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1)1.doc_第1页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1)1.doc_第2页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1)1.doc_第3页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1)1.doc_第4页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一、野生动物致人损害主要概述1二、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判定问题2(一)由受害人过错致人损害的问题2(二)由第三人过错致人损害的问题2(三)是否由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问题2三、对于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判定问题策略建议2(一)明确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定义2 (二)对野生动物致害问题的判定精细化3 四、我国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补偿制度问题3(一)立法不完善3(二)补偿经费不足3(三)补偿机制不合理4五、对我国野生动物致人损害补偿制度问题的策略建议4(一)完善立法4(二)丰富补偿资金来源渠道5(三)制定和完善具体的补偿办法5结语6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野生动物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对我国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处于大自然或野生动物保护区中没有经过人类驯化的某些野生动物,有着一定的攻击性,这使得野生动物侵害人们的人身权、财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怎样把人类利益和野生动物之间做一个合理的协调一直是相关人士在不断探讨的一个话题。着眼未来,随着人口还将不断增长剧增,城市化步伐将不断加快,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冲突愈加严重,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案例频频发生,完善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性立法迫在眉睫,但对公民的人身与财产权进行保护同样重要。为此,我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结合自身知识,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与建议。【小清新】野生动物 致人损害 法律问题 一、野生动物致人损害主要概述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不断向前推进,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野生动物致人损害事件的不断发生让野生动物保护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的一些地方不够完善,有些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合理的解决野生动物致人损害造成的各种纠纷,它在一定程度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造成了制约。“2006 年 3 月,云南省绿春县骑马坝乡卡欧下寨瑶族村民李金涛,到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看田水时,遇见了一只黑熊。脸部被黑熊抓伤,致使右眼部严重受伤,无奈只能做了右眼球切除手术。2006年 11月,吉林 38 岁的林业工人吕文刚被野猪拱翻,导致臀部、腰部严重受伤,肺部也大量积血。而这已是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的敦化市在一年内发生的第 4 起野猪伤人事件。不仅在云南、吉林,在西藏、陕西等偏远地区也曾多次发生野生动物致人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如今,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各方面的法律问题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关于这种损害造成的各种纠纷的解决方案在立法上还没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在学术上虽然有一些相关探讨,但是真正的研究并没有谈及。在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补偿方面,法律上的规定往往太过于原则和抽象,在实际生活中对合理救济并没有必要的保障,其救济范围与数量都很有限,受害者难以得到救济或难以得到合理的救济。完善相关法律,既可以体现公平,又可以减少纠纷,有利于人们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丰富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从而降低野生动物保护保护管理成本增加社会财富,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判定问题对于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归责,人们依然存在着一些疑问,甚至提出了一系列极端的言论,比如“政府只保护四条腿的,不保护两条腿的”、“是野生动物的生存权重要,还是人的生存权重要”等等极端的问题。对于不同情况下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事件,有着不同的问题:(一)由受害人过错致人损害的问题在平时生活中,野生动物致人损害事件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就包括由受害人的过错而致人损害,而在受害人过错的认定问题上依然有着一些分歧,比如未成年人由于好奇心而向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投掷食物而引发野生动物的攻击,是否是受害人的过错,是否属于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受到的损害,受害人在受到野生动物攻击时,进行自我防卫,如果对野生动物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具体应该怎样判定,在法律上对这方面的阐述还不够充分。 (二)由第三人过错致人损害的问题若野生动物致人损害事件的发生有第三人的原因,那么其责任主体的划分就又出现了一些疑问。如果受害人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遭受动物的侵害,但是因为疏忽没有预见或认为可以避免,而最终受到了野生动物的侵害,其责任主体应该是谁,依然不够明确。比如第三人挑逗、投喂饲养、殴打、毁坏安全设施、警戒标志等而引发动物攻击受害人,最终导致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的损害。因此,对于因为第三人过错导致损害的事实,国家应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完善现有法规。 (三)是否由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问题 在国际上野生动物的定义是:所有非经人工饲养而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的各种动物。而生态学中,野生动物的定义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野生动物指的是兽类、爬行类、鸟类、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等;狭义的野生动物指的是除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以外的上述各种动物,包括兽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野生动物的定义与其补偿制度中对野生动物的定义不同,野生动物保护法所指的野生动物包括野外的和人工驯养的,而其补偿制度中所指的野生动物只是野外的野生动物。