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doc_第1页
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doc_第2页
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doc_第3页
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doc_第4页
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岩 溶CA R SOL O G ICA S IN ICA第 27 卷 第 2 期2008 年 6 月V o l. 27 N o. 2J un. 2008文章编号: 1001-4810 (2008) 02- 0157- 08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徐柯健1 , 李兴中2 , 刘嘉麒3( 1.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2. 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贵州 贵阳 550008;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摘 要: 贵州省兴义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区内广泛分布着雄伟壮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以高原、峡谷、峰丛、峰林、石林以及发育其间的瀑布群、泉群等组合为 特征。其中, 马岭河峡谷长 74. 8km , 谷底宽 30 50m , 切割深度 300 700m , 被誉为“高原峡谷一线天”; 两岸地表支流、泉水坠入河谷形成常年瀑布多达 70 余处, 瀑高50 200m , 构成云贵高原一大喀斯特水文地貌奇观; 斜坡台原之上峰丛峰林密集 相连, 层层叠置, 景象甚为雄伟壮观; 其中峰体坡度较缓的锥状喀斯特先是在古地 理的外动力环境影响下发育形成, 后又经受高原抬升的影响, 在发育持续时间、环 境及其形态特征上与桂林峰林均有所不同, 因而成为全球锥状喀斯特发育演化过 程最为完整的范例之一。独特的兴义喀斯特景观, 是在特定的岩性结构条件下, 经 长期构造运动抬升切割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 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和观赏价 值。关键词: 喀斯特; 地貌景观; 形成机理; 贵州兴义中图分类号: P 931. 5文献标识码: A0前言于南盘江北岸的黔西南喀斯特高原山区, 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 于 2003 年被批准成 立国家地质公园。 区内喀斯特景观以峡谷、峰丛、峰 林、石林以及发育其间的瀑布群、泉群等景观组合为主要特征。 尽管贵州兴义喀斯特未能列入“中国南方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但相比以剑状、柱状和塔状喀 斯特为特征的云南石林、以锥状喀斯特 (峰林) 为典型 的贵州荔波, 以及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为代表的重 庆武隆立体喀斯特, 该区喀斯特地貌以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为特点, 汇集了云贵高原主要的喀斯特景观类 型, 是云贵高原喀斯特景观的完美缩影, 尤其以曾让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发出“天下山峰何其多, 惟有此 处峰成林”之感叹的锥状喀斯特景观为典型。 研究该 区典型喀斯特景观的类型和特征, 分析其形成机理和科学、应用价值, 对该区自然环境及地质遗迹保护、旅 游开发、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 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锥状喀 斯特, 成因复杂, 景观雄伟壮丽, 同广西盆地中的塔状 喀斯特形成鲜明的对比1 。 