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岩石地层.doc_第1页
云南省岩石地层.doc_第2页
云南省岩石地层.doc_第3页
云南省岩石地层.doc_第4页
云南省岩石地层.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震旦系大红山群(Pt1):昆阳群(Pt2k):昆阳群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由武定县向南经昆阳、玉溪至元江、石屏一带,南北长约230km,北端宽约20km,向南宽度增大,在昆阳以西一带宽75km,至元江、石屏一带宽达100km;二是由东川向北至四川境内,云南境内南北长50km,东西宽75km。赋存有重要的矿产资源。昆阳群 Pt2k创名及原始定义 朱庭祜(1926)命名于晋宁县昆阳镇。原始定义:昆阳附近为含矽质及泥质经变质作用的板岩、千枚岩、石英岩,呈黄、棕、黑色,褶曲之多尤为显著,昆阳区外为紫或绿色具有各色条纹颇为美观的板岩,厚1200m。沿革 创名时朱庭祜称昆阳层,划属寒武系。1942年P Misch将不整合于澄江砂岩之下的这套浅变质岩层改称昆阳系,划属下震旦系。1944年孟宪民等将东川矿区含矿浅变质岩地层亦称昆阳系,认为其时代属下震旦系。1959年花友仁将东川矿区含矿浅变质岩地层划属前震旦系。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将易门、昆阳地区和东川地区不整合于澄江砂岩之下的这套浅变质岩层统称为昆阳群,划属前震旦系。【现在定义】 以板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为主,局部夹有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砾岩、角砾岩,构成三个较完整的由粗碎屑岩泥岩碳酸盐岩沉积旋回。未见底,顶被震旦系或更新地层不整合覆盖。该群自下而上包括有黄草岭组、黑山头组、富良棚组(限于滇中地区)、大龙口组、美党组、因民组、落雪组、鹅头厂组、绿汁江组、柳坝塘组(限于滇中地区)、大营盘组、小河口组、麻地组(后三个组限于东川地区)1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 岩石普遍遭受浅变质作用,变质程度比较均一。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其内褶皱、断裂相当发育,但地层叠置关系基本清楚。其中赋存有铜、铁、非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黄草岭组 Pt2h 创名及原始定义 温杰史(1961)创名于峨山县城西北18.5km黄草岭村。原始定义:下部为灰黑、灰、灰绿色条带状板岩,中部及上部为浅灰色石英岩与深灰色板岩互层,未见底,厚1465m。沿革 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将易门地区昆阳群最下部的浅变质碎屑岩层称易门组,包含了温氏黄草岭组。1969年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将这段地层划分为两部分:下部为板岩、千枚岩为主的称黄草岭组;上部以砂岩为主及其上富含火山碎屑岩的称黑山头组及富良棚组。1972年云南地质局昆阳群专题研究小组(以下简称昆阳群专题组)肯定了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的划分意见,后被广泛采用。【现在定义】 主要为黑、灰黑色绢云千枚状板岩及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千枚岩,下部为灰白、灰绿色含长石石英粉砂岩、石英岩夹粉砂质绢云母板岩。未见底,顶部板岩与黑山头组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整合接触。层型 正层型为峨山县黄草岭旧寨剖面,位于峨山县城西北18.5km(10218,2418),由昆阳群专题组(1972)据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原测剖面经野外修测而成。上覆地层:黑山头组 灰白色中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整合黄草岭组 总厚度661.3m4.灰黑色绢云千枚状板岩,有石英团块,挤压褶皱强烈 153.1m3.黑色粉砂质绢云千枚岩 227.0m2.白色薄中层石英岩,夹粉砂质绢云板岩 52.1m1.