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阅卷分析.doc_第1页
宣城市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阅卷分析.doc_第2页
宣城市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阅卷分析.doc_第3页
宣城市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阅卷分析.doc_第4页
宣城市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阅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吴宣东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严格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化学)命题,既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今年化学试题知识覆盖面大,注重基础又兼顾层次区分,考死记硬背的少,考灵活运用的多,总体而言难度高于去年试题。本文在对我市考生参加安徽省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答卷抽样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一、命题指导思想命题指导思想仍坚持了近几年我省化学试卷的命题指导思想,难度和区分度设置比较合理,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即:第一、“化学命题应该坚持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精原则”。前提是“稳”,然后才是变。 第二、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有利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在两者兼顾的同时,更关注到高中招生的需要。第三、送分送到手、差距拉得开。由于是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二为一,因此试题难度考虑了毕业需要。选择题中大部分试题都是送分题,拉差距的题基本上在第二卷中,命题者主要通过大题中不同的小题设问难度增大来实现拉分的目的。第四、考虑到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试题以50分钟左右能够做完来设计试卷的长度、题量。二、试卷评价(一)试卷结构今年我省化学试卷仍然保持了稳定的特点,共三大题,16小题,试卷共4页,考试时间与物理合卷为120分钟。试卷设计规范,考试性质、考试时间和分值说明准确齐全,版面清晰,整卷的大题和小题统一编号。(二)题型、题量和赋分值试卷题型跟以往相比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依然是选择题、填空题、化学计算。具体题号及赋分值见表一。表一: 题型、题号及赋分值大题号一二三合计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共三大类小题号第110题第1115题第16题共16题赋分值20分34分(奖励分4分)6分共60分(三)2011年中考化学命题双向三维细目表题号题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值难度系数1选择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体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812选择常见的有机物关注生活中的化合物20.643选择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拓展消除汞污染20.794选择物质分类,分子辨析,元素质量计算基本计算和推理能力关注我省中药材20.675选择元素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图像观察能力20.746选择基本实验操作图像观察理解能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20.707选择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平,反应类型元素守恒思想拓展硅的前景20.718选择物质的分类,物质变化,微粒的运动考查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体现创新精神20.779选择常见实验现象的分析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20.7510选择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知识图像观察和分析能力20.6911填空简答材料,物质分类,化学式,酸的通性观察能力,类比的分析能力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0.4812填空简答实验仪器,收集气体方法,酸雨的形成图像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扩展关注西气东输70.7213填空简答制备二氧化碳的方程式,基本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和理解,思维扩展关注社会问题-补钙70.7214填空简答铁丝燃烧的反应方程式,燃烧的综合理解运用数据分析加工能力和过程的理解能力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70.4515填空简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空白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从试题中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7+40.5816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数据计算处理能力关注国家化工生产60.51整 卷0.63(四)试题特点1.依托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基于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以试题难度不能太大。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关注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化学的基础知识放在以生活、生产、安全、能源等问题为背景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第11题,以抗酸药为问题情景,考查了材料的应用、物质的分类等;第12题以“西气东输”使我省很多地区用上了天然气为知识背景,考查了气体的收集、生活中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2与时俱进,稳中求变。今年化学试卷题型较新,体现出稳中求变的特点。题干与时俱进,十分贴近生活实际。选择题部分比较简单,能够保证多数学生得到高分。计算题也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但是一些主观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第14题“探究可燃物燃烧过程中有无火焰”,要求考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道题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对考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3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化学即生活,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大部分选择题和填空题,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环保实际。试题从低碳环保、生命安全与健康、营养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药物合成、新物质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问题等多角度进行了考查。如第1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第8题以新材料“干水”为情景,考查物质的分类。 4注重创新,试题的开放性增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了落实这一目标,近年来各地中考化学试题的命题形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探究性试题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亮点。探究性试题不仅对课程改革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新课程理念在考试评价中的具体体现。