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doc_第1页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doc_第2页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doc_第3页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doc_第4页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研读文本的几种基本策略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生小学 杨德便文本研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研读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研讨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规范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下面我就从研读文本的基本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指导学生读读、划划,知文感意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息息相关。因而,在“读读、划划”是研读课文的基本方法。“读”可分为粗读、细读、精度三种。粗读一般指预习阶段的阅读,旨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细读是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的阅读,旨在领悟课文中心、写作手法;精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有选择地、有感情地诵读语段,也称欣赏性阅读,旨在积累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从阅读形式的角度划分,“读”又可以分为默读、自由朗读、对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采用何种形式读,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总之,“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只读一遍两遍是不会有感觉的,尤其是对一些精妙的细微之处更要反复用心朗读,只有细读、精读才能为下一步创造性地设计的教学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离开了读,品读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划划”即圈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画成功,“品品”、“议议”就有了正确的目标,反之,就成了隔靴搔痒、形式主义。圈画是方法,也是能力。学生圈画的词句跟他们的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圈画的方法,养成边阅读(细读),边圈画的习惯,让学生领悟:课文题目十分重要,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课题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的窗户,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就能事半功倍,很快弄清楚课文内容,悟出课文中心。如:有动词的课题往往归纳了课文主要内容;有形容词的课题则往往概括了课文中心。其次,课文中有些词语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有些段落写得十分精彩,对交代事情发展过程或刻画人物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词语和段落就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必须好好品读。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等有差异,他们圈画的重点词语和确定的重点段落往往不尽相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些正是极好的生成资源,教师适度调控、因势利导,课堂气氛就相当活跃,课堂教学就充满生命力。二、指导学生品品、议议,披文入情句、词是文章的细胞,一篇好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渗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特别是那些关键语句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句)而动全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品、议议,启发学生挖掘和揣摩语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关键语句引发质疑,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就会产生好奇心,就有了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志趣。因此,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议课文,对学生理解理解文章内容和训练孩子思维大有裨益。例如:徐玲老师在猫的教学中对重点词的处理令我眼前一亮。如:我在人教版第七册猫是这样教学生品“屏息凝视”这个词语的。 师:屏息凝视什么意思? 生:就是屏住呼吸,眼睛盯着一个地方一动不动。 师:噢,屏息就是憋着气。咱们都来试试。 师:什么感觉? 生:特别难受。 生:我快憋死了! 生:不舒服。 师:但是小猫呢? 生:它坚持的时间很长。 生: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生:它很有耐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非常尽职! 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屏息凝视”的本意,还让学生角色体验,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使这个关键词在学生脑海里鲜活起来,让孩子们感受到猫的尽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白纸”一张,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在理解语句、课文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去体会、感受。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落花生时,我注重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学习重点句:“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是什么意思? “讲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就一定不对吗?结合实际说一说。 “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这样做对不对呢?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到底该做怎样的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我抓住“体面”这一个词层层深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既读懂了父亲的话,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人教版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让孩子们想象地球的画面,切身的感受到了地球母亲太容易破碎了。 老师:这些自然资源不能再生的罪魁祸首是谁?人们是怎样对待的? 学生:随意。谈理解。 老师:滥用是怎样的用? 学生:随意,不加节制 老师: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让孩子们孩子们想像许多破坏自然资源的画面,切实感受到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继而产生了保护地球的想法。 “品品、议议,披情入文”,就是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让每一个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入情入境,得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学生不但获取语文知识,还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在语言文字的的理解和感悟中茁壮成长!三、 以分析句子的结构或句式特点,领会句子含义从句子的结构看,如果是单句,可找出其主干和枝叶,弄清它们之间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如果是复句,可弄清它有几个层次以及分句之间的相互关系。句式特点则主要指句子的语气和用途。阅读时注意这些问题,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更好地领会句子的含义。如人教版第八册桂林山水是这样写的:“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个句子很美,把桂林山水比喻成一幅连绵的画卷,写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叹之情。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又很长。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山”是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再引导想像“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 江上竹筏小舟”的美景。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句话的主干就是“桂林山水如画卷”。这是通过理顺分句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来理解它的含义。四、以品析表达方式和效果,感受文章情感表达方式是作者的修辞行为,效果则是读者的感受。这是研读句子的两个角度。请看: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最后一课)我们知道,运用比喻,一般是为了使描述的对象更生动、更形象,或者使抽象变得具体、使深奥变为浅显。从表达效果看,“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一比喻有着强烈的政治色朋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很明显,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本体(字贴)怎么样,而是别有深意: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新字帖,上面用美丽的圆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的用心良苦。小弗朗士感到这些字帖像国旗在飘扬,则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用意,爱国主义感情将师生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作者设喻(选择国旗为喻体)的匠心之所在了。五、 留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阅读时,随时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弄清它和上下文的关系,对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有很大的帮助。如怀疑与学问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二段引述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三六段用两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例句出现在第六段的开头,即对两个分论点进行的论述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部分“承上”,概括总结第一个分论点;后半部分“启下”,引出对第二个分论点的论述。它概括了两个分论点,因而是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的一个中心句。抓住了这个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论述的精髓,抓住了纲。如果忽视了例句在文章中的地位,认为它不过是一个陈述句,指出了怀疑在治学中的两个作用,无疑是很肤浅的。六、 辨析可比句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一篇文章中常常会出现某些在内容上有关联或在形式上相类似的可作比较的句子。仔细辨析这类句子的异同,对理解句子的含义大有好处。如白杨礼赞的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虽然这两句都是指代上文的,但在表达感情和突出文旨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从空间距离上指代,照应“前面远远有一排”等词语;后者既从空间又从认识距离上指代,是“近看”辽解了白杨树形象特征的结果,充满了自豪和赞美之情,体现了“礼赞”的主题。又如:(5)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都德:最后一课)前一小节连用两个主语“他”,表现人物沉痛的心情,朗读时应该作较长的停顿,不能省略。第二小节有四个谓语动词,却只用了一个主语“他”,表示动作的连续和速度之快,表现出人物强烈的爱国激情。可见,主语的反复和省略也是大有文章的。再如读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内容时,可作如下的比较:1. 同是介绍桥长,为什么说赵州桥(50.82米)非常雄伟,却不说卢沟桥(265米)雄伟?2. 同是说明桥面平坦,使用的句式有何不同?3. 同是说明桥的坚固,使用的说明方法为什么不同?4. 同是介绍石拱石柱,为什么详略处理不一样?经常在比较中阅读揣摩,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会大大提高。.以上是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研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