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程.doc_第1页
社会学课程.doc_第2页
社会学课程.doc_第3页
社会学课程.doc_第4页
社会学课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9-04-30 17:33:02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l 社会学概论教学基本要求l 国外社会学理论教学基本要求l 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基本要求l 中国社会学史教学基本要求l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基本要求l 社会统计学教学基本要求l 经济社会学教学基本要求l 发展社会学(社会现代化)教学基本要求l 社区概论教学基本要求l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基本要求l 社会心理学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编写2001年11月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i社会学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第一章 绪论 1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第四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2第五节 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2思考题 2第二章 社会 2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2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2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3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3第五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3思考题 3第三章 文化 3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3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3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4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4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4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4思考题 4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5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5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5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5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5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5思考题 5第五章 社会角色 6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6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6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6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6思考题 6第六章 社会互动 7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7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7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7第四节 集合行为 7思考题 7第七章 社会群体 8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8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8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8思考题 8第八章 家庭 9第一节 家庭概述 9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9第三节 家庭的功能 9第四节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9第五节 家庭的未来 9思考题 10第九章 社会组织 10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10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10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10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11思考题 11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1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11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1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2第四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12第五节 社会流动 12思考题 12第十一章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12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 12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13第三节 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 13思考题 13第十二章 社区 13第一节 社区概述 13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13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13思考题 14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4第一节 社会变迁 14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14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14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5思考题 15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 15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15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15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15第四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15思考题 16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16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16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16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16思考题 16第十六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17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17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7第三节 社会保障概述 17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7思考题 17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 18第一节 社会指标概述 18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18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18第四节 社会预测 18思考题 19第十八章 社会调查 19第一节 社会现象的测量 19第二节 社会调查概述 19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19第四节 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19第五节 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 19第六节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0第七节 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 20思考题 20参考书目 20国外社会学理论教学基本要求 24教学目的与要求 24第一章 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24第一节 实证科学体系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4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与任务 24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实证原则与实证方法 24第四节 实证社会学理论 25思考题 26第二章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26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特征 26第二节 社会有机论 26第三节 社会进化论 27思考题 28第三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实体论 28第一节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 28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8第三节 社会学方法论 29第四节 社会团结与分工 30第五节 自杀论 30思考题 31第四章 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 31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观与实践观 31第二节 社会理论的形态 32第三节 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32思考题 33第五章 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 34第一节 社会观 34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领域与地位 34第三节 社会形式理论 34第四节 社会冲突理论 35第五节 群体间关系形式与个人自由 35第六节 文化社会学 35第七节 货币社会学 36思考题 36第六章 韦伯的社会理解论 37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37第二节 理想类型理论 37第三节 宗教社会学理论 38第四节 政治社会学 39思考题 39第七章 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 40第一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40第二节 社会行为理论 40第三节 精英统治循环论 41思考题 41第八章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42第一节 知识社会学的学科理论 42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定义 42第三节 政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 43第四节 计划重建论 43思考题 44第九章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44第一节 社会行动理论 44第二节 结构功能理论 45思考题 46第十章 默顿的中程功能论 47第一节 中程功能分析的基本原则 47第二节 功能分析范式 47第三节 中程功能理论 48思考题 48第十一章 社会冲突理论 49第一节 米尔斯对社会的批判 