上部灰绿、灰白色中厚层变质含长石石英粉砂岩;下部灰黄、灰绿色薄层变质石英粉砂岩,具斜层理(未见底)179.1m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在命名地区为一套浅变质板岩、千枚岩及粉砂岩,岩性比较单调,常发育厚度小于1的粒度韵律或色调韵律层。以大量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或石英砂岩质底划分黑山头组与黄草岭组界线。该组往往分布在背斜轴部,零星出露于峨山、石屏、晋宁及东川汤丹等地,未见底。产微古植物化石。在峨山县该组厚661774m,晋宁县厚大于1003m,石屏县厚7561438m,东川区厚大于643m。黑山头组 Pt2hs创名及原始定义 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建组创名于峨山县城西北18km的黑山头(山名)。原始定义:主要由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组成,粒级层发育,在砂岩、粉砂岩中发育各种斜层理、小型冲刷面和波痕。据沉积旋回及作为各旋回起始的石英岩、砂岩的厚度,可将本组划为六个段。总厚度28043508m。沿革 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所称易门组之上部即包含这部分地层。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建组时,将底界划在大量长石石英砂岩出现处,顶界划在富良棚组底部石英岩与板岩、粉砂岩互层之底。昆阳群专题组(1972)将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建立的富良棚组改称富良棚段,归入黑山头组,将原建黑山头组也降为段级单位。云南地矿局(1990)又将黑山头段改称寸竹段。吴懋德等(1990)将寸竹段分解为三个段,自下而上称寸竹段、河外段、塔冲段,并将该组顶界上移至石英岩消失处。【现在定义】 由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粉砂岩、板岩依次重复构成七个正向沉积旋回层,每一旋回都以较厚的砂岩或石英岩为底,向上变细,并包含若干个小旋回。广泛发育正向粒序层及斜层理、波痕。底以石英砂岩与黄草岭组板岩分界,顶以粉砂岩与板岩互层和富良棚组钙质板岩、钙质粉砂岩或泥灰岩分界,顶底均为整合关系。 层型 正层型为峨山县黄草岭旧寨剖面(10218,2418),由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实测,昆阳群专题组(1972)补充修测。副层型是峨山县寸竹富良棚剖面,位于富良棚村东2km(10207,2419),由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实测。下列为正层型。上覆地层:舍资组 含煤砂砾岩断层黑山头组 总厚度2530.7m22.灰白色绢云-黑云石英粉砂岩与绢云板岩互层,组成粒级层 159.8m21.黑云绢云板岩与石英粉砂岩互层,二者构成粒级层 132.9m20.上部绢云黑云板岩与绢云黑云石英粉砂岩互层,二者构成粒级层;下部灰、灰白色致密块状变质中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 82.5m19.浅灰色绢云黑云粉砂岩与板岩互层,组成粒级层,中、下部为中薄层变质石英粉砂岩 68.6m18.浮土掩盖 158.1m17.浅灰色薄中层黑云石英粉砂岩与板岩互层,呈密集的粒级韵律,中间夹一层灰白色中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250.2m16.浅灰、深灰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有两层各厚1.1m及1.4m的基性岩岩床 58.6m15.浅灰色绢云黑云粉砂岩与板岩互层,二者构成粒级韵律 67.1m14.黑灰色中薄层石英粉砂岩 58.4m12-13.浅灰、灰、黑色绿泥绢云石英粉砂岩与绢云板岩互层,呈粒级韵律,偶夹深灰色变质石英粉砂岩 290.2m11.浅灰、深灰色石英岩,下部薄层状,中部块状,石英岩中具斜层理 174.8m10.黑灰色中薄层绢云板岩,上部常夹变质粉砂岩,下部为中厚层黑云石英粉砂岩,其中有一层辉绿岩岩床236.3m9.黑灰色中薄层绿泥绢云板岩 38.7m8.灰、深灰色中厚层粉砂质绢云板岩,上部板岩中有少数微细层理 85.4m7.白、灰白色块状石英岩,上部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173.9m6.青灰色粉砂质绿泥绢云板岩,夹一层1.3m的辉绿岩岩床 249.1m5.