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 写 说 明2002年3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正式作出决策开展研究生层次的网络教育;2002年4月北京大学网络研修班正式招生,国内首批通过网络开展教育的研修班诞生了。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为特征的时代,网络更是以其无以伦比的方便快捷而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轻的一代习惯了在网上购物、娱乐、学习于是,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以其授课便捷、学习高效、自主性强、传播知识速度快、内容更新速度快等一系列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北京大学顺应历史和科学的发展需要,开办研究生层次的网络教育,期望有更多的人,能接受先进科学的熏陶,有更多的人来享受北大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研修班的学员,北京大学既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格操守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对大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全体学员珍惜北大为大家提供的包括课件、面授、在线交流、实时答疑、相关书籍、案例等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工作能力都堪称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今天你以北大而骄傲,明天北大因你而自豪!编写这套网络研修班课程系列讲义也是我们为学员提供的资源之一。为了配合广大学员更好的学习电子课件,我们根据老师的讲课内容整理了这套讲义,它将对同学们的网上学习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这套讲义既有利于学员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便于大家在网上学习之余复习相关的内容。因此,对广大学员提高学习效率以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都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从一开始就建立起网上学习与书本学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由于时间匆忙,如存在纰漏之处,请大家谅解,欢迎广大学员和其他支持我们工作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人生、事业与北大同行!目 录编 写 说 明1第一讲 古典贸易理论7一、重商主义7二、大卫休谟:价格-货币-流转机制(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7三、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7四、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8(一)贸易基础8(二)生产与贸易模式8(三)贸易所得9五、李嘉图模型的扩展101、货币化模型102、两国家多产品模型113、考虑运输成本124、两商品多国家模型13小结13第二讲 新古典贸易理论15第一节 贸易收益标准贸易模型15一、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线15二、自给自足经济的均衡17三、国际贸易收益18四、国际贸易的最低条件20第二节 贸易条件21一、提供曲线21二、提供曲线的形状24三、提供曲线的移动26第三节 贸易基础28一、H-O模型的基本原理29二、贸易的影响H-O模型的推论31三、H-O模型假设条件的讨论32四、里昂惕夫之谜及其对H-O理论的验证37小结38第三讲 当代贸易理论40一、Kemp模型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401、凸向原点的PPF402、专业化方式403、贸易方式41二、Krugman模型内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411、规模经济412、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423、自给自足均衡434、参与贸易43三、Falvey模型垂直差别产品的贸易模型441、假定442、贸易模式44四、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动态比较优势45五、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型461、林德理论收入决定的贸易模型462、Lancaster & Helpman模型偏好决定的贸易模型473、Grubel模型国内收入水平差距决定的贸易模型47六、行业内贸易481、行业内贸易的一般形式482、行业内贸易(IIT)指数483、行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49七、国际竞争力理论(波特)501、钻石模型502、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论503、企业群落论51小结51第四讲 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53一、经济增长的源泉531、技术进步532、生产要素的增长53二、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541、生产增长的贸易效应542、消费增长的贸易效应55三、小国的增长和贸易561、要素增长和贸易562、技术进步和贸易57四、大国的增长和贸易581、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582、劳动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和福利583、贫困化增长的贸易、福利594、有益的增长595、两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条件60小结61第五讲 