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1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2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3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4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考内容专题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纲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考点解读】 本考点在高考中经常进行考查,在几年的考试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及其成功的原因,均田制、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还有改革的作用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题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还是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内容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孝文帝改革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两个方面入手。【例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解题思路】第一问据材料回答,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第二问反映了民族融合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据所学也很好回答。【答案】(1)措施:均田制。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反思】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完成了北魏政权向封建制的转变。其改革措施均田制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也对社会转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冬十月丁末,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绝望一,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困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宋会要辑稿食货(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第一问提取材料信息,逐条列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列举出孝文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第二问注意材料的出处,判断反映的是宋朝的史实,“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评价: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2)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方法归纳】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2、王安石变法和俄国农奴制改革【考纲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3)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4)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5)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考点解读】 王安石变法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本专题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特点、结果及影响和失败的原因,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措施、结果及评价等知识点都进行了考查。在复习时还要高度重视,把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方面掌握好。同时还要注意这部分试题与材料的联系更加密切。题型上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二十二史札记(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是什么?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解题思路】第1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第2问评析材料二观点,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这一观点明显错误,根据所学,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答案】(1)表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2)不同意。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反思】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由于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改革最终失败。【变式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了解到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情况下“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主张用“善理财者”来增加财税收入。据此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在于是节流还是开源。材料中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第2问分析材料二,注意“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等信息,可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根据所学,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第3问根据材料三,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邪,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 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等,可理解为失败原因有: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答案】(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方法归纳】列表比较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项目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背景1、必要性:阶级矛盾(政治制度建设的欠缺)和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尖锐计划,社会动荡不安。2、可能性:(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出现;(2)冯太后掌权,督促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3)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改革信念坚定。1、必要性:社会危机严重(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三冗”与“两积”引起社会危机。2、可能性:(1)庆历新政失败提供经验教训;(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提供政治保障。目的缓和民族独立与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内容1、前期:创立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2、后期:实行汉化:(1)迁都洛阳(2)移风易俗1、富国之法(经济):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军事):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科举和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结果成效显著,改革成功有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影响(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1.进步性:(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2.局限性:(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性质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革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对北宋中期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特点(1)改革深入到上层建筑方面,比较全面;(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与民族融合的性质。(1)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2)是应急措施,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考点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考纲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4)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5)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6)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点解读】 本考点是本专题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考查。在题型上也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难度中等。在知识点上,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的背景、措施及其地位、影响,戊戌变法的原因、改革者的主张、改革的措施及其局限、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尤其是在经济上和风俗习惯上改革的措施是重中之重。在复习时,要注意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注意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例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解题思路】(1)从日本明治维新对传统的保留入手,回忆日本保留的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解答第一问。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回答第二问。从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立足国情,有选择的学习等方面回答“特点”。(2)从两国变法的时间入手,联系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末的国际环境角度回答第一问。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角度回答第二问。【答案】(1) 传统:天皇制度(专制主义)、武士道精神消化: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建立新军队。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特点: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不同: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时期,西方处于帝国主义阶段,正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险恶。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向西方学习,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反思】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变式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明治政府从1868年到1911年共制定了50项以上直接关于教育改革的法令尽管当时财源拮据,但对教育的投资却是最多,明治末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号召“自今之后,众庶人民,无论华士族与农工商,至其妇女子,必期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1873年又实行学制增补,制定矿山、农业、商业、各种实业学校的学则,开始兴办实业教育。1886年又设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1886年政府颁布师范学校令,把培养教师放在和培养国家领导人同等重要的地位。1890年政府规定,凡工作十五年以上者可享受终身养老金,死后其家属可享受一定的补助。