锥峰可以峰丛的形式, 也 可以峰林的形式, 与任何喀斯特负地形组合构成锥状喀斯特组合类型2 。许多学者对该区的喀斯特地貌形 态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1 6 , 取得了巨大进 展。研究表明, 贵州南部喀斯特地貌经历了漏斗、洼地 阶段、峰丛洼地阶段、峰林盆地阶段和由于地壳上升、 排 泄 基 准 面 下 降 引 起 的 回 春 峰 丛洼 地 或 峡 谷 阶段7 。 然而, 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的安顺和水城 地区, 对兴义地区涉及不多, 且局限于景观类型及其 开发利用方面8 10 , 不够深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 位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人文经管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R EM 06001)第一作者简介: 徐柯健 ( 1977- ) , 女, 讲师, 博士生。 研究方向主要为旅游地学。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 20 号 46 楼 0508 室。 E 2m a il: k e jian 77 sina. com。收稿日期: 2007- 08- 24自然环境与区域地质背景兴义N NW 向、敬南N NW 向、七舍N E 向四个断裂褶皱带, 总体构成一幅向北西收敛、向南东撒开的帚状 构造。 断褶带内叠瓦状逆冲断层发育, 岩层陡倾, 地貌 呈明显的脊状山岭。 四个断裂褶皱带之间则分别为马 岭河、纳灰、丫口寨三个向斜, 岩层平缓, 地层岩性为中三叠统杨柳井组 (T 2 y ) 白云岩, 向南则相变为垄头组(T 2 l) 质纯的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等, 其分布面积约500km 2 (图1)。这种特定的岩性组合及地质构造条件,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1. 1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除局部出露石炭系、二叠系外, 区内主要出露三 叠系中、下统地层, 岩性相变复杂, 自北向南依次分布 礁后泻湖相带白云岩、灰岩、礁相带白云岩、藻礁灰 岩, 至南盘江则为礁前斜坡相带碎屑岩。区内地质构造属黔西南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 断裂褶皱复杂, 自北东向南西依次出现顶效NW W向、图 1 兴义地质构造及岩性分布图F ig. 1 M ap o f th e geo lo g ic st ruc tu re and litho lo gy d ist r ibu t io n a t X ingy iT 3 上三叠统砂页岩; T 2y 中三叠统杨柳井组白云岩; T 2 l中三叠统垄头组石灰岩; T 2b中三叠统边阳组砂页岩; T 2g 中 三叠统关岭组白云岩; T 1a 下三叠统安顺组白云岩; T 1d 下三叠统大冶组石灰岩; P 2 上二叠统煤系砂页岩; P 1下二叠统 石灰岩; C 2上石炭统石灰岩1. 2 地势与水文气象条件本区地势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递降, 属 河间高原山地景观, 其东、南、西三面分别被马岭河、南盘江及黄泥河切割。全区最大地形高差 1 582m , 一 般河谷切割深度 300 700m , 高原面上地形高差多小于100m 。其中西北部黄泥河东南岸山岭高大, 呈北东 向延伸, 一般海拔在 1 800m 以上, 最高可达 2 207m ; 南盘江北岸山地低缓, 海拔一般在 1 000m 以下, 南盘江水 库 常 年 水 位 760m ; 马 岭 河 沿 岸 一 般 地 面 海 拔1 150 1 400m , 兴义至顶效一带为宽阔平坦面积约100km 2 的高原面, 发育海拔 1 150 1 180m 、1 2501 280m 、1 380 1 450m 三级剥夷面。 本区总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 1, 极 端 最 高 气 温 34. 9, 极 端 最 低 气 温- 3. 