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理化生).doc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理化生).doc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理化生).doc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理化生).doc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理化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第一章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电荷守恒定律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二、电荷量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2、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第一章 第2节 库仑定律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点电荷:带电体的大小比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2、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二、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注意(1)适用条件为真空中静止点电荷(2)计算时各量带入绝对值,力的方向利用电性来判断第一章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一、电场电荷(带电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物质,其基本性质就是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二、电场强度1、检验电荷与场源电荷2、电场强度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的电荷q的比值。 国际单位:N/C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三、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四、电场的叠加五、电场线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2、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3、电场线的特点(1)假想的(2)起-正电荷;无穷远处 止-负电荷;无穷远处(3)不闭合 (4)不相交(5)疏密-强弱 切线方向-场强方向第一章 第4节 电势能 电势一、电势能1、电势能:电荷处于电场中时所具有的,由其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能量称为电势能.注意:系统性、相对性2、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3、电势能大小的确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二、电势1.电势:置于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与其电量的比叫做该点的电势 单位:伏特(V) 标量2.电势的相对性3.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三、等势面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2、等势面的特点a:在同一等势面的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b: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c:电场线总是与等势面垂直。第一章 第5节 电势差 电场力的功一、电势差:电势差等于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二、电场力的功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一样,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第一章 第6节 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一、场强与电势的关系? 结论:电势与场强没有直接关系!二、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间沿电场方向距离的乘积在匀强电场中,场强在数值上等于沿场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降低的电势. 推论:在匀强电场中,沿任意一个方向上,电势降落都是均匀的,故在同一直线上间距相同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相等。第一章 第7节 静电现象的应用一、静电平衡1、静电感应: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电场力作用而定向移动,使导体表面出现净剩电荷的现象叫静电感应2、静电平衡: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的特点(1)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2)整个导体是一个等势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3)导体外部电场线与导体表面垂直,表面场强不一定为零二、静电屏蔽 三、尖端放电和避雷针四、导体上电荷的分布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导体,电荷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导体,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面密度越大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电容一、电容器1、电容器: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相互靠近的导体可组成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两个导体称为电容器的两极。 2、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二、电容1、电容:C=Q/U,式中Q指每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单位:法拉(F) 常用单位有微法(F),皮法(pF)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第一章 第9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要注意以下三点:1.带电粒子受力特点2.结合带电粒子的受力和初速度分析其运动性质3.注意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第二章 第一节 电流和电源一、电流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产生电流的条件(1)导体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体自由电子 电解液正、负离子(2)导体两端存在着电势差二、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1、恒定电场:由稳定分布的电荷产生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2、恒定电流: 大小、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三.电流(强度)1、电流: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电流,即:单位:安培(A)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A)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注意:1.在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与自由电荷(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2.在电解液中,电流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同,与负离子走向移动方向相反,导电时,是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量q表示通过截面的正、负离子电量绝对值之和。四、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已知n为导体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 ,求通过导体的电流. 第二章 第二节 电流和电源第二章 第三节 电功 电功率 焦耳定律一、电功电功率1.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所做的功称为电功。适用于一切电路.包括纯电阻和非纯电阻电路.2.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实际功率:是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二、焦耳定律1.焦耳定律: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上产生的热量Q=I 2Rt此式也适用于任何电路,包括电动机等非纯电阻发热的计算.产生电热的过程,是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2、电功和电热的关系a.