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7课 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师说 精研课文锻炼思维 1 背景链接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吏的选拔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即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到了唐代 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 高门 的子弟 不管品行高低 学问多寡 凭着高贵的门第即可当官 因此 他们不需要学习 也瞧不起老师 他们当中还普遍存在着如果从师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的心理 韩愈不顾当时的流俗 冒着时人的 笑侮 作 师说 抗颜以为师 并提出 以 道 为师 道在即师在 以及 能者为师 等进步口号 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古义 今义 没有 答案 1 古义 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 2 古义 特殊指示代词 所 与介词 以 结合 译为 用来 办法 方式 工具 依据等 的原因 或缘由 3 古义 无论 不论 古代汉语的特点第一 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优势 古汉语词汇特别是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书面语言词汇 单音词占大多数 例如 既克 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此段有三十个字 二十九个词 其中单音词占二十八个 双音词只有一个 古代汉语的词往往就是一个个的字 所以前人研究古代汉语常以字为单位 第二 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 主要是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 秦汉时期 单音词占绝对优势 秦汉以后 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逐渐发展 从唐宋以后直到现在 双音词占绝对优势 而单音词则退居于次要地位 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占优势发展到双音词占优势 大大减少了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使语言日益精密 细致 明确 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第三 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 古代单音词居多 音节有限而词义无穷 词汇和词义不断发展的结果 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如 解 新版 辞源 收了三个读音 列二十一个义项 剖开 分割肢体 分散 分裂 解开 消散 脱去 排除 分析 解释 晓悟 理解 值得 知道 通达 排泄 乐曲的章节 武术用语 文体的一种 发送 解送 易卦名 怠忽 松弛等这表明 在古汉语中 一个词常常具有许多义项 并兼属许多词类 比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要复杂得多 3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 而耻学于师 3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4 惑而不从师 答案 1 方位名词作动词 低于 2 意动用法 以 为耻 3 形容词作名词 圣明的人 愚昧的人 4 形容词作动词 遇到疑难问题 答案 动词 流传 动词 传授 名词 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 传递 传送 名词 客舍 5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 译文 2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句式 译文 3 而耻学于师句式 译文 答案 1 句式 判断句译文 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 句式 判断句译文 道理在的 地方 就是老师在的 地方 3 句式 倒装句译文 都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分析概括 6 1 教师既有三项任务 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 受业 一项未作阐述 这是为什么 2 所阐述的两项中 哪一项是主要的 有什么理由 答案 1 受业 是教师的起码工作 即下文说的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人尽皆知 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 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2 在韩愈看来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 传道 他 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 主要目的就是要 传道 恢复儒家的 道统 因而提出 师道 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 例证略 7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这句话提出了怎样的择师态度和标准 有怎样的内涵 提示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无论官职大小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虚词虚词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 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虚词特点 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表示语法意义 二是不能单独成句 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三是不能重叠 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词按照语法功能的区别 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虚词就是与 实词 相对的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 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虚词数量虽少 但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 就个体说比实词还要重要 有人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 骨头 毛发 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 这比喻当然也不一定恰当 但这主要在说明虚词数量虽少却非常重要 因为虚词的运用往往会牵涉整个句子的结构 影响到整个句子的意思 我们要是把某些实词 如 桌子 馒头 电灯 取消掉 对我们说话当然会有些影响 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至少不会影响到正常交际 可是我们如果把现代汉语里的 的 了 吧 不 也 吗 呢 去掉了 那影响可就大了 就会影响到正常交际 在汉语中显得尤为重要 3 名词 疑难问题 形容词 糊涂 动词 遇到疑难问题 4 介词 相当于 于 前一个是 在 的意思 后一个是 比 表比较 语气助词 表反问 译为 吗 语气助词 表揣测 译为 吗 或 吧 语气助词 表感叹 与 嗟 连用 译为 唉 5 连词 表承接 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承接 连词 表承接 连词 表并列 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修饰 6 代词 那些 指代疑难问题 代词 他 指代 生乎吾前 者 代词 他的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副词 与 也欤 配合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 这不是 吗 5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句式 译文 2 不拘于时句式 译文 答案 1 句式 宾语前置译文 不通晓句读 不能解决疑惑 2 句式 被动句 介词 于 表被动译文 不受时俗的拘束 6 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b a 韩愈是中唐散文家 诗人 字退之 以其祖籍 世称韩昌黎 以其官职 世称韩吏部 死后谥 文 故又称韩文公 b 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 主张 惟陈言之务去 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 韩愈被苏轼誉为 文起八代之衰 又被明人列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其代表作除 师说 外 另有 马说 祭十二郎文 等 d 韩愈借 师说 告诫学生李蟠 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 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 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提示 韩愈与白居易不同时代 分析概括 7 结合课文 怎样理解文中 师 的内涵 提示 作者认为教小孩子识字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 师 他讲的 师 应是 传道受业解惑 的 道 即儒家思想 业 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 惑 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 文中的 师 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 名家视角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 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 收召后学 作 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 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上下求索为了批评 耻学于师 的人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探究思路 审清题意 明确方向 通读全文 找出对比 归纳总结 分点分析 探究结论 提示 古之圣人 与 今之众人 的对比 得出 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的结论 爱其子 与 于其身也 的对比 得出了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的结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与 士大夫之族 的对比 得出了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的结论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 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提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