1; 年 平 均 无 霜 期 342 天, 年 平 均 降 雨 量1 520. 9mm 。 在南部低海拔的南盘江河谷地带, 为南亚 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约 18. 5,年平均降雨量约 1 400mm 。区内江河纵横, 地表、地下径流充沛, 年径流深665mm , 年平均径流模数 21. 11L skm 2 , 均为贵州 喀斯特区的最高值。 马岭河多年平均流量 51. 96m 3 s, 南盘江多年平均流量599. 69m 3 s, 为该区独特的地 貌景观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2. 1. 1 峰林集中分布于兴义至顶效一带的高原面上, 面积达100km 2。受白云岩泥质夹层的影响, 一般锥峰高仅数 十米, 多呈低矮的圆锥状, 峰体光滑圆润, 像成群分布 的金字塔 (图 2) , 是黔西南高原一种十分独特的峰林 形态8 。 与桂林峰林形态不同的是, 兴义峰林边坡较 缓, 常成锥形, 故称锥状喀斯特 (图3, 左) , 而桂林峰林 峰侧常有陡崖, 甚至成为圆塔状, 故称塔状喀斯特 (图3, 右)。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 一是两地碳酸盐岩 层岩性不同, 兴义高原面上的锥状峰林主要发育在三叠系中统有薄层泥质夹层的白云岩中, 而桂林则主要 是泥盆系厚层纯灰岩; 二是二者发育的持续时间、环境不同。 20 世纪 70 年代 Sw ee t in g 等就已指出, 塔状 喀斯特形态发育尚与平原沼泽化酸性水的溶蚀增强有关。 桂林峰林因冲积平原沼泽酸水的溶蚀, 丘体脚 洞十分发育, 引起重力剪切崩塌, 生成陡峭壮观的塔状峰林。 在兴义市南面的纳灰喀斯特盆地中, 由中三叠统垄头组石灰岩形成的锥峰形态则迥然不同, 体圆 而坡陡, 其分散林立的峰林盆地景观与塔状峰林十分 相似。2. 1. 2 峰丛喀斯特锥峰密集相连, 呈丛状分布于高低起伏的喀斯特景观特征2兴义高原峰丛峡谷地质地貌条件的特定组合, 拓展了喀斯特发育的时空跨度, 从而把云贵高原千姿百 态的喀斯特景观浓缩在一起, 塑造出以锥状喀斯特景观为特色, 类型多样, 分区明显的喀斯特景观。2. 1 锥状喀斯特兴义峰林是全球锥状喀斯特发育演化过程最完 整、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景观较为典型的地貌形态。 包括晚新生代以来继承性发育散布在高原上的峰 林, 它和喀斯特锥峰密集相连, 呈丛状分布于高低起伏 的洼地之上, 为挽近喀斯特向深部强烈发育而成的峰丛11与负地形洼地、谷地、峡谷、盆地、平原、台地等的有机组合。图 2 峰林和峰丛F ig. 2 p eak 2fo re st and p eak 2c lu ste r图 3 锥峰 (左) 与塔峰 (右) 的形态结构 1 F ig. 3 M o rp h st ruc tu re s o f co ne k a r st ( lef t) and tow e r k a r st ( r igh t)洼地之上, 系挽近喀斯特向深部强烈发育而成。 马岭河下游沿岸, 礁相带白云岩及藻灰岩溶解度高, 因受 相变线南侧巨厚层砂页岩的阻隔, 自北侧喀斯特高原 南流的地下水不能直接排入南盘江, 而是迂回曲折地 向马岭河排泄,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沿岸喀斯特茁壮发谷漂流河段之一。洼地: 多分布于马岭河峡谷的高原斜坡地带, 四 周多被峰丘所环绕, 中间散布着残丘。 海拔1 2001 300m 。盆地: 主要分布在兴义城南的纳灰峰林景观区。育, 致使尖峭的锥峰层层叠置于海拔 650 1 350m的宽阔平坦的喀斯特盆地中或孤峰散布, 或锥峰林立,洼地面与锥峰基座底面高程相当, 基本上处于同一水 平面上, 峰林与其间洼地的高差小于 200m , 一般仅数 十米。 盆地中有良田万顷, 纳灰河沿宽坦的喀斯特盆 地自北而南缓缓流淌, 穿过田园, 环绕村舍。 流水、小 桥、古榕树、觅食鸭群、洗衣村姑, 构成一幅“天人合 一”的秀美风光。漏斗: 纳灰盆地中的碟形漏斗十分典型, 主要分 布于宽坦的喀斯特洼地、盆地中, 表面常为土层所覆 盖。农田、耕地以漏斗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构成奇 异的“八卦”形图案 (图 5) , 颇具观赏价值。落水洞 (或伏流入口) : 纳灰河沿喀斯特盆地自北 向南径流, 至纳灰附近的盆地南缘潜入落水洞中, 变 成伏流, 再复出地表排入南盘江中。 