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武当山演《大道自然》.doc_第1页
于丹在武当山演《大道自然》.doc_第2页
于丹在武当山演《大道自然》.doc_第3页
于丹在武当山演《大道自然》.doc_第4页
于丹在武当山演《大道自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道自然谢谢武当山,让我重来故地来结缘。谢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首先要恭贺武当大兴600年如此盛典!其实最近这一年每一年都有机会重回武当山。但是呢,岁月流光在变,人心中有些不改的信念。在今天,日复一日,在流光中会有一些新的阐发。就像刚才芳菲刚才说的这样,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如约而至,一次一次的随着阴晴圆缺这种变化重新回到我们的眼前。那么我们在月圆之前,在武当重新回归到大道自然去看一看,一个变化的时代里,有什么中国文化不变的依据,可以让我们的心在过分喧嚣的氛围中宁静下来。其实每一次回到武当山,我都不敢说我到这里来讲什么,还是我到这里来感受什么,来学习什么,我为武当又成全了什么。其实我真的很羡慕, 听说今天呢, 是从我们武当的干部,包括三个大学的师生代表,大家都云集于此。那其实,我想,在武当这个地方,我们沉寂下来,天上的流云,和大地上起伏的峰峦,它都在昭示一种历史根脉永不枯竭的气场。武当这个地方,600年,大道天成,云中紫禁城,人间之仙山,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见天光接地契,酝酿一颗天地人心。多好的文化氛围!其实大家想想,什么是文化呢,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于周易,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的眼睛天天看来看去,这就是观,但是观了很多东西,不一定察。察是什么呢,察是看到了, 看懂了,看见了,所以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在一个网络时代,可以说流光的东西太多了。但是观而后察,我们还要看懂一些东西。所以第一个坐标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你观察四季的扭转,看懂春夏秋冬四季流光是怎么变化的,人在变化中添衣减衣,怎样调理进补,合乎大道自然。第二个坐标就是社会人生的,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除了自然天文, 还要观察人间百态, 观察社会人文凝聚起来价值观、道德理念思想,用于流化天下。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在自己的心中对于文化,对于社会,对于人心,对于自我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和表达呢,这就是观察完整个社会之后,再凝聚起来价值观,道德理念思想,然后流化天下。所以文化文化,是文而化之。怎么样能够化入生活,化入自己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观察然后流化,这是武当山能够给我们最好的一种概括,给我们最好的一种影响。道家思想和儒家相比,他没有那么多的微微如山的那种坚持。道家是讲究上善若水,那样的一种顺应。在今天一个发奋图强的时代里,为什么道家思想是最要的,也就是说为什么在今天要重新特别清楚地认知道家。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70年代读小学,中学,到80年代读大学,我们还一直看到课本上的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是腐朽的,是落寞的,是代表奴隶主阶层的一种思想观念。当然儒家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上小学就赶上了批林批孔,那么我们今天看一看,还原中国儒道思想对每一个人的意味,我们如何拨乱反正,武当山留给大家的仅仅是四季绝美的风光吗?留给大家的仅仅是不可思议、巍峨壮丽的建筑吗? 在建筑之内被四时风光涤荡、武当为中国人留下的天地大道,它又是什么意味呢?所以我很想跟大家用我的一己心得来静静分享。所以呢,在做这个分享之前,我给大家特别提一个申请,就是,我想麻烦前边这些媒体的朋友:我们已经拍了一会儿了,我们能不能就拜托各位兄弟,我们大家就不拍了。因为呢,我们这个闪光灯老是闪来闪去好像跟论道的气氛有些不符。我一个外来人,能够受到武当山如此信任如此接纳,我已经足够感恩了。请允许我以一颗感恩的心来静静感恩。好吗? 我先谢谢各位媒体的理解。谢谢你们。(掌声)谢谢,谢谢大家,谢谢你们。我也谢谢在座的各位朋友,因为我总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最应该唤醒的是敬畏之心,有一种宁静,有一种虔诚,让生命柔软谦恭下来,而后我们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尊严。真正的尊严,绝不是牛气冲天,不屑一顾,对所有的人都可以指手画脚。我想我们今天是因为缺少真正的谦恭,所以缺少真正的尊严。但一座巍巍武当在前,其实从魏晋的时候,从汉代时候,就有那么多的高士云集如此来修炼,而从大明时候,它位尊大岳,600年长风浩荡。如果对这样的山川都不敬畏,我们还能敬什么呢?所以其实我想道家在今天是什么样的意义。我就想从这种敬畏之心说起。大家会看到,道家一直是柔软、是处下的、是流动的、是谦和的,就如同大家提起来武当拳。武当的武功啊,大家都会觉得哪应该是一种强悍的、征服的吧。但其实武当的功夫恰恰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后发先制,所谓的四两拨千斤。那样的一种宁静柔和、无往不胜,这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缺少的吗?我们今天有多少剑拔弩张,我们有多少喧嚣与外,我们怎么就不能够做到这样一种柔和的胜利呢,所以其实说到天地的敬畏,我很喜欢礼记上曾经说过,中国人跟天地之间的基本情感应该是什么样的。它说:“地载万物天垂象。”