上部黑灰色薄中层粉砂质石英绢云板岩和粉砂质绿泥绢云板岩;下部灰白色中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246.1m整合下伏地层:黄草岭组 灰黑色绢云千枚状板岩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以浅灰、灰白色石英岩大量存在及发育正向粒级韵律为特征,与上下岩层划分标志明显。由于其岩石硬度较大,抗风化能力强于相邻岩层,往往形成陡崖、山峰等正地形,地貌标志也很明显。这些是划分该组良好的宏观特征。在峨山黄草岭、塔甸及石屏官子坡冲等地,于该组中上部获微古植物化石。该组分布在滇中禄劝至石屏一带及东川小江两岸,陆良、路南等地也有零星出露。各处岩性比较稳定,变化不大。峨山富良棚厚3152m。石屏官子坡冲(顶被澄江组不整合覆盖)厚1691m。晋宁三尖山(顶底不全)厚大于1600m。东川汤丹厚945m,顶与大龙口组间可能有一沉积间断。其他 该组石英砂岩、石英岩中SiO2含量很高,是硅石矿床蕴藏的重要层位。顶部夹赤铁矿透镜体。富良棚组 Pt2f创名及原始定义 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建组创名于峨山县塔甸的富良棚村。原始定义:下部为石英岩、绢云板岩夹变质石英粉砂岩(常构成韵律层);上部为泥灰岩、泥质灰岩;顶部为厚约35m的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层凝灰岩、凝灰质板岩、绢云板岩和泥灰岩构成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与大龙口组泥灰岩过渡。沿革 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所称易门组之上部即包含此地层,但当时未发现火山碎屑岩。1969年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发现中性火山碎屑岩层后创建该组。昆阳群专题组(1972)将其改称富良棚段而置于黑山头组上部。吴懋德等(1990)将其下部石英岩、粉砂岩为主的岩层划出,其余仍称富良棚段,属黑山头组。本书该组划分与吴懋德等(1990)“富良棚段”基本相同。 【现在定义】 下部为绢云板岩、钙质板岩夹钙质石英粉砂岩,中部为泥灰岩,上部为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层凝灰岩、凝灰质板岩、绢云板岩和泥灰岩构成的数十个火山喷发沉积韵律层。底与黑山头组浅灰色石英岩、石英粉砂岩为整合接触,顶与大龙口组灰岩、泥质灰岩呈渐变关系。层型 正层型为峨山县寸竹富良棚剖面(10207,2419),由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实测。上覆地层:大龙口组 片理化绿泥石微粒石灰岩与绢云石灰岩互层整合富良棚组 总厚度170.4m22. 薄层变质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层凝灰岩、凝灰质板岩、绢云板岩和泥灰岩构成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每旋回厚570,下为晶屑岩屑凝灰岩,向上递变为泥灰岩。共29个旋回层 50.3m21. 浮土掩盖 21.0m20.灰绿色片理化泥灰岩 42.5m19.灰绿色薄层绢云板岩夹灰绿色钙质石英粉砂岩及绢云石英粉砂岩 56.6m整合下伏地层:黑山头组 灰、浅灰色薄层石英粉砂岩夹灰白色石英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位于厚度巨大的变质石英砂岩为主的黑山头组之上、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大龙口组之下的一套泥灰岩、钙质板岩和火山碎屑岩层,是划分富良棚组的主要特征。上部岩层显现色调鲜艳的鸭蛋绿色,十分醒目,是野外识别该组的良好标志。峨山塔甸该组下部钙质板岩中,含微古植物化石。该组分布在北起禄劝县码子箐,南至石屏县至元江县条形地带内,北部厚度变薄。易门县老乌山岩性变化较大,出露长4.5km,宽1km的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层,主要岩性有暗灰色安山玄武质枕状熔岩、灰绿色安山玄武质火山集块熔岩、钢灰色铁质条带凝灰熔岩、灰绿色安山玄武质凝灰岩。火山岩中有火山弹,熔岩具流动构造,气孔发育,凝灰岩层具韵律结构。老乌山以南、正层型以北的玉溪市法冲,该组夹有火山角砾沉凝灰岩薄层。该组厚度变化不大,多在151216m之间,仅北端码子箐厚为92m。其他 在峨山玉溪一带,该组上部及下部有透镜状或脉状铁矿体及铁锰矿体。大龙口组 Pt2d创名及原始定义 黄懿(1940)创名于易门县城北三元宫至大龙口。