落水洞附近地表 塌陷十分明显, 被遗弃的古河道形迹保存完好。2. 2 石林由密集林立的石柱、石峰及溶沟、溶槽组合而成 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其相对高度一般小于 20m , 高者可达30 40m 。区内分布面积较大的石林集中在泥凼 和红椿两处。 泥凼石林位于南盘江北岸的峰丛洼地区, 形成于北东走向的主干断裂与分支断裂的交接 带, 地貌形态为岩溶峰丛洼地。 石林主要分布于岩溶 洼地底部及岩溶沟谷斜坡上, 石柱尖削挺拔, 密集林立, 高度一般小于 10m , 个别达 20 30m , 随地形起伏 展布, 总面积约5 km 2 , 地面海拔1 000 1 200m , 属高原喀斯特继承性发育的喀斯特锥峰 锥状和剑状石林。 红椿石林位于马岭河下游万峰湖岸, 所处地貌 部位为坡度较缓的河谷岸坡, 其形态主要为石柱、石 峰, 总面积约 3km 2 , 地面海拔 800m 。2. 3 水体景观2. 3. 1瀑布群 马岭河两岸众多的地表支流、泉水坠入深切割河谷形成的瀑布群 ( 见图 4) , 是云贵高原瀑布的一大奇 观。据初步统计, 丰水期有大小瀑布100 余条, 长年性瀑 布 70 余条, 瀑高 50 200m 不等, 主要集中分布于 马岭河中段。独特的地质地貌结构是该区瀑布群形成的控制条件: (1) 中三叠统白云岩中泥质夹层多, 其透 水性较弱, 不利于大气降水强烈向地下渗透; (2) 向斜空旷的斜坡上, 构成雄伟壮丽的喀斯特峰丛景观9 。与广西的峰丛地貌不同的是, 形成后者的岩层主要是 泥盆纪地层, 而形成兴义峰丛地貌的岩层则主要是三 叠纪灰岩, 故可称之为“兴义型”11 。2. 1. 3负向地形景观 主要包括峡谷、嶂谷、洼地、漏斗、落水洞及溶洞等。峡谷、嶂谷: 以马岭河峡谷最为典型。马岭河系南 盘江北岸的一大支流, 发源于黔西北乌蒙山, 向西南流至兴义岂皓注入南盘江, 长约 142.5km , 从河源至河口, 落差 1 500 余米, 河水流量大, 加之上游煤系地层的外源水补给充沛, 河水侵蚀能力特强, 在新构造 大幅度抬升的驱动下, 急剧下切形成狭窄的峡谷及嶂 谷, 谷长 74. 8km , 底宽 30 50m , 不少地段宽仅 10m 。 马岭 河 上 游 河 谷 切 割 深 度 一 般 约 300m , 下 游 则 达600m 以上。 该峡谷如此之窄, 如此之深, 实属罕见,可谓是“高原峡谷一线天”(图 4)。马岭峡谷不仅被批 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而且也已是我国最著名的峡图 4 马岭河峡谷F ig. 4 M a ling r ive r go rge图 5 纳灰盆地漏斗F ig. 5 D o line in th e N ah u i ba sin构造盆地及宽缓的高原地形, 十分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及汇集, 致使地表河溪发育密度较大; (3) 马岭河 主流水量大, 下切速度快, 沿岸支流水量较小, 下切速 度滞后, 于是便形成众多的瀑布坠入深切峡谷之中。 马岭河瀑布群这三者缺一不可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定 的组合, 是其它喀斯特瀑布区所难看到的, 故该区的 群瀑景观具有其垄断性2 。2. 3. 2 湖泊区内喀斯特高原面上湖潭甚多, 但最有观赏价值 的是南盘江天生桥水库, 又称万峰湖, 以及水库回流 伸入马岭河下游形成的高峡平湖。湖水面积176km 2 , 湖中岛屿星罗棋布, 数 10 个河岔深巷镶嵌湖畔。2. 3. 3 泉水区内喀斯特泉水众多, 最有观赏价值的泉水景观 主要有飞泉、多潮泉、太阳泉三类。( 1) 飞泉 泉水从陡峭的谷坡或悬崖绝壁上喷 出, 形成道道细瀑, 形状如飞, 故名飞泉。 马岭河嶂谷瀑布群中, 许多流量细小的瀑布实际上都是飞泉, 又 可称泉瀑。( 2) 多潮泉 泉水流量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 系由复杂的喀斯特裂隙管道产生的虹吸作用形成。位 于马岭河东岸的坡岗喀斯特洼地边缘, 流量忽大忽小, 约 8L s, 涨落周期 8 10m in。这种太阳泉本质上还是一种多潮泉, 其固定出流周期可能是受地表升温的热力条件控制。2. 4钙华景观分为瀑水钙华和泉水钙华两类。(1) 瀑水钙华 由瀑水飞流导致水体物理化学条 件迅速变化, 并伴有生物作用沉积使碳酸盐发生过饱 和沉积而成的钙华景观。