你看我们的大地上承载着万事万物,但苍天一定垂着星象照耀着大地。这里的“天垂象”就是指苍天给我们的法则。苍天是有一些潜在制约的法则的。我们不能忽略。那么它接着说了一句话,叫“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我真的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记住。特别是,我这个职业病, 我作为一个老师,我一眼望出去,我能看到很多的同学。我一直希望我们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能够知道中国人的情感叫“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我们从大地上取财物财宝、衣食住行,这没问题,大地愿意供养她的子孙。但你在取得的同时还要记住“取法于天”。苍天是有法则在制约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取得不能透支了子孙的粮食,我们的取得不能妄自尊大、穷奢极欲、坐吃三空。如果进行破坏性的资源开发,我们不能完成持续性发展的话,那你就违背了天道。所以叫“取材于地,取法于天”。人的情感应该是什么样呢,所以礼记上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是以尊天而亲地也。”这就是我开场就亮出来的一种观点。四个字“尊天而亲”不是对武当山人讲,也不是对湖北人讲,甚至这句话是整个世界应该听到的,东方的声音,中国的哲学。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叫“尊天亲地”:尊敬天道、亲近大地。有尊敬就会有一种信仰,有亲近就会有一种保护。天地自然之间因循的道理,要相信。而大地上生长的万事万物,不能因为科学发展了, 我们就狂妄到一切都可以去鞭服。有时候我想科学也似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文明极大蓬勃发展的同时,人是不是也多出了一些妄想,人是不是也开始因为凭着自己的能力走向了异化呢。我们看看塑料大棚里面有反季节的植物生长了,但是我们人间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忽略四季流光吗?中国古人说: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这个季节很好,恰恰是秋风刚过,中秋节将至,秋风乍起,秋云飞扬,我们云集武当。所以其实我们能在武当以一颗虔静之心,读懂一个清秋节,这也算是学习。因为中国人的历法是农历,现在都市化的进程都过公历了, 太忽略农历了。我们已经越来越忽略我们在历法中有中国人的规矩和道理。我们现在比如说这么好的体育馆,大家的空调啊,音响啊,都很好。我们就习惯于人在上班的时候,春夏秋冬四季都穿一样的衣裳。人可以24小时都开着人工照明。我们忽略了旦暮晨昏、我们忽略了春夏四时,当我们越来越背离土地中规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走向异化,我们开始不那么亲近大地的资源,我们就开始忽略了很多保护之情。我们总觉得人反正可以研发新的东西,我们可以无限制的提高一些产量。我们可以出现一些新的品种。其实我觉得什么是好的科学。科学的根性是人文,带着悲天悯人之心的科学才不至于给人类酝酿一些灾难。我们大家其实都很熟悉美国的大片。有一类灾难片,源头是什么呢?我们去想想,是不是很多片子都是:实验室里某种病毒泄露了;有某一种生物变异的基因突然之间被放出来了, 就成为很多的怪兽;是不是有很多东西一下流入了食品的安全;或者突然改变了我们空气的结构。这些真的是幻想吗?因为实验室里确实存在这些实验,那他只要存在,从推导的可能性来讲,就有泄露的可能。我们不能做给自己掘墓的事情。我一直想科学的发展应该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而不是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反方向。所以尊天亲地,是天地阴阳的大道所在。那么道家的思想发展到今天,他在国际上受关注吗?刚才芳菲主持的时候跟大家说,做东西文明的对话,问西方人,道,英文怎么翻译。说就是“dao”。那么他们管中国的道家叫“daoism”就是道家主义。所以这一点,很有意思。像论语他们有自己的翻译,叫Analects儒家思想叫confucionism. 所有的都没有把这个“儒”字给带出来,但只有这个“道”是他们翻译不了的,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其实在老子第25章里也是一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混沌的描述。只有用自己的话。但是你相信吗?这个道在当今世上正在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2011年,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基文连任,大家能想到吗? 这个来自韩国的秘书长,面对整个后工业文明的世界,他开出的药方,在他的就任宣言中,他没有提西方的哲学,他甚至他没有提东方的儒家哲学,他用到的是老子第81章最后的一句话: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家想想这句话多么好啊。刚才我说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自然坐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社会坐标,中国人永远有这两坐标。特别是道家,永远不会因人文而忽略了宇宙自然。老子最后这两句话恰恰也是这两个坐标。“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大道是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制造一点祸害的,应该风调雨顺,应该万物生养。不应该有这么多地震、海啸、泥石流。古人不知道空气里为什么会有臭氧的黑洞,不知道整个地球为什么会因为温室效应而变暖,不知道城市里会有那么多的垃圾、塑料袋随着洋流汇集到北极,不知道我们有那么多的核辐射,也不知道有那么多的开发,枯竭了我们地壳地下的资源。