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古典书法速成秘诀_所谓现代书法,本人是看不上眼的,所以速成不成的根本不予考虑。至于古典书法,很多人尽其一生精力而无所成就,令人叹息。之所以劳而无功,关键在于不知运笔秘诀。自古而来,运笔之法便私下秘传,结果最后近乎失传。在下不才,但鸿运当头,偶然间悟得笔法秘要。从此习书无往不利,古典书法之难题库迎刃而解。奈何世人多得少知足,不肯低身求教,遂少人可传。更兼学人根性愚钝,一时遽难了悟,遂罕有人信。今上天涯开贴,愿授笔法速成之秘笈与有缘之人。所谓速成,乃就终生无成而言,并非朝发夕至之意。依在下之法,十年可期大成,六年即便可观,三年便小有成就。然其中道理并不繁杂,数语即可。不过众人问题不一,需要因人设教。所以希望探究古典笔法者,可贴上自己近期作品,在下可因病与药,指点迷津。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1#作者:2005天下大乱 回复日期:2008-12-7 20:17:00真的么?小朋友才写了4个月,请指教2#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8 10:08:00哈哈,没想到竟然有人信以为真!按理说四个月写成这样应该算不错了,但实际上如果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写四十年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今人学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点画的形态,却不知道点画为什么是这样的形态。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好用笔造作碑帖字迹的外貌,藏头护尾,小心翼翼,写得苦不堪言。书法本笔墨流淌之事,奈何现在皆成刻意造作之苦差,所谓初学和高手之间的差别,不过是开始造作与熟于造作之差别而已。具体到这个小朋友嘛,建议先把书法班退掉,如今老师皆是谋财害命之辈(害人慧命!)。然后从墨迹入手,先不要学碑刻。其次字不要写这么大,跟原帖差不多就成,当然笔也要换个小点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快书写速度!或有人问:写快了就不像啦怎么办?答曰:不像没关系。3#作者:cmyuwei 回复日期:2008-12-8 10:17:00等着看.4#作者:分成两半 回复日期:2008-12-8 11:03:00等着看.顶一下5#作者:江南何处不飞花 回复日期:2008-12-8 11:19:00你跟我以前的认识差不多,但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但你这样说毕竟有你的苦心,也有意义,至少可以发一部分人的顽愚吧,支持。6#作者:烂桥板 回复日期:2008-12-8 12:14:00请指教7#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8 13:25:00烂板桥兄的作品我看过了,跟前面那幅作品正好两个极端:上面的过于拘谨,而你的作品过于随意了。但是先肯定一个优点:写字有节奏感!大概喜欢音乐吧?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先解决最基础的:不要在宣纸上写字!换成手工毛边纸好了。如果银子宽裕,用绢也成。宣纸是明后期才被普遍接受的书写纸张,而大部分书法经典作品都是元以前产生的。至于明清之际傅山王铎之类,写字都是用绢或者绫,即便明四家用的也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宣纸。纸的事情我们暂不多谈,你知道现在的宣纸不适合写字就成了。除了换纸之外,你也应该先从三五公分见方的小字写起,现代人的作品能不看就不看,找个古典作品每字临上几十遍。以你的天分,自然能发现古典作品内涵的节奏。祝你成功!8#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8 13:27:00顺便再提醒烂板桥兄一件事:把你那长锋羊毫先放下,找支贵一点的狼毫来写字。9#作者:暗爽到受伤 回复日期:2008-12-8 13:37:00不相信能速成,但认同你的部分观点10#作者:五莲居士 回复日期:2008-12-8 13:43:00楼主说的有道理。我也在思考。不明白所以然的问题,终生在一个前人的或者是长辈规定的框框里打转。很多作品看不到真性情,只看到技巧或者一些让人恶心的东西。11#作者:数码翰墨 回复日期:2008-12-8 23:33:00书法是心灵的跳跃。不论是临写还是书写,笔在跳,心灵也在跳,就是一种境界。至于书法水平,自然也会与日惧增。要从古人帖中寻找这种东西。楼主应该也是这样认为的吧!12#作者:花亭湖里的鱼 回复日期:2008-12-9 15:15:00楼主难道就是功夫中的那个乞丐?13#作者:beijidef 回复日期:2008-12-9 15:26:00拜访朋友了,以后还要请朋友多多指教14#作者:2005天下大乱 回复日期:2008-12-9 19:34:00小朋友先在这里谢谢LZ的指点。