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穷而后工”说的含混接受现象及其心理成因李秀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摘要】:本文拟先对“穷而后工”说中“人穷”和“诗工”之间的关系作逻辑层面的分析,进而考辨出这个命题的确切内涵。然后举例说明后世对此命题的含混接受现象,最后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力图揭示出导致此种现象的文人心理结构原因。【关键词】:穷而后工、含混接受、虚假同感偏差、集体无意识自北宋欧阳修首倡“穷而后工”说以来,后世历代诗论者围绕此命题的真伪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或认同之,或质疑之,或折中调和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其中有些讨论却是建立在对“穷而后工”说的含混接受之上,这样的讨论往往首先“曲解”或者是“误解”了欧阳修的本意,无中生有地臆造出了原命题中没有的“人穷”和“诗工”之间的必然性关系,此类印象式批评最终导致了对“穷而后工”说认识上的混乱局面。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一些头绪,笔者拟对此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论述,并试图挖掘出此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文人心理结构。1、 欧氏本意考:“人穷”与“诗工”之关系辨疑“穷而后工”说的明确提出,见于北宋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卷3,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177页。不难看出,“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是在驳斥当时流行的“诗能穷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欧氏所针对的观点“诗能穷人”说的内涵是:“诗工”在前,“人穷”在后,即所谓的“人以诗而穷”。显然,欧阳修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极力辟之,欧氏首先要表达的观点不是别的,而是“诗能穷人”的否命题“诗不穷人”。至于“穷而后工”,则是他自己对“诗人少达而多穷”现象做出的一家之解释:“人穷”在前,“诗工”在后,“人穷”给“诗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么,在欧阳修那里,除了可能性之外。“人穷”和“诗工”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尤其是有没有因果必然性关系?这是一个很有必要讨论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从欧阳修的论述来看,“人穷”和“诗工”之间是没有因果必然关系的。为此,我们不妨深入考察一下“人穷”和“诗工”之间有没有作为必然性关系具体体现的充分、必要关系。首先,欧阳修虽然有“愈穷则愈工”的话,貌似是指出了“人穷”的程度和“诗工”的程度之间的正比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似乎暗示着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上下文的一个重要事实:这种线性关系只有在诗人能够“探其奇怪”、“兴于怨刺”等前提下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这个前提,“人穷”和“诗工”之间,也是难以建立起必然联系的。其实,欧阳修的话里面并没有“人穷诗必工”的意思,这也就是说:“人穷”不是“诗工”的充分条件。其次,欧氏话中也没有“诗工必人穷”的意思,欧阳修只是认为“人穷”为“诗工”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而已,而没有说过“欲得诗工,必得人穷”之类的话,这也就是说,在欧阳修看来:“人穷”不是“诗工”的必要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穷”与“诗工”之间其实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欧氏并未论及二者之间必然性的问题,究其本意,一言以蔽之:“人穷”为“诗工”提供了一种而且是仅有的一种东西:可能性。然而,无论是“穷而后工”说的“支持派”还是“反对派”,在理解“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时,都有意无意地改变了欧氏的原意,他们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欧阳修的本意是“人穷”和“诗工”之间有必然性关系,笔者将这种先入为主、无中生有的解读现象称之为“含混的接受”,这种含混的接受造成了一连串的误读现象,在误读的基础上加以的貌似“针锋相对”的讨论,实则不免有不痛不痒之失,有些甚至沦落到了自说自话的境地。二、含混的接受史:曲解、误解现象举隅“穷而后工”说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然而这些讨论往往都偏离了欧氏的原意。无论是在“支持派”还是“反对派”中,这种现象都广泛存在,笔者将他们归纳为如下几派,并将逐个指出他们对欧氏原意的误读。1、偷梁换柱的反对派:“诗能达人”说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北宋的陈师道,他在王平甫文集后序中有这样的论述: 欧阳永叔谓梅圣俞曰:世谓诗能穷人, 非诗之穷, 穷则工也方平甫之时,其志抑而不伸,其才积而不发,其号位、势力不足动人,而人闻其声,家有其书,旁行于一时,而下达于千世,虽其怨敌不敢议也。则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夫士之行世,穷达不足论,论其所传而已。 陈师道:王平甫文集后序,后山居士文集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第718 719 页。元人李继本也有类似的论调: 余意诗能达人,则有之,未见其穷也。不有达于今,当有达于后。从古以来, 富贵磨灭, 与草木同朽腐者不可胜纪,而诗人若孟郊、贾岛之流,往往有传于后,岂非所谓达人者耶? 李继本:冰雪先生哀辞,一山文集卷7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7 册,第772 773 页。显然,陈师道所谓“下达于千世”,李继本所谓“达于远”的“达”,和欧阳修所要驳斥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达”在内涵上是迥然不同的:陈、李二人所谓的“达”指向的是诗人的不朽之名,重点在“论其所传”;而欧氏所谓的“达”则是指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仕途顺畅,功名显赫。这种偷梁换柱式的理解,其实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曲解”。它改变了“达”字的内涵,把身后文名的流传当做是对文人的一种精神宽慰,这样的论述不过是借欧阳修“穷而后工”之题进行自我发挥罢了。其实,这种现象还不能被定义为是对“穷而后工”说的含混接受,因为这根本就不是“误读”,而是“曲解”,是有意为之。然而,在这种“曲解”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先在的逻辑假设:欧杨修认为“诗人必穷”,换言之,欧阳修认为“人穷”是“诗工”的必要条件。正是有了这种潜意识层面的观念,他们才想通过偷梁换柱之法来做翻案文章。