当人们又那么多的不知道之后,混沌初开,原始初明,当然相信“天之道,利而不害”就应该有利于万物的生养成长而制造祸害。那同时更震聋发聩的一句话,是人间大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也更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四个字,叫“为而不争”。每一个个人,发愤图强,有所作为,不要去成天与别人勾心斗角、纷争不已。这就叫“为而不争”。我们看看今天这个社会,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谁跟谁不争啊?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从上学的时候,家长就告诉你,要去争气,要争名次、要凡事争先。中国人在整个20世纪都读过了斗争的哲学,我们的那种争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那么到了今天我们看看,天地自然地秩序,人间大道的秩序,是不是给争乱了。“为而不争”说的多好,有所作为,守住本职:你不用跟别人争,你自己就能建功立业。大家其实对道家有个误解。老觉得“无为”啊,老什么都不做,那谁建设社会啊?无为是前半句,无为是方式,无不为才是大道的境界。以无为的境界,放弃那些较劲,提升效力。在天地的自然循环中达到无所不为的自由之境。所以你知道老子第81章全文的结尾告诉你的圣人之道,就是“为而不争”。数乎自然,有所作为,不要刻意与他人有所纷争。我一直很感慨潘基文对21世纪第2个10年的世界说了这句话。也许他认为东方的哲学史拯救世界秩序的一个良方。为什么我提到秩序,大家想想,这两句话从根本上就一个核心价值,就叫“秩序”。“利而不害”讲的是自然秩序,“为而不争”讲的是社会人文秩序。今天的欧洲为什么经济低迷,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他经济的秩序出了问题;今天的非洲不停地出现各种政变,各种政权交叠,武力冲突流血事件,是他的政治秩序出问题了;今天的亚洲呢,我们的文明体系中,可以说,最近的两年进入了全民问责的诚信年。大家在追问,我们泱泱大国伦理良知、道德底线都在哪儿,这是一种心灵的秩序。我们现在面临着重建心灵秩序、有依托、有相信、让我们自万古之间走回来,能够接天立地,成为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人。其实这就是秩序。那么道家在今天又意义吗?我希望我们无论是身处此间的人,还是外来的访客,我们面对巍巍武当山,浩荡太极湖,我们不仅是心上很流连他的风景,还能够让我们的心如山,让我们的心如水,让我们的性情变得如此的天真与透彻,能够去清静大道。如同圣贤所说,“道不远人。”大道从来不远离人心啊。我们只要想了解,他就能在我们的生命中发挥作用。好,既然面对世界,我们道家思想有如此的应有位置,那么中国人的还信祖宗的东西吗?我们在今天又怎么来看待大道对我们的生活呢?其实我作为一个学生,我作为一个外行人,因为我确实专门做道家哲学思想研究的人,但我从小喜欢,我认为我是一个被中国传统文化成全的一个生命样本。我是作为一个非研究者,但我会以自己深刻的感受去体验它。我觉得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平衡”二字。平衡二字谁都知道,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平衡呢?“周易”上说的好,什么叫“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什么叫做道啊,就是阴阳的平衡。“广大之义配天地,变通之义配四时”。那么平衡阴阳就是配大道之以。什么是平衡,不要单一的指标过高,就是综合指标认知自己,达到动态的平衡。大家想想,有一个管理学的理论大家都知道,叫“木桶理论”,说这样一个木桶,他用很多块木板箍起来的话,论理说绝地水容量的是哪块板子呢?显然是最下面最低的一块板子。可是我们发现了吗?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谁都愿意看自己的高板。谁要是工作事业好,他就会拼命提升自己的业绩;谁要是长的漂亮,你看他就更注重服饰打扮;谁要是子女争气,记成天把孩子挂在嘴上;谁要是哥们义气,他就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呼朋唤友上。这叫什么呢, 这就叫“损不足,益有余”。也就是说我们总想着我们的长项,我都92分了, 我要再提升一点,我就95分了, 我就比所有人都强。但是你看到你生命中还有59分吗?如果你有一个59分,你就是不及格。什么是智慧的人生?我认为有两点,就是第一,看得见自己短板在哪儿;第二,随时把自己的短板提升上来。所以能看得见,还能提得起来,你就让这短板成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什么叫变量呢,就是你今天把短板提上来,然后又出来一个短板。短板相对,永远都有。但是不能是常量。你要是这个人老说,我工作也好,我家庭也好, 我朋友也好,就是我自己健康太差。那你就该锻炼了,该保养了。如果你老搁那不管,三年还说“我健康太差”,那就要出大事了。一个人要在外面忙, 说“我的业绩好的不得了,我的朋友们对我也很好,就是我老忽略自己的家庭。”你忽略一天两天可以,你忽略三年五载,这个家庭会解体的。所以人会有短板,但短板不能是生命的常量。学习一种生命动态的平衡,其实这就是阴阳大道在我们生命中的一种体现。那我们现在老没有平衡的能力呢?我想我们现在是越来越失去一种平常的心情。人都不喜欢平淡嘛,人都喜欢一种繁华、一种富丽、喜欢一种激进的光彩。但其实,人啊,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中国写诗的境界。真正的那种绚烂是以一种平衡之际,获得一种辽阔的发展。冯友兰先生说的好: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无论道家的阴阳平衡还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他都不是一种简单的做老好人、和稀泥,不去纷争。他是一种包含了极尽高明之境的中庸。在这一点上,儒道相通。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阴阳平衡其实讲的是一个概念,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综合指标,不要老看单项指标。