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doc_第1页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doc_第2页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doc_第3页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doc_第4页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河道长度158.6公里,平均河宽260米,比降9.15.9,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 金堤河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2亿立方米/秒。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作为黄河下游支流的金堤河源于河南省滑县耿庄处,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闸流入黄河,全长158.62公里,总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2亿立方米/秒。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金堤河是随着金堤的修建与堤防加固取土而形成的。东汉明帝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理黄河初建左堤和右堤,当时黄河流经内黄、清丰、南乐、大名诸县一带。清朝时期黄河南移,光绪元年(1875年)将该堤改为北金堤。由于历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堤帮宽加高,而取土逐渐形成顺金堤积水,形成堤河。民国十八年(1929年)濮阳以上几个县连降大雨,沿金堤挖排水沟向堤河内排水,挖沟深不过膝,宽不过丈。后来由于上游滑县、濮阳县等一带的雨涝洪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顺堤河流,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因水事纠纷问题,国务院于1964年对金堤河下游区域进行了调整。一、 金堤河简介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河道长度158.6公里,平均河宽260米,比降9.15.9,流域面积4869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二、寿张县、范县和台前县地理位置及沿革 原寿张县(1964年撤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的范县接壤,南临黄河“豆腐腰河段”,金堤河在范县、寿张两县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寿张县位于金堤河的尾段。现在的范县和台前县为黄河滞洪区,而两县南北邻县均为山东省所辖,从地图上看,范县和台前县好象插进山东省境内的一条腿。 寿张和范县历史悠久。寿张县在春秋时期为良邑,战国时期为刚寿,西汉时期置寿良县,东汉初期改为寿张县,历代为山东所辖。新中国建立前,寿张县和范县同属冀鲁豫行署第九专员公署。1949年9月公署撤消,建立平原省,寿张、范县两县归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消,聊城专员公署划归山东省。至1964年撤消寿张县,将金堤以南5个区并入范县,同时划归河南省安阳专员公署所辖。1973年12月建立了中共范县、台前办事处(县级机构)。台前办事处于1978年2月改为台前县。三、金堤河带来的灾害 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范县为边界线,汛期由于上游洪水大量下泄,下游范县、寿张两县不愿无代价接收上游客水,承受水灾,由范县在河南、山东两省边界处筑坝阻拦,这样便形成了跨省区的水事纠纷,而成为老大难问题。 1963年8月上旬,金堤河流域连降暴雨,尤其是下游寿张县河段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特大暴雨,其中有一天降雨量超过300多毫米,平地积水成灾,此时金堤河南堤已经发生漫溢险情,防守困难加重,在全县全力以赴紧急抢修第二道防守堤时,上游客水在此形成洪峰,接连摧毁范县三道拦水坝,洪水全部泄入寿张县河段,金堤河以南到黄河大堤瞬间一片汪洋,水深达1.52.0米,墙倒屋塌不计其数,人民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解放军派舟桥部队,用大批橡皮船紧急抢救村民。与次同时,黄河水位上涨,金堤河洪水难以入黄,使寿张县境内金堤河以南形成湖区。待黄河水位降落后,由县长施财、人委办主任王佰群、县黄河修防段领导及技术人员,用数吨炸药将北张庄段黄河大堤爆破,使金堤河洪水下泄入黄。事后在破口处修建了北张庄泄水闸门(即现在的张庄闸)。这次灾后,金堤河水事纠纷更加恶化,范县决心在两省边界处重修拦水坝,以防后患。此举无疑给金堤河上游的防汛带来困难。解决金堤河洪水出路问题势在必行。四、解决金堤河泄洪,进行区域调整 两省水事纠纷问题引起国家、河南及山东两省的关注,有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协调并提出“区域调整”方案报国务院,国务院于1964年2月29日“(特急)国水196486号文”决定,采取区域调整的办法解决两省之间的水事矛盾。首先将河南省东明县划给山东省为前提,再撤消山东省寿张县建制,并将寿张县金堤以南5个区并入范县,范县金堤以北5个区划给莘县。同时将寿张、范县两县以南11个行政区合并组建新范县,划给河南省,归安阳地区管辖。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1964年4月1日,由山东省副省长陈雷和河南省副省长王维群以及两省有关部门干部,会同聊城地委副书记王翰卿和安阳地委副书记焦祖函,并由黄委会副主任韩培诚参加共同召开会议,决定两省交换所涉及的区、乡干部,除寿张县县长施财、县委副书记穆玉鹏、副县长孙镜清调往范县外,其余的干部随区划分原地不动。 五、金堤河治理 199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台前县境内累计降雨量达640毫米,其中8月4日10个小时内降雨量达296.5毫米,金堤河已超过警戒水位,险情丛生,台前全县全力以赴紧急抢护,奋战一个多月,投入劳力9万余人,动用土方100多万立方米、编织袋80余万条、塑料布15吨、木桩8000根、草捆8000个、柳料1920万公斤、门板160扇、帆布7块,抢险30多处,堵复口门43个,堵复跨堤涵闸30多处,加固险段12处,长达8561米,夺取了金堤河防汛的胜利。经过这场特大暴雨的袭击,使濮阳市领导认识到,金堤河治理刻不容缓,向河南省及中央进行了反映,并引起中央及省有关领导的上高度重视,经金堤河管理局深入实地勘察研究,制订了治理方案。由山东、河南两省有关部门协商,取得双方同意,首先在范县彭楼修建“引水入鲁”工程(为山东引黄灌溉)为前提,山东省积极配合治理。1999年春金堤河治理开工,总投资2.03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827亿元,河南省投资1.21亿元。金堤河下游河道清淤长度72.1公里、土方1189万立方米,两岸堤防加培土方199万立方米,新建、改建桥梁4座、涵闸5座,检修了张庄电排站,新修尚庄电排站等工程。经过濮阳市水利部门的努力和沿河人民的大力支持,于2001年5月全部竣工,当年10月份通过了专家初验。 通过初步治理,一是加强了金堤河下游两岸堤防的防守力量;二是疏通了河道,使上游洪水顺畅下泄;三是解决了金堤以北山东省莘县和冠县的引黄灌溉问题。金堤河是随着金堤的修建与堤防加固取土而形成的。东汉明帝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理黄河初建左堤和右堤,当时黄河流经内黄、清丰、南乐、大名诸县一带。清朝时期黄河南移,光绪元年(1875年)将该堤改为北金堤。由于历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堤帮宽加高,而取土逐渐形成顺金堤积水,形成堤河。民国十八年(1929年)濮阳以上几个县连降大雨,沿金堤挖排水沟向堤河内排水,挖沟深不过膝,宽不过丈。后来由于上游滑县、濮阳县等一带的雨涝洪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顺堤河流,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因水事纠纷问题,国务院于1964年对金堤河下游区域进行了调整。 六、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金堤河的初步整治是采取“高水高排”的治理方案,到汛期金堤河入黄口受黄河水的顶托,致使金堤河水位高出地面35米,雨季时,台前县和范县排涝支沟不能自流入金堤河,加之一期治理时,两县有20多条排涝支沟未建排水闸站,一旦遇到暴雨,将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如2003年就是极其惨重的教训,910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华西秋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