49第二节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49第三节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50思考题 51第十二章 社会交换理论 51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51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51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52思考题 53第十三章 符号互动理论 54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54第二节 符号互动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54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54思考题 56第十四章 现象学社会学 56第一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56第二节 舒茨的现象社会学理论 56第三节 实在的社会建构 57思考题 58第十五章 俗民方法学 58第一节 俗民方法学的理论渊源 58第二节 俗民方法学早期的基本思想 58第三节 俗民方法学的发展 59第四节 俗民方法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59思考题 60第十六章 新功能主义 60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 60第二节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60第三节 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61思考题 62第十七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62第一节 三种认识兴趣 62第二节 交往行动理论 62第三节 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 63思考题 64第十八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观点 64第一节 吉登斯思想的来源,批判对象及基本态度 64第一节 结构化理论 64第四节 现代性的摧毁性 65思考题 66第十九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66第一节 实践、惯习和场域 66第二节 发生结构主义 67第三节 两则实验研究 67思考题 68第二十章 理性选择理论 68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68第二节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68第三节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68第四节 法人行动论 69第五节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69思考题 70第二十一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70第一节 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 70第二节 冲突社会学观点 70第三节 互动仪式链理论 71思考题 72参考书目 72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基本要求 74教学目的与要求 74第一章 绪论 74第一节“社会思想”的定义 74第二节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之间的关系 74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意义 74第四节中国社会思想的研究方法 74思考题 74第二章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74第一节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74第二节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75思考题 75第三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75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75第二节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75第三节西周的“礼治”思想 76第四节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的思想 76思考题 76第四章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 76第一节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想 76第二节管仲的社会思想 77第三节老子的社会思想 77第四节孔子的社会思想 78第五节春秋时期隐者的社会思想 78思考题 79第五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79第一节墨子的社会思想 79第二节孟子的社会思想 80第三节庄子的社会思想 81思考题 81第六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82第一节杨朱尹文宋牼的社会思想 82第二节荀子的社会思想 82第三节韩非的社会思想 83思考题 84第七章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 84第一节陆贾的社会思想 84第二节贾谊的社会思想 84第三节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84第四节司马迁的社会思想 85第五节扬雄与王莽的社会思想 85第六节王充的社会思想 85第七节王符的社会思想 86第八节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86思考题 87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87第一节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87第二节阮籍、嵇康的社会思想 87第三节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88第四节葛洪的社会思想 88第五节鲍敬言、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构想 89第六节颜之推的家政理论 90思考题 90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思想 91第一节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 91第二节佛教的社会思想 91第三节韩愈的社会思想 91第四节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92第五节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92第六节道教社会思想 93思考题 94第十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94第一节李觏的社会思想 94第二节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95第三节张载的社会思想 95第四节程颢、程颐的社会思想 95思考题 96第十一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96第一节朱熹的社会思想 96第二节陈亮的社会思想 98第三节叶适的社会思想 99第四节邓牧的社会思想 100思考题 101第十二章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101第一节刘基的社会思想 101第二节王守仁的社会思想 103第三节何心隐的社会思想 104第四节李贽的社会思想 105思考题 107第十三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107第一节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107第二节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108第三节王夫之的社会思想 109第四节唐甄的社会思想 110思考题 111第十四章近代社会思想 111第一节龚自珍的社会思想 111第二节魏源的社会思想 112第三节太平天国洪秀全的社会思想 113第四节康有为的社会思想 114第五节孙中山的社会思想 115思考题 117参考书目 117中国社会学史教学基本要求 120教学目的与要求 120第一章 绪 论 120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史中的“史”、“论”关系与分期问题 120第二节 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120第三节 社会学及其两大传统 120第四节 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学 121思考题 121第二章 社会学传入中国 121第一节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背景 121第二节 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 121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 121思考题 121第三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122第一节 中国高校社会学课程开设与学系建立与发展的一般情况 122第二节 高校社会学系办系宗旨及师资状况、课程设置 122第三节 社会学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 122第四节 早期高校社会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 122第五节 早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开展的一些情况 122思考题 122第四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概况 123第一节 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学刊的出版 123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理论社会学研究 123第三节 中国早期的应用社会学研究 123思考题 123第五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124第一节 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124第二节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 124第三节 乡村建设学派主持及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实验 124第四节 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与贡献 124思考题 124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124第一节 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124第二节 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 125第三节 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 125思考题 125第七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125第一节 社区学派代表人物对实地社区研究的倡导 125第二节 社区研究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126第三节 社区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 126思考题 126第八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127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127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结构的探讨 127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问题研究与社会调查 127思考题 127第九章 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128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取消 128第二节 取消社会学的原因 128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128思考题 128第十章 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128第一节 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恢复与重建 128第二节 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课程设置 