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docx_第1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docx_第2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docx_第3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docx_第4页
广州海珠区历史遗址.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介绍第一:广州海珠区同福中路状元井海珠区龙导大街状元井巷(状元井)简介位于海珠区龙导大街状元井巷。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番禺(今广州)人张镇孙(12351278)被点为新科状元。后因与权臣贾似道不合,丢官回乡。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侵。赋闲在家的张镇孙拍案而起,于广州南郊召集乡民守家护土,并收编宋朝溃败官兵,屯兵于河南龙导尾(今龙导大街一带)。当时张氏命人掘井以应军需,这就是后来的“状元井”。明朝初年,水井被重新修整,周边砌以红米石井栏,旁树石碑,上书“通乡宗张状元之井”。水井附近植以桂树、黄槐。又在张氏原居处建“医灵大庙”,庙中供张氏神像。抗日战争时期,碑、庙俱毁,井被封。1991年底,水井又被重新修葺,街口新挂一联:“一井状元留圣迹,千秋闾里记前贤。”图:第二:卫国尧烈士故居和纪念馆,分别位于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东街7巷6号及沥滘小学内。卫国尧(19131944)出生.卫国尧烈士故居和纪念馆,分别位于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东街7巷6号及沥滘小学内。卫国尧(19131944)出生于新滘镇沥滘村,少年时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同时从事翻译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前夕,他回到武汉,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救亡工作,后受组织派遣,返回已沦陷的家乡,以留日学生、国民党少校军官的身份开展活动,建立起党支部和党的抗日外围组织,并动员一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4年清明节期间,卫国尧在当地党组织和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广州市郊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的支持配合下,一举擒获当地的汉奸恶霸“十老虎”中的八虎,为人民群众除了大害。其后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第一大队队长,同政委郑少康率队转战禺南,经常神出鬼没袭击日伪据点,活捉过汪伪县长冼尧甫,又夜袭市桥,打得“市桥皇帝”李塱鸡落荒而逃,声威大振。1944年7月26日,卫国尧率队集结于番禺植地庄村,准备袭击市桥敌据点,被十倍于己的日伪部队包围,卫国尧指挥部队英勇战斗,在突围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1岁。卫国尧故居为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房屋,墙角为花岗岩石,上砌水磨青砖,天井铺白条石,房屋坐西朝东,面积约8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为花园,距房屋数米筑有围墙。屋子的正厅正面悬挂有镜框,里面镶嵌有烈士传略,陈设简介美观,大门口还悬挂有“卫国尧烈士故居”横匾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烈属”牌匾。故居现由广东省民政厅负责保护,成为海珠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第三:杨孚井位于海珠区下渡路下渡东约一巷内,今尚存,相传为东汉时期杨孚所建,因而得名,距今已历1900多个春秋了。东汉章帝时(7688),杨孚荐贤士、献良策,颇得朝廷器重,官拜议郎。