曾将三元宫剖面中的三元宫石灰岩的b层命名为大龙泉石灰岩,描述岩性为灰色薄层状石灰岩,厚大于200m,整合于陡嘴坡石灰岩之上及陡岩山石灰岩(含环纹古藻类化石)之下。沿革 冶金昆明地质勘探公司303队(以下简称冶金303队)(1956)改称大龙口灰岩,扩大其含义为包含整体三元宫石灰岩在内,整合于易门板岩之上和三家厂板岩之下,厚13002000m的深灰色薄层灰岩。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改称大龙口组。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建立了该组岩层层序和地层位置。 【现在定义】 下、中部为深灰、灰黑色粉晶泥晶石灰岩夹数层绢云板岩、粉砂绢云板岩、泥质灰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蠕条状藻屑灰岩、隐晶灰岩夹块状藻灰岩,顶部有黄色薄层泥灰岩。为热液型铁矿赋存层位。正层型处顶、底接触关系被掩盖,峨山石林村剖面该组顶与美党组、底与富良棚组均为整合关系。层型 正层型为易门县三元宫剖面(10210,2441),由黄懿(1940)测制。次层型是峨山县小假足咱拉黑剖面(10207,2441),由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测制。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其岩性明显分为两部分:下、中部为深灰色灰岩夹板岩,局部受次生白云岩化;上部为浅灰色蠕条状灰岩夹藻礁灰岩。含微古植物化石。该组分布在易门向南至石屏、元江一带及东川汤丹等地。正层型之东南20km峨山县石林村,该组上部岩层呈较深的灰、灰黑色,且无藻礁灰岩。在东川汤丹向北至达朵一线,该组底部有砾岩,上部为黑色碳质灰岩夹板岩,底与黑山头组砂岩之间有一沉积断层。石屏阿希至元江老茶吉,该组上部夹多层白云岩及白云质同生角砾岩。该组厚度:石屏甸中为1945米,峨山石林村为2117米,峨山小假足至咱拉黑为2183.7米,易门葛根箐为683米,东川汤丹650米。【其他】滇中地区该组中部及下部赋存铁矿,有新平县鲁奎山,峨山县他达等多个中型矿床及一些小型矿床,矿石矿物在原生矿中为菱铁矿,氧化带为赤铁矿、褐铁矿。易门峨山塔甸元江一线,该组上部夹块状叠层石藻灰岩,应形成于浅海环境。美党组 Pt2m创名及原始定义 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建组创名于峨山县城西北42km的美党村。原始定义指板岩夹灰岩、小型聚环柱状藻灰岩。底与大龙口组灰岩呈整合关系。沿革 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将大龙口组之上、绿汁江组之下的地层统称三家厂组。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将大龙口组之上、灰紫色角砾岩与含砾砂岩之下以板岩为主的地层命名为美党组。【现在定义】 灰黑、灰绿色绢云板岩、含泥灰岩小扁豆体的钙质板岩,夹少量变质粉砂岩,下部夹厚层砾状灰岩、藻灰岩。正层型处顶底不明。易门铜厂法家村剖面见该组底与大龙口组呈整合接触,顶与因民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层型 正层型为峨山县咱拉黑橄榄若剖面,起点在峨山富良棚之西北5km的咱拉黑(10205,2422),由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实测。美党组 总厚度280.0m11.灰黑色绢云-黑云千枚岩,中夹石英粉砂岩扁豆体。下部夹数米绢云板岩及三层厚25变质假鲕状绿泥菱铁矿岩 44.8m10.深灰色绢云板岩夹少量变质粉砂岩 51.6m9.上部灰绿色含泥灰岩扁豆体的钙质板岩,其下为黄色中厚层隐晶质灰岩;中部深灰色块状藻灰岩;下部浅灰色薄层砾状灰岩 13.3m8.灰绿色薄层绢云板岩与变质粉砂岩互层 12.4m7.浅灰色微粒灰岩与灰绿、紫红色钙质绢云板岩互层,灰岩常呈扁豆体及条带状 19.2m6.灰绿色薄层绢云板岩与变质粉砂岩互层 ,顶部夹泥灰岩数层 9.3m5.上部砾状-扁豆状灰岩;中部浅灰色藻灰岩;下部扁豆状灰岩与灰绿色钙质绢云板岩互层;底为厚层、块状灰岩17.7m4.灰黑色绢云板岩,顶部薄层绿泥石英粉砂岩与绢云板岩条带状互层 43.9m3.浮土掩盖 52.4m2.黑色绢云板岩夹浅灰、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底部夹灰岩 15.4m断层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以灰黑色绢云板岩为主,下部夹灰岩及藻灰岩,上部夹粉砂岩,板岩中含大量顺层分布的灰岩小扁豆体,风化形成串珠状空洞。