贸易保护专题62一、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新保护主义)621、攫取外国垄断利润的关税说622、以规模经济促进出口的关税633、通过研发促进出口的关税654、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66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问题701、出口不稳定702、长期贸易条件恶化72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741、稳定出口价格或收入的政策742、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政策提议773、贸易战略78第六讲 汇率决定理论80第一节 汇率决定的资产方法80一、均衡汇率的确定80二、货币市场均衡和均衡汇率82第二节 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方法86一、购买力平价86二、货币分析的基本表达式86三、货币供给持续增加、长期利率水平与汇率87四、实际汇率的影响88第三节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汇率决定89一、短期产出水平的决定89二、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89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2四、开放条件下的IS-LM模型95第七讲 固定汇率和外汇干预98一、中央银行外汇干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981、外汇干预的影响982、冲销操作的影响983、国际收支余额的影响99二、如何固定汇率99三、固定汇率下的稳定政策1001、货币政策1002、财政政策1003、汇率变动101四、国际收支危机1011、模型1012、国际收支危机的时点102五、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的冲销政策1041、资产完全替代条件下的冲销政策1042、资产不完全替代条件下的冲销政策104第八讲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般均衡分析106第一节 两工具、两目标模型106一、斯旺图形106二、蒙代尔搭配法则106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107一、开放经济中的一般均衡IS-LM-BP模型107二、财政政策的效果108三、货币政策的效果110四、改变官方汇率水平的效果112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113一、财政政策的作用113二、货币政策的作用116三、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协调119四、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120五、国际政策协调(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122第九讲 开放经济中的价格和产出水平:总需求和总供给126一、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1261、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1262、封闭经济中的总供给1263、封闭经济中的均衡127二、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1281、固定汇率制下的总需求1282、浮动汇率制下的总需求1283、外生经济波动的影响1294、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1295、价格可变时的货币政策1296、价格可变时的财政政策130三、经济政策对总供给的影响130四、外部经济波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1311、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1312、外国金融动荡1313、技术进步132第一讲 古典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n 贸易是零和博弈 n 强调维持贸易顺差 n 强调强有力的政府 n 劳动价值论 n 提倡管理经济活动二、大卫休谟:价格-货币-流转机制(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意大利(顺差) 西班牙(逆差)出口进口 出口进口第一步货币净流入 货币净流出第二步货币供给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第三步价格和工资上涨 价格和工资下跌第四步 进口增加和进口减少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直至 出口=进口 出口=进口三、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 分工与贸易理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绝对优势:生产每单位商品所需投入劳动的绝对水平要比贸易伙伴国少。 Model:两国家、两商品、劳动价值论(商品根据其所含相对劳动时间的比例进行交换)表1-1 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价格布(C)酒(W)国内交换价格英国1小时/码4小时/桶1C:1/4W 或(1W:4C)葡萄牙2小时/码3小时/桶1C:2/3W 或(1W:1.5C)n 贸易模式:英国专业化生产布并出口,葡萄牙专业化生产酒并出口。 n 贸易所得:两国福利明显得到改善,正和博弈。 