这些题型或以所给材料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或以过程和结论的开放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或以化学问题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试题注重考查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强化了试题的开放性,鼓励考生创新,有利于培养考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15题“铝与盐酸反应出现的灰黑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的探究,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五)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在宣城市全体考生中采取等距抽样,共抽取有效样本450份(有12份缺考试卷),其中宣州区150份,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各60份,绩溪、旌德各30份。从抽样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各分数段考生人数呈现正态分布, 50分以上的人数占抽样人数的31%以上, 30分以上的人数占70%以上。表二:2011年中考化学选择题、非选择题、全卷抽样统计数据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满分204060平均分14.5323.2737.80难度系数0.730.580.63区分度0.660.670.65难度、标准差和区分度是评价试题的重要指标,2011年考生得分情况与10年相比,抽样试卷选择题得分平均分低了0.42分,非选择部分低了0.64分,抽样分析整卷平均难度系数为0.63,比10年稍难。表三:2011年中考化学各题抽样统计数据题号12345678910满分2222222222平均分1.63 1.28 1.57 1.33 1.48 1.39 1.41 1.53 1.51 1.38 难度系数0.810.640.790.670.74 0.70 0.71 0.77 0.750.69区分度0.6810.7710.97110.860.911题号111213141516满分677711(奖励分4分)6平均分2.905.06 5.02 3.15 4.08 3.06 难度系数0.480.720.720.450.580.51区分度0.670.670.690.660.931 包括奖励分。三、考生答题情况及典型错误分析1、为纪念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解析:本题以“国际化学年”相关知识为背景,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能源,关注生活和健康。属于容易题。2、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不含有机物的可能是【 C 】 A 果汁 B 牛奶 C 矿泉水 D 啤酒解析:本题以考生熟悉的常见饮料为素材,考查物质的分类。从抽样统计来看,本题是选择题中最难的(难度系数0.64),但有很好的区分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3、科学家发现纳米硒(Se)可将汞转化为HgSe,从而消除汞污染。HgSe中汞元素为+2价,则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 D 】 A. +2 B. 0 C. 1 D. 2解析:本题以纳米硒将汞转化为HgSe为背景,考查化学式和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利用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即可求解,属于较容易题。4、绿原酸(C16H18O9)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它可以从我省栽种较广的杜仲(中药材)中提取。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一个分子中含有9个水分子 B.在一定条件下,可燃烧生成CO2和H2O C.属于氧化物 D.分子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解析:本题以我省栽种的中药材为素材,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考查的知识与技能是:学生的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以及相关计算知识,要求的层次是理解水平。在面对“双基”的考查时避免了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的记忆模式,而注重融合运用。但从抽样统计分析可知,此题的难度系数为0.67,折射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知识的应用令人堪忧,对于警醒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3 I碘126.9126.95、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 碘盐是人体摄入碘的唯一来源 B. 碘原子的质子数为53 C. 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D . 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解析:本题以日本大地震后市民疯狂抢购食盐这一现象为背景,考查物质结构的知识。从抽样统计分析来看,考生对此类知识掌握较好。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A .收集CO2并验满 B. 加热液体 C. 取用液体 D. 收集O2解析: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不变的考查对象,本题图文结合,以液体的取用和加热、气体的收集和验满为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基本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只要亲自做过实验的学生都不难得出结论。此题很好的区分度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感受,加深对实验操作和原理的理解。高温7、科学家提出:“硅是未来的石油”,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n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该化学方程式中n=1 B.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变化 D. 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解析:本题以粗硅制备的反应方程式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理解。从答题中反映出考生不能很好的从题目的信息中提炼出题干,应加强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的培养。8、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 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是一种混合物解析:本题以新材料“干水”为情景,考查物质的变化和分类。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想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学习“活”的化学知识。9、科学探究中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结论正确的是【 C 】编号实验事实实验结论A某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该溶液一定是NaOH溶液B某物质可以导电该物质一定是金属单质C常温下,测定某溶液的PH=3该溶液一定呈酸性D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解析:本题以考生熟知的化学事实(现象)为情景,考查学生回忆、辨析相关内容和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从抽样统计分析来看,此题难度不大,但区分度很好。10、蔗糖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冷水中的小B.将蔗糖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后恢复至原温度,有结晶现象C.温度升高,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D.t和t时的两份蔗糖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可能相等解析:本题提供了蔗糖的溶解度曲线图像,考查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等知识的综合和转化,考查学习、接受、运用信息,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得分率不高,区分度很好。11、(6分)右图为某抗酸药的实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写出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铝箔(2)淀粉属于(填字母序号)塑料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 脂 d. 