小朋友没有报书法班,也没有师傅,自己在家瞎练。也不算太小了,刚刚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每天努力保证一小时的写字时间。自己希望能坚持下去15#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9 21:21:00原来天下大乱不是小朋友,呵呵。没有参加书法班更好。每天练字一个小时是个不小的量了,靠意志力坚持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能找到书写的乐趣。这个乐趣既在最后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在于书写的过程。那么,应该重视你自己身体的感觉,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效果。17#作者:烂桥板 回复日期:2008-12-10 9:26:00谢谢楼主。先从三五公分见方的小字写起-即是基本功太差,一语中的。随意是来自天性,字如其人是有些符合我的。不要在宣纸上写字!-难怪我在水泥地上的字自认为比任何历代大家都好,一上宣纸就不行了。把你那长锋羊毫先放下,找支贵一点的狼毫来写字。-高,实在是高,火眼金睛。18#作者:llmmmm 回复日期:2008-12-11 12:38:00从上述观点,可能真的意会了古人。佩服也请贴些您的作品,让人有个思齐的高度。19#作者:静漠云天 回复日期:2008-12-11 12:59:00初学田英章,轻指导20#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1 14:58:00一、当代人的东西最好别学,虽然学起来见效很快,但最终结果也不外是美术字。二、欧阳询的东西先别学,尤其不要学九成宫,那是个高段位课题,以后再说。三、碑刻先不要学,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先从墨本入手吧。隋唐墨本挺多的,好比智永千字文、大字阴符经、文赋等等,都是入手的好门径。虽然上手慢一点,但是方向正确对于长远发展很重要。当然,如果只是玩玩就无所谓了。21#作者:逍遥子888 回复日期:2008-12-11 15:51:00楼上的也不无道理,不过南帖北碑,各有优劣,你说九成宫是高段位课题,但是你自己列出来的阴符经又何尝不是!22#作者:寒江雪钓SM 回复日期:2008-12-13 22:51:00楼主分析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给我也把把脉 哈哈这是我最近的临作 不吝赐教蜀素23#作者:一日沙门 回复日期:2008-12-13 23:33:00寒江兄大概是专业选手吧,这形抓得够精确的!能不耻下问,难能可贵。既然让我说,那就信口开河了:1、你过于求像了,总想写得跟蜀素一般才肯罢休。这种反应很自然,很常见,很多老师就这这么要求的,要跟原帖一模一样才成。但是这样做的后遗症是什么,恐怕很多老师不知道。过于求像的后遗症是,抓了芝麻留了西瓜。什么是芝麻,字形结构是也;什么是西瓜,内在笔路是也。2、你写得太慢了,这是试图写象之后的后遗症,因为一快之后就不像了嘛。写得慢,就不可能真正还原古人的笔路。因为古人运笔的时候,不仅有方向,而且有速度变化。你最左边一行就比最右边的标题好不少,因为写得快了。3、蜀素嘛,当然是写在绢上面的。你可以找点包月饼或者茶叶的那种黄色化纤布来写写试试,就知道古人写字是啥速度了。在有速度的基础之上,再寻找蜀素每个字的内在节奏变化。好比第一个“和”,米芾在哪里蓄力、哪里发力、哪里变向、是入弯加速还是出弯加速,然后再看看兰亭的和内在节奏,慢慢你会知道什么叫“用笔千古不易”。24#作者:闲云独处 回复日期:2008-12-13 23:34:00学习中!25#作者:Mscv 回复日期:2008-12-13 23:38:00有启发!原来宣纸不适合写毛笔字,本来以为毛笔字不写在宣纸上就拿不出手!26#作者:管中看春秋 回复日期:2008-12-14 12:11:00MARK.27#作者:wisdomfire 回复日期:2008-12-14 13:05:00期待更新,每日学习.28#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4 20:10:00补充一下对寒江雪钓朋友的评议:所谓写得太慢,不是说你的运笔速度慢,你的运笔很利索,而是说你的每个笔画之间缺少自然映带。从作品上看,你的书写习惯是写完一个笔画,再重新起笔写下一个笔画。这种写法象拳击,打完一拳,收回来再打一拳。米芾的写法是,由合理的动作将不同点画连贯起来。往深了说,米芾在每个位置都能发力,但是他未必处处发力,而是有轻重缓急之分。即便是不发力的地方,他也含着一把劲。29#作者:少年包工头yzw 回复日期:2008-12-14 20:51:00真神人也!受教了30#作者:寒江雪钓SM 回复日期:2008-12-14 22:37:00受益匪浅 先生高人,有机会再来讨教谢谢31#作者:hendrymii 回复日期:2008-12-14 22:57:00顶下32#作者:扒着井沿看一眼 回复日期:2008-12-14 23:12:00烦请楼主指点33#作者:扒着井沿看一眼 回复日期:2008-12-14 23:34:00先生说:关键在于不知运笔秘诀。