n 贸易基础:分工形成的绝对优势,内生决定四、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一)贸易基础生产技术差别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异,形成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他国同一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成本的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 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 (二)生产与贸易模式假设: n 两国家、两商品、一种生产要素; n 资源禀赋水平不变; n 生产要素资可以在部门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流动; n 运用劳动价值论; n 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且存在差异; n 规模报酬不变; n 充分就业; n 完全竞争; n 没有政府干预 n 没有运输成本。 模型表1-2 李嘉图的两国生产条件酒(W)布(C)国内相对价格葡萄牙80小时/桶90小时/码 1C:9/8W (或1W:8/9C)英国120小时/桶100小时/码1C:5/6W (或1W:6/5C)n 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n 葡萄牙生产酒的相对成本低,有比较优势,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n 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布,然后交换。 (三)贸易所得1 节约劳动时间表1-3 单位进口产品的劳动时间节约贸易前贸易后节约葡萄牙酒80小时布90小时80小时10小时英国酒120小时100小时20小时布100小时国际相对价格不同对两国贸易所得有不同效果:贸易条件越接近国内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水平,该国从贸易中获利就越少。表1-4 贸易条件为1W:1.1C时单位进口品的劳动时间节约贸易前贸易后劳动时间节约葡萄牙酒80小时(1W)布99小时(1.1C)80小时(1.1C)191.1=17.3小时英国酒120小时(1W)110小时(1W)10小时布110小时(1.1C)2 增加总收益假定两国都拥有72000小时的劳动,生产条件如表1-2,贸易条件为1W:1C。表1-5 贸易后两国的生产、消费与总收益生产消费总收益葡萄牙贸易前540W,320C540W,320C贸易后900W,0C540W,360C3600小时英国贸易前300W,360C300W,360C贸易后0W,720C360W,360C7200小时五、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1、货币化模型考虑唯一生产要素劳动的报酬工资水平商品价格 = 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工资水平模型表1-6 货币化的李嘉图结构(1英镑=1埃斯库多)工资/小时布酒劳动投入/码价格劳动投入/桶价格英国1英镑1小时1英镑3小时3英镑葡萄牙0.6埃2小时1.2埃4小时2.4埃出口条件(export condition):一国出口商品所需的成本条件a1jW1ea2jW2即: n 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外国商品价格 n a1j:国家1每单位商品j的劳动投入量 n W1:以国家1的货币表示的国家1的工资水平 n e:国家2的货币/国家1的货币的汇率 n a2j:国家2每单位商品j的劳动投入量 n W2:以国家2的货币表示的国家2的工资水平 货币价格对贸易方式的影响工资的上下限一国工资水平上升(如W1增加),(英国)成本竞争力降低、出口条件恶化; 大幅度的工资变化可能消除贸易基础,令一国丧失产品出口能力或者打消其进口商品的愿望。英国工资水平必须在0.8(两国酒的价格相等)1.2英镑(两国布的价格相等)/小时的上下限之间,葡萄牙工资水平必须在0.50.75埃/小时的上下限之间,才有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汇率的上下限英镑升值(e),英国成本竞争力降低、出口条件恶化;保证贸易基础的汇率上下限为0.8(两国酒的价格相等)1.2(两国布的价格相等)埃/英镑。2、两国家多产品模型出口条件公式变形为:a1j/a2jW2 / (W1e)n 左:某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劳动投入量 n 右:两国相对工资成本 模型一国所有相对劳动投入量低于两国相对工资成本的商品都可以出口,所有相对劳动投入量高于两国相对工资成本的商品则应该进口。表1-7 两国家多商品的李嘉图模型中单位生产条件小时工资酒刀具布五金器具小麦乳酪西班牙2比塞塔4小时1261557德国3.2马克3小时4562.83汇率为0.8马克/比塞塔,两国相对工资成本W德/(W西e)=3.2(20.8) = 2。各商品的相对劳动投入量从小到大依次为a西j/a德j=1.2(布)、4/3(酒)、5/2.8(小麦)、7/3(乳酪)、2.5(五金器具)和3(刀具)。西班牙出口布、酒和小表,进口乳酪、五金器具和刀具。货币价格的变动汇率变动:外国货币升值,提高一国的出口竞争力。工资水平变化:工资水平上升降低一国的出口竞争力。Dornbusch-Fischer-Samuelson() Model:汇率给定时,相对工资水平和两国贸易方式同时被决定的模型。横轴:界线商品(左边为本国生产并出口的商品,右边为由国家2生产、本国进口的商品),可视作本国生产并出口的商品个数。纵轴:相对工资(W1e)/ W2。曲线C,反映对一国商品的需求对该国工资水平的影响出口的需求。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量越大(本国出口越多),本国相对于他国的工资水平就越高。曲线向上倾斜。曲线A(z),反映相对工资水平对一国出口商品供给的影响出口的供给。(W1e)/W2越高,本国满足a1/a2W2 / (W1e)或a2/a1(W1e)/ W2的商品个数越少,曲线向下倾斜。均衡给定各国的劳动力规模、对各种商品的偏好、汇率及技术条件,曲线A(z)和曲线C被确定,二者交点是均衡的相对工资和界线商品(贸易方式)。3、考虑运输成本假设:所有运输成本由进口商支付;运输成本以运输的劳动投入量来计量(劳动价值论)。表1-8 运输成本对出口条件的影响(汇率为0.8马克/比塞塔,相对工资水平及生产条件同表1-7) 布酒小麦乳酪五金器具刀具不考虑运输成本6/54/35/2.87/315/612/4考虑运输成本(6+1)/5=1.4(4+1)/3=5/3(5+1)/2.8=15/77/(3+1)=1.7515/(6+1)=15/712/(4+1)=2.4小麦、奶酪成为非贸易品。非贸易品:即使有某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它也不会参与国际贸易。给定相对劳动投入量,越接近相对工资比率的商品越可能成为非贸易品。