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51 西学东渐课件 岳麓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51 西学东渐课件 岳麓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51 西学东渐课件 岳麓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51 西学东渐课件 岳麓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51 西学东渐课件 岳麓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51西学东渐 排查基础知识 细讲核心考点 精练高考模拟 考点训练 考纲要求 维新思想 排查基础知识 1 开眼看世界 1 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扩大 2 目的 了解西方 抵御外来侵略 师夷长技 主张 一 3 代表人物 林则徐 设立译馆 命人译出 各国律例 编译 魏源 编写 海国图志 提出 四洲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答案 4 影响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 体用之争 师夷长技 主张 1 表现 洋务派的主张 洋务派倡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文化主张 顽固派的主张 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答案 2 评价 局限于要不要学习文化的层面 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西方物质 微点拨 微点拨 中体西用 的含义 1 中体西用 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 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2 中体西用 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达到强化封建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1 早期维新思想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1 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代表人物 冯桂芬 王韬 等 3 思想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 评价 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维新思想 二 答案 郑观应 政治制度 答案 2 维新思想 1 背景 经济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文化 西学知识的增长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 2 代表人物 康有为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撰写了 孔子改制考 等重要著作 梁启超 宣传民权思想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 冲决网罗的维新勇士 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严复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新学伪经考 纲常礼教 答案 易错提醒 3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 洋务派的论战 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要不要废 八股 提倡 改革教育制度 意义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西学 易错提醒 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不同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也未付诸实践 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使维新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且将这一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 逐渐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1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的 长技 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2 魏源在 海国图志 一书中进一步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救国主张 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 主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 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必背答题要语 4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 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5 19世纪90年代 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 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 6 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 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 以便达到救亡图存 自强保种的目的 7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 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制 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层次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 但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返回 细讲核心考点 1 漫画证史 师夷长技 思想的提出 晚清有识之士 师夷长技 的思想 主题一 论从史出鸦片战争以前 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 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 史料探史 师夷长技的目的史料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 曰 彼皆以中土人谭 注 通 谈 西洋 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海国图志 探究 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 指出魏源作此书的主要意图 实现途径及其实质 答案主要意图是抵御外侮 实现途径为 师夷长技 即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 其实质是器物之学 答案 3 归纳比较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与 师夷长技以自强 1 相同 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 不同 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 前者突出抵抗侵略 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 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 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4 重点讲解 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主张 1 从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 看 洋务派提出 中体西用 的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本能 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 从现代化史观看 它打出的 自强 和 求富 旗号 冲击了 重农抑商 的陈腐观念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从整体史观看 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 旧思想的冲击 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 从文明史观看 中体西用 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 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 西学之所长 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 传统人 开始向 现代人 转变 1 漫画证史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社会原因 主题二 跪着造反 论从史出漫画中的人物打着孔子的旗号 跪着造反 充分揭示了康有为表面将孔子宣传为改革家 实质是为了宣传变法减少阻力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体现出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在反封建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 史料探史 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史料今变行新法 固为治强之计 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 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 无当也 立行宪法 大开国会 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行三权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 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探究 史料中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观点 只有变法才能图强 变法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 问题 反映了康有为反思器物之学 主张制度之学 答案 3 重点讲解 维新思想的特征及其成因 1 基本特征 向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制度层面 维新派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 君主立宪 主张通过温和的改良实现社会的变革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既有主张积极变革的一面 又有保守的一面 在把西方政治学说中国化方面做了尝试和努力 进化论和民权学说成为影响最大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康 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 使维新运动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从学习的对象来看 是以德 日为师 2 成因 主观上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和软弱 客观上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下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传统思想是社会主流思想 影响巨大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力量强大 维新运动阻力大 4 归纳总结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 政治上 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 经济上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敢于放眼世界 追求新思想 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 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返回 精练高考模拟 1 2015 全国 高考 康有为在 新学伪经考 中认为 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 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b 引介西方理论c 倡导变法维新d 颠覆孔孟学说 1 2 3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 新学伪经考 倡导变法 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 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 故a项错误 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 托古改制 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 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故b d两项错误 答案c 1 2 3 高考题组 2 2015 山东高考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 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 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 美 法 瑞士 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 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1 2 3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注意把握题干中 