记得书谱中有这样的话,手迷挥运之里至今不得要领,敬请明示,感谢!这是用3.5圆的假狼毫,4分一张的机制毛边写的34#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5 8:50:00井沿兄的字已经相当不错,颇有古风。只是对于王门一脉,虽曾经用功,但仍稍有隔阂。用笔很流利,这是优点要坚持,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流利会变成油滑。对于你来说,反而要求能停住。你观察一下圣教序,看看里面的字在什么地方打住!也就是说,放得开之后,还要拢得住。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拢不住,就没有蓄力的过程,没有蓄力,发力也不会充分。发力不充分而追求书写速度,就变成油头滑脑。也就是说,你要把古帖里面的字重新拆解,看看每个字里面到底有几跳,是大跳还是小跳,每个跳的起点在哪里,跳往哪个方向,用什么样的用笔方式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跳。主要靠自己领会,因为即便看别人做动作,动作太快,也不容易看不出门道。35#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5 8:52:00最后一句写错了,应该是“也不容易看出门道”。36#作者:扒着井沿看一眼 回复日期:2008-12-15 11:25:00谢谢,思考后再请指教37#作者:xxqj学习请教 回复日期:2008-12-15 11:41:00我是习字爱好者,一直想当然任笔为体,今才知要临贴,初次临习,敬请先生指教,先谢谢了。38#作者:xxqj学习请教 回复日期:2008-12-15 11:52:00缩小的 图片39#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5 13:31:00楼上的笔墨感觉还是不错的,只是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前面已经说过,不得已再重复一遍:1、不要用羊毫,尤其不要用长锋羊毫,至少写元以前的东西不要用羊毫。工具很重要,所谓善书不择笔,是说在当时毛笔类似的时候不挑笔。我们现在的毛笔,跟唐宋都差别非常大,羊毫尤其不同。羊毫之外,紫毫不耐磨,就用狼毫吧。但市面上普通狼毫都是化纤做的,所以选稍贵一些的狼毫。2、不要写得比原帖大很多,稍微大一点是可以的。其次要纸上要折格子,你仔细观察一下,书谱原文就有折线。再一个别用宣纸练字,要用表面稍微光洁的一点的纸,好比手工毛边就不错,又便宜。正式创作的纸,或者用绢,或者用老宣纸,或者色宣、泥金,或者自己加工也成,就是麻烦一些。3、你的独特问题在于:形抓的太不准了。虽然我们不求形似,但外形还是要神似才对。估计你临帖的时候是一路抄下来的,其实应该一个字一个字的突破。每个字都写上十几遍或者几十遍才对,这样学习反而更快。先找书谱一页,或者一句话把它写像。40#作者:xxqj学习请教 回复日期:2008-12-15 13:59:00谢谢先生指教。准确说确实不是临贴而是抄字。现准备静下心来从头开始,从楷书开始,好好打打基础。再次谢谢先生。41#作者:繁一 回复日期:2008-12-15 14:47:00学习.请教,古人用什么样的纸笔呢?42#作者:匆忙出世 回复日期:2008-12-15 16:49:00学习。43#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5 20:38:00繁一提到的古人使用纸笔问题,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书者认为这是个低级问题,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个高级问题,所以值得单独谈一下。先说纸,我们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丝织品,也就是常说的竹简、木牍和帛书。经典的“典”就是双手捧着一排竹简的样子,而“经”就是编排竹简的绳子。但竹简太笨重了,而且绳子断了容易次序错乱,帛书太贵重了,一般人用不起。汉代开始,聪明的中国人开始用废弃的麻造纸。值得学书者注意的是,几乎在发明造纸术的同时,中国人发明了涂布技术。所谓涂布,就是在纸面上均匀覆盖一层涂料。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因为竹简和丝织品都是很光滑的,而早期麻纤维纸张是凹凸不平的,涂布可以使得介面光滑。第二,竹简和丝织品都是不洇墨的,而麻纤维纸不够致密,墨水会渗透到疏松纤维之间的小空隙去,这样就会形成洇墨。为了防止洇墨,也要在纸面上进行涂布。因为要进行这么多加工,所以古代的纸是很贵的,曾经有“洛阳纸贵”之说,绝非虚言。那么穷人怎么办?怀素家里很穷,否则家里也不会把他送到寺院里面去。他练字用漆盘和蕉叶,这两样东西都是非常光滑。传说中的纸中极品“澄心堂”,也是又光又滑的,跟我们现在的宣纸恰恰相反。