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逆调论1.肉烁、骨痹、肉苛的含义是什么?肉烁:肌肉消瘦。“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骨痹:又称肾痹。寒伤肾阳,但未损及心肝,症见身冷骨节拘挛而不冻憟。肉苛:肌肉顽麻沉重之症。病机是荣卫两虚,肢体皮肉失养。主要症状是皮肉麻木,肢体不能举动,身形与神志不相协调,最终引起死亡。2.“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如何?机理: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故睡眠不安。临床意义:喘息、不得卧、息有音等病变均有脏器上逆引起,但病位的不同,因而症状有差异。(1)肺络上逆,症见“起居如故而息有音”,病轻。(2)胃气上逆,症见“不得臥而息有音”,病较重。(3)肾水之气上逆,症见“不得卧卧而喘”,病重。素问咳论1.怎样理解“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为娇嫩清肃洁净之脏,若风寒外袭,加之内有寒饮食入胃,其寒气上犯于肺,外内之邪相合,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而发生咳。2.怎样理解“肺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是肺之主要病症,从整体角度看,肺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故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如临证可见肝火犯肺之咳,心肺气虚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水寒射肺之咳等。因此临证除用宣肺、益肺、降肺、润肺、清肺止咳之法外,还有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其理皆在于此。3.六腑咳证各具什么兼症特点?六腑咳-各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失。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4.解释:(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2)聚于胃,关于肺。(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于分别主旺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而发病。(2)聚于胃,关于肺: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5.背诵:“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则为泄为痛。”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素问举痛论1.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要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1)病因:痛证病因颇为复杂,或因寒,或因热,或因外邪入侵,或因情志内伤,或因劳伤太过,或因虫咬冻伤,或因跌仆踒折,不胜枚举,但以寒邪所伤为常见病因。(2)病机: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血脉不畅,脏腑组织不能得到充分的气血濡养,气血亏少,不荣则痛。(3)辨证要点:从运用某些手段,疼痛是否缓解来判断通过有无牵引痛来判断从伴有不同兼症入手 (4)“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以寒邪为例明确痛的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者。实者是血行迟滞,脉涩不通,即所谓“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之义;虚者是脉络收缩,运行的气血不足,脉外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即所谓“客于脉外则血少”之义。2.背诵:“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思則氣結。”(1)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2)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问痹论1.试述痹证概念,形成原因,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1)概念:是指风寒湿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不仁,沉重以及脏腑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阻滞不畅为特点的一类病证。 (2)病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为痹。(3)病机:邪气所致闭塞、壅滞、不通。风寒湿侵袭,气血运行受阻营卫凝涩,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为痹证。(4)临床意义:风寒湿是仅是致病的外因,侵犯人体必须影响到营卫气血痹阻,才能导致痹证的发生。既强调了在痹证发生上内因的重要性,也不排斥外邪致痹的重要作用。这个观点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故临床治痹,不能仅着眼于驱邪,更应重视调补脏腑功能,疏通营卫气血。2.试述痹证分类及辨证要点。(1)分类:病因:行痹、痛痹、着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病位:肢体痹,肢体痹进而发展成脏腑痹。(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 病性:以痹病的寒热性质分类(2)辨证要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脏腑痹的辩证要点:五脏痹六 腑 痹肺痹烦闷喘呕小肠痹数饮而出不得心痹心烦,心悸肝痹腹胀,饮而数小便,夜卧则惊大肠痹泄泻肾痹身曲不伸,足不能行膀胱痹少腹痛热,小便短涩脾痹四肢乏力,或脘痞、呕逆3.试述影响痹证的因素及临床意义。(1)影响因素:(除风寒湿外邪和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之外,还有营卫气逆,体质差异)偏盛邪气的性质 患者体质因素 病位深浅 季节气候的寒温(2)临床意义:体质差异为临床对疾病的易感性、倾向性,机体的反应性及辩证论治提供了依据。4.背诵:“风寒湿三气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荣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1)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2)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5.解释:(1)行痹;(2)痛痹;(3)着痹;(4)静则神藏,躁则消亡;(5)肓膜。(1)行痹:風氣勝者為行痹。