。步蹙本来是细步义,谓步子细碎、急促,也指路途艰难(洒涕国步蹙);蹙步就是细步义,二者词义相近。”116动词性并列关系的“步蹙”与“蹙步”之“蹙字”所记均为“蹴词”,为“踏”义,怎么能有“蹙词”的“急促”之义?“洒涕国步蹙”的属读关系应为“洒涕/国步/蹙”,而非方、孙文所认为的“洒涕/国/步蹙”,诗中的出句如为“二一二”,对句亦多为“二一二”,并非绝对规律,此不详证。“步”为名词,“国步”义同“国运”,此“蹙字”所记为“蹙词”,为形容词,“迫、紧迫、急促”义,“国步/蹙”即“国运艰难”义。如南朝梁沈约宋书孔觊传:“自国步时艰,三纲道尽,神歇灵绎,璿业缀旒。”(页2157)又如后晋刘昫旧唐书杜审权传杜让能附传:“况今国步犹艰,皇居未壮。曩日九衢三市,草拥荒墟;当时万户千门,霜凝白骨。”(页4613)怎么能够把毫无关涉的“蹴词”义项与“蹙词”义项相混?此类用例中的“蹙字”所记到底为“蹙词”还是“蹴词”,利用二者的词义和词性就能辨别和判定。另外,偏正关系的“蹙步”存在“急步”义的可能,“蹙字”所记为“蹙词”;动宾关系的“蹙步”存在“踏步”义的可能,“蹙字”所记为“蹴词”,这都需要利用语境因素对相关用例进行细致辨别。方、孙文:“明代型世言忙轻轻蹙到楼门边一张给我们以启迪:作者陆人龙是明代后期作家,型世言是崇祯年间刊行的话本小说集,也就是说,最迟在晚明以前,蹙已经有动词挪步义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步金莲后又多作蹙金莲了。”116此例之“蹙字”所记为“蹴词”,仍为“踏、踱、蹑”义,是动作动词,是一价动词,只有一个行为主体做主语,无宾语,“蹙到楼门边”即“踱到楼门边”“蹑到楼门边”义。而“蹙金莲”之“蹙字”所记亦为“蹴词”, 仍然是动作动词,但为二价动词,除有行为主体做主语之外,还有宾语。此例中的“蹙字”可以依据词义判定其所记为“蹴词”,并可进一步通过句法特征比较将其与“蹙金莲”之“蹙字”所记“蹴词”区别开来。另外,“蹙(蹴词)”与“挪步”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可是语言表达形式却有差异,不能混为一谈。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如此,文字符号亦如此。用“蹙字”记录“蹙词”,用“蹴字”记录“蹴词”本质上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借用“蹙字”记录“蹴词”就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原有的约定俗成,但是符号的任意性又给通假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古人当时不是借用“蹙字”来记录“蹴词”,而是借用其他一个古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记录“蹴词”,结果也是一样的。字的借用并不会导致借字所记词的义项与其本来所记词的义项发生任何关系。三、有关“引申”与“引起”的问题对“蹙湘裙”进行释义,康、吴文与方、孙文都运用了“词义引申”,并且尝试对引申的理据进行阐释,但两文又有所区别。康、吴文认为是由“蹙”的“屈聚、收拢、收缩义”引申出“摆动”义,这说明其实质上认为“蹙湘裙”之“蹙字”所记为“蹙词”。如:康、吴文:“蹙的摆动之义当由其屈聚、收拢、收缩义引申而来的。事物动态的连贯性会使人由对象的部分联想到它的整体。因此,蹙的收拢、收缩义会使人联想到整个动态:有缩有舒,有收有放,物体就会摇摆。因此,蹙引申出摆动、起伏、波动等义。”3188其实,“蹙词”的“屈聚、收拢、收缩”这些义项很难引申出“摆动”义。静态的“屈聚、收拢、收缩”义不会引申出“摆动”义来,而动态的“屈聚、收拢、收缩”义多为从外向内的单向动作,而“摆动”义却是去而复返的双向动作,两者之间缺乏引申的理据,所以不能引申出“摆动”义。如全唐诗元稹遣春三首:“水生低岸没,梅蹙小珠连。”(页4548)此例“蹙字”所记为“蹙词”,为静态的“聚集、收拢”义,状梅花含苞未放时花瓣聚在一起像小珠子的样态。又如洞玄子:“若缓冲似鲫鱼之弄钩;急蹙如群鸟之遇风。”(页70)此例“蹙字”所记为“蹙词”,为动态的“缩,收缩”义,“蹙”与“冲”反义对文,“冲”动作方向由内及外,相当于“往”,而“蹙”动作方向由外及内,相当于“回”。