怎样才能让纸又光又滑?除了加涂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序是砑光,包括捶打。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纸工艺都失传了,默哀三分钟。现在的宣纸,跟古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材料也不同。古纸用麻、楮树皮较多,而宣纸是用檀树皮加稻草,成本有优势,所以一统天下。古纸有涂布,宣纸一般没有涂布,即便有也是简单的胶矾。古纸渗墨,是垂直往下走的,而现在的宣纸是往平面扩散的。可以通过自己加工把普通宣纸改造成类似古纸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复古代技艺恐怕有很大难度。加工纸技术一般是秘传的,在此不便多说。其次说笔,笔的问题比纸要好一些,但也比较麻烦。制笔的困难在于材料和技术。毛笔从开始就用兽毛,史前时代就有了,所谓蒙恬造笔是误传,大概他改进了制笔工艺吧?兽毛的选材大有讲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兔毛(紫毫)、青羊毫(羊毫)、黄鼠狼(狼毫)才成,至于什么鹿毫、马毫、牛耳毫之类都是偶尔为之不是主流。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动物的毛呢?因为它们结构特殊,尖端是箭锋一样的流线型锥状。像人头发就不能做毛笔,因为是直上直下的柱状。它们的毛不仅形状特殊,而且细腻、有弹性,换个说法就是刚柔兼备。一支毛笔好不好,关键看它能不能刚柔合一,既要委婉细腻,又要起伏自如。现在的毛笔,要么硬得象鬃刷,满纸毛刺,要么软得象墩布,倒下自己起不来。无他,只是化学纤维在作怪。顺便说一下,古代的羊毫,和我们今天用的羊毫不是羊毫。他们使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的,而且弹性也好。现在的羊毫取自山羊毛,软软的长长的。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为啥呢?因为天气变暖了,而且现在去哪里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黄鼠狼啊?都是家养的了,脑满肠肥,毛粗肉厚。总之,做笔的毛料很难跟古代比啦。再说制笔工艺,古今也有不同。古代制笔分为有心无心两种,现代都有继承,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现在制笔的形制与古人不同。古代的笔,重点放在笔的腰力上,所以笔毫在笔管里面栽得很深,出来的笔锋又粗又短。现在的笔重点放在锋端,栽得浅,出来的笔锋又细又长。其实制笔技术倒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成本。毛笔根部中间为增加弹性,往往填充硬毫,但有人开始添加纤维牟利。恶性循环之下,大家都开始掺假,这才真的要命。再说兽毛也贵了,一只像样的纯狼毫,大概得两百以上;紫毫更惨,成本呢也得小两百,但是也就写个三五千字。从商业角度看,还是尼龙纤维好啊,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个缺点:写不出好字。之所以大规模应用尼龙纤维和宣纸,跟生活方式变迁也有关系。古人写字是捧在手中看的,一般也就是三公分左右,甚至更小。明清以后家庭建筑变高,悬挂在墙上的大字开始盛行。而传统的造纸和制笔工艺难以适应大字书写,主要成本居高不下。这时宣纸应运兴盛,也是时代需要。制笔业也开始生产大号毛笔,马鬃鹿毛等长毫都大量出现,当然最多的还是长锋羊毫。尤其清代盛行篆书和隶书的风气也助长了羊毫的流行,现代人开始拿羊毫写行草,若要回到古典时代的风格恐怕是南辕北辙。44#作者:寒江雪钓SM 回复日期:2008-12-15 21:26:00沙发我占了 拜读拜读 呵呵45#作者:寒江雪钓SM 回复日期:2008-12-15 21:34:00顺便请教个问题,我写泥金纸,写就墨色呈青灰,我试过中华、一得阁、曹素功等都是这样。也自己动手磨墨过,奈何好墨,佳砚难寻且贵,一般的磨出来还不及瓶装墨汁。请问啥墨汁写泥金纸能依然乌黑有神?谢谢46#作者:wftiger 回复日期:2008-12-15 22:44:00看了帖子,获益匪浅,感谢先生!47#作者:半山阁 回复日期:2008-12-16 9:27:00具体到这个小朋友嘛,建议先把书法班退掉,如今老师皆是谋财害命之辈(害人慧命!)。然后从墨迹入手,先不要学碑刻。其次字不要写这么大,跟原帖差不多就成,当然笔也要换个小点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快书写速度!或有人问:写快了就不像啦怎么办?答曰:不像没关系。顶这个,我也认为写书法小孩初学就应该随手写,这样才有感觉!熟悉了笔墨以后再说。48#作者:深蓝水色 回复日期:2008-12-16 11:08:00最重要的是:要加快书写速度!我到现在写的还象老牛拖车!49#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6 13:04:00寒江提到的泥金纸墨色发灰的问题,也是个常见问题。