风邪偏盛,以肢节酸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又称风痹。(2)痛痹:寒氣勝者為痛痹。寒邪偏盛,以肢节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又称寒痹。(3)着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也称湿痹。(4)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张介宾注:“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噪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5)肓膜:张介宾注:“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盖膜犹幕也,凡肉理之间,脏腑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素问痿论1 、试述痿证的概念、病因病机。(1)概念:肢体萎软无力的一类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2)病因:情志所伤,气郁化热劳倦太过,伤阴耗液 阳亢生热,五脏气热湿邪浸淫,久而化热触冒暑热,伤津耗液(3)病机:五脏气热,阴血津液被灼,五体失养成萎,其中“肺热叶焦”是形成萎的重要病因。阳明虚弱,宗筋失养,日久成萎。2 、试述五体痿的病机及症状。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志意不遂,郁久化热肺热叶焦不能敷布津液气血痿躄悲哀太甚 心包络阻绝不通 阳气内动 迫血下行 大量出血经脉空虚 脉痿所愿不得+入房太甚 肝之精气受损 筋脉失养 筋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 感受湿邪 肌肉濡渍 肌痹 肉痿远行劳倦+大热 阴津亏损 阳气内伐 骨枯髓虚 骨痿3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痿独取阳明理由有三:其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其二,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其三, 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独:注意 重视。突出阳明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实为解决痿证中阴精不足,经脉肌肉及关节失养而设。治痿独取阳明,一般指调理脾胃,如补脾益气、益脾生津法,针刺常取足三里等;也有提出包括调理大肠,并谓治不全在补,有用舟车丸、济川散、承气汤,从大肠泻下而愈。素问厥论1.解释词语 (1)寒厥 (2)热厥(1)寒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杨上善注:“下,谓足也,足之阳气虚也,阴气称之,足冷,名曰:寒厥。“(2)热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杨上善注:“足之阴气虚也,阳气乘之,足热,名曰:热厥。“2. 内经所论“厥”的含义有哪些?内经所论“厥”的含义有五:(1)气逆的病机,又作厥逆。(2)手足逆冷症状。(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4)气逆所致的病证。(5)有“尽“意。调经论1.结合本篇原文精神,谈谈调经的意义。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神为主导,通过经脉的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五脏藏精舍神,内连六腑、奇恒之腑、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外应四时阴阳,而经脉是这一整体联系的通道,故无论内伤外感,均可使经脉失调而发病,因此,调理经脉,使之通畅,就可使五脏安定,故曰:“守经遂”。 调经的意义:(一)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属,构成有机整体。(二)邪气由浅入深,经络是最重要的一环。(三)针刺补泻,即调治经络,又可调治脏腑虚实。2.结合原文精神,试述你对内经所述“虚实”概念的涵义及形成机理,并举例阐述其临床意义。(1)涵义:关于虚实的含义,内经有两说,一是以邪正盛衰关系而论,认为在邪正斗争中,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的病理状态为实,由此产生的证候即为实证;在邪正斗争中,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而邪气也不盛的病理状态为虚,由此产生的证候即为虚证。二是以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认为人之生理是“阴阳匀平”,气血调和,一旦气血逆乱,发生病聚与分离时,便会产生“血之所并为气虚,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与气相并,则为实”;“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的病理状态。(2)形成机理:外感如风雨寒暑及内伤如饮食喜怒,伤及人体,损伤气血,而致气血失常,导致虚或实的病理变化。(3)临床意义:根据邪正盛衰关系论虚实,为临床确定扶正驱邪提出了理论依据。根据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有别于以邪正关系论虚实,它既为临床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之法调虚实而理百病的理论依据。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胜则外热,阴胜则内寒”的机理各是什么?并分别与后世所言“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病机有何不同?(1)阳虚则外寒指外感寒邪早期,寒邪阻遏卫阳,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恶寒的病机。 外感表实证。类似:后世之麻黄汤证。现代“阳虚则寒”:体内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的虚寒证病机。理中汤、四逆汤治疗,温补阳气。(2)阴虚则内热指劳倦伤脾,清浊升降失司,胃中谷气滞留,郁而化热的病机。此阴指“脾”,脾为阴脏。阴虚 脾虚,实质是脾气虚发热,故又称阴虚生内热。食少便溏头晕乏力的补中益气汤证现代阴虚则热:指阴虚火旺的病机,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所致。 知柏地黄汤加减(3)阳盛则外热指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的外感发热病机 。 解表散寒现代阳胜则热:邪气入侵,阳气亢盛所致的发热,包括表热证+里热证。(4)阴盛则内寒指阴寒上逆,久留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涩的病机。胸闷不舒,甚至心胸疼痛,舌暗脉涩 现代阴胜则寒泛指包括阴寒上逆,胸阳受损在内的一切脏腑的阴寒内盛证,范围更广。4.本篇所论针刺调经的原则有哪些?其补泻手法各是什么?(一)因人、因时、因病施治的针刺原则。(1)因人施治:“用形哉”。以患者体质,年龄、性别、肥瘦、及生理特点为刺治依据。(2)因时施治:“因四时多少高下”。