人要看生命中元素的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累积。物理累积就像一个话筒,一个杯子,我摆在这儿,这也是一黑一白,都看得见。但什么是化学反应?就是我这杯子里面扔了一把茶叶,冲下去开水,所以我喝下去就是茶水。所以我们要让生命中所拥有的这一切,形成化学反应,而不是外在的物理累积。这不就是一种大的平衡吗?所以包括中国的养生中医,曾经有一位老中医跟我讲过,他说,你知道什么是中医吗?中医中医,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中医讲的是全身经络的调整,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看人的这种整体的平衡,他知道哪个地方疼,你说哎哟,我就这儿疼,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他会从你整条经络上找问题。而不是把你这一个点给你治好就完了。这就叫中庸之医。所以我们其实了解一点中国人的道家的哲学,就会在大平衡里边找准自己的位置。什么是一种大的平衡,刚才芳菲说我们姐俩儿前两天刚刚做的中秋的这个节目。其实我们在说中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在赏月。现在月亮渐渐的圆满了。月亮如同我们心中的期待。我们总在想着到了最亮的那一刻,像诗僧皎然说:圆满光滑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我们多么希望天心月圆、花枝春满的绚烂的那一刻。但是大家觉得吗?最美的心情是在憧憬圆满的过程中,而不是至极圆满的那一刻。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阴阳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最大的阳就是天上的太阳;最大的阴就是天上的太阴,也就是月亮。所以最大的阴阳平衡决定了我们的旦暮晨昏。人白天穿上职业装,在太阳底下发愤图强;那么到了夜晚休闲回家,换上休闲装,跟家人朋友坐在一起,这才可以赏月。你想,太阳和月亮在世界上的平衡能不能给生命一点启发呢?太阳这个东西,除非日食,你只要能看得见他的时候,永远是圆的、永远是热的、永远是光芒四射的、永远都饱满飞扬的。他的那种光线璀璨的不可逼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进取心。人在太阳底下认同社会,就要这样发愤图强。但你看月亮的意象有意思啊,月亮在望朔之间阴晴不定,盈极而亏,亏极而盈。他永远都是清淡的,可以玩赏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平常心。一个人向太阳学习发愤图强的进取心,向月亮认清阴晴圆缺的平常心;以太阳酝酿自己的意志,以月光滋润自己的心灵。在阳光下多一些坚持,而在月光下多一些彻悟,包括接受阴晴圆缺。这不是时间最大的学习吗?所以什么叫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得向天迪阴阳学到这些基本的道理。赏月这件事情,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我们能向月亮学习的东西多了。所以我说我来到武当山是个好时候。因为恰恰秋分已过,中秋未至。我们大家今年愿不愿意多去看看明月。我们把花在送月饼的时光多花一些在看月亮上。你看你能跟月亮学到什么?首先,月亮是一种人格。我们都说赏月,哎呀,一轮明月清辉,怎么看怎么美。你怎么没听说过赏日呢?谁能抬着头成天看太阳。咱们就这么抬头看一会儿顶上的灯,你都觉得晃眼。所以说月亮的这种人格,说一点道家的这种观点,大家知道老子里形容人格的境界有四个字叫做“光而不耀”,就是有光明但是不耀眼。我理解: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是要含蕴着光芒的,但这种光芒不是那种刺眼的、不可逼视的那种亮光。而是一种淡淡的,含蕴其中的一种光泽。这种光泽有点像打磨之后的亚光,不是明光,一个人内在生命,一直有光泽,但不要让自己光耀到刺伤别人的眼睛。这是一种好境界。这叫“光而不耀”。那么这种人格能够进入我们的生命吗?能够跟我们有古今的往来吗?我想先说我们今天还信任月亮吗?也许所有的小孩子都曾经看到曾经的月亮的时候,都跳起来说“哇,妈妈,你看月亮!”那个时候,我们惊喜是因为我们相信月亮上面有很多的童话。当你相信着一切童话都是真实的时候,广汉森宇中这无尽的故事便成你的遐想了。但是人类可以轻易带回来月亮的照片了;我们可以直播看神九飞天了,我们都知道月亮表面长得坑坑洼洼一块丑陋的石头。那么我们还相信这些童话吗?我们会不会因为科学发达而失去了我们天真的信任呢?其实科学是为我们带来幸福的。如果他让我们嘴角挂着一丝不屑,蔑视这些所有美丽童话的传统,那其实是一种不信任。所以怎么样保持对月亮的一种信任?你还信任这样的人格与你有关联吗?大家看看李太白是何等的信任啊!一个人喝酒,喝得不高兴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他就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哪一刻他知道“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但是那怕什么呢?“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人与明月,终有一天在云端重逢,大家有这么一场相约吧。只此一刻,欢心烂漫。这难道不好吗?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境界呢?是因为他相信,其实很多人都喜欢李白,我们发现喜欢李白的一个秘密吗?我们像喜欢一个孩子那样喜欢李太白,就因为他天真。“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可是长大了写的诗啊,这样的话写出来就是诗。一个人心中多一种相信,相信是一种力量。有相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寄托就会多。