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概要.doc_第1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概要.doc_第2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概要.doc_第3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概要.doc_第4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概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流动站概况北京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于1999年2月,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为主要建设和管理单位,宇航科学技术学院和化工与环境学院为共建单位,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工程”等五个二个学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与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有院士一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24名,副教授32名、讲师21名,助教12人,教师总数为89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总经费975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出版专著或高水平教材13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31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72篇。与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2004年承办了中日网络技术及控制应用国际研讨会、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年会,与法国University of the Savoie、英国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巴基斯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的三所大学共同承担欧共体的“Asian-Link”科研项目,与英国UMIST、UWE和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正开展科研、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 2)流动站所属各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专家简介流动站所属专业及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其控制策略和建模、分析、综合、仿真与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主要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采集、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如检测理论与方法、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仪表与自动检测系统等;“系统工程”以各领域中的复杂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主要研究带一般性的系统分析、设计、控制、管理与优化问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信息处理与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与分析、人工智能、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设计、生物信息学等;“导航、制导与控制”主要研究航空、航天、航海、陆行运动体的位置、方向、轨迹、姿态检测、控制及其仿真。3)博士后工作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信息张银凤,电话e-mail:办公地点:中心教学楼935室。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部分合作导师简介姓名汪顺亭性别男出生年月1935年1月联系电话68940821子邮件个人主页个人简介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包曼工学院获工程师称号。同年回国分配在原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七0七研究所(现为中国航舶重工集团七0七所)工作。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学术兼职:天津市科协副主席,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光纤陀螺和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教育经历2001年应聘来北理工,从事光纤陀螺对俄技术引进及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和博士生、硕士生的指导工作。当前工作光纤陀螺对俄技术引进及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个人成就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研制工作。作为第一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原理方案的设计。是第二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和试验全过程,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关键技术。主持了第二代派生产品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该设备装测量船完成了多项重要试验任务。舰船惯性导航系统91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特等奖,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编写了船舶导航仪器设计手册,94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姓名侯朝桢性别 男出生年月19389联系电子邮件个人主页个人简介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在北京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3年。曾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研究两年,取得“机器人三维自动跟踪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分布式控制,智能控制,容错控制教育经历主讲了“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指导了3名博士后、49名博士生(已有37名获博士学位)、67名硕士生(已有62名获硕士学位)。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和校“三育人”先进标兵。当前工作复杂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技术;数字化无人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技术;抗强电磁脉冲干扰个人成就所主持的“热轧生产线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优化”课题被评为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出版著作两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12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37篇)。姓名伍清河性别 男出生年月1955年11月联系电子邮件个人主页个人简介1990年在瑞士联邦苏黎世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兵工学报常务编委研究方向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教育经历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4门,指导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当前工作鲁棒控制个人成就研究了奇异情况下H无穷控制问题的可解性条件,并首次将H无穷控制理论用于大系统的分散鲁棒控制。开展鲁棒控制领域的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博士点基金项目一项。首次提出参数摄动下稳定性半径的解析计算公式。在国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大部分被SCI收录,并多次被引用。 姓名戴亚平性别女出生年月1963年12月联系电子邮件个人主页个人简介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校担任教师。1997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获得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8年获得中国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日本九州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一年。