也称之为“法天则地”的针刺原则,这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针刺治疗中的实际应用。(3)因病施治:“其病所居,随而调之”。针刺深浅,应据病位、病性、病程等而定。(二)辨证论治,补虚泻实,扶正祛邪。(1)呼吸补泻:吸气进针为泻,呼气出针为泻;呼气进针为补,吸气出针为补。(2)开阖补泻:出针后不闭按针孔,使邪有去路为泻;出针后闭按针孔,使精气内存为补。5.背诵“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不反則死。”“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陰陽喜怒。”(1)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2)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素问标本病传论1、背诵: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是谓妄行。”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2、理解:(1)何谓“标”、“本”、“逆”、“从”?(2)“标本缓急”如何运用?(3)辨别标本有何意义? (1)“病有标本,刺有逆从”。一般来说,本是指先发的、主要的病证,标则是后继续出现的较为次要的病证。逆即病在本先治标或病在标先治本;从即病在本先治本,病在标先治标。(2)逆从得施、标本相移、间甚调治。一般情况下,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也有病轻者标本兼治,病重者根据本急治本,标则治标的原则处理;对于病情复杂的,采取本而标之,或标而本之的原则,灵活运用。举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为原则;发作时以祛邪豁痰,降气平喘为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益肺健脾补肾为宜。 (3)标本逆从的意义: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疾病。利于抓住病机,决定治本或治标; 利于掌握疾病标本转化的规律。素问至真要大论1.何谓正治法、反治法?举例说明?(1)正治法,又称逆治法,逆疾病征象而治的方法,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病情较单纯,不严重,症候与病机一致的疾病,如寒证、热证、实证等。举例: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2)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方法,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假象相同。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较复杂而某些症候与病机不一致的病证,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举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2.怎样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有何意义?即屡用寒药而热势不减的,为阴虚发热,补其阴而热自退;屡用热药散其寒而寒象不减的,为阳虚生寒,补其阳而寒自消。意义:(1)“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阳盛而生虚热“取之阴” 滋肾阴六味地黄丸(2)“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阴盛而生虚寒“取之阳” 补肾阳附桂八味丸3.分析病机十九条。(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风气异常,最易引发肝的病变,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窍,而见肢体摇摆震颤之掉摇,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之眩晕。故云:掉摇、眩晕等风气所致诸证,多为肝之病。(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寒气异常最易引发肾的病变。水寒之气盛,则令筋脉牵引拘急,屈伸不利。故云:筋脉牵引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寒气所致之病,多为肾之病。(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某种外邪致肺气实,多见呼吸喘息,胸膈满闷不畅。故云:气急胸闷诸证,多为肺之病。(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湿气异常,最易伤脾,致脾运失司,水津不布,而生肿胀之病。故云:水肿、胀满等湿气所致诸证,多为脾之病。(5)諸熱瞀瘈,皆屬於火:火为阳邪,伤人则发热;犯于阳明则昏冒;灼烁阴液,筋脉失养,风火相煽则抽搐。故云:身热、闷瞀、瘈疭诸证,多为火邪所致。(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疮,疮疡,包括痈、疽、疔、疖、丹毒等。痛和痒为疮疡的重要症状。心属火,主血脉,心经火毒炽盛,可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发为痈肿“。故云:疮疡及其痛痒诸证,多为心之病。(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固为二便不同,泄为二便泻利不禁,也由于肾司二阴之职及肾与膀胱气化、大肠转输功能失调所致。肾、膀胱、大肠等皆在人身的下部。故云:多种厥病及二便或泻利不禁诸证,多为下部之病。(8)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心肺居于人身上部。痿病之发,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喘,肺病的主证之一,也可以是心气闭塞的症状。呕证多发于中焦,但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故肺气上逆也可通过经脉引起胃气逆而致呕。故云:多种痿及喘、呕诸证,多为上部之病。(9)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口噤不开,鼓颔战栗,虽为表寒,实为邪热郁闭,不得外达,反致阳盛格阴,火极似水的假象,此辨寒热真假之要,在于“如丧神守”一症。若寒邪在表,虽寒战而神识当清,此则神不司形,战栗无制,烦乱内生,神守全失之兆已见,为火热内功无疑。故云:口噤、鼓颔战栗与形神失守、神志不宁并见的,多为火邪所致。(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口噤、项强、角弓反张之痉,或项强不舒、屈颈困难单见之证,可因湿兼风化、湿兼热化侵入太阳经脉所致。故云:发痉、项强诸证,为湿气所致之病。(11)諸逆沖上,皆屬於火:火性炎上,火邪每令脏腑气机向上冲逆,而发呕、吐、哕等气逆上冲诸证,多为火邪所致。(12)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若外感邪热传里,致热结腑实,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不下,是腹胀之属热属实者。故云:腹部胀大诸证,为热邪所致。