维生素 药片(主要成分:碳酸钙、淀粉等) (3)图中塑料包装废弃后可用于微型实验。如鉴别氢氧化镁和碳酸氢钠(均可作抗酸药)两种白色粉末时,可分别取少量样品放入废弃包装的两个孔穴中,再滴入(填试剂名称),有现象的原物质是碳酸氢钠。(4)另一种抗酸药的主要成分是三硅酸镁(Mg2Si3O8nH2O),能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则反应后产物中含镁的化合物是(填化学式)。解析:1.本题以抗酸药为问题情景,考查了材料的应用、物质的分类和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化学用语。因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答题错误较多。常见错误有:(1)“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应填“铝或钙”,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填的是:“铝箔”(因为题中所给的图片上的文字是“铝箔”陷阱)。(2)“加入 (填名称)”。学生大多数填的是试剂符号。12、(7分)“西气东输”工程使我省很多地区都用上了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的发生装置制取CH4,回答下列问题。(1) 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2)实验室可用方法收集CH4 。(3)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其化学式为。因此,使用热水器时,防止发生中毒的做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m(CO2)g m(SO2)g a 图1 天然气 石油 煤 天然气 石油 煤图2(4)充分燃烧1kg不同化石燃料所产生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2 所示,则-燃烧最易导致酸雨,燃烧对环境影响最小。解析:本题联系社会生活常识考查化学实验用品和实验基本操作等。第(1)、(2)、(3)、(4)的第一个空答案比较单一。(3)的第二个空开放性较强,答案各异。除了评分细则上的答案外,学生的答案还有:a.安装CO报警器;b.检查天然气管道;c.使用前后检验阀门是否良好;d.安装空气阀门,使燃气充分燃烧;e.开小天然气阀门,让天然气充分燃烧;f.减小天然气出气口;g.充分燃烧后再使用等。学生的不合理答案有:a.放一盆水;b.放一堆CuO;c.用湿毛巾捂住鼻口;d.带上防毒面具;e.检查燃气热水器气密性;f.在排放气体处放一些活性炭;g.在天然气中加少量刺激性气味的物质;h.收集后集中处理;i.在未燃烧处放置一个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等。(4)第二个空错的较多的是“天然气”写成“天燃气”13、(7分)医用氯化钙常用于合成药物。以工业碳酸钙(含少量Fe3+等杂质)为原料生产二水和氯化钙(CaCl22H2O)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工业碳酸钙CaCl2、FeCl3等 滤液CaCl22H2O 加盐酸 加Ca(OH)2 操作a 滤渣 (1)写出第步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第步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填“是”或“否”)。(3)操作a的名称是,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4)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足够的钙,写出一个合理的补钙方法:。解析:本题着重考察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化学术语及实验基本操作等,体现出学生的化学素养。化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社会,该题对补钙的考查,体现出化学、生活与社会的紧密相关,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延伸。题型比较常规,体现中考命题的稳定。答案的开放,能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体现出命题的人文性。该题整体来说得分率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化学的入门比较成功,化学用语较准确,表述规范,实验技能较强。阅卷过程也发现学生答案中存在以下问题:第1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1)化学式书写错误。(2)用汉字表述化学反应方程式。(3)方程式书写不完整。第3空:(1)过滤的“滤”不会写或写错别字。(2)实验基本操作知识匮乏。(3)引流描述不够规范。第4空的补钙方式不够完美。(1)吃维生素。(2)补充蛋白质。(3)多运动。(4)多喝水。部分学生还存在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等现象。14、(7分)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 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温度石蜡5070300550约600铁15352750约1800钠97.8883约1400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解析:该题有基础知识考查,如铁丝的燃烧,要求学生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有能力考查和探究创新意识的考查。该题设置情境,木炭在氧气中和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引导学生探究现象不同的原因,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考查,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分析并表述出不同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该题设置难度合理,知识点考查全面,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思考生活现象。在评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以下问题:1.少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如无法清晰表达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2.利用题目所给信息综合判断能力不足。如题目有插图,蜡烛的燃烧产生火焰,可有此现象进行推断。3.对于物理知识,判断物质三态变化所对应的熔沸点不清。液态变成气态对应的是物质的沸点。4.本题最后一空得分率较低,主要是语言表述不清。15、(7分)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粒中分别加入盐酸。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小芳将去膜和未去膜的铝片分别放入盐酸中,发现前者比后者反应快,原因是。(3)小芳在(2)实验中,还观察到有“灰黑色沉淀”这一异常现象出现。【提出问题】铝与盐酸反应出现的灰黑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查阅文献】铝在颗粒较小时为灰黑色;AlCl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提出合理假设】假设a: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 假设b: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假设c: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难溶于酸的物质。【设计并完成实验】取灰黑色沉淀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加入适量稀硫酸有微量气泡,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澄清溶液加入适量蒸馏水固体部分溶解加入适量无水乙醇固体部分溶解【得出结论】由实验可判断假设c (填“成立”或“不成立”),再结合实验和可得出该灰黑色沉淀的成分是。注意:若答对第(4)小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4)你认为(1)中小明的实验能否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填“能”或“不能”),分别从设计方法和操作可行性的角度,具体说明理由:。解析: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现象的解释,限制性填空及猜想,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见错误类型:1.化学方程式书写问题:化学式错误,如误把氯化锌写成ZnCl,配平错误,气体符号忘写,等号写成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