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功,电能完全转化为电路的内能.因而电功等于电热,有: b.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功,电能除了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外,还要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因而电功大于电热,电功率大于电路的热功率。.即有:W=UIt=E机、化+I2Rt或UI=IR+P其他(P其他指除热功率之外的其他形式能的功率)第二章 第四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串联电路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性质:等效电阻: 电压分配: 功率分配:二、并联电路1.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并联电路的性质:等效电阻: 电流分配: 功率分配:第二章 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的应用一、限流与分压1、限流电路 2、分压电路3、限流电路和分压电路的比较名称/电路图(限流电路)(分压电路)电流调节范围电压调节范围效果比较当RR0调节效果相当差,一般适用于R与R0相差不多时缺点调节范围小,在RR0时,调节效果差电路结构较复杂,在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路消耗的功率较大,在RR0时,调节效果差优点电路结构简单,在RR0时,调节效果相当好二、电表的改装1、电流计a.作用:测量微小电流和电压b. 三个主要参数 内阻:电流计内阻Rg 量程:满偏电流 Ig 满偏电压Ugc.电路图符号: 2、将电流计改装成电流表 3、将电流计改装成电压表 第二章 第六节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电源1、电源是一种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能使其两极间有电势差.2、电源的电动势Ea.定义式:E=W非/qb.电动势是反映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物理量,只由电源本身结构特性决定,与电路无关c.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即断路)时两极间电压,E=U断,单位:伏.二、电路1.内电路:电源两极(不含两极)以内,电流从电源内部通过时形成的通路,该通路上也有电阻被称为内电阻r2.外电路:接在电源两极(包括两极)之间的所有元件线路总体,这部分的总电阻称为外电阻R这部分两端即电源两极间的电压称为外电压也叫路端电压.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电路中电动势与电压的关系 =U内 +U外 (普适)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中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IE/(R+r) 或 =IR+Ir3.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生物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O2外界环境 = 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废物CO2 淋巴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突体 神经纤维轴突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四、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胰岛素与胰 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五、免疫调节1、基础: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7、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作用: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三章:六、生长素的发现: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作用: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3、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九、其他植物激素: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化学(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而且是以物质为主。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1、反应热、焓变:化学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反应热,也称为“焓变” ,符号用表示,单位常采用kJ/mol。(1)当为“-”或时,为吸热反应。2、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表述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单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而且表示了反应的热效应。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在常温(25)、常压(101kPa)下,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的条件。(2)应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固体(s),液体(l),气体(g);不用和(因已注明状态)。(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的反应,当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4)在方程式右端要注明H为多少“+”或“-”kJ/mol。(5)热化学方程式具有加和性,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反应逆向进行时,H值不变,符号相反。3、燃烧热和中和热(1)燃烧热:25oC、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如常温常压下,1mol甲烷完全燃烧放出890.31kJ的热量,就是甲烷的燃烧热:CH4(g)+2O2(g)CO2(g)+2H2O(l) H890.31KJ/mol(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在中学阶段,我们只讨论强酸和强碱反应,1molH+与1molOH起反应生成1mol水,都放出57.3kJ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H2O(l) H57.3kJ/mol 4、能源:(1)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及柴草等等。(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化石燃料。 但它们的蕴藏有限,且不可再生。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3)解决能源危机的办法是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4)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5)新能源是指太阳能,氢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质能、反物质能、可燃冰等。5、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有关计算(1)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2)若一个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焓变的代数和。(二)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1)表示法: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ol(Lmin)、mol(Ls)等。(2)同一反应可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的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彼此间有一定关系,即这些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aA+bBcC,则有VA:VB:VCa:b:c(3)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指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外因(1)浓度: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减慢。如增大反应物浓度则V正加快,增大生成物浓度则V逆加快。固态物“浓度”是一常数(即使是不纯物也有一定的质量分数),故单纯增加固态物质量是不能影响反应速率的。(2)压强:压强的变化意味着气体浓度的变化,即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而对非气态物间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无影响。