产叠层石,含微古植物化石。该组分布在武定向南至元江、建水一带及东川汤丹等地。岩性比较稳定,各处无大的变化,仅在石屏县龙马米中部有厚59m延伸7.5km的水下滑塌同生角砾岩。厚度变化为:建水县六家村1085m,石屏县龙马米616m,玉溪市大洛河1042m,易门县莫各顶606m,武定县白石岩584m,东川区汤丹467m。其他 石屏县黑泥山该组下部有含锰灰岩及含锰板岩,其中夹有两层厚分别为3m的锰矿层。因民组 Pt2y创名及原始定义 孟宪民、许杰(1944)创名于东川矿区因民。原始定义指落雪灰岩之下、姑庄板岩之上的一套紫色板岩夹砂岩,厚百余米。沿革 创名时称因民紫色层。李希绩(1953)改称因民系,并认为是东川地区最老的地层。花友仁(1959)称因民层置于落因系下部,认为其不整合于姑庄板岩之上。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改称因民组。【现在定义】 下部为灰绿色砾岩夹紫色白云质粉砂岩及板岩;中部为紫红色铁质板岩及泥砂质白云岩夹板岩、赤铁矿层,具干裂纹、波痕、斜层理及色调粒级韵律,含黄铜矿、斑铜矿;上部为紫红、灰紫色砂质白云岩夹板岩,具色调粒级韵律、波痕、斜层理。底与美党组黑色板岩呈不整合接触,顶与落雪组灰白色砂质白云岩为整合过渡关系。层型 选层型为东川矿区三风口因民剖面(10256,2617),次层型之一是东川矿区播卡汤家箐沟剖面(10302,2615),次层型之二是东川矿区落雪稀矿山九号硐(10257,2615),均由西南地质勘探公司314队陈天佑等(1985)测制。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主要特征是以紫红色、灰紫色(风化带银灰色)板岩为主,夹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粉砂岩,具色调粒级韵律,中部夹铁质板岩和赤铁矿层,底有复成分砾岩。该组分布在武定向南至元江一带及东川地区。区域上该组岩性变化不大。武定县朱家坝及平地厂上部夹有变质砾岩,下部为块状角砾岩及砂砾岩夹变质砂岩及板岩,底平行不整合于美党组碳质板岩之上。易门县铜厂下部为板岩夹中粗粒变质石英砂岩,底灰紫色含镜铁矿钠长石化角砾岩覆于美党组之上。该组厚度:东川因民仅有中、上部,厚225m;播卡汤家箐沟出露完整,厚267.5m;武定县朱家坝及平地厂出露完整,厚387.8m;易门县铜厂出露完整,厚384.2m;元江红龙厂、青龙厂出露不完整,厚240m。其他 因民组上部赋存铜矿,是东川汤丹、因民等铜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之一。中部是铁矿的赋存层位,在东川稀矿山、武定迤纳厂、禄丰鹅头厂、元江甘庄等地形成矿床。落雪组 Pt2l创名及原始定义 孟宪民(1944)创名于东川落雪矿区。原始定义指因民紫色层之上、桃园页岩之下的厚约220m具马尾丝状矽质灰岩或白云岩。沿革 创名时称落雪灰岩。花友仁(1959)改称落雪白云岩。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改称落雪组。【现在定义】 为青灰、灰白、肉红色厚层至块状含藻白云岩,夹硅质白云岩和泥砂质白云岩,下部有硅质团块,底部粉砂泥质白云岩夹钙泥质板岩薄层,具硅质条带状和马尾丝状构造。下部及底部为铜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底与因民组灰紫色粉砂质白云岩夹板岩为整合关系,顶与鹅头厂组黑色含碳质板岩为整合关系。 层型 选层型为东川矿区三风口因民剖面(10256,2617),由西南地质勘探公司314队陈天佑等(1985)测制。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青灰、浅灰色厚层状白云岩,有较密集的硅质条纹,含铜并蕴藏重要的铜矿床,是落雪组的主要特征。 该组分布在东川地区因民、落雪、汤丹、播卡一带,以及武定、禄丰向南经易门绿汁江至元江青龙厂、红龙厂一带。区域上该组岩性变化不大。含有丰富的叠层石。该组厚度:东川因民厚275.7m;落雪稀矿山厚355m;汤丹厚506m;老屋脊厚204.7m;播卡厚150m;禄丰小新厂厚105m;易门县里乐敏厚401m;铜厂厚220m;元江红龙厂未见底,可测厚度309m。其他 落雪组是滇中铜矿的主要产出层位。著名的东川式铜矿,包含东川矿区多个矿床以及禄丰小新厂、易门、元江红龙厂等铜矿床,都赋存于该组下部和因民组顶部。鹅头厂组 Pt2e创名及原始定义 云南地质局(1966)创名于禄丰县鹅头厂。原始定义指落雪组含铜白云岩之上、绿汁江组白云岩之下的一套灰黑色板岩,风化后呈灰白色,上部呈浅紫红色,夹条带状粘土岩。沿革 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所称三家厂组上部即包含这部分地层。