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doc_第1页
提高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doc_第2页
提高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doc_第3页
提高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doc_第4页
提高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备课是教师取得教学主动权的前提,备课质量决定上课的质量,精心备课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应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艺术所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步骤。如何备好一堂课?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一、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是有目标的行为,备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是什么。在确立目标时,不仅要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且要明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达到的目标。有的老师不注意课程标准的学习,平时很少研究课程标准,这样很容易偏离教学的正确方向。课程标准是统领一门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材就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素材,不领会课程标准,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无法正确地分析和使用教材,就不能有效地整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就谈不上科学备课。要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有哪些,主要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程度是什么?(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抓住重点,符合高考的考查要求,让学生了解掌握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分析目标,引导学生领会目标,运用目标,最后达到目标。二、进行学情分析。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备课时需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因此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否则就会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谈不上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学情分析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节知识应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背景知识掌握的较好,就会促进本节课的学习;如果相关背景知识掌握较差,则应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做好学习本节课的准备,在新课开始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回顾。教学流程设计也要按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活动的规律来设计,如考虑一次课安排几个提问、讨论或演示等活动,每个活动怎样安排,每个活动可能出现或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在活动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小结评价等,然后把安排写出来。还要考虑到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做到课堂教学调控游刃有余,就必须对学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备足备好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同时注意分析哪些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充分利用兴趣点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还要分析哪些是学生不太感兴趣或学习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科学的方法,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整合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认真研究教材,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研究教学参考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要明确本节教材在整个学科体系或单元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设计要关注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要立足学情,科学设计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课堂主体部分或采取以演示、提问与讨论、答疑为主要形式的讲授法,或采取以学生合作互动为主的教学设计,关键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相关内容的教学需要。再次,要设计引导归纳,进行重点强化,加深知识巩固。一堂课是否高效,问题设计非常重要。人的认识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设计问题时要深浅适宜,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吸引力(悬念)、感召力和驱动力,注重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备好教学流程,不仅能厘清教学思路,使教学有条不紊;同时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教学的具体方法步骤。总的原则是: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动脑想、动眼看、动口说、动手做,主动学习,高效学习。例如:在新授课中,多应用启发、讨论、讲授等方法,这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唤起求知欲,产生探索创新的激情,也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评习题课上,教师不要一味地讲,可以让学生先提问,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教师颠簸、升华,然后由教师提问,让学生来分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让学习落后的同学,能主动弄懂一些基本问题;在备战高考前夕,多开设几节生动活泼的答疑课,让学生提问,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并发散出相关的一类问题。这种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精心准备。教师备课,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知识缺陷、思维习惯、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在理解本节教材中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养成自觉预习、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及时巩固、总结反思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特点,适应高中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些现象:学生会做题,但不知为什么这么做,因此要注重解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理一理解题思路,以达到做一道题,通一类题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时刻注意学法的指导,才可能尽快达到不教的地步。提倡编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和知识补救,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偏差,促进教师团队意识形成和专业素养提高。五、备手段、备教具。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搞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现在,我们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我校的录播教室,各班多媒体设备,学校网络等都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方便。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的不是在于使用模拟的课件,而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内容,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有显著作用,但课件决不能代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备课中可以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重视学习借鉴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对于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上网查阅;高考前夕,可将网上一些优秀模拟试卷进行下载,然后从中精选一些典型试题和创新试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设计符合我们学情的教学课件,进行授课和训练,可以避免题海弊病,提高课堂容量和教学效率。需要教具辅助教学的,要事先准备好相关教具,并熟练操作,老师该拿的三角板、直尺等教具,一点都不能少,提倡教师自己设计制作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教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六、备板书。板书内容应当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或是最关键的信息,是教学内容的凝练与概括。好的板书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备课时,要对整节课的板书有一个预先的总体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要讲究板书的条理性、美观性,结合光线和学生的习惯,确定哪部分为主板书的空间,哪部分为副板书的空间,哪部分为机动空间。