“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还是小孩话,但这小孩话会引起人心略带忧伤的悲悯,会带出一往情深。他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希望自己的樽却一直是有月光的。也就是月光常照金樽里这是李白的期待。过中秋,家家户户,应该都不缺酒了。我们的樽中有黄酒,有白酒,有红酒,但是有几个人樽中还盛着月光呢,什么时候我们能月光盈樽?那才是一种真正的美丽心情。我们能够像月亮那样对待阴晴圆缺吗?我们能够月光入怀打发心中的孤单寂寞吗?跟大家说一个人,南宋时候有一个人,张孝祥。 日子过得并不顺当,有一年被贬官从广西回来,你说多老远啊,贬官去的路上,正好是中秋夜,一个人读过洞庭湖,一眼望过去,湖面烟波浩渺,只有他孤孤单单。此情此景,情何以堪。如果我们一个人,家家户户都是团团圆圆,而你却被贬官,你会是一种什么心情。而他说,“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他说洞庭湖啊,青草,靠近中秋十分,没有一丝风痕,大概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他说像玉作的良田,像一面明镜。三万倾辽阔视野中,只我一叶扁舟。值此一刻,他心旷神怡,抬头看到了月光,他说“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他说你看,皎洁素雅的明月把光辉披洒在我的身上,迢迢银河照耀着我的影子。明月啊,银河啊,你们的光芒把我照得表里俱澄澈。心底无私,冰心玉壶,在这样的月光下照彻的是我的人格啊,那个时候,他心中的美,“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说你能体会我心中这样一份坦然安详的美丽吗?你要是懂了,那叫“怡然心会”,你要是不懂,“妙处难与君说”我可跟你说不清楚这份曼妙啊。我们今天会有很多人不懂得,其实,随着时代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对古人的深情,我们本来有了谷歌,有了百度,我们能够懂得的工具是越来越多了。但有时候,我们懂得的心情和能力是越来越差。现在真有好多人不懂张孝祥,说一个人被贬谪官,还“妙处难与君说”,那么可怜,有什么可美的啊?其实一个人心是什么样的,只有自己去把握,去经营。我们看看下阕,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轮明月,他说:“应念岭海经年,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他说, 我啊,也沉思了,想到贬官已经一年了。我贬到岭南去,岭外荒郊的地方已经过了年头了,那么我生活里落得头发越来越少了,然后一怀清冷的襟袖,但是一个人稳稳泛舟,天高地阔,心无挂碍。为什么他能这样呢,又一次他把目光移向月亮,他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一个人的孤单照在你身上,你的肝胆就像月光一样皎洁。我们今天还有时间肝胆自照吗?我们今天不要说人都不反省了,其实儒家是提倡“一日三省我身”的。道家在这种上善若水的循环中,他讲心斋和坐望,要在自己的心养中去历练性情。这既是心斋。我们就是因为自己老不反省,就等着纪检部门来了。现在还不用纪检部门了,网友都可以把你搜出来。所以生命还是有点孤光自照好,自己有点反省,自检,就省得别人来搜索你了。所以你看张孝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以这样的人格,独立于山川之中,尽管一个皎皎月夜,想到家家都有座上宾朋,都是团圆对酒,他一个人泛舟湖上,流离天地之间。但是他悲哀吗?他不。他抬头也看到了他的宾客,那就是山川万象。他也需要他的美酒。他身边有西江水,但是没有酒器,酒器在哪儿呢?还在看天上,看见了北斗七星了,咱们都知道它的形状向一个大勺子,对吧。所以他说,我为什么不能摘下北斗七星这个大勺子,舀尽西江水,遍宴山川呢?这是一个多大的奇思异想啊。所以他说“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我从小就很喜欢这几句话,太骄傲了。我一个人在遍宴山川的时候,叩击船舷,仰天长啸,此乐何极,不知今夕何夕。这样的心情,我们今天奢侈。在一个物质的时代里,有价的东西都不奢侈。什么叫奢侈?一个品牌的包,一辆豪华的车,一座豪宅,这叫奢侈品吗?有价都不奢侈。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这是奢侈品。因为人已经不在乎它。苏东坡那时就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但是我们今天还是不在乎这些。中秋正是好时光。我们今年都过一个人走出自己的房子,在天空下赏月的中秋节,看看我们还能懂得李太白、张孝祥吗?还能够有孤光自照、肝胆冰雪吗?我们还能“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吗?我们让今天的酒杯里多一些明月光吧,我们在把酒问青天的时候,也想想: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吧。我们还在乎人与明月当初的相逢吗?我们还在乎明月之间的约定吗?我们还会想起张若曦的春江花月夜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忘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能看见浩荡长江一去不返,流水带走了流光千古岁月的涤荡。但是我们与明月之间还有这点缘分吗?这样的机会这辈子多吗?苏东坡说的好:“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人一辈子能看几回团圆的明月啊,到了明年你不知道是跟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就珍惜一下当下的好时光吧。其实我一直觉得太阳底下的文化更多是儒家的,因为他让人进取执着。而月亮下的文化是阴晴圆缺,流转因循,更多的审美,更多清亮的彻悟。其实我们就在儒道兼济中懂得阴阳平衡。而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离天地大道远吗?孔子说的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你就把道给弘扬出来了。