(3)温度: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4)催化剂:能大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正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负催化剂则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要注意,催化剂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不能改变平衡状态)。这些情况在速率时间图上能清楚地表示。 当然外因不止上述4种,物质间接触面大小,接触机会的多少,原电池的形成,各种能量因素等均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三)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化学平衡。在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不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的浓度(或质量)保持不变。(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定: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一定;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即单位时间内任一物质生成多少,就消耗多少。表现在外部的特点是: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总物质的量也不变,每一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的百分含量也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不变,每种物质的浓度也不变,如温度、体积固定,反应容器内的总压,也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但对反应前后气体物质分子数相等的可逆反应,就不能用总压、平均分子质量是否随时间变化来判断是否达到了平衡。2、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1)化学平衡常数: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各个反应物质的浓度满足下面的关系式:KCp(C)Cq(D)/Cm(A)Cn(B),K叫做这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一般地说,K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就基本完全了;K在105左右,则认为反应很难进行。平衡常数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与浓度变化无关。对于有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其浓度不列入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中。(2)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包括:求平衡常数、平衡时各组分含量,平衡浓度、起始浓度、反应物转化率、混合气体的密度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某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等。解这类试题时要用到下列方法或规律:化学平衡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始”、“变”、“平”三段分析法;化学平衡计算中用到的基本关系与定律:各物质变化浓度之比反应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物转化率其消耗浓度与起始浓度之比。 3、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改变,破坏了原平衡体系,使得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v(正)v(逆);当v(正)S(l)S(s)。2、焓变与反应方向(焓判据):自发反应一般是放热的。反应焓变是自发反应的一个内在推动力,是判断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3、熵变与自发反应(熵判据):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4、自发反应与否的判断依据: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方法:HT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放热反应的焓变小于零,熵增加反应的熵变大于零,都对HTS c(OH), c(H)1107mol/L碱性溶液:c(H) c(OH), c(H)1107mol/L三、pH1、定义:pH=lgc(H)2、pH试纸的使用3、pH的有关计算四、pH的应用1、pH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pH在环保上的应用3、土壤pH与土壤有效成分关系。一、盐类水解1定义: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2实质:弱电解质的生成,破坏了水的电离,促进水的电离平衡的过程。二、盐类水解的类型、规律和影响因素1水解的类型盐的类型是否水解常 见 能 水 解 的 离 子溶液pH强碱弱酸盐水解一价:CH3COO-、HS-、AlO2-、ClO-、HCO3-二价:S2-、CO32-、SiO32 -、HPO42-三价:PO43-、ASO43-pH 7强酸弱碱盐水解一价:NH4+、Ag+二价:Fe2+、Cu2+、Sn2+、Zn2+三价:Al3+、Fe3+pH7强酸强碱盐不水解pH= 72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即盐的构成中出现弱碱阳离子或弱酸根阴离子,该盐就会水解;这些离子对应的碱或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的pH变化越大;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由构成该盐离子对应的酸和碱相对强弱决定,酸强显酸性,碱强显碱性。3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地说,盐类水解程度不大,应该用“”表示,水解平衡时一般不会产生沉淀和气体,所以不用符号“”和“”表示。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可用多步水解方程式表示。如Na2CO3溶液的水解可表示为:CO32+H2OHCO3+OH、HCO3+H2OH2CO3+OH,不能写成:CO32+H2OH2CO3+OH。多元弱碱盐水解也是分步进行的,而高中现阶段不要求分步写,一步完成。例:CuSO4+2H2OCu(OH)2+H2SO4Cu2+2H2OCu(OH)2+2H+4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内因:盐的本性。弱酸盐对应的酸越弱,其盐水解程度越大。如酸性:CH3COOHH2CO3HCO,它们对应的盐水解程度:CH3COONaNaHCO3Na2CO3弱碱盐对应的碱越弱,其盐水解程度越大。如碱性:NH3H2OAl(OH)3,其盐水解程度:NH4ClAlCl3外因:温度: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水解为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为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可促进盐的水解。如加热醋酸钠溶液,由于水解程度加大,使滴入的酚酞指示剂粉色加深至红,冷却后,颜色又减退。 浓度:温度一定时,盐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 溶液的酸碱度:向盐溶液中加入酸或碱,增大溶液中H+或OH-可使水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抑制了盐的水解。以NH4+ H2ONH3H2O + H+为例:c(NH4+)c(NH3H2O)c(H+)c(OH-)pH水解程度平衡移动方向加热加水通入氨气加入少量NH4Cl固体通入氯化氢加入少量NaOH固体关于互促水解的问题:反应生成H+和反应生成OH-反应生成H2O,使反应中c(H+)和反应中c(OH-)都减小,因此两反应都正向移动,使反应生成Al(OH)3沉淀,反应生成CO2气体,两个平衡体系都被破坏。总反应:3HCO3-+Al3+=Al(OH)3+3CO2能够发生类似反应的还有:因此Al3+和相应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若把NH4+和HCO3-混合在一起不会发生类似反应,可解释为:中H+和中OH-反应生成H2O,平衡都被促进,只有NH3H2O浓度足够大才能分解产生NH3气。当NH3H2O和H2CO3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二者可发生反应生成NH4+和HCO3-。因此上述总反应可表示为:NH4+HCO3-+H2ONH3H2O+H2CO3。NH4+和HCO3-相遇时浓度会降低,但存在平衡体系,NH4+和HCO3-可以大量共存。三、盐类的水解的应用(一)、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二)、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1多元弱酸的正盐溶液,首先以电离为主,再根据弱酸根的分步水解分析。2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步电离分析,以第一步电离为主,每一步电离依次减弱。3不同溶液中同一种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的因素。4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综合分析电离因素和水解因素。5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若能发生化学反应,则优先考虑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