广泛分布于马岭河嶂谷悬壁 及陡峭的谷坡上, 与两岸众多的瀑布跌水形影不离, 特别是在马岭河公路大桥东岸, 高 120 150m 、长约2km 的嶂谷悬壁上, 呈垂幔状、肺叶状、鳞片状等形 态的瀑水钙华层层叠叠, 绵延不断, 连续分布面积达20 万m 2 以上, 构成马岭河谷又一绝妙景观。( 2) 泉水钙华 系由泉水沉积而成, 集中分布于 马岭河谷, 常见于谷坡下部及河床水边线附近, 其规模一般较小, 常具石台、石幔、石帘、边石坝乃至石笋、石钟乳等各种形态, 多成群结伴, 此起彼伏, 把河谷岸坡装饰得琳琅满目。3喀斯特景观的形成及演化3. 1地层岩性条件区内中三叠统垄头组 (T 2 l) 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分布 面 积 最 广, 质 纯 层 厚, 其 C aO的 含 量 50% 、( 3) 太阳泉位于坡岗北约 2km的擦耳岩喀斯C aO M gO 值为 80% 90% , 酸不溶物含量 2% , 因此其溶蚀作用极其强烈, 地下溶洞十分发育, 喀斯特 锥峰坡陡常近于直立, 从而形成区内南部大面积分布特洼地斜坡上, 主要特征是: 当有阳光照射时, 每天中午12 点至下午2 点泉水准时流出, 无论春夏秋冬均 是如此; 泉水流出时间持续约 2 小时, 总计日流量 约 1 000L ; 在雨天或阴天, 泉水流出的时间间隔不 定。泉水上方的斜坡上森林植被保存甚好。据此分析,的、颇具观赏价值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及石林景观。而中三叠统杨柳井组 (T 2 y ) 白云岩, 主要分布于相变线以北的兴义市郊及顶效地区, 其 C aO含量 25%35% , 而 C aO M gO值为 2% 4% , 酸不溶物含量为3. 3 新构造与水文网切割新构造运动使地壳大幅度大面积抬升, 是云贵高 原晚新生代发生的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它作为强大的 造貌营力, 对区内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具有十分深刻的 影响。 首先是新构造大幅度抬升, 导致南盘江、马岭 河、黄泥河等水量充沛的地表水文网强烈向下切割, 形成深数百米的深切峡谷, 拓展了地表地下的发育空 间, 使早期形成的喀斯特古准平原地面“回春发育”, 从而使区内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变得丰富多彩。但由于 各地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条件的差异, 不同地区对河 谷深切所导致的喀斯特“回春发育”( 向纵深发育) 的 响应程度也是很不一致的。例如在兴义至顶效一带的 高原区, 这里中三叠统杨柳井组白云岩的泥质夹层较 多, 岩层的透水性较弱, 溶解度较低, 地表水地下水难 于向深部渗透, 因此马岭河沿高原面急剧下切不能导 致两岸喀斯特丘峰溶原回春发育, 于是便形成十分典 型的高原嶂谷景观。但向南而去, 由于地层岩性相变, 宽旷高原上的丘峰溶原景观便迅速被高差甚大的喀 斯特峰丛洼地取而代之。这里马岭河下游沿岸质纯层厚的中三叠统垄头组灰岩大面积分布, 其溶蚀性强,透水性大, 因而喀斯特发育十分强烈, 从马岭河深切 峡谷到两岸高原面地带, 喀斯特地貌类型由峰丛深洼 地向峰林洼地、峰林盆地、丘峰溶原逐步过渡, 高原喀 斯特“回春发育”的剖面十分典型 (图 6)。5% 10% , 且岩层中夹多层难溶的泥质夹层, 致使岩石的溶解性整体较低, 因此其溶蚀现象普遍较差, 地 貌上常形成坡度较缓的圆滑小丘, 恰似成群分布的金 字塔。 由于中三叠统垄头组碳酸盐岩中泥质夹层多, 地表水不易向下渗漏, 于是沿马岭河两岸多见瀑布、 泉水跌入深切河谷之中。 野外观察不难发现, 区内碳 酸盐岩的岩性界线或岩性相变线, 实际上也是喀斯特 地貌类型的分界线。3. 2 地质构造条件褶皱构造控制着区内碳酸盐岩的产出状态、分布 范围, 断裂构造又使岩石发生破碎, 产生大量节理裂 隙, 为地表水入渗及地下水活动开拓出大量通道, 从 而对区内喀斯特发育分布产生深刻影响。 从宏观上 看, 岩层产状平缓的马岭河向斜、敬南向斜及丫口寨 向斜区, 控制着中三叠统白云岩、石灰岩大面积分布, 因 此区内几乎 90% 以上的喀斯特景观都发育在这三 个向斜区。 从小范围看, 纳灰向斜则控制着喀斯特峰 林盆地的形成, 这主要是由于该向斜的东、北、西三面均为非可溶岩 (碎屑岩) 所包围, 十分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汇集而导致喀斯特强烈发育之故。 