19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间概念和 洋务学堂 这一社会概念 这一时期中国人关注 洋务 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因此a项正确 近代中国银行成立于清末新政时期 b项错误 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c d两项错误 答案a 1 2 3 高考题组 3 2015 江苏高考 1876年 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 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 学政治 经济的都有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 有人说他是 汉奸 结果 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 2 3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1876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积极投身洋务事业 故a项错误 材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 而没有提及他对西方体制的态度 故排除b项 郭嵩焘主张扩大留学范围的提议遭到士大夫的谩骂 说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故c项正确 清廷对郭嵩焘的态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故排除d项 答案c 1 2 3 高考题组 4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 工商皆本 意识b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c 洋务运动的 中体西用 主张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4 5 6 模拟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明末清初不存在题干所说的 为民族生存 问题 故a项错误 材料提到最早的思想是 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与鸦片战争后产生的新思想 即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有关 故b项正确 中体西用 主张和民主共和的思想都不是最早的 在魏源之后 故c d两项错误 答案b 4 5 6 模拟题组 5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 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 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该学者 a 对顽固派的因循守旧观念不满b 对洋务派 中体西用 进行批评c 对维新派借孔子宣传变法失望d 对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表示怀疑 4 5 6 模拟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 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器物 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 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而题干认为 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 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这体现了对洋务派 中体西用 的批评 故b项正确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c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全盘否定了传统思想 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d项错误 答案b 4 5 6 模拟题组 6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 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 edwarda kracke 所说的 在传统中变 可是 1895年以后 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 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 现代 转化 出现了 在传统外变 的取向 以下各项中 属于 在传统外变 的代表性主张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c 今日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 d 三纲五常 乃 奴隶之道德 4 5 6 模拟题组 解析答案 返回 解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西方军事 兴起于鸦片战争之后 与材料时间1895年不符 故a项错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但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制度 时间上也不符合 故b项错误 兴民权 体现了作者主张学习西方 从制度上改造中国 是对传统的挑战 故c项正确 三纲五常 乃 奴隶之道德 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 但未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故d项错误 答案c 4 5 6 模拟题组 返回 考点训练 1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说 但比较起来 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 他的 海国图志 第一稿脱稿 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 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 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其主张体现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 b c d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故 正确 洋务派主张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 故 错误 魏源主张以 制夷 为目的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故 正确 魏源 海国图志 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 故 正确 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 2 3 4 5 6 7 8 2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 西方人讲礼貌 正直 有知识 根本不应该称之为 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 夷 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 洋 了 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称谓由 夷 到 洋 的转变 体现了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 故a项正确 夷 不是对西方的仇视 是盲目自大的表现 故b项错误 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 其实质是对西方认识的深入 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 与对抗 和解无关 故d项错误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3 1863年李鸿章致曾国藩的一封信函中说 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 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 学得西人一二秘法 期有增益 若驻上海久 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 咎悔多矣 据此 李鸿章强调 a 全方位学习西方势在必行b 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的使命c 洋务运动最先从上海兴起d 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尤为必要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由 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 可知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军事科技落后于洋人 洋务派仅从器物层次上学习西方 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创办军事工业 故b项错误 李鸿章在上海学习洋人技术 不足以得出洋务运动最先从上海开始的结论 故c项错误 学得西人一二秘法 期有增益 强调学习西方科技十分必要 可知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建议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 故d项正确 答案d 1 2 3 4 5 6 7 8 4 右图漫画中人物的装扮讽刺了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a 顽固派的 以忠信为甲胄 礼仪为干橹 b 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c 维新派的 移花接木 d 革命派的 三民主义 解析顽固派固守传统观念 不符合漫画中 穿洋装 的信息 故a项错误 漫画中官员穿着洋装 却戴着清朝官帽 留着长辫子 显然是洋务派 故b项正确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 走资本主义道路 故c项错误 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 显然不可能戴清朝官帽 故d项错误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5 梁启超在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中说 近五十年来 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 先从 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 是从 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 便是从 根本上感觉不足 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a 器物制度文化b 器物文化制度c 文化制度器物d 制度文化器物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6 学者冯兆基认为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 康有为 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 反对民主 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 民主之别 梁氏的新民说 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 公民为国家服务 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材料反映了清末 a 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b 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c 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d 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从材料 公民为国家服务 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说明a b两项不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主的不同认识 故c项正确 d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7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 决不适于中国 欲跻国于治安 宜效英之存虚君 而事势之最顺者 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由此可见 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 实行改革 建立君主立宪制c 暴力革命 建立民主共和国d 全盘西化 科学与人权并重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 宜效英之存虚君 而事势之最顺者 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说明并不是维护封建统治 故a项错误 宜效英之存虚君 即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故b项正确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 决不适于中国 说明不主张革命 故c项错误 题中未提到科学与人权问题 故d项错误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8 有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 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 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 中世纪的政府 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 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于是 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 出现了 海国图志 瀛环志略 等等著作 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