4、两商品多国家模型表1-9 两种商品、三个国家的李嘉图模型中的劳动投入量鱼刀具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水平瑞典4小时/磅10小时/单位1刀具:2.5磅鱼德国5小时/磅15小时/单位1刀具:3磅鱼法国5小时/磅20小时/单位1刀具:4磅鱼自给自足经济下价格水平差距最大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动力最大,瑞典向法国出口刀具,法国向瑞典出口鱼,均衡贸易条件落在1C:2.5F和1C:4F之间。德国是否参与贸易以及贸易的模式取决于国际贸易条件。 n 如果1C=3F,德国无法从贸易中获利; n 如果1C3F,德国出口刀具; n 如果1C3F,德国出口鱼。 小结1、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其政策主张是国家干预贸易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休谟利用价格-货币-流转机制对此进行了批驳。2、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劳动分工形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的双方都会从交易中获益。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4、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两国相对工资和汇率水平将影响贸易模式,工资水平下降和本币贬值将提高一国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在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模型中,一国商品的出口条件是该商品的相对劳动投入量小于两国的相对工资比率;引入运输成本可能导致非贸易品的出现;在多国家的模型中,除非确定了最终的均衡贸易条件,排在自给自足条件下相对价格之比序列两端以外的国家的贸易方式都不能确定。第二讲 新古典贸易理论 放宽了劳动价值论和不变成本假设的限制,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模式。第一节 贸易收益标准贸易模型一、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线PPF线上的机会成本递增PPF凹向原点机会成本递增:在增加一种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不断递增。MRT=MCX/MCY。生产沿着PPF下移时,MCX/MCY将越来越高。从图形来看,随着X的产量增加,曲线越来越陡。PPF凹向原点的原因:1、Haberler:“固定要素”概念从一个行业首先流入到另一个行业的是那些易移动、适应性强的生产要素,随后继续被转移要素的适应性越来越弱,对另一行业产量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2、Samuelson(1949)假设:n 行业规模报酬不变; n 各行业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 资本密集型产品Y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的PPFn 两要素以相同比例在行业间转移得到机会成本不变的PPF:直线 n 两要素以不同比例转移,可以得到比直线更优的生产组合:凹向原点的PPF 这种解释只能说明机会成本递增的PPF凹向原点,不能反映其具体形状。3、Edgeworth Box Diagram埃奇沃思盒状图和PPFn 在PPF上,一种商品产出增加必然对应着另一种商品产出减少;n 既定技术水平下,PPF上的点表明所有资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被利用; n PPF的形状与位置反映了经济中劳动与资本的禀赋状况。 二、自给自足经济的均衡1、基本假定:n 消费者寻求满足最大化; n 工人与厂商寻求其生产行为的报酬最大化; n 要素可在一国内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 n 没有运输成本; n 没有限制贸易的政策壁垒; n 完全竞争。 2、生产者均衡(供给): MRT= MCX/MCY = PX/PY3、消费者均衡(需求): MRS=MUX/MUY = PX/PY图2-44、整个经济的均衡MRT= MCX/MCY = PX/PY=MUX/MUY = MRS给定价格PX/PY,自给自足经济的均衡点为E,均衡的消费量和产量一致。三、国际贸易收益贸易互利的根源在于,两国间自给自足经济下的相对价格各不相同。1、生产、消费的调整以及贸易互利:图2-5单一国家的贸易收益自给自足经济下,均衡生产和消费点E;福利水平CI1;价格(PX/PY)1。国际市场价格(PX/PY)2国内价格(PX/PY)1。表明本国在生产X商品上相对更有效率,而在生产Y商品上相对缺乏效率。生产的调整(PX/PY)2E点的MCX/MCY=( PX/PY)1,生产从Y中退出,转向X,沿着PPF下移,直到新的生产均衡点E,(PX/PY)2=MCX/MCY。消费的调整E点相切的相对价格线同时是贸易线(消费可能性线)。新消费者均衡点为C(x3,y3)。开放贸易后,在新的相对价格水平下,生产与消费的调整将一直持续到MRT= MCX/MCY = PX/PY=MUX/MUY = MRS时为止。福利的变化贸易前,CPF=PPF贸易后,国际价格线代表新的CPF,消费点位于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CI2)上。贸易实现了一个更高的福利水平。贸易方式贸易三角形FCE:n FE=出口 n FC=进口 n CE代表贸易线 2、贸易收益的分解:消费收益和生产收益贸易中交换的收益与专业化的收益n 消费(交换)收益(EC):不改变生产,以新价格进行贸易得到的福利水平的提高。n 生产收益(CC):在新相对价格水平下,改变生产水平得到的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 3、伙伴国的贸易 伙伴国的贸易获利四、国际贸易的最低条件1、需求差异:生产条件完全相同、需求条件不同具有相同PPF线但需求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相同的生产条件PPF,不同的的无差异曲线,国家1(S1和S2)更偏好Y;国家2(W1和W2)更偏好X。两国都从贸易中获利,福利得到改进。2、供给差异:需求条件相同、生产条件不同需求条件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相同的无差异曲线,不同的生产条件,国家1(PPF1)在生产X商品上有相对高的技术水平;国家2(PPF2)在生产Y商品上有相对高的技术水平。