和帝即位时(89105),拟发兵征伐匈奴。孚奏言“创造用武,守业尚文”,并力举历代明君对外睦邻息兵之略,对内施仁政、兴国力、廉吏治之策,帝从之。可见杨孚在当时是一位较有影响的好官。晚年归故里,卜居于广州河南下渡头(清同治年间,即18621874年才正式建村),据说杨孚井是兴建宅第时开凿的。有关杨孚生平略见于史籍中,下渡头村的杨孚故宅,早已淹没,村中虽有一古井,但是否杨宅之物,也无从稽考。后杨孚井的发现,纯属偶然,据清乾隆番禺县志古迹载:“杨孚,字孝元。今下渡头村其故宅也。后有张琼者,掘地种蒌,得一砖刻云:杨孝元宅。”由此可确认,获砖之地就是杨孚宅第遗址,其附近之古井,无疑乃杨孚井也。清代以来,由于杨孚井的发现,吸引了不少骚人墨客到此参观考察,怀古赋诗,逐渐形成一处名闻遐迩的胜地。道光年间,河南石溪诗人黄子高(17941839)的杨议郎宅诗曰:“珠江南望树重重,访古闲支七尺筇。地暖久无河畔雪,年深空忆洛阳松。(按:传杨孚曾从洛阳带回五鬣松一株,植于宅前,隆冬飞雪盈树,人皆异之)遗砖剥落青蒌密,古井荒凉碧藓封。异物赞词临海记,(按:杨孚曾官为临海太守,把所见所闻的当地事物,撰成南裔异物志和临海水土记等书,以韵文记述,故后人尊孚为粤诗之祖)一樽吾欲酹芳踪。”古时的下渡头村,处处是瓜棚菜地、鸟语花香的恬静旷野景象。游人北望珠江的浩瀚清波,南览万松山的烟岩绿嶂,流连忘返。清代诗人留下的“老榕日掩霭,细草色光悦。反照满江关,炊烟散岩穴”诗句中的意境,是古时杨孚井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笔者曾二度现场考察,沧海桑田,前人描绘古井环境的绮丽景色,早已荡然无存了。苍老的水井,蛰隐在密密麻麻的民居之中。其貌独特的杨孚井,井口直径44厘米,有花岗石的井栏围着,四周有84厘米见方的水泥平台,置于约10平方米的水泥平地之中,还用瓷碗碎片镶缀“汉代杨孚古井”6个字。俯视井内,清楚地看出此井是由红色砂岩(俗称红米石)开凿而成,并非砖石所砌。井腔上、下端小,中间大,呈腰鼓形,最宽处直径约1.5米,井深56米。井壁有明显的螺旋纹。从井壁四周苔藓、蕨类的生长密茂状况来看,亦深信井的古老,但是否确为东汉遗物,已难辨考。据80多岁的当地居民李婆婆介绍:她在70年前来下渡村探望其母姨时,就知道有此古井,当时此处地广人稀,环境谧静,常听见井壁的渍水滴入井水中,“当当”之声,有如洪钟回响。冬日时,常见蒸汽浓雾迷漫,滚滚而上。这奇异现象,平添了该井的神秘感。又据当地居民曹君介绍:杨孚井水清澈甘冽,冬暖夏凉,它历千年而不涸,至今仍可饮用,笔者亲尝之,果然。不过近年人烟稠密,自来水又引人家中,居民恐井水受污染,故多以之洗涤而少食用。当时居民生活用水总离不开它,故对其呵护有加,每隔10年左右就要淘井一次。笔者于1999年3月初再次考察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正逢广东天旱,据报载:自1998年九十月以来,全省降雨量少,气温持续偏高,不少地区还出现50年不遇的大旱,以水闻名的三水市有3000亩农田龟裂;特大咸潮从珠江口涨至距广州西村水厂吸水口3公里处,迫使河南的水厂暂时停产。河南及邻近的番禺北亭村等地,不少水井枯水,甚至干涸,惟有杨孚井水源充沛,井水反而涨至离井口1米多之处,几可徒手就舀到,此反常现象的成因,至今还是一个谜。第四 /view/2362703.htm#3 七星岗古海遗迹 (自己上去睇 好多 第五 海珠区邓氏宗祠简介位于海珠区宝岗路二龙街,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建立的,于1994年9月正式开馆。邓世昌邓世昌出生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民族的灾难,毅然投身海军,保卫海防。1894年,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9月17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率“致远”舰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座舰中弹将沉仍鼓轮直冲敌舰“吉野”,欲与敌舰同归于尽。“致远”舰在途中沉没,邓世昌落海,虽遇救而不独生,为国壮烈捐躯。建筑邓世昌纪念馆以邓世昌出生地邓氏宗祠为馆址。邓氏宗祠是一座两进两廊、中间天井、前院后院、左右四耳室的典型岭南式祠堂建筑,古朴典雅。经过维修,已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风貌。邓世昌亲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