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学案.doc_第1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学案.doc_第2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学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学案【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近代以前的交通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平民百姓外出多为步行。2近代以来的交通(1)铁路运输晚清时期a最早铁路:b中国铁路诞生标志: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时期:民国时期:铁路修建进展缓慢。新中国时期a20世纪五六十年代,b到“九五”期末, (2)公路交通20世纪初,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3)航运业鸦片战争后,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4)航空业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我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后,知识点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 通讯工具变迁的表现:(1)旧中国通讯的发展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2)新中国通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 2通讯工具变迁的作用【探究学习】 探究一: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探究三: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巩固练习】 1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但未过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政府维护人民利益b中国人不需要铁路 c维护清朝统治d对近代文明的无知 2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a.京汉铁路的修建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d.东省铁路的修建 3你哥哥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大力改造沿海干道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内容 4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d发昌机器厂成立 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运c电报通讯d航空6.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a.自行车b.电动车c.三轮车d.人力车7.阅读下列材料:长期以来,分居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古老的驿站和民信局,不仅速度慢,且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给人们的联系带来了很大不便。近代邮政系统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1896年中国正式开办邮政,起初主要是在沿海城市,以后逐步向内地扩展。到20世纪初年,国家邮政系统已在全国推广,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民信局和古老的驿站。1906年8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其后邮政事业又有所发展。据1911年底统计,各地邮政局所已达6201处,收寄函件42.1万件,收寄包裹432.7万件。另外,作为快捷便利的通讯联络手段,电报线路的建设已有相当规模,到1908年清政府邮传部将电报收归国有时,全国商办电报线计有41417华里,地方官办电报线计有49480华里,总计90897华里;电报通讯机构遍及全国各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邮政电信事业发展更加迅速,到2003年末,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位居世界第一。(1)简述中国近现代邮电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提示: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2)这种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教后反思】 答案:探究二:(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探究三: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1-6 dcdaca 7、(1)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