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1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2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3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4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是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同业竞争伴随中国加入WTO而日益加剧,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金融风险的传导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拟通过结合我国经济体制背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自身特点及特有的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对当前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评析,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吸收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并与国外先进银行管理模式进行对比,运用大量的实证资料和数据,提出当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措施。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综述。首先对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界定、主要特征及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就国内外当前有关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各家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阐述。第二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企业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贷款过度集中、不良资产比率仍旧偏高、风险保障资金不足等;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亦有其特殊的机制,主要从银行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中国银行为例,阐述当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及方法,然后与国外先进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证。第四部分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本文仅从银行微观管理方面阐述完善风险管理的措施。首先阐述了信用风险识别、度量的有关原理,对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特点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分析;接下来探求信用风险处理的各种方法在我国的运用,从信贷资产的分散化、风险补偿和保障、风险转嫁和对冲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对策;最后对加强和完善我国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及建立适应银行自身特点的信用文化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度量ABSTRACTThisthesis,basedonthestudyoftheeharacteristiesanditssPeeialofmrationsystemoftheeerditriskinChinesebanksbyintegartingtheeeonomicsystemofChina,evaluatesandanalyzestheucerrntPorblemsandmanagemenimodeofthecerditriskinChineseeommeerialbanks.Meawnhile,thethesisaPPliesboththeofreignanddomesticerseaerhes,basobrsseitesofoferigncerditriskmanagementtheories,andocmbinesageratdealofdataandPraeticalmaterialtoProvidethouhgtsandmeasuershowtocomPletetheeerditriskmanagemeniofChinesecommeerialbanks.TheeraerofurPartsinthethesis:Part1discussestheeerditriskmanagementtheories,includingthedefinition,characteristicsanditsinfluenectotheucerrnteconomics.ThisPartalsosummarizesandevaluatestheoferignanddomestieerseacrhes.Part11analyzestheuniquecerditriskcharaeteristicsofChinesecommeerialbanks,suehashihgbaddebtarte,overecntarliezdloansturctuer,laekoffinaneingehannel,lowcaPitalersevre,and50on.AsofrthesPecialofmrationsystemofbankcerditrisk,italsostudythecnasationsofrmoutsideandinsideofthebankingoPeartionsandmanagement.Part111studiestheChinesebankscurerntcerditriskmanagement.TouseBankofChinaasanexmaPle,weeouldconcludethatbasicmanagementmodehasbeensetuPbutbiggPastillexistswhenocmPaerdwithoferignmodembanks.PartIVofcusesonthefieldofmieorbankingmanagement,integartingwiththestatusquoofChineseeommeerialbanks,andthenexPloerstheaPPlicabilityofvariousriskmanagementinsturmentsandbringsof附adrthesuggestionsofcomPletingmanagementsystemsbytakingthemodemcerdititsktheoyrasaelue.WordS:Commeerialbankeerditriskriskmanagementriskmeasuermellt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t”“第一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综述”,”,”“”“”“”“第一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3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界定、,、,4,、,43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分析、一4信用风险对经济的主要影响,、一一一一一第二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文献综述,、,4、一6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4,、一6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一10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15第一