1899年颁布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政府每年从国库中支出100万,作为教师的教龄津贴和特别薪用。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2)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第1问回答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可分析到,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重视基础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第2问分析材料二,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结合上述材料,启示有学习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重视基础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2)维新派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启示:学习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方法归纳】对政治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认识 (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 (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 专题训练一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2分)(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2分)(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2分)(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4分)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另一诏令”和“新税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改革措施?这两项改革措施是为了配合哪一措施而推行的?(3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4分)(3)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如何?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 3、(10分)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分)(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4、(10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答问题。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惊恐地说:“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人民网资料(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分)(3)针对材料三中“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沙皇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如何认识改革的社会功效?(4分)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改编自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材料二:日本近代棉纺织品国内总消费情况(单位:千捆)年 度国内总消费(A+B)消费来源国内生产(A)国外输入(B)1887-1888327(100)58(18)269(82)1889-1890428(100)178(42)250(58)1891-1892514(100)374(73)140(27)1893-1894646(100)527(82)119(18)1895-1896930(100)812(87)118(13)注:()内的数字为相对于国内总消费的百分比。(日)高村直助日本纺织业史序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政策对日本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6分)专题训练一答案与解析(选修)1、【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知作者从个人品行角度评价,由此带来的局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2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可判断是从后果(效果)角度评价,班固认为的“王制”实质上是指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围绕此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题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得出答案。【答案】(1)视角:个人品行。局限:以主观情感评价变法,忽视对变法实际效果的考察。(2分)(2)视角:实际效果。理由: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统治秩序,否定了封建制度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步潮流。(2分)(3)颂扬秦孝公,贬低商鞅。(2分)(4)依据:顺应时代潮流。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4分)2、【思路分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中的“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应指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来判断应是租调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题目要求是材料二的评价,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答案】(1)设立三长制(1分),推行新的租调制(1分);均田制(1分)。(2)三长制的推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2分)。新的租调制使一方面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2分)。(3)评价:孝文帝改革只是对之前社会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分)认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而已。不认同,尽管孝文帝之前也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但孝文帝的改革比较彻底,且成效显著。(2分,如果结合具体史实回答亦可得分。)3、【思路分析】第一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第二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第四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答案】(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2分)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2分)(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2分)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2分)(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2分)方田均税法、募役法。(2分)(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上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3分)4、【思路分析】第一问第(1)小问根据材料“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 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来归纳概括。第(2)小问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第二问回答青苗法的影响。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农奴制改革。第四问社会稳定、维护统治、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措施及效果:孝文帝实行均田制(1分)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1分)(2)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2分)(3)措施:俄国沙皇政府于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3分)(4)社会功效:改革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4分)5、【思路分析】第(1)问,经济决定政治,工业化有利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日本是“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说明其封建因素的存在,这是不利用影响,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第(2)问,从表格中可知,国内总消费和国内生产呈现增长趋势,而国外输入则是下降。说明日本工业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入侵的抵制作用。注意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因。【答案】(1)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分)确立和巩固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的建立。(2分)(2)发展状况:国内生产迅速增长,国外输入占国内消费比例迅速下降,(或国内消费来源由以国外输入为主转为以国内生产为主。)(2分)原因:明治政府通过及时调整殖产兴业政策和引进、运用先进生产设备等措施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措施逐步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2分)专题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考纲要求】知道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考点解读】 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也经常出现,在考察的重点上主要是近代民主思想的主张、影响及民主思想的比较。题型上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还是从民主思想家的主张入手,分析其内容及影响。【例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里,总会有一些人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来保障人权。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但是政府的权力不能太大,必须依法行事,还必须实行分权。材料二 近代的民主制度,是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英国通过17世纪革命,成功地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资产阶级与王权、贵族的妥协。材料三 通过反对君主专制的斗争,英国初步奠定了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此后,根据本国国情,不断探索前行,扩展和完善民主制度,从而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1)材料一中洛克提出了怎样的思想?材料二中“资产阶级与王权、贵族的妥协”是指什么事件?(2)综合三段材料,以英国为例,归纳概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解题思路】(1)从材料一中的“订立契约,建立政府”、“必须依法行事,还必须实行分权”进行概括。(2)过程:规划革命确立、完善。【答案】(1)思想:建立契约政府以保障人权、分权。事件:光荣革命。(2)过程: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规划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通过法律途径,最终确立并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反思】洛克认为,代表人民的立法权与君主执掌的行政权应分开,前者高于后者。其思想诞生于英国革命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三权分立理论。【变式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引自斯宾诺莎的名言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证。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引自洛克政府论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契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自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 “一切无用的东西”又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了上述立法权外,还有什么权力?