有两种可能:1、墨不成;2、纸不成。如果是墨的原因,那么有如下办法:1、墨汁加点水再磨一下;2、加点酒;3、加点明胶;4、加丙烯;5、用松烟墨;6、用鬼子的墨汁(不推荐,死贵)。我估计你的问题出在纸上,有些泥金天生不成,多换几家纸看看效果。50#作者:分成两半 回复日期:2008-12-16 13:23:00楼主讲得真好一定要继续啊51#作者:繁一 回复日期:2008-12-16 17:49:00曾经用明矾刷过纸.把生宣化为熟宣.麻烦不过了.听楼主讲课.52#作者:陈沛 回复日期:2008-12-17 15:38:00我每天都写一两张,但近来进步不大。望老师能指点一二。153#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7 18:46:00陈沛兄的这幅作品整体看来还成,结构也算工整,运笔也还流畅。但从细节看,却乏善可陈。无他,不通笔法使然。何为笔法?运笔之方法,其要点不在纸上的笔墨形态,而在书写者的动作。谈动作之前,先要谈到姿势。虽然历代有各种执笔方法,但有个原则不能动摇:指实掌虚腕平。1、指实:手指同毛笔要相对固定,不要用手指肚把笔,而是要指端的骨头尖部。刚开始可用力掐住笔杆,熟练后可稍微放松。总之不能形成用手指头挑剔笔杆的习惯!2、掌虚:正确握笔的姿势,掌心应该有个大约乒乓球大小的空间才合理,手指头不可以握到掌心!3、腕平:腕平是指手背和腕部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稍有夹角是允许的,手掌竖起来是不允许的!学书法矫正执笔,相当于学拳矫正身形,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至于动起来之后的要点,以后再谈。顺便提醒一下,不要使用羊毫加宣纸这种“绝配”。54#作者:烂桥板 回复日期:2008-12-17 20:08:00怀素练书法买不起纸,栽上万棵芭蕉,以叶作纸。不知他老人家是在哪里找的一万棵芭蕉苗,又栽了多少平方米的地,也是有地一族吧。种成香蕉岂不更妙,万棵香蕉挂满时,想他也吃不完,又可卖钱买纸,也可普渡众生。可能当时他还没吃过香蕉吧,待考。 写狂草每天得用不少叶子,合理开发还是能做到生生不息的。没墨汁卖的年代,每天要花时间磨墨,边磨边构思如何下笔,想好再写自然法度森严。叶的光滑可助草书之行云流水,还可擦了重复利用。 看了怀素草书的千字文四十二章经,认识的字没几个,但很喜爱其书写的气势。 二十一世纪的最伟大书法家在水泥地上写与怀素在芭蕉叶上写有相通之处,都极易练出行云流水的气势。呜呼,知吾者已涅千年。 55#作者:陈沛 回复日期:2008-12-17 20:40:00老师神人也,竟知我手指问题。实不相瞒,我执笔之食指不能弯曲,半废矣。然我不弃书法,有时间必写之,必读之。我不望有成,只望可慰心灵。56#作者:风清And云淡 回复日期:2008-12-17 21:23:00有个不情之请,老师可否SHOW SHOW自己的随笔,让大家欣赏一下呢!57#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7 22:55:00我并不知道陈兄手指有恙,抱歉。但不要难过,有个经典的执笔法或许适合你,不妨一试。拿两支毛笔,像拿筷子一样夹在手指中,然后把下面那支抽走,剩下的那支就是正确执笔姿势了。这种执笔姿势在外行身上很常见,但其实是最古典的执笔法。既然有这么个机缘,我就提前透露出来。它看起来像拿钢笔,其实有所不同。拇指第一关节压住笔杆,不再是用指尖,这样你的食指也不必太弯曲。仍然可以达到掌虚腕平的效果,手指更不会乱动,所以更稳定。如能达到涵养心性之目的,书法已臻上乘,回视所谓名家泰斗之流,哑然一笑而已。58#作者:twtsws 回复日期:2008-12-17 23:22:00呵呵,原以为天涯多半是眼高手低之徒,未曾想却也有如此明白之人,自从林散之用长锋羊毫写草书,写明白了,导致今人趋之若骛!似乎不不用长锋羊毫就不是书法家!今天被你一语道出弊端!想想毛泽东他老人家,每天日理万机,只用狼毫或者兼毫,所用纸张只是十六开稿纸,字也并不大,却能写出气象万千的神奇书法,给人感觉大气磅礴!在对照你的观点,真乃是画龙点睛啊!真乃知音也!天外天山外山拜读!59#作者:红旗老三 回复日期:2008-12-18 8:30:00害人60#作者:小环草 回复日期:2008-12-18 19:27:00sosola 先生学识渊博,海纳百川,愿继续听你讲课。61#作者:近墨者智 回复日期:2008-12-18 21:34:00真是听君一席话,胜写十年字!佩服!请楼主诊断一下在下的拙书,毛病在哪?谢谢了。62#作者:新一盏寒灯 回复日期:2008-12-19 10:33:00习欧约一年的成果,请老师不吝指教63#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9 11:11:00近墨者智的用笔还是比较讲究的,看来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强,笔路介乎黄道周和董其昌之间。很多细节你都写对了,不知道是猜的还是有意为之。