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一巧一、企业对银行贷款融资过度依赖、,、,、巧二、贷款过度集中,出现马太效应,4,16三、不良资产处置情况不理想,比率仍旧偏高,17四、资产充足率偏低,缺乏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4、,18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19一、信用风险的内部生成机制、,4、4、19二、信用风险外部生成机制,、,、,、,、,、,一20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22第一节我国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式及方法、,、22一、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式研究、,22第二节中外银行信用险管理的比较、,、一26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26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27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27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一:,1,、8五、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28第三节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9一、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落后,、29二、信用风险处理手段缺乏,一:sr,O三、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31第四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33第一节逐步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特点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33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原理,召、】,】,一33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在我国适用性,、38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思考、,一39第二节开拓多渠道的风险控制手段,、,、1一41一、积极运用信贷资产分散化的策略,1,1二、进一步完善对信用风险补偿和保障的相关措施、43三、加大对信用风险转嫁、对冲策略的研究和实践,、,45第三节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内部控制体系,一8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控体系的内涵及原则,、,一48二、新形势下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议、48第四节建设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文化,、,、,、,一50一信用风险文化的概述,.,二50我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现状与差距,、1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文化体系、,1一一三参考文献“”“”,“,”,”“”“”一53引言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经济高速膨胀,金融市场日益扩张,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信用风险管理己经成为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重新研究和认识银行信用风险,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成为了世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在设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目标之后,国家对商业银行的干预逐步减少,并取消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从微观金融决策中淡出,银行信用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开始通过市场机制公平显露出来,日益影响到金融活动的展开。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不良资产比率达17.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4%。西方国家对我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的估计更高,大约有4万亿左右。可以说,在银行坏帐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坏帐比例最高的国家。我们常说日本深受坏帐的困扰,但日本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是坏帐比例究竟是6%还是10%或11%。银行信用风险如此之高,如果处理不当,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因此,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如何建立起相应的信用风险约束机制,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稳定金融运行,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就成为我国银行业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政府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金融安全当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理论界在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涌现出大量的文章和著作,但是主要是引进和介绍西方商业银行的做法,研究范围大多局限于就银行本身而论的现象,忽视结合经济体制背景和经济运行进行深入分析,没有把银行信用风险问题融入经济活动中作整体考察。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风险的传导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银行信用风险日益加大,国外在信用风险度量、风险处理方面涌现了许多新方法,我国银行也在这个方面尝试了PeterS,C心。dman,W台shingtonPostOFerignSevriec20()46.1樊刚,上海证券报2002.n.28多种创新,但对这些新方法对我国银行的适用性问题却少有研究。所以,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今天,深入、全面地分析我国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对国外风险管理理论和模型的综合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探求现阶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可采取的思维方法和适用手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历时数百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运作机制,信用体制比较健全,因此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短,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西方有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对理论的研究最后要落实到如何解决实践的问题,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有的体制因素和市场因素,在对这些因素了解清楚之后,才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拟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的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特征及生成机制,并通过与国外银行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当前银行信用风险所存在的问题。