129第三节 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教材建设 129第四节 高校社会学教育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9思考题 129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 129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开展的一般情况 129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 130思考题 130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 130第一节 社会结构研究 130第二节 社会变迁研究 131思考题 131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131第一节 社区研究 131第二节 婚姻家庭研究 132第三节 社会问题研究 132第四节 社会保障研究 132思考题 132第十四章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总结与展望 133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几大特点 133第二节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133思考题 133参考书目 13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基本要求 137教学目的与要求 137第一章 导论 137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 137第二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137第三节 社会调查研究发展简介 137思考题 138第二章 研究原理 138第一节、科学研究的逻辑 138第二节、理论与研究 138第三节、研究过程 138思考题 138第三章 研究设计 138第一节 确认问题 139第二节 提出研究假设 139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139第四节 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 139思考题 139第四章 抽样 139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调查 139第二节 概率抽样原理与方案 140第三节 概率抽样方法 140第四节 样本容量与抽样误差 140思考题 140第五章 测量 141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141第二节 测量尺度 141第三节 概念的操作化 141第四节 测量量表 141第五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41思考题 142第六章 问卷设计 142第一节 问卷的概念及其结构 142第二节 问卷设计程序 142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具体方法 142第四节 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143思考题 143第七章 问卷与访问 143第一节 访问及类型 143第二节 自填问卷与结构式访问 143第三节 无结构式访问 143第四节 访问的实施 143思考题 143第八章 观察 144第一节 观察法及类型 144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 144第三节 参与观察的实施与问题 144思考题 144第九章 资料处理 144第一节 原始资料的审核 144第二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145第三节 问卷资料的整理 145思考题 145第十章 资料的统计分析 145第一节 经验数据的统计描述 145第二节 总体推论与方差分析 145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相关分析 146第三节 因果模型与回归分析 146思考题 146第十一章 撰写调查报告 146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概述 146第二节 普通调查报告的写作 146第三节 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 147思考题 147参考书目 147社会统计学教学基本要求 149教学目的与要求 149第一章 导 论 149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统计学 149第二节 统计指标和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149思考题 149第二章 社会统计资料的搜集 150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 150第二节 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 150第三节 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150第四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150第五节 统计手段的选择 150第六节 统计误差 151思考题 151第三章 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 151第一节 统计分组 151第二节 数列和统计表 151第三节 变量数列的编制 151第四节 统计图 151思考题 152第四章 单变量的描述统计 152第一节 集中趋势的量度 152第二节 离中趋势的量度 152第三节 偏态与峰态的量度 152第四节 相对指标 153思考题 153第五章 时间数列的分析 153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种类和编制 154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指标分析 154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趋势分析 154思考题 154第六章 统计指数 155第一节 动态指数 155第二节 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 155第三节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155第四节 静态指数 155思考题 155第七章 双变量的描述统计 156第一节 相关关系及种类 156第二节 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 156第三节 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 156第四节 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 156第五节 回归分析 156第六节 曲线相关与回归 156思考题 157第八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157第一节 基础概率 157第二节 概率的数学性质 158第三节 概率分布、期望值与变异数 158思考题 158第九章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158第一节 二项分布 158第二节 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158第三节 正态分布 158第四节 其他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158第五节 中心极限定理 159思考题 159第十章 参数估计 159第一节 点估计 159第二节 区间估计 159第三节 各种类型的置信区间 159第四节 抽样平均误差 160第五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160思考题 160第十一章 假设检验 160第一节 统计假设 160第二节 统计检验中的基本概念 160第三节 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 160思考题 161第十二章 单总体假设检验 161第一节 大样本假设检验 161第二节 小样本假设检验 161思考题 161第十三章 两总体假设检验及区间估计 161第一节 两总体大样本总体假设检验 161第二节 两总体小样本假设检验 162第三节 配对样本的假设实验 162第四节 双样本区间估计 162思考题 162第十四章 非参数检验 162第一节 符号检验 162第二节 配对符号秩检验 162第三节 秩和检验 163第四节 游程检验 163第五节 累计频数检验 163思考题 163第十五章 2检验与方差分析 163第一节 拟合优度检验 163第二节 无关联性检验 163第三节 方差分析 163第四节 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的检验 164思考题 164参考书目 164经济社会学教学基本要求 165教学目的与要求 165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的主题 165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165第二节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层次 165第三节 经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66思考题 166第二章 经济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166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思想渊流 166第二节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167第三节 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 167第四节 中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 168思考题 168第三章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69第一节 方法论的构成 169第二节 具体研究方法 170思考题 170第四章 生产行动与过程 170第一节 生产的内涵 170第二节 生产要素 170第三节 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角色 171思考题 171第五章 交换 172第一节 交换行动的意义和条件 172第二节 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 172第三节 经济交换的社会学本质 173思考题 173第六章 消费 174第一节 消费的类型和形式 174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消费行动的必要性 174第三节 消费行动的社会学研究 174思考题 175第七章 市场 175第一节 市场的孕育与发展 175第二节 市场的经济学研究 175第三节 市场的社会学研究 176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社会学分析 176思考题 177第八章 企业行动和企业组织 177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形成与演变 177第二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77第三节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企业 178第四节 企业文化 178思考题 179第九章 政府与经济发展 179第一节 政府的形成 179第二节 政经互动中的政府作用:一般理论 179第三节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80思考题 180第十章 经济文化 180第一节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181第二节 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典理论 181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 181思考题 182第十一章 社会网络 182第一节 网络研究的由来与视角 182第二节 新经济社会学与网络研究 182第三节 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183思考题 183第十二章 社会资本 184第一节 社会人假定和社会资本 184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厂商行为 184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 185思考题 185第十三章 交易秩序 185第一节 交易秩序概念的来源及其一般化 185第二节 交易秩序的转型 186第三节 互动中的秩序结构 186思考题 187第十四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 187第一节 经济与社会现代化 187第二节 体制变革中的经济与社会 188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88思考题 189参考书目 189发展社会学(社会现代化)教学基本要求 191教学目的与要求 191第一章 导 论 191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191第二节 