从局部上 看, 纳灰峰林盆地喀斯特景观的形成, 主要是由于中 三叠统垄头组灰岩相变带向北延伸、西部煤系砂页岩 地层中外源水的汇入以及北北西断裂切割导致喀斯 特强烈发育而造成的。图 6 马岭河下游喀斯特地貌剖面图 8 F ig. 6 Ka r st m o rp ho lo g ic p ro f ile a lo ng th e low e r reach o f M a lingh e r ive r 峰丛洼地; 峰林洼地; 丘峰溶原; 峰林盆地; 峰丛山地此外, 在西南部黄泥河河谷的鲁布格一带, 由于北东向断裂的挽近活动, 还形成高差 400 500m 的 喀斯特断块山地。3. 4喀斯特地貌演化历史和云贵高原广大喀斯特地区一样, 区内喀斯特发 育历史漫长, 在经历了新第三纪构造静宁期的长期剥 蚀夷平之后, 于上新世末期形成了该区最早的一级喀 斯特古准平原。 第四纪初期以来, 新构造发生大幅度大面积抬升, 河流随之强烈下切, 于是现今之高原峡谷地貌景观便逐步形成。 同时, 新构造在上升过程中 曾发生过两次较长时间的停顿, 因此又形成了相应的 两级剥夷面。 根据区域研究资料19, 20 , 在兴义至顶效 一 带, 自 上 而 下 有 海 拔 1 380 1 450m 、1 2501 280m 、1 150 1 180m 的保存完好的三级剥夷面,其中前者为定型于上新世末期 ( 约 250 万年前) 的古 准平原地面, 后两者分别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 (约120 80 万年) 及中更新世晚期 (约30 20 万年) , 这三级剥夷面地形共同构成了坦荡辽阔的喀斯特高原。其后 高原面上的喀斯特继承性发育, 古老的喀斯特地貌不 断被破坏, 年轻的形态不断产生, 现今高原面上所见 之锥峰、峰林、溶丘洼地及漏斗等形态, 都是后期喀斯 特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第四纪气候冷暖波动对区内喀斯特地貌演化有 重要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21, 22 , 贵州高原第四纪期间 至少发生过 4 次以上的冷暖气候波动, 冷期 ( 或冰期) 冰雪广泛覆盖, 寒冻风化作用强烈, 地表地下径流微 弱, 喀斯特作用缓慢, 有利于喀斯特高原面的保存; 暖 期 (间冰期) 降雨充沛, 气候湿热, 地表地下径流活跃, 喀斯特强烈发育。 马岭河峡谷悬壁上分布面积达 20 万m 2 的钙华瀑, 当是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地表地下径 流充沛形成的产物。替的高品位旅游资源, 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今后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和科学开发。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林钧枢研究员的指导, 在此表示感 谢!参考文献1王青, 熊康宁. 关于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形态结构成因问题 以贵州安顺地区和广西桂林地区对比分析为例 J .岩溶, 1999, 17 ( 2) : 71- 75.中国2熊康宁. 关于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水动力成因过程以黔中地区为例J . 中国岩溶, 1994, 13 ( 3) : 237- 246.赵吉发. 碳酸盐岩相与岩溶地貌发育的初步研究 以贵州三3中国岩溶, 1994, 13 ( 3) : 261- 269.叠系为例J .4周德全, 刘秀明, 姜立君, 等. 贵州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抬升 J .地球与环境, 2005, 33 ( 2) : 79- 84.杨明德, 张英俊. 贵州西部的岩溶地貌 J . 中国岩溶, 1987, 6 ( 4) : 345- 352.聂跃平. 贵州中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趋势面分析 J . 