以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路为线索,探究风险量化模型、风险处理手段等各种管理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而提出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架构的见解。第一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综述第一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界定要从理论上认识银行信用风险,必须要正确认识现代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对于什么是信用风险,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认识有所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指银行贷款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贷款者不履约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指银行信贷资金的现实损失的可能性,即呆滞和呆帐贷款的比例大小指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只要签订了业务合同就存在,包括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部分。认为银行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而言,是指违约风险;从广义而言,还包括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信用品质变化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信用价差。本人认为第四种观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信用风险的含义,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风险不同于损失。它可能指损失的程度,也可能指获取超额收益的程度。也就是说,经济学中的风险不同于保险学中的风险。保险学中的风险是损失的代称,而经济学中的风险总是指一种动态的行为,指经济主体的双重影响方式,即蒙受损失和获取受益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相应调整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银行的另外三大类风险:偿付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不同,信用风险是一种双向混合型的风险:在资产业务中债务人违约不能如期足额地还本付息,或负债业务中存款者挤兑,加剧了支付困难,这是一个负向风险;在表外业务中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而产生收入的不确定性,可能形成一个正向的风险。于研: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二)风险是一种机制,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由于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经济系统可以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和自我发展的规则,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换言之,银行信用风险由于损失和收益的双重机制的作用,可以寻求金融发展和运行效率的最优组合,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三)损失的可能性不同于现实性。这种可能性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现实性,取决于经济生活多种因素的制约,也是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最主要的方面。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风险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信贷管理和经营变革,降低风险的负效应,发挥正效应,提高金融效率。信用风险管理不单纯是银行自身的问题,还与经济主体行为目标、决策方式和经济环境密切相连。表1一1银行资产信用风险状况一览资资产类型型信用风险状况况资资产负债表内资产产永远会产生信用风险,其大小取决于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债券、存款、回购等)场场内金融衍生工具具产生信用风险,但是由于存在保证金要求,因此,信用风险基本上被被(如期货和期权)冲抵。一般而言,这些头寸的信用风险被视为零零场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具只对那些市场价值为正的一方而言产生信用风险险(如远期和互换)场场外期权的多头寸寸将总是产生一个潜在的信用风险,在期权到期日,期权头寸只有在期期权权权有内在价值(即增值)的情况下存在信用风险险场场外期权的空头寸寸无论其市场价值怎样,将永远存在信用风险。(如卖出期权)二、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分析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主要被视为信贷风险,而信用暴露则等于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累计利息。随着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变得日益复杂,因此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呈现了新的特点。(一)信用风险的透明度大大降低,比传统的信贷风险更加难以识别和测定在银行贷款中,贷款的账面价值能够让银行知道将承担的最大损失,然后银行可以利用其对名义金额的违约概率和清偿率的估计来计算出可能发生的损失额。在衍生工具交易中,经常涉及的是名义本金,合约的价值与信用暴露之间往往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互换或远期合约的初始价值通常为零,但是一旦基础变量朝着错误的方向变动,则两种合约便会产生巨额亏损,因此不能立刻判断其承担的风险有多大。.(二)风险暴露价值的波动性较大金融衍生产品既“衍生”于基础商品,其价值自然受基础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为它的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故可以用来规避、转移风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较传统金融工具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风险系数加大了。随着基础价格的变动,与衍生产品交易头寸有关的信用风险不仅差异很大,而且非常复杂,即使有时基础价格不变,也有可能产生巨大损失。(三)从组合效应的角度看,信用风险更为复杂在银行贷款中,银行承担的总暴露与贷款总金额密切相关。但是,在衍生产品交易中,交易者承担的总信用暴露就不一定与衍生交易组合的总规模相关。例如,有两个具有零价值的远期外汇合约,在基础汇率上涨时,一份远期合约价值上涨,另一分下跌,则汇率的变动使两份合约的信用暴露将朝着相反方向变动。