不是说历史上大道在摆了几千年了, 你来了,他就成全你。道是不来主动成全人的,但人能用生命去弘扬道。所以我们与明月有缘分,与一座山峦,一片湖泊有缘分。我们与大道也有缘分。你自己得信任他,你自己得去遇见他。所以其实清秋这个时节还是走向寥落了。为什么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因为一切都往上长。你看,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抽穗的、开花的、都举着所有生命的灿烂向天空招摇。但是秋天,经历了整个浓浓的盛夏,谷穗开始垂下来,果实压弯枝,整个清秋是以弯下腰俯抱的姿态向大地致敬。这是一份回归。因为一年终将归于皑皑白雪、酝酿来年春天。所以秋天,秋水长天。这是一个寥落清秋节,这是生命饱满丰硕、庄严,而又带着一丝丝感伤的季节。我们应该向四季学习,我们向大地学习。我们怎么就不知道大道就在我们的身边呢?什么是道,老子第25章说的最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起点就是大地,中国人是个农耕文明的国家,中国人可不敢不信任大地,谁忘了农民的快乐,谁就是数典忘祖。别看我们现在都市化进程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农耕的历法,也不能忘记土地里的学问和根脉。看看我们的大地里,春夏秋冬,他为什么这样。因为苍天下雨,他就要播种了;苍天日晒,庄家就要长丰沛了,苍天下雪,人就得回家猫冬了。北方人叫猫冬,其实就是我们的春节。很多外国人说你们的春节怎么在冬天啊。因为我们的春节时迎接春天的节日。在这个冬天大地养着,人也回去养着。我们从腊月23过小年到正月15出大年。20多天在过年。为什么啊?他不可能在正忙着收庄稼的时候吧?地闲着,人就该回家闲着了。其实这就是人跟大地之间一直默契的法则。所以中国人讲什么叫养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简单的法则啊。这就是养生。现在都觉得太阳出来了,我还可以睡个懒觉,太阳落山了,我还可以开着电灯加班。人聪明吗?人到最后去检查什么阴阳失调啊、然后不平衡啊,脾胃不和啊,各式各样的毛病,你就弄不明白。庄子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我们就在一座武当山,看看日出时候的玉虚宫是什么样子?看看春秋更迭时候,紫霄宫是何等气象,看看南岩上冬天的灯火,你觉得旦暮晨昏的变化,天地的大美不严,尽管有很多摄影家,那是拍着玩的吗?还是得自己去感受吧。“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夏秋冬的历法,那不是咱们能改变的,最厉害的是最后的一句,叫做“万物有成理而不说”。5、60年代那时候人都营养不良,到了这个世纪为什么都是三高人群?你为什么得这个病,你比谁都清楚,这就叫“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生活习惯符不符合天地大道,应该说科学在助长着我们的性情。科学永远也不能让人类狂妄到颠覆规则。所以道家在今天他对我们有意义有价值吗?我想道家的上善若水告诉我们的柔和、变化、流动、甚至是柔软处下,他会让我们的生命保持着一种永远新鲜的状态。其实什么是道啊。老子在第25章里面界定描述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这么个东西浑然天成,比天和地还早。他有三个特点:“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我们来看看他是道特点还是我们生命也可以借鉴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叫“寂兮寥兮”。他是寂寥的,并不太热闹喧嚣。我们今天的日子过得真热闹。我今天早上还看到一个段子说:看半天微博,再看7天的新闻联播也治不好他的心情。为什么呢,我们今天的社会变化快啊。现在各式各样的信息,人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布消息,人人都可以道言论。我们在今天如此热闹的信息场里,要有强大的内心还有判断力。所以让自己有判断力的前提是适当的寂寥一点。“寂兮寥兮”,一个人能够寥落下来,才能够守得住自己。但是他不因为寂寥而从俗,而放弃坚守。第二个特征叫做独立不改,他有独立的操守,有独立的准则,就是大道这也是人心。天地大道,万古独立不改,人心可以独立吗?我喜欢陈寅恪先生说的一句话,他说,“独立之学术,自由之精神”。他说一个学术要想获得自由,必先独立不依附;那么人心也是一样,你想要获得更大的自由,先得有独立。有了“独立不改”的操守,人才获得了他生命的一些根性,但是不能因为独立而显得硬邦邦的愤世嫉俗,跟人都是冲突。你怎么才能保持这种柔和而内在的独立呢?这就是第三个特点,叫做“周行而不殆”。“殆”就是一个歹徒的歹,一个台湾的台。“殆”是什么?就是停止消歇。“周行”,周而复始的运行而永不消歇,叫“周行而不殆”。大家想想,我们肉体的生命,老是得活动,活动活动,活着就得动一动。那我们的精神呢?是不是也得周而复始的学习呀?我们现在全面健身,大家身体的运动是提上日程了,但是精神不运动这件事太可怕了。当我们全都从网络上提取碎片信息的时候,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孩子,正在失去读书的习惯。我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一种逻辑式的深阅读,而习惯一种碎片化的浅阅读,因为碎片也能满足你的一些谈资。但有时候碎片给你的并不是世界的真相。怎么能够“周行不殆”?人在这种思想之中,你去阅读山川,阅读典籍,都是好事。他让你处于一种不消歇的进度中。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寂兮寥兮”,这样的一种状态;“独立而不改”,这样的一种操守;“周行而不殆”,这样的一种胸怀,这是道,这也是人格。你觉得,道离人远吗?有的时候,在我看来,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他是中国人可以亲近的一种生命的境界。如果以这个观点去看,哲学离我们就不远,他能够成就你的内心。那么道家还给了我们什么?今天我这里看上去,有很多同学,我们今天有三所大学的代表在这里,其实我要在这里说说教育。