所以,归根结底,这也算是一种很潜在的“误读”现象,这种误读的基础在于:认为“人穷”是“诗工”的必要条件。2、实证主义的反对派:“诗工不必人穷”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都是“实证主义者”,他们往往会举出一些实际例子来驳斥“穷而后工”之论。比较典型的是南宋周必大的看法: 柳子厚作司马、刺史,词章殆极其妙,后世益信穷人诗乃工之说。常山景文公出藩入从,终身荣路,而怀述感事之作径逼子厚。赠扬凭等诗,自非机杼既殊,经纬又至,安能底此?殆未可以穷论也。 周必大:跋宋景文公墨迹,文忠集卷16,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148页。而后有桐城派姚鼐: 夫诗之源必溯于风雅,方周盛时,诗人皆朝廷卿相大臣也,岂愁苦而穷者哉? 姚鼐:陈东浦方伯七十寿序,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118 页。如此种种,皆意在说明“诗工不必人穷”的道理。“未可以穷论”、“岂愁苦而穷者哉?”其矛头皆直指欧氏之论,皆不以“穷而后工”说为然,貌似是想用历史事实来证明“穷而后工”说的荒谬。然而,他们却没有察觉到自己先入为主的错误:都扩大了“穷而后工”说的内涵,都很主观地认为欧阳修“穷而后工”说有“工诗者必穷”的意思,或者换言之,他们都认为欧阳修之论含有“人穷是诗工的必要条件”之意,故举例而驳斥之。然而正如本文第一部份所论,欧氏之说本无此意。他们似乎是自己虚拟出了一个靶心,然后朝自己虚拟的靶心放箭,自以为是有的放矢,殊不知其实是在自说自话。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对“穷而后工”说理解的含混,这种含混和前文的“曲解”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误解”。3:添油加醋的支持派,以钱谦益为例除了想当然的“反对派”,“支持派”中也不乏添油加醋的臆测者,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 古之为诗者,必有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诣之学,轮困偪塞,偃蹇排奡,人不能解而己不自喻者,然后其人始能为诗,而为之必工。是故软美圆熟,周详谨愿,荣华富厚,世俗之所叹羡也,而诗人以为笑;凌厉荒忽、敖僻清狂、悲忧穷蹇,世俗之所询姗也,而诗人以为美故曰: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39页。“然后其人始能为诗”的意思就是:“人穷”是“诗工”的必要条件;“而为之必工”的意思则是:“人穷”是“诗工”的充分条件。在钱谦益眼中,“人穷”和“诗工”之间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二者是等价的:从其中的一个肯定能推导出另外的一个。我们将他的逻辑形象地演绎出来就是:如果某诗人的诗写得好,那他一定就是穷困潦倒的;如果某诗人生活穷困潦倒,那他的诗应该写得相当不错。后面“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的论述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不难看出,钱谦益在对“穷而后工”说的理解上,实在是离欧阳修的本意太远了。三、误读现象背后的“文人集体无意识”无论是“支持派”还是“反对派”,误读欧氏本意的可谓是大有人在,这不是个别的特例,而是具有群体特征的共性。究其原因,或以为古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逻辑训练,所以失之于不够严谨。或以为这是古代文学批评中常有的印象式批评现象,不足为怪。然而,几乎所有的例子都围绕着一个焦点:“人穷”到底是不是“诗工”的必要条件?诗人真的不可逃避“例穷苦”的命运吗?这是欧阳修不曾论及的问题,然而却是文人群体最关心的问题。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文人群体只要一接触到这个问题,似乎就会被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冲动驱使,急于要在这个问题上争出个谁是谁非,强烈的话语冲动导致一些“议论”滑向自说自话的泥淖之中。那么,这种抑制不住的潜意识话语冲动是从何而来的呢?吴承学先生认为:他指出“诗人薄命并非是一种对历史事实的全面真实的总结,而是古人的一种集体认同。” 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这种“集体认同”往往是文人群体在长期的“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资讯时,这种偏差会导致当事人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或者是“选择性修改”。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孔子、韩非子、吕不韦的事例时,为了使其与自己“发愤着书”的意图想契合,不自觉地对信息作了选择性的修改,在无意之中夸大了“发愤着书”的普遍性。心理机制下的产物:中国诗歌以诗、骚为传统,屈原的悲剧形象是文人心理结构中一个巨大的“原型”,这个巨大的“原型”在“虚假同感偏差”的推波助澜之下,使得后世的诗人们往往会夸大“诗人多穷”的普遍性,虽然历史上诗人显赫的事实比比皆是,然而这些信息都被他们选择性的屏蔽、过滤掉了,“诗人”这个名词最终被蒙上了悲剧英雄的色彩。“诗人多穷”最终得以成为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而这种“集体认同”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可遗传的心理结构,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辽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4年宿迁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3年荆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b卷)
- 2023年龙岩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3年衡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4年亳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4年丽水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巩固)
- 2023年省属虚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3年锡林郭勒盟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室内空间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分布式调相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词汇表
- 灯光设计调试合同
- (正式版)HGT 5367.6-2024 轨道交通车辆用涂料 第6部分:耐高温电机涂料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职业生涯规划书成长赛道
- 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业田间机器人课件
- 旅游政策与法规案例分析题
- 新版物业交割单
- 《汽车运用基础》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