一般而言,由于单个暴露之间互相影响,因此,不能简单的将他们加总得出确切的总信用暴露情况。三、信用风险对经济的主要影响(一)对微观经济的主要影响首先,信用风险的直接后果是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其次,信用风险降低了资金利用率。由于信用风险的广泛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一些企业(包括银行)和个人不得不持有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以应付信用风险等各种金融风险。最后,信用风险加大了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由于信用活动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许多资产难以正确估价,交易不顺畅,市场缺乏效率,增大了交易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管理成本增大。而且,信用风险的存在还给企业筹资带来困难,给银行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带来影响。(二)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首先,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旨在通过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控制总供给或总需求,以实现政府的目标。从一定角度上讲,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也就是对金融市场各种风险的调节。然而,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风险反过来又影响着宏观政策;它既增加了宏观政策的难度,又削弱了现行政策的效果。例如,政府为扩大就业、刺激经济而扩大货币供给(采用降低存款利息或下调贴现率等),但由于社会信用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惜贷”的现象,就使得政府刺激经济的效应“缩水”或“滞后气其次,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发展,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降。因为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的存在,使大量资金流向如国家垄断行业、电力、交通和学校等安全性较高的部门或行业,出现资金叠加现象,而急需资金的小企业则因信用问题难以融资,导致边际生产力下降,又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造成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部门发展较慢,形成经济结构总的“瓶颈”。同样,一些经济主体往往由于难以筹集到开发资金或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了降低风险而放弃技术革新,采用传统的技术方法。再次,严重的信用风险会引起金融秩序混乱,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甚至使社会陷入恐慌,极大破坏生产力。一家经营不善银行的倒闭会增大存款人对信用风险的警戒,可能触发银行信用危机,引发大规模挤提,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金融制度崩溃。最后,信用风险直接影响着一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和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发展。一国的信用体系是否健全,人们是否具备良好的信用文化构成一国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如果经济金融活动中的信用风险大,外国将减少对该国的投资和其他交往,也影响到该国商品的进出口,从而导致贸易收支的下降,劳务收入减少,最后直接影响一国的资本项目。第二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我国学者对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理论界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管理问题逐步引起关注,并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薛峰(1995)认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必须将经济主体的研究作为研究基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实行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因此体制上必须以集权指令经济运行机制来保证这种战略的实现,因此传统体制下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高度集中、主体错位、累积性等特点,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体制中产权安排和资源配置行政化,然而在传统体制下,这种风险被掩盖,得不到重视。我国进入体制转轨时期以来,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并存条件下,体制上的真空地带和漏洞成为信用风险的直接来源,导致金融寻租行为的产生。此外,片面强调银行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是造成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刘锡良、罗德志(2001)提出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是:由于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因此银行融资导致信用关系单一化,其他信用关系受到抑制,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他们称之为银行信用抑制和风险转嫁机制,其二是信贷交易的内部性上升,所谓内部性上升是指交易者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说明的交易成本或收益的上升。他们认为由于缺乏信用观念、银行客户质量下降、在通货紧缩环境下无法退出信贷市场以及总分行制度的代理成本等,导致银行内部性的上升。杨军(2004)通过对某银行1997一2001年核销的186笔贷款档案为样本,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特点有:样本选择区域较广,共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行业覆盖面较宽,涉及商贸、电子、轻工、纺织、机械、房地产、建筑、酒店、医药、咨询等30个行业,所涉的企业以国企为主,包含了集体、合资企业;贷款的种类主要是三类:项目贷款、营运资金贷款和综合性贷款;贷款发放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84一1997年。通过对这186笔贷款的呆帐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了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分为两类:一是非银行因素,占比例最高的是政府干预,其次是市场变化因素,第三是政府干预导致担保或者抵押难以落实;二是银行自身的因素,其中银行治理结构缺陷和对借款人调查水平不高是最主要的两种原因。薛峰: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刘锡良、罗德志:论我国不良资产的根源,金融研究ZooL10,第50一59页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蒋海(2004)对我国银行企业融资博弈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在1985一1994年,政府直接参与微观金融决策。