生产条件的不同可能来自于:n 相对要素禀赋相同、技术水平不同; n 技术水平相同、可利用的要素的相对水平不同; n 二者都不同。在此考虑第一种情况。 两国都从贸易中获利,福利得到改进。第二节 贸易条件一、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一国在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 1、本国提供曲线本国不同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三角形本国不同贸易条件下的贸易模式国际价格出口量进口量OC的对应点(PX/PY)1x1x2(x5)y2y1(y5)T(x5,y5)(PX/PY)2x3x4(x6)y4y3(y6)T(x6,y6)本国的提供曲线(贸易三角形法)2、伙伴国的提供曲线不同贸易条件下两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条件(1)本国伙伴国Y的进口需求(2)X的出口供给(3)=(2)/(1)X的进口需求(4)Y的出口供给(5)=(4)/(2)PX/PY=11010100100PX/PY =244224590PX/PY =381272781PX/PY =4120301560伙伴国的提供曲线(表格分析法)3、贸易均衡及贸易条件的决定贸易均衡n 横轴:本国X商品的出口、伙伴国X商品的进口; n 纵轴:本国Y商品的进口、伙伴国Y商品的出口。 随着X的相对价格提高,本国对Y的需求逐渐增加,愿意出口更多的X换取Y;伙伴国对X的需求逐渐减弱,只愿意出口较少的Y换取X。在某一个价格水平(PX/PY=3)上,本国出口正好等于伙伴国的进口,本国进口正好等于伙伴国出口,达到贸易平衡。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贸易均衡时的国际相对价格水平。二、提供曲线的形状1、弹性与提供曲线的形状进口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import:进口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进口相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以进口需求弹性代表提供曲线弹性。弹性范围和进出口数量的变化n 富有弹性(OV):PX/PY(出口品的相对价格,进口相对价格)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需求数量增加的比例大于价格下降的比例,表明对进口商品的总支出愿望上升,必须要出口更多商品。 n 单元弹性(点V):进口相对价格任何微小下降,进口需求和出口数量都不变。 n 缺乏弹性(VW):PX/PY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需求数量增加的比例小于价格下降的比例,表明对进口商品的总支出愿望下降,放弃的出口品的数量下降,意味着出口供给减少。此时,由于X的相对价格非常高,只需极少的出口就能换回更多的进口品。 2、替代、生产和收入效应与提供曲线的形状提供曲线形状的另一种经济行为解释。n 替代效应:PX/PYX消费减少使得既定的X产出中可用于出口的数量增加,对Y的消费增加推动OC向上倾斜; n 生产效应:PX/PY增加X的生产导致更多X可用于出口,强化替代效应推动OC向上倾斜; n 收入效应:PX/PY出口收入增加(取决于外国的进口需求弹性),进口支出减少(取决于本国的进口需求弹性)增加国家的实际收入,提高国内消费,从而减少用于出口的XOC向下倾斜。 最终形状取决于三种效应的净效应:n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生产效应,OC向上倾斜; n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生产效应,OC向下倾斜; n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生产效应,OC垂直。 提供曲线的形状最终可能是经验的结果,很难作出精确的函数。三、提供曲线的移动1、对进口品需求偏好增加进口需求增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国消费者更加偏好进口品,将提高从事贸易的愿望,表明在每一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该国都愿意提供更多的出口和需求更多的进口。提供曲线以原点为轴向外侧移动;降低对进口品的偏好,提供曲线向内侧移动。如图:对进口品Y的偏好增加,无差异曲线更加偏向Y轴,对应于每一条相对价格线的贸易三角形变得更大。本国的进口需求偏好增加,伙伴国的需求偏好不变:本国的提供曲线向右下移动至OC1,和伙伴国的提供曲线交于更低的贸易条件和更高的贸易水平,均衡点由EE。经济意义:在最初的均衡点E和贸易条件TOTE下,本国的进口需求偏好增加导致进口品Y的过度需求(yEy2)和出口品的过度供给(xEx2)。从而导致Y的相对价格上升,即PX/PY下降。随着PX/PY的下降,对Y的过度需求被缓解,最终在TOT1达到新的贸易平衡。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偏好增加,本国的需求偏好不变:导致更高的贸易条件和更高的贸易水平。经济意义:在最初的均衡点E和贸易条件TOTE下,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偏好增加导致进口品X的过度需求和出口品Y的过度供给。从而导致X的相对价格上升。随着PX/PY的上升,对X的过度需求被缓解,最终达到新的贸易平衡。贸易条件的计算商品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除以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两国家模型中,两国的出口条件互为倒数。贸易条件改善,表明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一单位商品的出口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品;提高消费者效用。一国的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国经济增长,更愿意参与贸易,OC外移。愿意提供更多的出口换取更多的进口,将导致PX/PY下降,下降的程度则取决于伙伴国提供曲线的形状。n 伙伴国OC富有弹性:贸易条件降低,进出口量都增加; n 伙伴国OC缺乏弹性:贸易条件降低幅度更大,以更多的出口换取绝对数量更少的进口。 