1999年10月回国,在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担任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同年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包括:主要经历;主要社会兼职;主要学术兼职(或者其他需要补充的材料)研究方向信息融合,智能控制教育经历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3门,指导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当前工作网络控制系统个人成就1参加兵器科学研究院的重点七、五攻关项目“目标跟踪建模”。此项目于1990年通过部级鉴定,1992年获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2参加兵器科学研究院的重点八、五攻关项目“机动目标建模与预报”。 1996年获得兵器部三等奖。 3 由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多目标跟踪中的信息检测识别与分类”。 4 (云南)省校合作课题“水电机组故障诊断监测系统”,项目负责人。 5国防科技预研基金项目“车载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动态误差处理技术”,主要参加人员。 6 军工项目“052舰信息融合系统研究”,主要参加人员。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姓名陈杰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7.8联系电子邮件个人主页个人简介主要经历:1986.07现在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作其中:1989.071990.06美国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1992.07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任讲师1993.031993.09日本Toky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做客座研究员1994.07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任副教授1996.051997.06在英国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做客座研究员1998.07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任教授2000.12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任博士生导师1997.062002.06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主任2002.07现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学术兼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Jounl of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Associate Editor、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火力与指挥控制副主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IEEE Trans.on Automatic Control审稿人、Automatic审稿人。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复杂系统多目标优化与决策、火力与指挥控制、非线性控制、生物信息学等教育经历自1991年至1996年,每学年第一学期,主讲本科生专业课(48学时)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1997年至今,每学年第一学期,主讲本科生专业课(48学时)智能控制概论自1997年9月至今,每学年第二学期,主讲硕士生学位课(48学时)智能控制自2001年9月至今,每学年第二学期,主讲博士生学位课(60学时)智能自动化智能复杂开放系统与系统结构当前工作某炮兵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软件系统,国家“高新工程”项目,2000年-2004年, 本人为系统副总设计师,项目负责人基于几何理论的约束系统非线性控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项目, 2001年-2005年, 本人为项目负责人小分子蛋白三级结构的预测及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2006年,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温室环境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十五”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2004年,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某火炮数字化系统技术研究,国防“十五”重点预研专题,2001年-2005年,本人为项目负责人装甲车辆火控系统优化设计与综合仿真技术研究,国防“十五”重点预研专题,2001年-2005年,本人为项目负责人个人成就学术成就:在复杂系统的多目标优化与决策方面,提出并构建了针对一类典型复杂系统的基于网络多人群决策支持系统,成功应用于多个陆用武器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中;在智能控制中的智能非线性切换控制律设计、滑模变结构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及其应用上取得创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在约束系统非线性控制方面,提出了在几何多面体基础上利用椭球优化方法、运用几何理论和动态规划方法构造鲁棒时优非线性控制器,使得被控状态量在时优下收敛于最小输出集合。获奖情况:2001年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级2002年新型坦克炮控系统技术研究,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野战战术C3I系统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自动化名牌专业规划与实施,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野战防空系统可靠性可维性技术研究,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战斗车辆火控系统体系结构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及非线性控制,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野战辅助决策技术,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关于非线性控制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理论研究,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有源消声和振动的自适应技术,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与管理系统,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学术论文:Tao Cai, Feng Pan, Jie Chen。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4), 2004:2245-2248(EI收录, 04388368207)Chen Jie, Pan Feng, Cai Tao, Tu Xuyan.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out Lipschitz condition constrain,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04, 1(1):86-90 (EI收录)田杰、陈杰。Elman网络在Smith预测控制中的应用。控制理论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8月,卷20,4期:584588(EI收录03477740954,优教基金)Liu, Wen-Guo, Chen, Jie, Dou, Li-Hua. Tank fire control systems accuracy assignment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judgment method.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 2003, 12(4): 347-351(EI收录, 04258227091)Chen Jie, Huang Li-na; Peng Zhi-hong. Adap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based protein loop modeling of neurotoxins.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3, 12(4): 337-341(EI收录, 7956191)Tian, Jie, Chen, Jie; Dou, Lihua; Zhang, Yuhe. The research of test and evaluation for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2, 3: 2104-2108 (In Chinese) (EI收录03047336871,ISTP收录)Dou, Li-Hua, Yang, Guo-Sheng; Chen, Jie; Hou, Chao-Zhen. Synergy decision for radar and IRST data fusion.