两者博弈的结果是扭曲了银企双方的融资行为,恶化了两者关系,形成超常的信用风险,并且政府参与程度越高,信用风险程度越大;1995一2003年间,政府从微观金融淡出后,信息不对称和银行制度缺失成为直接决定该阶段信用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部分信用风险的表现也由不良资产异变为“惜贷”所产生的资产配置成本。因此降低和防范当前超常的信用风险,必须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信息制度,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聂庆平(2002)分析了不良贷款与银行改革的关系,将不良贷款分为财政性不良贷款、企业亏损性的银行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并有针对性地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许国平、陆磊(2001)采用不完全合同理论对金融体系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道德风险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和作用。徐芳、汪汀(2002)对当前我国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AMC)处置不良资产的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一是以获取现实现金流为目的的“创造现实现金流模式”,它的处置方式包括:竞价拍卖、捆绑出售、整体出售、全额承包等;二是以创造预期资金流模式的模式,包括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对这两种模式的特征及优劣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当前处理不良资产模式的选择,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素彦(2003)分析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通常使用的四种方法,指出短期内可以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加强预算约束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长期内,则只有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信贷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信贷集中风险有可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呈“U”形走势,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陈静(1999)以证券市场的28家ST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多元线性分析。在单变量分析中,他选择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比率进行分析,并运用二分法进行了分类预测,其基本结论如表1一2:蒋海:(我国银企间融资博弈的演进与信用风险的防范,暨南学报2004.1,第31一34页聂庆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银行改革政策的建议,经济科学20023,第22一31页许国平、陆磊: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金融研究2田1.1,第28一41页徐芳、汪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及政策选择,南方经济2002.6,第68一71页周素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机理及政策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4,第31一38表1一2单因素分类误判率财务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宜布前三年宣布前二年宣布前一年0()0一000一塑296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0.2220.1480.1850.2960.1480.111在单变量分析的基础上,他又选取了6个财务比率进行了多元线性预测模型的研究,这6个指标分别是:Xl二资产负债率XZ=净资产收益率X,二净利润/年末总资产X4二流动比率X,二(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总资产X。二总资产周转率陈静通过研究,得到了判别ST公司的两个线性方程,针对ST公司组和非ST公司组得出了两个判定方程:sT公司:Z,=56.73X,+1.26X2一25.79X3+4.06X4一0.24X5+lo.59X6非sT公司:Z:=一16.44XI+43.19X:+1.158X3一6.58X4+3.53X;+11.39X6采用上述两个公式判别得结果如下:表1一3判定准确率正确率宣布前三年0.926宣布前二年0.852宣布前一年0.796陈静的研究是国内第一个以上市公司为样本判定企业财务困境的成果,是对信用风险量化研究的首次尝试。虽然方法选择、样本构造、判别的标准等方面有待深入,但其意义却是重要的,标志着国内研究财务困境问题的开始。通过对上述国内研究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是主要是定性分析;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开始,缺乏充份的历史数据,因此定量研究相对比较缺乏。2、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信用风险的预测问题,主要的运用工具是统计分析、回归分析为主,样本数据比较有限,因此影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展开。3、研究的重点多是放在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或是对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的综合阐述,没有把这些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考察。因此本人可以在国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外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适用性上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这是本文研究所致力的创新所在。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是近年来国外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领域,融合了多种新兴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开始运用银行微观金融学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等对信用风险的产生与防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银行对企业贷款者信息的风险识别;二是最优合同问题;三是信用风险分析与度量的研究。(一)银行对企业贷款者信息的风险识别1、逆向选择与信贷配给。斯蒂格利兹和威茨(stgilsit&weiss,1981)对在不完善的市场中银行对信贷的配给进行了研究:表明银行要综合考虑贷款利率和风险情况来判断是否给予贷款,当利率升高时,银行收入增加,赢利增加,但利率高于某个值r时,虽然利率提高,但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增大,风险加大,银行的赢利水平降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认为在较高的利率下愿意贷款的企业风险大,银行信贷的供给减少,如果在;下不能达到供求平衡,则会发生配给,存在超额的需求,因此存在最优的贷款利率。