经济意义:由于伙伴国的进口需求缺乏弹性,PX/PY下降没有使伙伴国过多得增加进口,本国出口品的过度供给导致PX/PY进一步下降,直到两国达到贸易均衡为止。由于PX/PY大幅度下降,最终结果是,本国放弃了非常多的出口品,得到的进口品反而更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面临的往往是缺乏弹性的进口需求。发展中国因为经济增长而积极参与贸易的结果是:出口获得的收益急剧减少,进口的支出却在急剧增加,增长的好处有可能因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丧失。如果这些国家依靠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本品和技术品(进口需求缺乏弹性)来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的话,进口的减少会降低增长的速度。90年代初东南亚国家的情况。电子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世界供求量、世界价格、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三节 贸易基础H-O模型:贸易基础是生产要素相对数量的不同。一、H-O模型的基本原理1、 理论假设n 两国家、两要素和两商品。生产要素初始水平给定,各不相同。 n 两国技术相同 n 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n 规模报酬不变 n 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n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n 完全竞争 n 要素可以在国内、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n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n 充分就业 n 贸易平衡 2、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假定:在两商品(X和Y)和两要素(L和K)世界中,如果(K/L)Y(K/L)X,那么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各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要素密集关系但两商品生产中的K/L将取决于两要素的价格比率w/r3、 一国要素富裕度: n 实物定义如果B国可用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B是资本富裕型国家,A是劳动富裕型国家。 n 价格定义如果B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A国,B是资本富裕型国家,A是劳动富裕型国家。 价格定义不仅反映可利用要素的供给,还反映其需求。由于模型假定两国技术水平、偏好等都相同,要素价格就和其供给情况直接相关。4、H-O模型表 要素相对价格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及商品价格的关系n w/r越高,任一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比率K/L越高,但(K/L)X(K/L)Y; n w/r越高,PX/PY越高。 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不变、以及既定的最终产品间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H-O理论:每一国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H-O模型条件下两国的自给自足经济H-O模型条件下两国的贸易互利二、贸易的影响H-O模型的推论1、 对要素及商品价格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参与国际贸易后,劳动富裕的国家A将增加劳动密集型商品X的生产,减少资本密集品Y的生产,从而导致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对资本的需求下降,在要素供给既定的条件下,上升。两个行业都用资本替代劳动,K/L上升。由于(K/L)X始终小于(K/L)Y,上升将导致PX/PY上升。与此同时,B国的w/r下降,导致下降。这种变动一直要持续到为止,此时2、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 theorem)。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产品价格等于投入要素的成本之和。劳动富裕的国家开始贸易时,导致劳动的价格上涨、资本的价格下跌,PX将上涨,但幅度小于w上涨的幅度;PY将下跌,但幅度小于r下跌的幅度。放大效应:要素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大于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格变动。n PX上涨,r下跌的幅度大于PY的下跌,所以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下降; n w上涨的幅度大于PX的上涨,加之PY下跌,所以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上升。 给定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论,SS理论认为如果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由贸易引发的富裕要素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价格下降、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三、H-O模型假设条件的讨论1、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H-O模型假设条件(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需求逆转时的贸易模式如果两国的需求差异非常大(如各国的需求偏向于该国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的商品),使得一国自给自足经济下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伙伴国。