在实际的纠纷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三、对于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判定问题策略建议(一)明确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定义野生动物致人损害是指“由野生动物的一定行为造成人身或财产上的不利益,即不良后果或不良状态。”例如,在2000 年 5 月,一头野生羚牛进入到陕西省洋县四朗乡田岭村村民文宏明(化名)家中,把其顶倒在地,其妻被困屋中,营救结束后,夫妻二人由于伤势过重最终死亡;1991 年至 2002 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于亚洲象、黑熊、野牛等野生动物的侵害已损失粮食 5896 万多斤,经济作物182万株,甘蔗 35794 吨,牲畜 4347 头,由于此处的野生动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公民负有对其保护的义务,所以,对野生动物的致害也必须做一个限定,即是在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造成的。(二)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问题的判定精细化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把野生动物致人损害问题的判定精细化,要特别强调野生动物致害发生的情况是指在受害者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保护指的是保存和维护,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行为是指为了保存与维护野生动物而做的一系列对野生动物的保存、发展与繁衍有利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为了野生动物。其客观方面是做了对野生动物有利的行为,通常是指一种积极作为,例如给野生动物提供食物、饮水、隐蔽地等,对受伤、饥饿、病弱、受困的野生动物进行救助等。四、我国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补偿制度问题(一)立法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4条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为具体实施这个规定,在199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其中第10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经调查属实并确实需要补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这两条规定是我国目前由国家制定的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相关救济问题的直接法律依据。从以上可以看出,保护法及实施条例全部授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相关的具体补偿办法,虽然绝大多数省、自治区都制定了本地方野生动物保护的实施办法,但法规条文非常抽象,难以操作,甚至有的实施办法仅仅是国家立法的翻版,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其关于补偿的具体规定更是如此。(二)国家补偿经费不足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规定,保护野生动物而造成的各种损失,要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偿。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当地居民收入偏低,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难以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进行合理补偿。国家补偿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野生动物致人损害方面的财政支出很少,地方各级政府很少规定具体的补偿措施与补偿程序,更不必谈补偿经费。由于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与财产损害的补偿要比土地征收等这类常见的国家补偿少的多。而作为受害者,一次伤害很可能使得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甚至会使得家庭破碎,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补偿金,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对于国家补偿方面的规定很少,关于补偿金额的规定就更少,受害者难以得到相应的补偿金,国家补偿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法理上来说,法律所追求的是公平与正义,当公民遭受到野生动物的侵害时,国家应当给予合理的救济,不能因为只是一少部分人就不对其进行救济或仅仅给与受害者的补偿金过少,这样根本体现不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不利于我国生态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补偿机制不合理我国当前的国家赔偿法中并没有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进行明确的规定,在整个补偿过程中,当地政府利用利用这个法律漏洞,虽然法律明确规定要给受害人相应补偿,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受害人怎样的补偿,那方面的补偿,是否对其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都进行补偿,是补偿精神损害还是物质损害,法律中对这些都没有进行明确说明,所以,当地政府完全可以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进行补偿,例如,仅仅对直接的物质损失进行补偿而不对其间接或者预期损失进行补偿。这样虽然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可实际上损害的是遭受野生动物侵害当事人的利益,受害者受到了伤害却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样会把受害者推到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回顾国家法制的发展过程,国家赔偿从无到有,最后正式形成了法律,是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可是作为国家赔偿法中一项重要内容的国家补偿,范围不够宽广,补偿金额过低,这是国家补偿作为事后救济手段最显著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补偿事实中,“而对于受害者,可以获得的直接补偿仅仅是开始的医疗救助费,对于受到野生动物侵害的相对人来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其人身伤害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尤其是对于造成严重人身损害后果的人来说,比如残疾或者死亡,在我国遭受野生动物侵害致死、致残的受害人一般都是青壮年,在家庭当中承担主要的劳动力,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就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造成一家人生活困难的局面”。五、对我国野生动物致人损害补偿制度问题的策略建议(一)完善立法现代权利救济其一般原则为:“有权利,就有救济方法;如果存在着一种权利,法律就要为这种权利的被侵犯而找到一种救济方法”。