我估计你是蒙对了,因为你在临摹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有很多常见字的写法过于随意。其实所谓“速成”,其实只是个玩笑。每天两个小时的训练量是少不了的,而这两个小时应该主要是临摹。临摹的作用不是要字型写得像原帖,而是要把原帖中的动作抽取出来并固定下来。我们只能看到古人的墨迹,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古人运笔的动作。也就是说,临帖的过程实际上是个解密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费脑筋。然而这样做收获也大,一旦你抓住了古人的书写动作并固定下来,那么怎么写都对。我的解说,只是一家之言。我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64#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19 11:19:00新一盏寒灯的欧体已经初具规模,但我还是奉劝稍放一下九成宫。九成宫是个太难的课题,不适合入门之用。如果喜欢欧体,那么多临点张翰和千字文,可以当行书写,也可以当楷书写。其实我们现在很幸运,可以见到那么多墨本。唐代的墨迹很多,先从墨迹入手吧,这样会少走些弯路。65#作者:新一盏寒灯 回复日期:2008-12-19 11:21:00老师,那我的呢?渴求给予点评,谢谢66#作者:新一盏寒灯 回复日期:2008-12-19 11:22:00嗯,谢谢老师对了,老师有没有建QQ群啊?67#作者:新一盏寒灯 回复日期:2008-12-19 11:42:00老师,再请教一个问题,如果用硬币临摹圣教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是我临摹的练习68#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20 14:54:00回新一盏寒灯:QQ的没有硬笔的不会69#作者:西窗一雨 回复日期:2008-12-20 21:23:00可否帮我点评一下,谢谢!70#作者:老欣子 回复日期:2008-12-20 21:49:00说的在理,工具其实也决定形式,但每个时代会有每个时代的不同,形式也应该随着工具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味的把写不好的原因推到工具材料上去,起码我觉得宣纸羊毫写北碑就很合适,真用好的狼毫,反倒出不了苍的效果.71#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21 10:06:00先回应一下老欣子,因为当前很多人持类似观点。单就羊毫写魏碑来说吧,清代和近代的确是用羊毫写的多,以苍劲古拙为尚。但当时写魏碑的人,用的什么笔?当初写魏碑的人,写出来是什么效果?我有幸游历诸北朝摩崖碑刻,才知拓片不足以传神。拓片上斑驳苍茫之效果,大多是年代久远风化侵蚀所致。细看石刻上当年书写痕迹,无一例外皆是平滑优雅,定当是硬毫所为。清代近代写魏碑多鼓努为力,其实并非魏碑原貌。而近代和清代的书法,我认为并非古典书法范畴,因此不与立论。工具之重要性,并非绝对,但却是基础。此关不过,后继乏力。好比西窗一雨的柳体创作,便纸笔不合。笔是尼龙纤维,纸是胶矾熟宣。以此两者书写,而试图上追唐人风韵,无异乘驽马而欲致千里,皆不可得也。或问曰:生宣也不成,熟宣也不成,总不能不用宣纸吧?宣纸并非不可用,但要看何等宣纸,最好用二十年前生产之宣纸。奈何其价甚高、其货甚少、其用甚苛,不若还是用手工毛边算了。前面提到欧体是个难题,其实柳体何尝不是个陷阱?想我当年初学书法,见柳体而欣然生喜,不料数年无功而费。抑学书之不勤?抑天份之浅?其实原因在于柳体容易引发错误的运笔方式。我们见到的柳体楷书,都是碑刻。柳公权的墨迹只有蒙诏(兰亭诗是假滴),但蒙诏又不适合初学。单纯从碑刻柳字下手,最容易形成刻意绕笔围形的弊病,越写越复杂,越写越不自然,越写手越僵。便面上看来字越写越好,但实际上离古人的书写方式越来越远。因此当前一看到初学者写柳体,我立刻感到毛骨悚然。我小时候写字时崇拜的偶像叫李纯博,写得一手好柳体,获大奖如探囊取物。数十年间隔,近年见到李纯博的书法集,其低劣令我大为诧异。此无他,发展路线错误,虽暂有小成,终妨大业。至于西窗一雨,尚未到谈及笔法之时,先改正几个基础:1、选唐代墨迹作为临帖目标;2、用手工毛边纸练习并创作;3、写楷书必须要纸上打格子;4、注重书写动作而不是字型;如果喜欢柳体,也没关系,其实真正的笔法是相通的,字型好说。你从别的地方了解了笔法,再回过头来写柳,感觉会完全不一样。72#作者:暗爽到受伤 回复日期:2008-12-21 11:10:00这个帖应该给红脸了73#作者:西窗一雨 回复日期:2008-12-21 11:43:00感谢指导。说一下我的情况吧。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对书法有了一些兴趣,临写了两个暑假的柳字,一本中学生字帖(柳体)只学了前面的十几页。因为书法有了一些兴趣,后来见到各种碑帖会买一些,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也会看一看,就是一直没有正经的临过,偶尔会随手写写。