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岛输油管线爆炸学习.doc_第1页
青岛黄岛输油管线爆炸学习.doc_第2页
青岛黄岛输油管线爆炸学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黄岛输油管线爆炸学习这次爆炸悲剧首先源于管道问题事故前输油管已有隐患:服役27年,属老龄管道,年久失修事故发生后,官方通报了事故的初步原因:输油管线破裂造成原油泄漏,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地下雨水排污管),工人清污时引发爆炸。发生事故的管线为东黄复线,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末,现已服役27年,属于老龄管道(服役超20年)。该爆炸路段在早期是郊区,被当地人戏称为“黄岛的西伯利亚”,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郊区变为繁华城区。早在两年前,相关方面就已经知晓管线存在隐患,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发布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东黄(复)线、东临线隐患整治工程环境信息公告,称“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可见,在2011年,东黄复线的管道安全隐患就被中石化提上整改议程。为什么经过两年之久还未有整改呢?据财新网记者调查得知,东黄复线改线工程部分标段还在环评,改线工程未正式动工。油管与居民距离过近,不符合有关规定,爆发后造成大量伤亡输油管线穿过居民区并发生爆炸,事故发生后,公众就质疑管线是否与居民靠得太近。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原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与工厂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范围边界不宜小于10米、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5米。在半岛都市报2011年9月的报道中,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工作人员承认,“黄岛区不断扩建,已将东黄线圈进约16公里,有的楼房离管道距离甚至不足5米”。很显然,该爆炸管道有些地段与居民距离过近,不符合规定,而记者勘察此次事故现场后,亦证实“事故管道部分位置显然已不符合此项规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最低限度的安全距离跟国外有差距,欧洲、美国、日本等规定管道距离人群最低安全距离为30m,此外,最低安全距离只是一个参考的最低标准,具体的安全距离要视乎工程而定,据石油业内人士介绍,钻井、输油管线等都要与附近的居民区、加油站甚至河道、沟渠等拉开距离,一般常规距离在3公里左右。动画还原青岛输油管线泄漏爆燃过程黄岛这样的安全隐患其实是全国普遍现象的缩影黄岛出现上述两个安全隐患并非偶然。据统计,我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长己超过4 万公里,运行期超过20年的油气管道(“老龄管”)约占62%。老管线受到当时技术限制,有着大量施工缺陷,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管道日渐被腐蚀,其事故率比平稳正常运营的管道要高,老管线每年的事故率大于2.0(即每1000km的年事故发生次数一般在2次以上),而我国正常运行的管道事故率约为2.0。由于大量老管道的存在,我国油气管道的事故发生率远高于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根据CONCAWE的统计,欧洲长输油管1970-1996年平均事故率为0.575,1998-2001年降至为0.297;而美国,1970-1984年的事故率为0.74,2004-2008年更是降至0.1。相比之下,近30年来,我国东北和华东地区的长输油管道事故率大于2.0,其安全性还远不如欧洲的70年代。除此之外,近30年来,欧洲、美国的天然气长输管事故率为0.42和0.60,而我国四川地区12条输气管道事故率为4.3,是欧洲的10赔,美国的约7赔。另一方面,这些老管道作为“定时炸弹”或许就在你身边。时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曹康泰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草案时指出,“目前许多当年远离城乡居住区的管道已经被居民楼、学校等建筑物包围,甚至大量被非法占压,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与管道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管道与铁路等工程也存在大量交叉,形成的相遇关系非常复杂。”曹康泰的话,可谓一语成谶。 随着城市发展,老管道逐渐被居住区包围,甚至被建筑挤压,因此造成石油泄露或管道破裂、爆炸;而且,居住区有大量的市政管线,各种线路拥挤,部分管线有交叉,油气管道与市政管线混合,其爆炸概率大大提高,而管线一旦发生爆炸,由于在居民楼周边,自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全国究竟有多少类似这种隐患呢?目前尚缺乏具体数据。不过,从媒体报道中可以大约大致估计情况。在google搜索“石油管道占压”,就返回240,000 结果。单以辽宁省为例,2004年辽宁全省石油化工生产经营企业有6934家,石油管道占压隐患就有5000多处,近几年只清理了170余处,不到隐患总数的3。其次是事故应对失措,没有优先照顾民众安全爆炸距离漏油发生7小时,这么长时间相关部门在干什么?据媒体报道,从22日凌晨3点发现漏油,到10点半爆燃事故发生,从原油泄漏到爆燃有7个多小时的时间。这七个小时内发生了什么?有媒体质问到:七个小时,对避免一场灾难来说已足够,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灾难后果。如果最初漏油及原油进入污水管等信息被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及时采取交通管制、疏散人群等应急措施,惨剧一定不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甚至可以避免发生。从管道漏油到进入污水管道,引发爆炸,以及污油入海引起大火,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当事各方严重缺乏预判和协调机制。相关方面是否有“捂盖子”的行为,应该被追查上次中石油大连管道爆炸事故,中石油公司就在事故后刻意回避各种采访、隐瞒事故信息。这种出了事之后责任方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是常见的。这次事故发生后,青岛海事部门7点多才接到报告,青岛环保部门8点多才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