从erlof(1970)就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次品市场(柠檬市场)进行研究,阐释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是如何失灵的。这就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信贷市场也同样存在。如果银行采取零风险政策,博弈的结果将使优质企业转向其他银行,剩下的企业则为“柠檬”,它们尽量向银行隐瞒不利信息,以制造自己完全不会违约的假象。这时银行贷款风险将上升,收益将下降。上述分析表明,银行零风险的信贷政策由于借款企业理性预期的存在,会造成较高的实际信贷风险。玫elnd和Pyle(1977)研究了风险偏好对融资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理论认为企业家在完全能够自我融资的情况下,因为风险厌恶会选择从外部融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判别企业风险的大小,因此产生逆向选择,结果只有风险大的项目才会到外部融资,因此这种市场均衡的结果是无效率的。风险低的企业为了将自己同风险高的企业区分开,可以通过部分自我融资,即投入一部分自有资金,将自己与风险高的企业区分开。这样,风险低的企业的效用水平比完全信息条件下JoesphE,stiglitzandAndwerWciss,cerditRationinginMakertswithImpeerfctInofrmation,ThemAeriacneocnomieerviewvolum71,issue3(June.1981),393一410GA改erlof,TheMakertofr“仕mons”:QualityUnecrtaintyandtheMakertMeehanism,QuarteriyjoumalofEcononfics(1970),PP.488一500HayneE.ulandandDvaidH.pyle,”InofmrationalAsymmetries,FinancialSturetuer,andFinaneialInetn”ediation.”,NOvember1976.的效用水平低,其损失的效用称为信息成本。2、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非理性预期。加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学理论,注重研究投资者心理感受,这对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下的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金融所不能解释的一个异象就是股票超额回报之谜(即在美国和其他证券市场中,从历史数据来分析,股票回报率比债券回报率高7%左右)。行为金融在研究这一异象时,由巴博瑞斯等人结合凯尼曼和托乎尔斯基的期望理论(1979)提出:投资者的赌博心理会随着股市的收益增加而膨胀(ThalernadJhonson)。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固定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人面临的信用风险。这一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公认的理论随后在金融学领域得到实证,并合理解释了1998年底的美国股价。他们认为:美国的许多投资者,正坐在已有的巨额回报的股票组合上等待收获。因为他们投资的回报已相当高,所以他们愿意承担的风险也大,结果股价就被进一步推高。3、担保。担保可以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的信号之一。丫5ehan,Kanatas(1955)等对担保信号对风险的识别作用进行了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假设企业只有两类,一类是低风险L0,一类是高风险OH,研究认为高风险企业愿意承担高利率成本,但不要求担保,低风险企业要担保要求较低利率,涉及这种合同就可以将风险不同的企业区分开来。Besnako和Thkao(r9l87)进一步研究了担保的角色问题,认为如果担保是有成本的,用担保并不能有效地区分高低风险企业,银行只能提供高利率贷款,而且企业自有财富的多少、低风险企业的占比等都影响银行对贷款合约的安排。4、资本。Holomstorm和五orel(l993)建立了一个模型,研究了企业资本在融资中的作用,认为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会选择直接发行债权融资,只有一定的资本,银行才会给予贷款融资,没有资本的企业将很难进行融资,也就是“有钱的愈有钱,没钱的永远没钱”。(二)最优合同问题何琳洁,文凤华: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挑战,金融理论与实践,20().48丫5.chanandG.心natas,恕ymmetrievaluationsandagerements.JoumalofMoneyCerditand,Bankin肠1985BesankoD.A,Thakor,“CollatearlandRationing,sorting翔uilibriainMono因listiOmpetitiveCerditMakert”J,InetmationalEocno而e称view,1987,VO128,671一689枷一mstormBJ下orle,FinaneialIntemediation劫anableFundsandthe砒alSectoL,IToulouesUnivesrit%MimeogarPh,1993合约是借贷双方签订的一种契约,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是利益的分配。Townsend(1979)、oale和价一wig(rgss)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贷款合约进行研究,认为最优的信贷合约是标准债务合同,对于借款人收益的真实状况银行可以通过检查来验证,否则是不可观察的。银行贷款之后,企业为什么还款,其动力是来自哪里?Bulotn和Schasrfetin(1990)的模型认为银行终止贷款就会激励企业偿还贷款。Hart和Moo心994)认为企业家特有的才能与资产组合才能产生现金流,但企业家的才能是难以由外部控制的,银行不能对企业家的自由进行限制,这就导致有些好的项目得不到融资或贷款清偿受到影响。他们通过模型证明,当企业的资产更为耐用时,企业可以得到更长期的贷款,非专用性资产适用于债务融资,而无形资产和专用资产更适用于权益融资。(三)关于信用风险的分析和度量1、对贷款者的信用分析。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信贷风险,分析的手段主要有两类:(1)古典信用分析。古典信用分析是一个依赖于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主观判断的系统,强调决策是个人主观化的,长期累积的经验往往更优于各种条条框框的理论和分析技术。主要方法有SC分析法、LAPP法、五级分类法等。SC分类法从借款人的品格、能力、资本、担保和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信用风险的大小;LAPP法则从借款人的流动性、活动性、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评估信用风险;五级分类法是对现有信贷资产质量的分类方法,以还款的可能性为核心依据,综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定资产质量,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2)财务指标分析模型。这种模型以关键财务比率为基础,组合在一起并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模型产生一个信用风险分数或违约概率,若超过一定值,则贷款申请被拒绝。美国学者爱得华I爱德曼于1967年建立的Z分数模型,其思路是将所有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破产违约企业,另一类是不会破产违约的企业,通过构造若干个变量和由这些变量构成的函数,将这类企业区分出来,从而达到管Townesnd,optimalocntractsandom伴titiveMaerttswithCostlyVerifiacrionIJ,JoumalofE七onomieTheor丫1979,VO121,265一293GaleD.MandHellwigIneentvie一。mpataleDebtContarctstheoneporblemJ,ReviewofEc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