鹅头厂组创名后被广泛采用。【现在定义】 以深灰至灰黑色板岩为主,常见由硅质或粉砂质组成的条带,或由深浅色交替形成的条纹条带,底部板岩含碳质和硅质,下部夹灰岩、泥质白云岩、硅质岩、硅质板岩,中下部夹变质砂岩。下与落雪组、上与绿汁江组均为整合过渡关系,底为大量黑色板岩出现、顶以大量板岩消失为界。层型 选层型为禄丰县小新厂黄龙寨剖面(10212,2524),由吴懋德等(1990)测制。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岩性比较稳定,区域上变化小,含微古植物化石。 该组分布在禄丰至元江,东川因民至汤丹等地。在新平县杨武,为具色调粒级韵律条纹板岩,其中夹有多层沉积角砾岩及砾岩透镜体,砾岩中含铁矿扁豆体。东川区三风口,中部及上部板岩有多层暗灰色凝灰质砾岩、角砾岩。该组厚度:禄丰县鹅头厂厚861.1m;易门县铜厂厚1266m,尚未见顶;元江县红龙厂厚220m;东川区三风口厚1786m。其他 该组下部碳质板岩和白云岩中含铜,并形成铜矿床,已知有东川区马泗洞、东川区兴隆坪、禄丰县鹅头厂铜矿。该组板岩有大量毫米级由粉砂质粉砂硅质泥质硅质组成的粒级韵律层,及灰绿深灰灰黑等色组成的色调韵律,具复理石特征,局部地区夹有多层滑塌沉积角砾岩、砾岩,显示为次深海槽盆相沉积。绿汁江组 Pt2lz创名及原始定义 冶金303队(1956)创名于易门县绿汁江两岸。原始定义指整合于三家厂板岩之上、被中生代红色岩层覆盖的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地层。下部为薄层含泥质条带白云岩,中部为青灰色厚层状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白云岩,具纹层构造,上部为薄层白云质灰岩。沿革 创名时称绿汁江白云岩。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改称绿汁江组。【现在定义】 为青灰、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白云岩,普遍含有硅质细条纹,中上部含少量硅质团块,中部及上部夹绢云板岩,上部夹泥质灰岩及灰岩。底以较厚的灰岩层与下伏鹅头厂组板岩呈整合过渡,未见顶。层型 选层型为武定县慢坡鲁家村剖面(10219,2528),由吴懋德等(1990)实测。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以其整合于灰黑色板岩之上的一大套青灰、浅灰色含硅质条纹的中厚层至块状白云岩为特征,与昆阳群其他各组易于区分。产叠层石,含微古植物化石。该组分布在武定、易门绿汁江至元江一带及东川青龙山至汤丹等地。岩性较稳定,区域变化小。仅东川地区以青灰色厚层至块状藻礁白云岩为主,夹薄层硅质白云岩及少量碳硅质板岩,顶与大营盘组底之红色角砾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武定县慢坡该组厚1833.5m,易门绿汁江厚1971m,元江红龙厂厚1755m,东川青龙山厚1277m。柳坝塘组 Pt2lb创名及原始定义 邓家藩(1961)命名,云南地质局1966年介绍,创名地是晋宁县昆阳镇东南7.5km的柳坝塘村。原始定义指位于三尖山组板岩夹石英砂岩之上、不整合于澄江组之下的一套灰绿色薄层泥质条纹状细砂岩,偶夹泥灰岩。沿革 云南地质局(1966)在1:50万云南省矿产图中正式引用此名,置于元古界昆阳群。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将其层位置于绿汁江组之上。云南地质局(1990)将该组与东川对比统一用大营盘组一名。 【现在定义】 底部为紫红色铁质砾岩夹铁矿层;下部为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碳质板岩夹硅质岩和少量含锰板岩,近底部有灰、肉红色厚层状白云岩;上部为风化呈紫红、黄绿、蛋青色砂质板岩、硅质泥质板岩夹深灰色硅质岩。底与昆阳群较下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顶与澄江组呈不整合接触。层型 选层型为晋宁县柳坝塘村之南1km(10240,2438),由云南二区测队七分队(1969)实测。上覆地层:澄江组 绿色粗砂岩不整合柳坝塘组 总厚度255.8m7.紫红色板岩。板理发育,可劈成0.11的薄板,发育浅蛋青色微细层理 46.8m6.浮土掩盖 59.5m5.紫红、蛋青色硅质板岩夹黄色硅质岩。硅质板岩可劈成35的薄板,具微细层理。硅质岩单层厚20 17.7m4.黑色碳质粉砂质板岩。碳质污手,板岩可劈成210的薄片。中、上部夹硅质板岩,中部夹含锰粉砂质板岩67.8m3.灰白色绢云硅质板岩夹深灰色致密状硅质岩。