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高考 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一从 师夷长技 到戊戌变法 第四单元 主干梳理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1 师夷长技 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学为用 新式学堂 2 维新变法思想 1 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 的产生 代表 王韬 郑观应等 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 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 实行 制度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 2 康梁维新思想 思想 维新变法 变法通议 实践 1898年 发动 意义 起到 的作用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 思想启蒙 概念阐释 1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 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 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 70年代 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是王韬 郑观应 主张 经济上振兴工商业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兴办新式学校 轻巧记忆 一 二 三 三 归纳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一个主流 即向西方学习 两个阶级 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三个派别 即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 三大口号 即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变法维新 君主立宪 史论要旨 1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的 长技 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2 魏源在 海国图志 一书中进一步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救国主张 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 主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 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4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 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5 19世纪90年代 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 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 6 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 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 以便达到救亡图存 自强保种的目的 7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 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层次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 但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通史链接 晚清时期 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史料一夫蛮狄羌夷之名 专指残虐性情之民 非谓本国而外 凡教化之国皆谓之 夷狄 也 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 上通天象 下察地理 旁彻物情 贯串古今者 是瀛寰之奇士 域内之良朋 尚可称之曰 夷狄 乎 呜呼八荒以外 存而不论 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 海国图志 评价 中体西用 思想 史料二今欲强中国 存中学 则不得不讲西学 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 端其识趣 则强者为乱首 弱者为人奴 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不必尽索之于经文 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 劝学篇 问题 分析归纳史料一中魏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其实质目的何在 据史料二指出张之洞对待 中学 与 西学 是如何看待的 其目的如何 史料导读 1 史料一说明魏源主张改变 蛮夷观 对西方文明之国不能再称为蛮夷 其意图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的长处 抵抗西方的侵略 2 史料二表明张之洞认为中学为立国之本 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 反映出张之洞提出 中体西用 思想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 从政治的角度看 指维护封建制度 从文化的角度看 指固守传统文化 史论总结 评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1 积极性继承了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 的主张 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 纲领化 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局限性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而不主张变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 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为 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3 结局19世纪末 洋务思想与触及封建制度 体 本 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 a 说明 中体 和 西用 的一致性b 强调 西用 必须服从于 中体 c 肯定 中体西用 思想的积极意义d 批判 中体西用 思想的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陈旭麓是将 中体西用 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 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中体西用 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 中体西用 持较多的肯定态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考查准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 中学有未备者 中学有失传者 说明认识到中学的不足 b项正确 以西学补之 以西学还之 说明a项错误 以中学包罗西学 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说明c项错误 开始认识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是在鸦片战争后 d项错误 答案 b 史料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 作六经而大义明 传之其徒 行之天下 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 家知仁恕忠爱之道 不然则民如标枝 人如野鹿 贼心乱性 悍鸷狠愚 春秋 诗皆言君主 惟尧典特发民主义 自钦若昊天后 即舍嗣而巽位 或四岳共和 或师锡在下 格文祖而集明堂 辟四门以开议院 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 素王之臣制 莫过于此 康有为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史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 六经皆孔子所作 俾国人知教主 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 知大圣之改制 审通变之宜民 所以训谕国人 尊崇教主 必在是矣 康有为 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 1898年6月 史料三布衣改制 事大骇人 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问题 根据史料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史料导读 1 史料一表明康有为把 民主 议院 等西方政治理论渗透于传统儒学之中 借助孔子儒学否定君主专制 宣传西学 2 史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 改制等思想 3 史料三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借助 先王 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史论总结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成因 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 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 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 否定封建伦理道德 阻力很大 而且必然会失败 主观原因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幻想 中西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人物认为美法的共和体制不适合中国 应该效法英国保存虚位的君主 最顺利的是让当时中国的皇帝成为虚君 即皇帝仍然存在 但不掌握实权 说明其主张进行改革 实行君主立宪制 所以选择b项 a项是洋务运动的思想 与材料 现皇统而虚存之 的信息矛盾 c项与材料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 决不适于中国 矛盾 d项与 而事势之最顺者 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矛盾 答案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戊戌变法 勿黜革旧大臣 使得封建顽固势力得以保存 守旧大臣不断阻挠破坏变法 使得变法最终失败 b项正确 a项错误 c项只能说是维新派的主观目的 不是最终影响 d项错在 社会各阶层 答案 b 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的异同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 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题意 故a项错误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 不属于洋务派 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 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故c项错误 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 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 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 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 总理衙门大臣 交涉事务 等信息 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 而不是洋务运动 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 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 经理交涉事务者 殆鲜其人 听其自然 一闻 海国图志 尚有色然以惊者 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 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 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解析 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 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 虽然郭 常写信给李鸿章 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故a项错误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报告日本 不限于机械一门 学政治 经济的都有 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 故b项错误 当时洋务派提出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乃不能及 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而郭嵩焘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 的确超越了 1876年 的主流思想 故c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 康有为撰写 新学伪经考 不是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