贸易方式与H-O模型的预测相反,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的商品,出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商品。2、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H-O模型假设条件(3):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的相对价格对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没有影响。要素密集度逆转: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富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富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两种要素在两个行业间替代弹性足够大,对于给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两种商品可能在某一种特定要素上密集,形成要素密集度逆转。此时,两国在同一种商品上具有价格优势,无法预测贸易模式。3、运输成本H-O模型假设条件(9):没有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n 降低贸易的总水平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n 可能导致非贸易品; n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不再成立; 4、不完全竞争H-O模型假设条件(7):完全竞争。国内垄断和出口垄断者在国内保持垄断地位的同时,在世界市场上按照国际价格决定自己的出口。n 贸易前:国内垄断者在Q0(MR=MC)处生产,价格为P0。 n 贸易后:面临世界价格Pint,当QQ2,国内MRPint,选择在国内销售; n 当QQ2,国内MRPint,选择出口。 当垄断者出口Q2Q1,在国内销售Q2时,国内的垄断价格为P2,高于贸易前的价格。国内垄断者参与国际贸易将导致国内与国外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减少了该国的贸易收益,使要素和商品价格均等化不能成立。5、特定要素模型H-O模型假设条件(8):要素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现实中,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不同,劳动的流动性大于资本。在短期内,资本成为不能自由流动的特定要素。资本不可移动时生产的调整资本不可移动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对生产的影响PPF位于要素完全可流动时PPF的内侧。对要素报酬的影响n 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受益,进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损; n 劳动的名义报酬增加,实际报酬取决于不同劳动者消费的商品组合。 6、生产完全专业化H-O模型假设条件(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进口国特殊的需求结构即使两国中国家1完全专业化生产出口产品,也无法满足国家2对其出口产品的总需求。贸易条件将与国家2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相同,国家1将获得贸易的所有好处。两国要素禀赋水平差异巨大两国自给自足经济下的要素相对价格和产品相对价格差异很大,贸易后,两国在不等于各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下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禀赋截然不同情况下的完全专业化生产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相近 要素密集度相似情况下的完全专业化生产生产可能性线几乎为直线,国际价格和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之间任何微小的差异都足以诱使该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四、里昂惕夫之谜及其对H-O理论的验证1、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根据1947年及1951年的数据,里昂惕夫得出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与H-O模型的预测相悖。表2-3 1947、1951、1962年美国进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使用资本($1000)(1)使用劳动(2)资本-劳动比率(3)=(1)/(2)1947100万美元货物的出口255018214011100万美元货物的进口3091170181821951100万美元货物的出口225717412977100万美元货物的进口2303168137261962100万美元货物的出口187613114328100万美元货物的进口2132119179162、新要素论发展了H-O模型中的两要素假定,认为生产要素应该包括其他要素。(1)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剥离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将重新定义。Keesing(1966)将劳动者按照技术熟练和复杂程度分类,美国属于资本和熟练劳动富裕的国家、非熟练劳动稀缺的国家。根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和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Kenen(1965)实际估计了美国出口和进口替代商品中人力资本的含量,并把其加在实物资本上。然后重新计算美国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成功地解释和消除了里昂惕夫之谜。Morrall(1972)人力资本的需求逆转:在一些高收入国家,尽管人力资本从生产上来说相对充裕,但其价格高于人力资本相对不充裕的国家,结果,后者反而形成人力资本密集产品上的高度专业化和高竞争力。