板岩可劈成17的薄片,硅质岩单层厚10左右 9.8m2.浮土掩盖。在距第1层顶约10m处有厚约2m的硅质板岩露头,其下有厚约2m的灰色厚层、块状微晶白云岩48.1m1.暗紫色铁质砾岩,砾石成分有石英岩、变质石英粉砂岩、板岩,砾石磨圆度差,砾径0.25,砾石含量50%60%,铁泥砂质胶结。夹沉积铁矿透镜体 6.1m不整合下伏地层:黑山头组 灰色薄层状粉砂岩与暗紫色绢云板岩互层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以碳质板岩夹硅质岩、硅质板岩,及以底含铁矿透镜体的铁质砾岩为其特征,仅分布在柳坝塘及易门县军哨两处。军哨地表出露厚度仅64m,钻孔厚度大于100m,微角度不整合于美党组之上。下部白云岩中产叠层石。其他 该组底夹有似层状赤铁矿层,深部原生矿为菱铁矿层。军哨处形成中型铁矿床。大营盘组 Pt2dy创名及原始定义 地质部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1965)创名于东川落雪大营盘至茂炉。原始定义指位于小河口组石英砂岩之下、青龙山组白云岩之上的一套灰黑、深灰色含碳质绢云板岩和绢云板岩为主的岩层。沿革 王可南等(1963)将小河口组石英砂岩之下、青龙山组白云岩之上的板岩层称茂鹿组,地质部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1965)改称大营盘组。四川地质局一区测队(1970)则称通安组第5段。【现在定义】 上部为灰黑色绢云板岩夹碳质板岩,顶部夹灰色薄层泥灰岩及石英砂岩;下部为黑色碳质绢云板岩夹绢云板岩及少量硅质板岩、泥质岩屑砂岩,底为紫红色铁质角砾岩和含赤铁矿铁质板岩。普遍含黄铁矿薄层。顶部灰黑色板岩与小河口组灰白色石英砂岩呈整合关系,底部角砾岩平行不整合于绿汁江组白云岩之上。层型 选层型为东川矿区小黑箐普渡河剖面(10252,2616),由西南地质勘探公司314队陈天佑等(1985)实测。上覆地层:小河口组 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整合大营盘组 总厚度2781.5m29-26.灰黑色粉砂质绢云板岩夹具斜层理的石英砂岩和泥灰岩 42.8m25.深灰、灰黑色薄层绢云板岩。具水平微层理 119.0m24.黑色千枚状碳质绢云板岩。具条带状构造和水平层理,沿层含黄铁矿细点 180.0m23-22.灰、深灰色条带状绢云板岩,其中浅色条带宽仅0.5。具水平层理、粒级韵律及冲刷构造 211.0m21.灰黑色薄中层绢云板岩 83.0m 20.灰黑、灰色千枚状绢云板岩,中夹单层厚25褐铁矿薄层及结核。具水平微层理 340.0m19.灰黑色绢云粉砂千枚状板岩,中夹具粒级韵律构造的粉砂岩透镜体 204.2m18.黑色碳泥质绢云板岩,夹灰色粉砂质板岩微层,黄铁矿星点沿层分布。具同生流动构造 337.0m17.灰黑色中薄层绢云板岩, 夹0.22的黄铁矿微层 105.0m16.灰黑色薄层含碳质绢云板岩,夹12的黄铁矿微层 648.0m15-9.黑色碳质绢云板岩夹灰色板岩、红灰色铁质绢云板岩及少量粉砂质板岩,含黄铁矿星点。具斜层理、浪痕及冲刷槽模 131.0m8.黑色薄层碳硅质绢云板岩,单层厚23,夹12的黄铁矿薄层 26.0m7-6.灰黑、黑色薄层硅质绢云板岩,上部含碳质,含黄铁矿细点。具水平层理 142.0m5.灰黑色碳泥质绢云板岩,含极细的黄铁矿星点。具水平层理 69.0m4.灰、深灰色泥质岩屑粉砂岩,夹泥质岩屑石英砂岩。具水下滑动构造 56.5m3.黑色碳泥质绢云板岩,沿层有星点状、扁豆状、脉状黄铁矿,其中含银、钴、镍、金等元素 46.0m2.紫红色铁质板岩、铁质角砾岩,夹赤铁矿透镜体。具水下滑动构造 41.0m平行不整合下伏地层:绿汁江组 灰色泥质白云岩 地质特征 该组以浅变质灰黑色绢云板岩及碳质绢云板岩为主,夹少量硅质板岩及砂岩,局部砂岩含凝灰质。厚2781.5m。仅分布在东川矿区西部及北部,北延至四川。经钻探,在小黑箐底部的铁质板岩及砾岩向深部有变薄尖灭现象。其他 大营盘组底部铁质板岩中,夹赤铁矿透镜体,局部形成小型矿床。小河口组 Pt2x创名及原始定义 王可南(1963)创名于东川矿区西北部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处小河口。原始定义:灰白、浅灰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顶未完全出露,厚度大于500m,底与茂鹿组板岩整合接触关系。沿革 建组后,被东川的地质勘探队、昆阳群专题组(1972)、云南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等相继采用。四川地质局一区测队(1970)称力马河组。李希绩(1984)、吴懋德等(1990)和云南地矿局(1990)则将其与滇中黑山头组对比,未用此名。