就是中国我们现在的这个教育,有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为什么教出来人不得快乐呢?为什么孩子学问越来越高,从学前班,越来越提前,但最后他有就业的艰难,就业挣钱了他还是不快乐呢?教育要教出什么来?我们教出标本,是不是就是一个目标?其实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就是咱们国家一个民办教育的一个大家陶西平先生,他给我讲过一个真事。他说,他曾经用一道题去测试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小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的。这道题是什么呢?一个人撑着一条船,船上有十五头牛,二十五只羊,请问这个人多大年纪?我们大家也想想这道题,我们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吗?陶先生告诉我这道题,他问了小学生,所有小学生告诉他不知道;他问了初中生,初中生分化成了两个群体,有的不知道有的知道;他又问了高中生,所有的高中生都有答案。高中生会给他分析,说这牛是大牲口,羊也不少,说明船不小;那能够拥有这么大的船呢,这个人显然不是个屠夫,他肯定是个农场主,他得有点年龄,但是他亲自撑船,那说明他年龄也不会特别老,所以估计是四五十岁的样子。然后一点一点去推导,反正是有答案。陶先生告诉我说这道题答案就应该是不知道。(观众席上有笑声),你看大家现在才笑出来,我刚问这道题你们怎么不敢笑呢?有多少牛有多少羊,跟这人有多大岁数有什么关系啊?这道题,什么时候我们心灵健康了,就是我把这题一问,你们哗就笑出来,这就健康了。你信吗?如果我们现在是一场的小孩,小孩“哗”就笑出来了。所以陶先生很悲哀的跟我说:一个人念到高中的时候,早被熬受训练的是道题就都有答案。所以我一直在想:这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我在大学每年迎来新生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根深蒂固相信标准答案的孩子了。那么,我们回到庄子,我说说道家思想对今天的启发。不能说道家对今天有什么用,我不主张用一种中立的说法,但是他会给我们思维的一些启发。大家看庄子上面老用一个意象,就是树这个东西。有一个爱抬杠的老头会子,叫慧师的老问他说:你老说什么东西都要大,大就越好吗?我就看见一棵大树,那大树长的太大了,它立于广漠之野。那木匠一看它吧,觉得它大枝长得弯弯曲曲,小枝长的不中规矩,谁也不愿意砍它,搁那儿它就废了,木质长瘤了,什么家具都做不成。所以你说大了好,长那么大干嘛啊?其实庄子在很多文章中都说过树这个东西。他还用过一石木匠,也是一样,说这石木匠做梦,梦见一颗栗树。这个栗树也是长得特别大。木匠看着说我都不愿意砍你,枝子长这么大就废了,他做梦,栗树来跟他对话,讲我为什么长这么大。所有的这些总结起来,因为它分散在不同的片子里面。总结起来,庄子跟你说树这东西怎么说呢,他说树这个东西,我们人在用它的时候,都有个标准件的规格。一棵树,长到一握两握粗,大家就说,这砍回家我拴个猴啊,拴个牲口,这不就是个桩子吗?好,有用了,砍回去。长到三围四围粗,大家说,这是多好的房梁,砍回去盖房。这有用,大有用。长到七围八围粗,说太值钱了,你看那个富人家做棺材的板材就得从大树上取得。再长呢,长到几人合抱,十几人合抱,在咱们日常的规格里,就想不出这么大的规格干嘛了。所以我们就说,废了。长那么大,基本上就没用了。但是庄子说:一棵树,只有长到那么大的时候,其实才成为它的生命自我,因为再也不受刀斧所伤;没有人爬上去摘它的果子;也没有人砍它的枝条;它得享天年,顶天立地。这么大的一棵树,你让过往的行人,“无为乎彷徨其下,逍遥乎寝睡其侧”。人在旁边打个盹啊、聊个天啊、歇个脚啊、喝口水啊。你想这是一个多好休闲纳凉的场所,它在旅途中安顿了多少人的疲惫。一棵树长到这么大,你说,这不比当个小桩子做个梁栋有用吗?这个故事,其实我真是希望我们所有作教育的,包括受教育的,评价一下,我们还能突破标准件吗?我们今天从小习惯于标准答案,我们习惯于标准规格。我们从长成一个小桩子就沾沾自喜,然后我们不断的用考级证书积累文凭,让我们长成栋梁、长成板材。那么还有一种超乎所有标准的顶天立地的规格吗?我们不奢望不期冀,我们最终老是觉得我兑现了一个社会角色,没有成为真自我。我们彷徨吗?是因为我们放弃自我太早。其实为什么我说大家读读老子、读读庄子。老子和庄子的东西一点都不消极,如果真读懂了的话,我们的那种有为会辽阔大气,别的大家要觉得难,从逍遥游开始。这大家都知道,起码我们中学课本都有逍遥游吧。逍遥游是说什么的?说到底就一件事,就是什么叫小,什么叫大。逍遥游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朝菌”,大家看木头上突然冒出一小蘑菇小菌子,这个东西不知晦朔。他还说到月亮,晦朔,就是从月牙到圆满,没有小蘑菇能长过一个月。所以它就不知道月亮缺了还会圆,圆了还会缺。“蟪蛄”就是蝲蝲蛄,蟪蛄不知春秋,就是没有蝲蝲蛄能活过一年。不知道春天后还有秋天。看到这些东西,你对它都愤怒不起来。你只对它心生悲闵,因为此小年也。谁让它活的时间又短呢。那么什么叫大年?“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庄子说,你知道吗?上古有个大树啊,八千年人间春秋,它才过一个春天。再过八千年,他才一个秋天。那就叫大年。所以他说人间有小有大。你永远不能指责,小东西不懂得大东西。因为他确实没有那境界。我们人活着,你看高矮胖瘦,活的年头似乎差不多少。人心的境界也是天大之别。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逍遥游,一起笔写的是什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有这么一条大鱼,大鱼乘着海运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又“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么样的大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他“绝云气”,而“将图南”。起北冥而飞向南冥,这么大的志向。我们为什么要去做人间大鹏呢?我就遇到学生问我:老师,你说,是不是做个大鹏,我就不会遇见困难了。