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 2002, 11(3): 229-233(EI收录03057346840)Sun, Chang-Sheng, Liang, Yu; Chen, Jie; Dou, Li-Hua; Ma, Yan-Feng. Design of no-steady-error and anti-disturbance controller for vehicular servo systems,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 2002, 11(4): 337-341(EI收录)Li, Yao, Jie, Chen. The research on the displaying methods of visual digital terrain based on DEM data.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2: 134-138(EI收录, 03047336431)Yu, Guanghui, Dai, Yaping; Hou, Chaozhen; Chen, Jie. “Soft assignment algorithm” in maneuvering targets tracking.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2: 2687-2692 (In Chinese) (EI收录03047336684)Liu, Sheng, Cui, Lihui; Chen, Jie, Bai, Ming. Research of rotary inverted pendulum using fuzzy strategy based on dynamic query table.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2: 3161-3165(EI收录03047336764,ISTP收录)Xue-mei Ren, Jie Chen; Zhi-hao Gong; Li-hua Dou. Approximation property of the modified Elman network.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2, 11(1): 19-23(EI收录)Yang Guo-sheng, Dou Li-hua; Chen Jie; Hou Chao-zhen. Modeling of the multi-target locating and tracking in the field artillery system.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2, 11(1): 14-18(EI收录02397107972)Chen, Wenjie, Dou, Lihua; Chen, Jie. A target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feature level data fusio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2: 2094-2098 (In Chinese) (EI收录03047337605,ISTP收录)Guosheng, Yang, Jie, Chen; Lihua, Dou; Chaozhen, Hou. Research on range observability of 2-dimensional motion target based-on bearing measurements of IR sensor.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2: 280-286(EI收录02427147543,ISTP收录)Zhang Juan, Chen Jie. Non-convex states constrained system control algorithm via geometric techniques, Proc. Of the 4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2, vol. 1-4, 3210-3214 (ISTP收录, EI收录03047336773)(In Chinese)Dai, Yaping, Chen, Jie; Liu, Xiaodong. Two kinds of sensor data fusion in target tracking. Proceedings of the SICE Annual Conference, 2001: 230-233(EI收录02106878668)Zhang Juan, Chen Jie; Zhang Yu-he. Sub-time-optimal control of constrained nonlinear systems.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 10, n 4, Dec. 2001, 10(4): 395-401(EI收录)Sun, C. Chen, J., Dou, L.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for sliding mode of tank stabilizator based on optimization, Binggong Xuebao/Acta Armamentarii, 2001, 22(1): 15-18 (In Chinese) (EI收录)Zhang Juan, Chen Jie, Hou Chaozhe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constrained nonlinear control design via ellipsoidal technique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0: 3259-3263 (EI收录,ISTP收录)(In Chinese) 姓名付梦印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11月联系电话68913757电子邮件个人主页个人简介2000年在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科普部主任,火力与指挥控制学报编委,兵器工业光电技术专业组成员,北京市科协理事。研究方向组合导航;惯性技术教育经历为本科生讲授车辆定位导航技术、GPS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效果显著;为硕士生讲授滤波理论及其在导航系统中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采用定期学术讲座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使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联调和联试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博士生讲授智能车辆技术课程,在教学上非常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出了将“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和“交通信息与控制”学科相互融合,进行学科交叉,并进行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手段上,采用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以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负责培养硕士生40余名,已毕业18名,有4人的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培养博士生14人,已有3人毕业,有2人获得“徐特立奖学金”,培养博士后人员1名。当前工作组合导航技术;自主车辆控制技术个人成就从事组合导航及智能导航技术研究,承担了“某自行炮武器系统定位定向导航系统”的研制,以及“高新工程定位导航指挥系统”、“自走炮武器系统定位导航系统”、“90A122MM多管火箭炮射击指挥系统”等多项军贸、国内列装和国家基础研究任务,研制的产品已出口到10多个国家,为国家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政治影响力,为合作企业取得了几亿元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人负责的一些项目取得了多项荣誉,完成科研任务10项,获奖7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和4项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合作先进个人”;获得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一等功嘉奖,2003年获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称号,2004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及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2005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已被SCI收录2篇,EI收录10篇,ISTP收录6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本。姓名彭光正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5月联系电话68912921电子邮件个人主页个人简介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于哈工大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浙江大学能源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1993年4月出站后到我校自动控制系工作至今。1994年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SMC筑波技术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02年作为客座教授赴德国Kar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