南京大学学报, 1994, 30 ( 1) : 154- 159.5喀斯特景观的科学价值46本区大面积分布的雄伟壮观的峰丛、峰林地貌,是中国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是全球喀斯特地貌中 十分独特的一种形态类型, 主要分布于华南亚热带湿 润季风气候区, 其独特的成因及地学环境是国内外喀 斯特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科学研究课题。区内高原、峡谷、嶂谷、峰丛洼地、峰林盆地、石 林、钙华瀑群、悬谷瀑布群、地下河、泉及湖泊等众多 的水文地貌景观, 按照地貌演进历史阶段差异, 分布7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J .19 ( 3) : 193- 202.地理科学进展, 2000,8李 兴 中. 兴 义 马 岭 河 喀 斯 特 景 观 及 旅 游 开 发 J .1999, 16 ( 2) : 144- 152.李 兴 中. 贵 州 高 原 喀 斯 特 景 观 及 其 旅 游 形 象 J .2002, 19 ( 2) : 103- 108.贵 州 地 质,9贵 州 地 质,10李兴中. 贵州高原喀斯特区地文期辨析 J . 贵州地质, 2001, 18( 3) : 182- 186.陆洋. 贵州旅游资源的喀斯特特征 J . 贵州环保科技, 2005, 11 ( 4) : 15- 19.陈安泽. 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J . 南方国土资源, 2003 ( 11) : 14- 22.杨明德, 祝安.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J . 中国岩溶, 2004, 23 ( 2) : 101- 106.焦 树 林, 梁 虹. 喀 斯 特 地 区 流 域 地 貌 与 岩 性 的 统 计 关 系 探 讨 以贵州省为例J . 中国岩溶, 2002, 21 ( 2) : 95- 100. 杨明德, 梁虹. 峰丛洼地形成动力过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J . 中国岩溶, 2000, 19 ( 1) : 44- 51.11在 750 1800m海拔之上, 全方位、多层次地集中展现于一地, 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完美缩影。从美学特点上看, 该区的喀斯特景观, 既不同于云贵 高原面上的黄果树瀑布和石林风景区, 又有别于广西 丘陵平原上的桂林山水。 是新构造大幅度抬升、河流 大纵深切割条件下, 古老高原喀斯特回春发育的一个 完整的景观系列, 对于岩溶学、新构造学、第四纪地质 学、古气候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 究意义。区内中三叠统碳酸盐岩相变复杂, 宽缓向斜构造 中碳酸盐岩大面积分布, 新构造大幅度抬升及河流强 烈切割, 三者的特定组合把高原与峡谷两大时空体系 的喀斯特水文地貌景观融合在一起, 这种特定的地质 地貌结构是国内外极为少见的, 在喀斯特发育基础理 论、喀斯特水文地质及喀斯特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 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由此可知, 兴义喀斯特景观是一种独特的不可代1213141516杨明德.岩溶峡谷区溶洞发育特征及水动力条件 J .中国岩溶, 1998, 17 ( 3) : 187- 195.邹成杰, 何宇彤.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 J . 中 国岩溶, 1995, 14 ( 1) : 49- 59.毕坤. 同期异形在岩溶地貌演化中的意义 以黔南地区为 例 J . 中国岩溶, 1984, 3 ( 2) : 56- 68.王砚耕, 陈履安, 李兴中, 等. 贵州西南部红土型金矿 M . 贵 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 19- 20.谭明. 中国西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趋异与晚新生代流域环境变迁J . 中国岩溶, 1993, 29 ( 12) : 103- 110.1718192021覃嘉铭, 袁道先, 程海, 等. 