板书的序号排列,图表设置,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课堂小结时,学生向黑板上一看,对本节课的内容立刻了然于胸,切忌上课时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教师还应注意书写工整,步骤规范,给学生规范答题起到表率示范作用。东北师大附中赵登明老师手绘世界地图,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受到学生的欢迎,老师高超的板书水平,说明他在备课上一定非常认真充分。七、作业的设计规范办学之后,教师讲授时间大幅压缩,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多地靠学生作业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抓好作业布置环节。当前作业设计与评价由于备课不充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作业的布置缺乏整体思考和科学设计,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只重数量不重效率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只重布置,不重检查和批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准确的把握;三是作业设计一刀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设计没有针对性;四是作业的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过于单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和教学时必须更新作业观念,站在学科课程建设的高度,对学科作业进行整体思考、规划和设计。第一,学科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必须把握“三个前提”,即明确课程目标,把握学科思想,掌握知识体系。学科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科能力,获得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牵住了学科思想这根红线,就能举重若轻的组织教学;缺乏学科思想研究,就只能陷在学科知识的汪洋大海中,眼前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习题;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只有成体系的知识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挥作用。第二,注重实效,控制数量,抓好落实。教师应理清主干知识,明确重点难点,通过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作业要适量,多则加重学生负担,疲于应付,难以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少则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作业布置要力求恰到好处。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作业,注意选题精当,形式灵活,激发兴趣。要突破书面作业的局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增强作业的实践性、探究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探究能力的自我提升。第三,要抓好作业的落实,就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时刻牢记“有布置+无检查=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要切实做到应收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通过高质量的落实,发挥好作业促进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思维拓展的功能。八、重视集体备课,共享智力资源。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几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一位听课教师去请教这位老教师备这节课花了多少时间,该老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这说明老师把备课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从老师的话中我们不难感到教师的备课并不轻松。而新课标下的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就给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我们的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相对偏少。为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智力资源共享,推动教学团队整体优化,必须高度重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充分的个人备课,只是听中心发言人一个人在讲,就达不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优化提升的目的。作为中心发言人要事先充分准备,提高发言水平;备课组成员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每个人都要做智力资源的输出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防止被动应付,敷衍了事。为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化,请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要把备课组建成教研活动的合作团队,防止备课组成为相互争斗的角逐场。老教师、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学校宏观教学管理包括许多方面,但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还是要依靠备课组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学目标如何确立,重点、难点是否明确,教学起点如何定位-离开了具体的进度、内容、学情,任何教学理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让教学专家产生在备课组,让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辐射到所有课堂,我们的教学效益就会大幅提升。各级部要加强对集体备课质量的检查督导,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在个人钻研,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有效定位集体备课功能,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紧扣教学的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进行释疑解惑;避免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并将集体备课参与情况纳入每个教师的量化考核中。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其次,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备课要统一,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上课在不背离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再次,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压压担子,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如果能切实搞好集体备课,既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强度,又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集体备课,是实施“减负”和“增效”的根本。九、重视教学反思,强化课后备课。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坦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很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不可少的功课。教师应坚持课前、课中、课后“三反思”,好的经验要提炼,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经验,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进一步审视 ,进行教学预测和分析,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设计好相应的应对预案。教学中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学现象、环节及突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机智的应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后反思是指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反思,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知识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习题讲解是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堂上出现的难以预设的问题、学生的精彩表现、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及改进设想,写下执教的体会。 很多备课上课的感受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闪烁着教育智慧的火花,应及时地整理记录下来,这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将大有裨益。如果能在教研组内交流分享,对其他老师也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教学反思是无止境的,只有更好的教学,没有最好的教学。最好是一时的追求,更好是永恒的目标。只有重视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才能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达到专业发展“精细化”、“精品化”的境界,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学校希望各级部在检查备课本时,注意课后反思的检查评价。新的教师考绩条例中专门增加了教学反思项目的考核,目的就是引导老师们重视教学反思,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十、积累积淀,兼收并蓄。“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