现在大学毕业已两年半,前几个月又开始学习书法,因为我平时写字,由于练过柳字的原因,慢慢的写还马马虎虎,写快了就很难看,于是想学一下行书。对照一本单字拆分并放大的兰亭序临了三个月。可惜写完了确感觉没有什么收获。然后,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把玄密塔通临了一遍,算是复习了。现在在临汉隶曹全碑,打算现广泛的学一下,再把主要精力放在楷书,行书上。 sosola老师您说要选用唐代墨迹作为临帖目标,但是唐代墨迹本来就不多,按照沈尹默的说法,“唐代书家楷书墨迹,褚遂良有大字阴符经和兒宽赞,颜真卿有自书告身,徐浩有朱巨川告身,柳公权有题大令送梨帖几行小楷,此外只有一些写经卷子而已”。市面上买得到的可能就只有阴符经和自书告身,不知道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墨迹可以介绍?按照沈尹默的说法,学书要反复熟观一个书家墨迹的用笔,但平时临摹,还得采用石刻。他就推荐了几种组合: 1.伊阙佛龛碑(或者孟法师碑)加上阴符经; 2.麻姑仙坛记(或者东方画赞)加上自书告身; 3.李晟碑加上跋送梨帖。 我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的,前面6种碑帖都去买来了。后面两种都没有见到过。以后我不打算再临玄密塔,虽然坊间柳体字帖很常见,但是历来书家对其评价不高,近日读书法精论,丁文隽说“诚旋书,运笔结构,过于矫柔矜持,为求点画之参差也,笔笔必变,为求结构之参差也,字字必变,然出于有意,自然之趣尽失,且点画结构虽力求变化,而运笔反千字一律,变化毫无。唐书至此,流弊已深,以之作大字则嫌支离,作小字则嫌生硬”,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柳体字写起来很累,而且也写不快。打算以后学习颜书麻姑仙坛记和自书告身。 自从对书法产生兴趣并开始临帖到现在已经有八九年了,一直没有老师指点,也没有好友相互切磋,自己学书也不能坚持不懈,蹉跎岁月至今。还望老师给予指点。74#作者:hzf1217 回复日期:2008-12-21 12:10:00我喜欢写字,只手头方便时写写.很少临贴,也不在意笔和纸.这样是否会有进步或有什么害处.谢谢!75#作者:匆忙出世 回复日期:2008-12-21 12:17:00楼主热情。这样的交流帖很好。支持。76#作者:匆忙出世 回复日期:2008-12-21 12:24:00但愿能有更多的网友参与进来,并行深入讨论。77#作者:醒来不是梦 回复日期:2008-12-21 15:51:00不错,学到不少东西78#作者:墨惟 回复日期:2008-12-21 16:12:00让人大悟呀79#作者:五莲居士 回复日期:2008-12-21 16:41:00记得以前学习书法的时候总用硬毫,虽然专门搞了两年长锋羊毫,但是总感觉别扭。再后来还是放弃了长锋羊毫。-佩服楼主,这么清晰的观点。一个搞画画的朋友,非常喜欢用长锋羊毫,我说你的字总控制不住,怎么还老用羊毫?他说就要这样,要出些出人意料的东西。还一位搞书法的朋友,他经常用长锋羊毫写草书,但是真正满意的还是硬毫笔。我问他那干吗用羊毫呢?他的回答是,在外面尤其是笔会不用羊毫人家笑话。后来体会佛法和道家的东西,有所领悟,很多东西都是迎合别人的。思考下很多说法都很可笑,很多东西都是违心的。去掉它,能看到很多以前不能领悟的道理。80#作者:老欣子 回复日期:2008-12-21 18:05:00其实所谓的魏碑原貌,并不见得好,北碑一般都是民间匠人所为,随手率意而凿写,再加上风雨腐蚀,形成独特的效果,如果真是原貌,水平反到差的紧.所以清以来的写碑,其实应该是一种新书体,是打着复古的旗号革新.至于毛笔的运用,这要看你写什么样的字,比如苏东坡写字用鸡毫笔,笔头软的一塌糊涂,但不影响他写出好字,当然他用的纸张肯定不是宣纸.另外老兄所谓的古法,主要指爽利劲建的书风,以二王为代表,唐以前大多这个系统.81#作者:老欣子 回复日期:2008-12-21 18:19:00唐人尚法,法度森严,所以对工具要求很高.宋人尚意,拿绘画的眼光来欣赏书法,所以重点放在墨色变化,章法布局上,对工具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明人尚态,明人开始写很大篇幅的作品,挂在墙上欣赏,不在拿在手里了看了,这就要注意篇幅的整体效果,从布局和干湿浓淡上下功夫,细节就退居次要了,欣赏的角度一变,写法也变,所以对工具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了.至于清朝,如我上面说的,主要是变革,工具材料更是随之变革.对我们来讲,明清都能称的上古法了,所以兄台所称古法,当更细分,呵呵!82#作者:老欣子 回复日期:2008-12-21 18:39:00笔和纸老兄都说了,惟独没说到墨,现在一般用瓶装墨汁,胶很重,不易走笔,写字的时候除非调的很淡运笔才爽利,但加水过多一是容易洇,不好把握,容易字写的涣散,二是墨色太浅了不精神.画画更不堪,画黑的部分墨色层次少,容易胶结一团,死墨不通透,画淡的部分容易浊,不清淡.83#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22 9:19:00先说一下对柳体的评价。