过去 25 万年黔桂地区千年尺度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 J . 中国岩溶, 2004, 23 ( 4) : 261- 266.李兴中. 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J .贵州地质, 2001, 18 ( 1) : 29- 36.Zh ang D ian. A m o rp ho lo g ica l ana ly sis o f T ibe tan lim e sto ne p innac le s: A re th ey rem nan t s o f t rop ica l k a r st tow e r s and co ne s? J . Geom o rp ho lo gy, 1996, 15 ( 1) : 79- 91.M ich e lle Bo llschw e ile r , M a rk u s S to ffe l, D om in ique M .Sch neuw ly. D ynam ic s in deb r is - f low ac t iv ity o n a fo re stedco ne - A ca se study u sing d iffe ren t dend ro eco lo g ica l ap 2p ro ach e sJ . C a tena, 2008, 72 ( 1) : 67- 78.E. G. BRO C KERHO F F 1 A N D M . KEN IS. P a ra sito id s A sso 2 c ia ted w ith C yd ia st ro b ile lla (L. ) (L ep idop te ra: T o r t r ic idae) in E u rop e, and Co n side ra t io n s fo r T h e ir U se fo r B io lo g ica l Co n2 t ro l in N o r th A m e r ica. B io lo g ica l co n t ro l J . 1996, 6 ( 2) : 202- 214.22252324Fea ture s of ka r st lan d sca pe a t X in gy i, Gu izhouXU K e2jian 1 , L I X in g 2zho n g2 , L IU J ia2q i3( 1. C h ina U n iv ersity of G eosciences, B eij ing 100083, C h ina; 2. A cad em y of G eoeng ineer ing S u rv ey ,G u iz h ou B u reau of G eology and M inera l E x p lora tion & D ev elopm en t, G u iy ang , G u iz h ou 550008, C h ina;3. I nstitu te of G eology and G eop hy sics, C h inese A cad em y of S ciences, B eij ing , 100029, C h ina )A bstra c t: X in gy i is a typ ica l k a r st reg io n. T h e re is m agn if icen t k a r st geo lo g ic lan d scap e ch a rac te r ized b y ana lignm en t o f th e p la teau , go rge, p eak 2fo re st an d p eak 2c lu ste r k a r st, sto n e fo re st, an d w a te rfa ll a s w e ll a s sp r in g lan d scap e. A m o n g th em , M a lin gh e go rge is 74. 8 k ilom e te r s lo n g , 30 50 m e te r s w ide o n th e bo t tom , an d th e d issec t in g dep th is 300 700 m e te r s. So th e go r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