(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火性主动,火邪伤人,扰及心神,则躁动不宁,狂言骂x,殴人毁物,常态尽失。故云:躁狂失常诸证,多为火邪所致。(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风气善行,伤人疾速,病呈暴作。由伤肝而及筋,则强直不柔,不得屈曲。故云“突然发作的筋脉强直、角弓反张诸证,多为风气所致。(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热邪深入,扰及肠胃,致令传化失司,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如鼓。故云:腹中肠鸣有声、腹胀如鼓诸证,多为热气所致。(16)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火邪伤于肌表,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火酸楚;内攻五脏,动神则生惊骇不宁之症。故云: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及惊骇不宁诸证,多为火邪所致。(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热伤血分,血燥无以滋养筋脉,出现筋脉拘挛,或张驰失度而扭转,甚至背反张、身躯曲而不直等种种冰箱。热盛煎熬津液,致令尿液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为临证所多见。故云:转筋拘挛、背反张、身不曲不能直,以及小便浑浊诸证,多为热气所致。(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寒邪传里,伤及阳气,易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呕吐清水。故云:液体排泄物呈清稀寒冷的,诸如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证,多为寒气所致。(1)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热邪内攻,令胃气化热上逆而呕吐吞酸;小肠不及济泌别汁,大肠传化过速,则暴泄如注,势如喷射,肛门灼热;热毒蕴结肠中,则欲便而不能便,直肠肛门疼痛窘迫。故云:呕吐吞酸、暴泄或里急后重诸证,多为热气所致。4.背诵:病机十九条。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问疏五过论1“五过”、“四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五过”:不问经历变迁不明饮食居处不知脉诊 不知诊有三常不知疾病始终。(2)“四德”:“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人居自然之中,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地理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生理病理,因而医生必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必知“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要求医生必须掌握基本医学知识。“五藏六府,雌雄表里”指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刺灸砭石,毒药所主”指针灸、药物等治病方法。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本篇反复强调医生要了解“人事”,其中包括社会知识、贵贱贫富、性情品类、喜怒哀乐以及长幼勇怯等,只有“从容人事”,才能把握病因病机。做到“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是要求医生必须掌握诊病的各种方法,熟练运用各种诊疗技术,细致观察病人色泽、脉象变化,了解病变的过程,深入探求疾病本源,如此诊断才能准确无误。2. 何谓“脱营”、“失精”?其主要病机和临床表现各是什么?(1)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即“脱营”为因社会地位变迁,对曾贵后贱的生活变化不能适应,精神抑郁忧愁,导致经脉空虚的病证,亦情志不遂所致的虚损性疾病;“失精”为因经济状况的变迁,对曾富后贫的生活充满愁忧,情感抑郁忧思,忧患不止致精气耗伤的病证,亦情志不遂,耗损精气之证。(2)主要病机:心志凄怆,情怀悒郁。(3)临床表现:早期身体渐渐消瘦,精神困顿,少气懒言,精气衰减,阳虚振寒,惊悸不安,终至营卫耗尽,气血大衰,形神俱败。灵枢本神1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神是人身之根本,是生命活力的表现,亦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故诊治疾病“先必本于神”。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及集中体现,针刺及其它治法的使用,都必须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神气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综合类-儿科基础知识-儿科相关专业知识-营养性疾病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保险经纪人考试-第三章保险经纪机构的监管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2025年综合类-中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经济法综合练习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2025年综合类-中学化学(初级)-第二章 化学教学实施基本技能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安徽执法车辆管理办法
- 大桥街道闭环管理办法
- 2025年综合类-上海住院医师儿科-卫生法律法规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100题合辑)
- 场所巡查管理办法细则
- 2025年火电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铝厂动力运行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共100道单选题合辑)
- 2025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普及心理健康
- 2025届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心理健康讲座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数学) 第二章 重点培优课1 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课件
- QC品质工程图模板
- 脊髓损伤的护理课件
- 海尔冰箱BCD-210DCX使用说明书
- 生物膜技术革新:MBBR与IFAS工艺中功能性生物膜挂膜驯化的深入探讨
- 全国工会系统经审业务技能大赛知识题(附答案)
- 202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