随着我国野生动物致害事件的不断发生,建立健全野生动物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制度势在必行。要尽快实行损害赔偿,损害赔偿以现实的损害事实为基础,通常是全部、全额赔偿,这对于由于野生动物而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公民来说,意味着所受的损害可以得到合理的救济,对于赔偿主体来说,也不会造成赔偿过多等问题,不但不违背公平的原则,反而是公平原则在野生动物致害救济方面的体现。总之,只有完善野生动物致害的国家赔偿,对赔偿的金额与赔偿流程进行具体的划分,才可以实现野生动物致害的依法救济,使得受害者获得合理救济,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二)丰富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在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补偿方面我国应制定明确标准,对于受害人损失的赔偿,要包括:(1)直接财产损失,例如由于野生动物对农作物进行践踏而造成的损失、牲畜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房屋毁坏造成的损失;(2)间接财产损失,例如由于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所造成土地使用人财产价值的降低等;(3)野生动物对人身造成的损害。除此之外,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保护”的解释应采取司法解释的方式作出广义解释,一方面,保护的范围既应当包括公民因积极履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义务,采取主动的行为方式维护野生动物生存的权利,也应当包括受到野生动物侵害的消极“不作为”行为而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失,还有因避免遭受野生动物侵害而做出积极的投入,如建造围栏,地沟等相关的防护体系,应当把这些全部视为对野生动物的具体保护措施,由于采取了一定的行动而造成的损失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提高,才能使公民能够以更踊跃的热情加入到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中来。因此,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的“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规定完全无法满足人们遭受到野生动物侵害所受到的损失,建议改为“造成的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失”,这样才能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对相对人的补偿有法可依。为使遭受野生动物致害的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应当丰富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只要是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入到野生动物之害补偿基金的范围内的,都可以作为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三)制定和完善具体的补偿办法目前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关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补偿制度已经严重滞后,难以合理解决当前社会中野生动物致人损害所造成的各种纠纷,补偿措施难以施行。加之地方政府的补偿标准随意性大,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补偿制度的推行更是难上加难。既然法律中有关于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补偿制度,那么就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做到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理性。所以,加快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的进程迫在眉睫,重点是要加强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应当由相应的中央国家机关制定一些具体规定:(1)国家不予补偿的情况,即免责事由。野生动物由于自身的野性,主动攻击人类或者毁坏庄稼、猎杀牲畜所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害的,人类没有过错,这时就应由国家承担补偿责任。但是有一种国家的应当另作考虑:即受害人或第三人存在一定过错,但并不是引发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直接原因的,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补偿。若野生动物致人损害事件的发生全部是由受害者或第三人过错所为,国家不予补偿。(2)补偿程序。按照有关规定,一旦遭到野生动物的侵害,受害人或其近亲应向当地县级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主管部门提出补偿申请,通常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行政机关是当地林业部门,他们对受害人提出的补偿请求进行审查后,确定情况属实并且应当予以补偿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3)司法救济途径。国家应当赋予受害人进一步救济的权利,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他们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对其复议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样,受到野生动物侵害的相对人既可以向相应的行政机关提出国家补偿,也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来寻求救济,达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效果。结语: 本文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关于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法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这使得受害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合理的保障。 国家赔偿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大成就,关于国家补偿方面的规定是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4条关于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规定,对受害者获得相应赔偿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缺陷,认真改进,不断完善,希望在将来,野生动物行为对公民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得到合理的补偿,真正弥补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人与动物之间利益的平衡,不应当单单是体现在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上,也应该体现在人类遭受到野生动物侵害时的法律保护上,人类在遭受到野生动物侵害时,应当得到合理救济,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注释:1、孙文振,野生动物肇事日益频繁,中国民族报第587 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