现代化的界定 191第三节 发展社会学的功能 192思考题 192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 192第一节 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192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93思考题 193第三章 发达的经济 194第一节 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巨大变革 194第二节 知识经济 194思考题 195第四章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195第一节 现代化与社会分化 195第二节 现代化与社会整合 195第三节 现代化与社会分层 195第四节 现代化与社会流动 196思考题 196第五章 城市化 196第一节 城市化的进程 196第二节 城市化的作用 196第三节 城市化的几种主要模式 197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 197思考题 197第六章 世俗化 197第一节 世俗化的理解及意义 198第二节 世俗化的主要特征 198第三节 中国现阶段的世俗化 198思考题 198第七章 民主化 199第一节 民主化的必然性 199第二节 民主的含义及特征 199第三节 民主化的意义和民主化模式的选择 199思考题 200第八章 知识化 200第一节 现代知识的急剧更新与传播 200第二节 现代知识对于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 200第三节 现代知识突出了教育的地位 200思考题 201第九章 开放 201第一节 开放的涵义和特征 201第二节 开放与现代化 201第三节 中国的开放 202思考题 202第十章 民族传统与现代化 202第一节 对于民族传统的理解 202第二节 民族传统的重要作用 202思考题 203第十一章 后发现代化 203第一节 “后发现代化”的含义及启动条件 203第二节 后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203第三节 “迟发展效应” 203思考题 204第十二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 204第一节 人口过剩 204第二节 资源短缺 204第三节 环境恶化 204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 205思考题 205第十三章 中国的现代化 205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原型与转化 205第二节 中国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 206思考题 206第十四章 发展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06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206第二节 依附理论 207第三节 世界体系论 207第四节 新发展学派 207思考题 207第十五章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08第一节 发展社会学的基本研究角度 208第二节 现代化指标 208思考题 208参考书目 209社区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211教学目的与要求 211第一章 社区概念与社区要素 211第一节 社区与社会 211第二节 社区的历史演变 211第三节 社区的涵义 211第四节 社区要素 211思考题 212第二章 社区研究的基本概念 212第一节 社区客观内容 212第二节 社区主观内容 212第三节 社区动态内容 213第四节 社区静态内容 213第五节 社区类型 213思考题 214第三章 社区结构与功能 214第一节 社区结构 214第二节 社区功能 214思考题 215第四章 社区研究的历史 215第一节 社会改进研究阶段 215第二节 社区分析研究阶段 215第三节 全方位研究阶段 215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研究 216思考题 216第五章 社区研究理论 216第一节 人文生态学 216第二节 都市性理论 217第三节 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17第四节 社会网络分析 217第五节 社会系统理论 217第六节 新都市社会学 218思考题 218第六章 社区研究的方法 218第一节 社区研究方法概述 218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219第三节 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法 219思考题 219第七章 城市的兴起 219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219第二节 城市的兴起与类型 220第三节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 220第四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221思考题 221第八章 城市的社会结构 222第一节 城市社会结构的含义 222第二节 城市社会结构特征 222第三节 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 222思考题 222第九章 城市社区 222第一节 国外城市社区 222第二节 城市行政体制和中国城市社区中的街道组织 223第三节 城市的民间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 223思考题 223第十章 城市居民生活与社区服务 223第一节 城市社区的家庭 223第二节 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 224第三节 外来人口的迁移和聚居 224第四节 社区照顾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提出与发展 224思考题 225第十一章 城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225第一节 中国城市户籍政策与外来人口管理 225第二节 城市中的失业与贫困 225第三节 城市住宅 226第四节 城市犯罪 226思考题 227第十二章 农村社区概况 227第一节 农村社区的特点与类型 227第二节 农村社区结构 228第三节 农村社区发展 228思考题 228第十三章 家庭和组织 228第一节 中国农村中的家庭 228第二节 中国农村中的宗族 229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组织与自治 229思考题 229第十四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230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230第二节 中国农村的阶级、阶层状况 230第三节 农村社会流动 230思考题 231第十五章 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231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的主要社会问题 231第二节 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制 231思考题 231第十六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232第一节 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232第二节 农村可持续发展 232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与现代化 232思考题 233参考书目 233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235教学目的与要求 235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235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235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236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236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236思考题 237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237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237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237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238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238思考题 238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39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239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39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240思考题 240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240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240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240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241思考题 241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241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241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241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242思考题 242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243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243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243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243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243思考题 243第七章 社区工作 244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244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244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244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服务工作 244思考题 245第八章 社会行政 245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245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 245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 246思考题 246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246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246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46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247思考题 247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247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247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247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248第四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248第五节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 248思考题 248第十一章老年社会工作 248第一节社会变迁与老年人问题 248第二节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248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249思考题 249第十二章妇女社会工作 249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