就像“来往”一样,“来”就是“来”,“往”就是“往”,即使有“来”必有“往”是绝对规律,“来”也不可能引申出“来往”义。方、孙文既认为“移动、挪动”义是由“缩”义引申出来的,又认为其是由“踩、踏”义引申出来的。这说明其实质上既认为“蹙字”本来所记“蹙词”之“缩”义能够引申出“移动、挪动”义,又认为“蹙字”被借用来所记“蹴词”之“踩、踏”义也能够引申出“移动、挪动”义来。如:方、孙文:“既然蹙在古代一般都用作形容词,那它的动词用法移动、挪动是怎么来的?”115又方、孙文:“在今赣南客家方言中,蹙可表缩义,由此引申可指较细碎的移动。因为有不少虫子是靠身体伸缩移动的,如蚯蚓、蛆虫、豆虫等,所以就有了用蹙表示虫子移动的说法,如:蛆虫蹙发蹙,一下子就一米远。意思是说:蛆虫移动啊移动,一下子就(到了)一米远。”117其实,“缩”义为“蹙词”之义,“蹙词”既可做形容词,又可做一价动词;而“蹴词”却很难找到有做形容词的用例。方、孙文认为“蛆虫蹙发蹙,一下子就一米远”为“蛆虫移动啊移动,一下子就(到了)一米远”义,实际上此例中的“蹙”仍为“缩”义,该例实为“蛆虫缩啊缩,一下子就(到了)一米远”义。蛆虫的移动是由其身体“缩”引起的。方、孙文:“那么蹙(蹴)是如何从表示踩、踏义产生出移动、挪动义的?我们认为,这是词义引申而产生的变化。”115又方、孙文:“踩、踏是人类下肢最底端足(脚)的动作,通常是由上到下、从高到低,动作的空间有限。而人的行走特别是缓步行走,是用脚一步一步踩、踏过去的,故自然可以引申出移动、挪动义。换句话说,蹙(蹴)是一个位移动词,指足(脚)的动作,表示上下移动的动(踩、踏),后来演变为表示左右、前后移动的动(移步、挪步),其引申途径是很清楚的。”115其实,“踩、踏”为“蹴词”之义,表示“踩、踏、踢、蹑”等义的“蹴词”是一个典型的动作动词,是行为主体通过足部以及与此相连的下肢等部位实施的动作,行为主体可能发生位移,也可能不发生位移;动作的对象可能发生位移,也可能不发生位移,“位移”并非“蹴词”的本质特征。如全宋词万俟咏卓牌儿:“相并戏蹴秋千,共携手、同倚栏干,暗香时度。”(页810)“蹴秋千”又叫“踏秋千”,如全宋词彭元逊隔浦莲近:“强踏秋千似醉里。扶下,眼花跕跕飞坠。”(页3316)“蹴”“踏”秋千时,下肢弯曲使两脚用力蹬秋千板或秋千绳,秋千随之发生移动、摆动、晃动、荡动等,但这些移动、摆动、晃动、荡动等均为行为主体实施“蹴”“踏”动作引起的秋千性状的改变,而非“蹴”“踏”的引申义。“蹴秋千”“踏秋千”又叫做“荡秋千”,但“荡”也绝不是“蹴”“踏”的引申义。“蹴词”是行为主体通过足部以及与此相连的下肢来实施的具体动作,基本义为“踏、蹋”,如古代文献中的“蹋鞠”又称为“蹴鞠”,类似现代的“踢足球”。如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页2257)又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统传梁冀附传:“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页1178)由于“蹴词”所带宾语的具体特点不同,“蹴词”的具体意义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蹋鞠”“蹴鞠”的典型动作为通过足部实施的“踢”,其实有时候也可以用脚“踹”“蹬”“带”等,有时候也可以用下肢“踢”“碰”“顶”等。按照现代足球项目的规则,用腰以下部位接触足球都是允许的;而且按照规则还可以用头顶。古代的“蹋鞠”“蹴鞠”也不可能只是允许用脚“踏、踩”。行为主体实施“蹴、踏”的动作时,也会引起动作对象“鞠”的一系列的“动”:“飞”“滚”“停”“旋转”等等。总之,“蹴”的对象不同,“蹴”的具体动作也会有细微差异;同时,所引起的对象的性状也表现出细微差异。“蹴金莲”“蹴裙纱”“蹴香尘”“蹴香裀”“蹴秋千”“蹴绳”“蹴鞠”等各有细微区别,但都是由行为主体通过足部以及与此相连的下肢实施的动作。所以,足部踏动(原位置或者变换位置),会导致下肢交替移动,从而引起“湘裙”移动、摆动、扭动、飘动、荡动、晃动等,“湘裙”移动、摆动、扭动、飘动、荡动、晃动等都是由行为主体实施“蹴”这个动作引起的客观现象。动宾关系的句法结构,其深层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说嘴”为动作与当事的关系,“说笑话”为动作与内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