丁文隽说“诚旋书,运笔结构,过于矫柔矜持唐书至此,流弊已深,以之作大字则嫌支离,作小字则嫌生硬” 丁的说法也有道理,因为后人就是这样学习柳体的,所以柳体不宜初学。但实际上,柳体运笔非常自然,这个得水平稍微高点才能知道。其次谈一下唐代墨迹问题,我们可以把隋唐五代当作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墨迹包括:楷书:无数的敦煌写经、灵飞经、智永千字文、阴符经、汲黯传、自书告身、善见律等等,小楷可以稍微放大临行书:朱巨川告身、张好好诗、韭花帖、欧阳询诸帖(以张翰为主、千字文为辅)、鹡鸰颂、祭侄稿、土母帖草书更多了,不列。其实还有个丰富的“唐代”资源,那就是日本三笔三迹。尤其是小野道风和藤原行成的作品,可以当作唐代作品来看。然后再说一下唐人法度问题。晋人和宋人,随意的地方多,所以字写得很洒脱。但是正因为洒脱,后人学来反而难以入门,从兰亭或苏米当入手,不是个好办法。唐人恪守规矩,从墨本能观察到规范的用笔,至少不会出大毛病。至于对工具的要求,每个时代都很高的,除了现在,呵呵。这方面只能尽力而为吧,看条件。恰如西窗一雨所言,学书半途而废,往往因为不得其门。而不得其门,又因为市上谬说纷纭。沈尹默的书论,恐怕就有些问题,慎之!84#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22 9:24:00作者:hzf1217 回复日期:2008-12-21 12:10:00 我喜欢写字,只手头方便时写写.很少临贴,也不在意笔和纸.这样是否会有进步或有什么害处.谢谢!_哈哈,这样也很好啊!进步大概不会有,害处也没有。85#作者:sosola 回复日期:2008-12-22 9:33:00作者:老欣子 回复日期:2008-12-21 18:05:00 其实所谓的魏碑原貌,并不见得好,北碑一般都是民间匠人所为,随手率意而凿写,再加上风雨腐蚀,形成独特的效果,如果真是原貌,水平反到差的紧.-北碑一般是民间匠人所为?随手刻意而凿写?原貌水平反倒差得紧?这些结论下得未免过于草率了吧?瘗鹤铭的写手是道教泰斗陶弘景、云峰石刻的写手是中原贵胄郑道昭、石门铭记是当地专员王远、摩崖佛经写手是一代名僧安道一元氏墓志乃是皇家墓志,而且北朝与南朝废弃碑刻不同,北方民族向来注重刻石,会随便请劣等刻手?北朝碑刻原貌我稍有见识,直下惊若天人,流连忘返,与拓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JF 2356-2025计量器具软件标识通用要求
- 2026年中国加热变形试验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6年中国门诊输液系统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6年中国炉体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宜宾市航务事务中心2025年第2次公开招聘编外人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青海省格尔木健桥医院医务人员招聘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云南文山州检验检测认证院事业单位紧缺岗位招聘3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下半年江苏淮安市洪泽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10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2024版PEP)英语一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含答案+听力音频)新教材
- 骨关节炎康复锻炼方案
- 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分类
- 循证思维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与流程
- 2025大连机场招聘10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湘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提纲
- 【MOOC】大学生心理健康-厦门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企业用地申请报告范文
- 快递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篇)
- 2024年自助售货店转让合同范文
- 2023年凉山州雷波重点国有林保护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大班科学课件《它到哪里去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