其实不是,你照样会遇见困难。在遇见之后,你能超越。你觉得你作为大鹏就不会受到坎坷和非议了吗?就没有流言蜚语了,没有人找你茬儿了?也不是。而是你在遇到这一切,你都能超越。你知道那大鹏鸟自己,从北冥到南冥,在越过人间沧海桑田的时候,地上有多少扎堆的小鸟在笑话他吗?而珍禽猛兽没有一个扎堆儿的。你没发现一群一群的鹰吧?所以大鸟都是独自地越过去。一堆小鸟在那儿指指点点的说,庄子的语言还惟妙惟肖,挺有意思,你们回去读的时候,你们可以当童话读。小鸟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控于地”“时则不至”。你看你看, 以为就他会飞啊,我们也会,一扒拉翅膀就飞起来了, 撞见榆树叶子,“叭”一下就掉地上了。有时候咱连榆树叶子都撞不着,那怕什么呢?小鸟接着说:我“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你看庄子的原话说的多生动。你看咱们几个在蒿子杆里,照样翱翔啊,这不就是飞翔的极致了吗?那么大个一傻东西,你说他干嘛去啊,哎哟,真不能理解。这样的口气,我想大家都熟悉。我们身边有,我们看微博里也有。那么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自己的人格。这个世界不了解你的真相,遇到很多麻雀议论你的时候,你是去向他们证明吗?你是去愤怒吗?你是放弃吗?如果你是大鹏,你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麻雀笑话大鹏。但永远没有大鹏议论麻雀。而且也不可能有哪只大鹏北麻雀议论极了,钻进草壳子里,跟他打一架,再接着飞。那大鹏就哪儿都去不了了。其实大鹏只会沉默地掠过天心。去往他必须到达的地方。你说大了就不遇见麻烦吗?大了以后,遇见任何麻烦,你都可以超越。这就是道家能给我们的启发。也许我们在职业中,人人都有一个标准件儿的规格。但是当你的生命终于可以心游万仞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并不是一个标准件的标签可以概括的全部的生命意义。你还可以有更大的自由梦想。而且你会不屑于向世界喋喋不休地证明。证明这种东西有时候是越描越黑的。你只要去做,用你的事实说话,这就会更有说服力。这就是道家说的,道家主张所有的事情都是不较劲的。我们知道儒家和道家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表现在对时光的一个态度上。儒家在时光中永远在抗争,而道家在时光中永远在顺应;儒家培养出了一批烈士,而道家培养出了一批高士。有烈士,才在这个世界上有承担,但是有高士,才在承担之后又超越。儒道兼济,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格。我们在今天,如果你能够通达这样的道理,这样你在调整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哲学其实就兑现在你的生命里。 中国的道家讲究“乘物以游心”。心游万仞,什么叫乘物呢?比如说咱们来武当山,现在从武汉,坐车过来也行,有动车过来也行,坐飞机到襄阳再过来也行。反正你得搭乘点什么,不能走。搭乘一个物质去穿越你的今生到达一个目的。那么我们平时的生活也一样。你今天开会,明天旅游,后天改过节了。所有这些事,也是搭乘物质,我们用了所有的今生,搭乘了所有的物质,做完所有的事,只有唯一的目标,叫做“游心”。“游心”两个字在庄子中前后出现过5次。他特别喜欢用“游心”。就是心游万仞的心灵遨游。“乘物以游心”就是他对我们心灵状态的描述。人要做到超越生命中所有的物质境界达到心游万仞。这个境界其实过去在学问研究中,我觉得太多人夸大了儒家和道家的差别。我更想说他其中有相通的意味。你以为儒家就不这么主张吗?孔子说过,一个君子的人格有四个阶段:叫做“志于道”,一开始叫要有志于天地大道。一个人的安身立命要从志向开始,立于自己的一颗心。第二个阶段叫做“据于德”,什么是根据走向社会呢?无可争议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我们今天很多大家的讨论就是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下滑,其实今天个体走向社会能够把“据于德”牢牢抓住,就不会走得太偏。第三个阶段叫“依于仁”,依托于仁爱。为什么呢?仁爱就不是自个儿的事儿了。“志于道”是心里的事;“据于德”是修养的事;这两件事都是个人的事。再走出去“依于仁”。孔子关于“仁”,有系统理论,我们今天在这儿不详细说。我们就说老百姓怎么解读这个“仁”。最简单的解法,老百姓的说法,叫做“二人成仁”。你知道什么叫仁爱吗?你看两两之间的关系,你就知道是仁爱还是不仁爱。人跟人之间是和颜悦色的,还是默默无闻的。举手之劳,他是帮你还是不帮你。“己所不欲”能不能做到“勿施于人”。你看父子母女,恋人夫妻、同学朋友,上级下级。我们这一辈子打交道,说的最多的可不都是两两关系吗?你没见过两两关系中,大家都口碑不好的人,一统领千军万马,他都变成卓越领袖了?仁爱的基本原则,就是处理好两两关系,能将心比心,善待别人。依托于仁爱,你才能走向社会。这是第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最有意思,叫“游于艺”,孔子叫做遨游于艺术的境界,这一个人才完成了他的超越。也就是说“志于道,据于德”是个体的修养;“依于仁”是社会化的过程;而“游于艺”是完成公民职责之后重归灵魂艺术遨游的超越。如果说“依于仁”是自我实现,那么“游于艺”是自我超越。也就是说“游于艺”这个境界其实是个道家境界。你看道家才讲“游”啊,“游”是个道家的概念。而我们去走走武当山,我们走在云遮雾锁之间,放眼望去,无论你看太子坡,还是你望太子殿,这样的一座云中紫禁城,他那样的万古气象能让我们的心灵托举遨游。这是一件多么有意味的事情。人怎么能不“游于艺”,走到最高处呢?所以其实这个境界在今天对于每个人来讲,仍然是一个参照性的。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参照性。我们并不能字斟句琢的按照古训去衡量今天的生活,但是当你以一个坐标系去参照自我的时候,你会找到自我评价的一个体系。所以我们知道武当山这个地方是出武当拳的。而武当派,大家只要去看倚天屠龙记,看金庸的小说,就知道什么是中国武功的境界。金庸先生写的武侠小说中,重点在“侠”,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