(2)自然资源论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也是生产要素,就会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3)技术差距说Posner(1961)技术差距模型:一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产品的创新,而不是较低的成本。技术和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一样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创新国在一国技术创新尚未完全被国外掌握时,与模仿国存在技术差距,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贸易后,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模仿国的消费者和模仿者对利用这种创新所生产的产品的反应。Posner把这些反应称为“滞后”: n 需求滞后:从创新国开始创新到模仿国的消费者对它产生需求为止; n 反应滞后:从模仿国开始创新到模仿国以创新方式开始生产产品为止,含需求滞后期; n 掌握滞后:从模仿国开始生产到模仿国停止进口为止。 掌握滞后期结束后,创新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消失,模仿国由于劳动力富裕等要素优势反过来成为该商品的比较优势生产者。小结n 贸易收益:在机会成本递增和行业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假定下,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只要两国的生产条件不同、或者需求条件不同,就能通过贸易互利。 n 贸易条件:贸易时的国际价格取决于两国的意愿进出口数量,可由提供曲线反映。提供曲线的弹性和形状对均衡的贸易条件有影响。 n 贸易基础和模式:要素禀赋不同形成的比较有优势是两国贸易的基础。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n 贸易的影响:贸易的结果将推动两国的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并使一国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下降。 n 新古典贸易理论(H-O-S理论)的核心是,贸易主要是由参与贸易的国家在贸易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密集程度与一国要素禀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贸易前的商品价格关系通过要素价格比率反映了原始的要素禀赋差异;贸易后,这种差异决定了贸易结构。 n H-O-S理论强调的依然是比较优势,是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延续,但认为比较优势的根源不是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是要素禀赋差异。 n H-O-S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预测性,引发了大量的进一步的理论性和实证的研究。 第三讲 当代贸易理论 一、Kemp模型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1、凸向原点的PPF假定:n 两种商品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 n 规模经济导致PPF凸向原点。 凸向原点的PPF在凸向原点的PPF上,经济均衡点不稳定。2、专业化方式开放贸易后,专业化方式取决于一国所面临的特定的贸易条件。不同贸易条件下专业化生产方式n 贸易条件TOT1:完全专业化生产X(N点),按该贸易条件出口; n 贸易条件TOT2:完全专业化生产Y(M点),按该贸易条件出口; TOT1贸易条件TOT2:贸易方式不能确定,三种可能:n 完全专业化生产X,按照TOT3进行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任法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告设计师备考的步骤试题及答案
- 安居人性测试题及答案
- 测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女孩口红测试题及答案
- 内蒙古天津试题及答案
- 2024广告设计师考试设计创新方法题及答案
- 机床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生日蛋糕制作试题及答案
- 汉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中考语文常考作文押题主题附范文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6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2025中考模拟数学试卷(共五套附答案)
- 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路径-深度研究
-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2025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数学试题+答案
-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新规解读
-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指导手册
- 2025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微专题6 电磁场中的空间立体问题和摆线问题-专项训练 【含答案】
- DB3311T 183-2021 急流救援人员培训技术规范
-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34张)
- 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案例白皮书(2024年版)-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