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实质是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中三位杰出的思想家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解析】(1)从捍卫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及反王权、反神权角度回答。(2)从社会契约角度回答其关系;从分权制衡角度回答“权力”。(3)从材料三中的关键句“建立在约定之上”可判断为社会契约论,契约引早为资本主义法治。(4)简要归纳其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答案】(1)目标是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权利。 “一切无用的东西”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及基督教神学。(2)关系:如果立法者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重新建立新的立法机构。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都属于国王。(3)观点:社会契约论。实质: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4)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思想。【方法归纳】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评价。主要民主思想背景观点评价洛克的天赋人权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建立新秩序而提出的理论论证。天赋人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分权学说。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梭的人民主权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提出不仅要求法律上的平等,而且主张经济上的平等;主张建立人民主权的政府。发出民主的最强音;其人民主权思想具有时代的开创性;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考点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件(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纲要求】(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考点解读】 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高频率出现。独立宣言的内容、人权宣言的内容及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影响都考查过,在题型上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试题的难度中等。在复习时,既要熟练掌握三个文献的内容及影响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较。【例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清帝国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久尊戴。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诸君主,而大巨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实施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解题思路】(1)依据材料一的中心句“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即可答题。(2)联系课本知识或依题意即可准确回答。(3)本质主要从阶级利益及其政体上说明;目的要从政权性质上说明。【答案】(1)“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2)“主权在民”的原则,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3)材料一本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材料二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则,并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光辉里程碑。【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今而后,非经国会法案共表同意,不宜强迫任何人征收或缴付任何贡金、贷款、强迫献金、租税或类此负担。权利请愿书材料二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人权宣言(1)材料一、二的相同主张是什么?指出这一主张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根源。(2)为“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政治原则?【解析】第一问中的相同主张从材料“不宜强迫任何人征收或缴付任何贡金、贷款、强迫献金、租税或类此负担”、“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提炼出来。根源一般从经济方面或生产力方面回答。第二问回答启蒙思想家门相关的主张即可。【答案】(1)主张:维护人权。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原则: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分权制衡,法治取代人治。(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方法归纳】人权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历史意义: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是洛克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则”“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等思想。思想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自然权力”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把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政治和法律领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并对亚洲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公民都能平等地担任国家公职;国家的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考点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和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的斗争(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3)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考纲要求】(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4)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考点解读】 本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不高,题型上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比较高。因为这一部分经常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历程以及评价问题和工人争取民主的斗争,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一是理清法国政体的演变,并了解政体演变的原因;二是多角度的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三是熟悉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例题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时,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1)民主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材料中有何反映?(2)分析这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提取和利用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问直接民主可直接从材料得出结论;而间接民主需要理解题干的着眼点如国民议会现场等关键词。(2)可材料群众、议会等关键词语进行发散思维,正确理解在大革命中的作用。【答案】(1)群众干预具有直接民主色彩;国民议会是间接民主。(2)直接民主: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行之过当,社会秩序不稳。间接民主:取代旧制度,建立了基本的民主制度;确立统治秩序,巩固革命的基本成果;行之不当,不利于革命的推进。【反思】法国的政治制度几经变化,共和制与帝制交替出现,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反复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说明民主化进程充满了残酷性、曲折性、艰巨性。【变式训练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2)晨邮报的这则评论认为,英国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解析】(1)本问解答比较灵活,考生可结合自己的认识给出“是”或“否”的答案,只有言之有据即可得分。若答“是”,则可从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打击、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传播、对世界其他国家等层面作答。若答“否”,则可从时间、影响、方式等方面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从而说明“法国革命不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2)解答时注意此时英国的国家性质:英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按照晨邮报的观点,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应支持法国大革命。【答案】(1)考生从以下两方面回答皆可。是。因为法国革命摧毁了欧洲大陆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建立了民主制度;拿破仑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国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国革命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不是。从时间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比法国革命早;从影响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了其他国家,甚至法国革命也受到美国革命的影响;从方式来看,英国的“光荣革命”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影响也很深远。(2)应该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因为英国本身也曾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经过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得到了西方进步人士的认可。【方法归纳】系统记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并保留了君主制。1792年8月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此后法国政权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 复辟的波旁王朝(18151830年) 七月王朝(1830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建立)的频繁更替过程。1875年制定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翌年,议会作出决定: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可见,自1789年之后法国的政治制度几经变化,共和制与帝制交替出现,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反复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说明民主化进程充满了残酷性、曲折性、艰巨性。考点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考纲要求】(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2)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考点解读】 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经常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题型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难度中等。在高考中主要考查了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思想以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在复习时还要以此为重点,注重主张之间的比较。【例题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