【现在定义】 为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及石英岩,夹深灰色板岩,下部还夹深灰色砂质灰岩和红色铁质板岩,顶部为红色铁质砂岩及铁质板岩。顶3.6m铁质角砾岩被麻地组底部灰绿色细碧岩平行不整合覆盖,底以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整合于大营盘组灰黑色绢云板岩之上。层型 选层型为东川矿区小黑箐普渡河剖面(10252,2616),由西南地质勘探公司314队陈天佑等(1985)实测。上覆地层:麻地组 灰绿色细碧岩平行不整合小河口组 总厚度765.8m49-48.红色薄中层铁质砂岩夹红、灰绿色铁质绢云板岩,具V形冲刷槽沟,顶3.6m为铁质角砾岩 55.6m47.灰色薄中层石英砂岩夹红色铁质砂岩,具波状层理 46.0m46.灰色中层状石英砂岩夹薄层绢云板岩 47.5m45.灰白色块状石英岩 57.0m44.深灰色薄层状石英砂岩夹黑色千枚状绢云板岩,砂岩具斜层理及大型波痕构造 112.5m43.灰白色薄层石英砂岩夹板岩,含黄体黄铁矿细点,具水平层理 115.0m42-40.深灰色中、薄层石英砂岩,下部夹板岩 45.2m39.灰、灰白色块状石英岩 21.0m38-37.灰、灰白色中层块状石英砂岩 36.0m36.灰、灰白色泥质石英砂岩夹薄层板岩 15.5m35.灰色厚层粉砂质石灰岩。具斜层理及波痕构造 18.0m 34-33.灰、红、深灰色绢云板岩,夹泥砂质赤铁矿、褐铁矿 17.5m32.深灰色中层状含砂质灰岩,夹红色泥灰质薄层板岩、铁质板岩 33.5m 31.深灰、灰红色含铁砂质板岩,具条带状构造 50.5m30.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具斜层理、波状层理 95.0m整合下伏地层:大营盘组 灰黑色粉砂质绢云板岩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主要为灰白、浅灰色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与其上、下岩层易于划分。其分布仅限于东川矿区西北部普渡河畔,北延至金沙江北岸转向东延至东川龙头山。正层型处厚765.8m;其南大朵沟出露不全,厚仅50m;龙头山厚12001800m。麻地组 Pt2md创名及原始定义 黎功举等(1964)创名,张伟察等(1972)正式引用。创名地是东川矿区西部普渡河东坡麻地村。原指灯影组底不整合面之下、小河口组上部火山岩砂岩板岩段之上的一套厚10001400m的石灰岩层。沿革 黎功举等(1964)将麻地村附近的碳酸盐岩层命名为麻地石灰岩段,归属小河口组。张伟察等(1972)改称麻地组。陈天佑等(1985)将小河口组上部的火山岩砂岩板岩段划归麻地组。【现在定义】 上部为灰白、肉红色白云岩及深灰色灰岩夹砂质灰岩;下部为灰、灰白色石灰岩夹砂质灰岩、泥灰岩和少量钙质石英砂岩;近底部为灰白色砾状硅质灰岩夹灰绿色凝灰质千枚状板岩;底为40m厚的灰绿色具枕状构造的细碧岩。顶部地层出露于向斜核部但不全,底部火山岩平行不整合覆于小河口组红色铁质角砾岩、铁质砂岩和板岩之上。层型 选层型为东川矿区小黑箐普渡河剖面(10252,2616),由西南地质勘探公司314队陈天佑等(1985)实测。麻地组 总厚度465.9m67.灰白、肉红色白云岩,含圆柱状、圆锥状叠层石 180.0m66.深灰色薄中层石灰岩,夹砂质灰岩细层。具斜层理 77.5m65.灰白色薄层大理岩化灰岩,夹砂岩薄层。具斜层理及透镜状层理 7.5m64-61.灰白色薄层含粉砂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石英岩。具斜层理及波痕构造 11.7m60.灰色中层石灰岩,夹薄层砂质灰岩。具斜层理及鸟眼、蠕虫状等原生构造 33.5m59-56.灰白色绢云粉砂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石英岩。具斜层理及波痕、竹叶状原生构造 24.7m55-54.灰色薄中层灰岩夹灰绿色泥灰岩。具微细水平层理 15.5m53.灰白、深灰色条带状灰岩。条带由深浅色调物质相间组成 22.0m52.灰绿色薄层石英钠长绿泥千枚岩(变质基性火山岩或变质凝灰岩) 19.5m51.灰白色砾状硅质灰岩夹灰绿色凝灰质千枚岩 34.0m50.灰绿色细碧岩。具杏仁状构造 40.0m平行不整合下伏地层:小河口组 红色铁质砂岩夹铁质绢云板岩,顶为铁质角砾岩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该组特征是以浅色白云岩及灰岩为主,底部有火山岩,平行不整合于石英砂岩为主的小河口组之上。白云岩中产叠层石,含微古植物化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