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乡 XX 村委会农田水利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 县发展改革局 2009 年 7 月 1、项目概论 1.1 项目名称: -1- 本项目名称为: XX 县以工代赈项目 XX 乡 XX 村委会农田水利工程。 1.2 项目区基本概况 XX 乡位于 XX 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57 公里,南与永胜县的光华、松坪两乡接壤,西边与丽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 100 54,北纬 26 52 27 6之间。全乡幅员面积 401 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 3800 米,最低海拔 2400 米,属高寒冷凉山区,年均温度 12,年平均 降水量 800 950mm,雨量主要集中在 7 9 月,全年无霜期 8 个月,霜期 4 个月,初霜期始于 11 月上旬。全乡耕地面积为 29000 亩,森林覆盖率为66%,境内居住着彝族、普米族、汉族、傈僳等 4 种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 93%,辖 7 个村委会、 127 个村民小组、 3566户,总人口 14460 人。二 00 五年度全乡粮食总产量 4024 吨,人均有粮 215 公斤;经济总收入 1549 万元,人均纯收入 634 元;大小牲畜存栏 42622 头(只),人均牲畜存栏 3 头(只)。 XX 村委会位于 XX 乡的南面,南与永胜县松坪乡接壤,西边与丽江隔江相 望,全村下辖 13 个村民小组,最高海拔 3100米,最低海拔 2700 米,人均纯收入 630 元,全村人口 2150 人,大小牲畜 5400 头只,主要粮食作物有洋芋、玉米、荞麦及豆类杂粮,可种植小麦、碗豆和油菜籽等小春作用。由于山区地势较陡,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如果能帮助建成一些人畜饮水工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将对当地的农业生 -2- 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XX 县基本概况 ( 1)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XX 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的川滇交界处,位于东经 10022 101 16,北纬 26 36 2756。东北两面与四川省凉山州的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接壤。西面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南部与本市永胜、华坪两县毗邻,全县土地面积 6025km2。 县域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属金沙江水系,地势以西北部较高,东部和东北部较低,分为高原盆地、高原条状山地、高原河谷、金沙江峡谷、河流冲积阶地等五个地貌单元,海拔最高 4510.3 米,最低 1350米,相对高差 3160.3 米,境内山高坡陡,山区面积占 98.4%,区域内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分布,县域地层属巴颜咯拉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地质结构较为复 杂。 ( 2)气候及生态特征 县域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滇川交界处的小凉山,属低纬度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 12.7,全年无 0的季节, 1 月平均气温 4.1, 7 月平均气候 19.3, 10的活动年积温为3782,全年日照时数 2321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53.8%,年平均降雨量为 925mm,年蒸发量为 1270mm,雨量主要集中在 7 9 -3- 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80%以上, 5 6 月常出现干旱。平均年无霜期为 192 天。 境内有 XX河、永宁河、碧源河等七条河流,河道总 长 319km,年平均径流量 23.8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 15.27 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 8.55 亿立方米。金沙江过境水 420 亿立方米。由于山高坡陡,水资源难以利用。全县水利化程度为 32%。 本县土地面积 9045418.7 亩,其中园地面积 49723.1 亩,林地面积 6244730.3 亩,牧草地面积 80382.5 亩,森林覆盖率达 53%,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本县自然灾害频繁,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冰雹、低温冷害、地 震等,干旱、洪涝灾害每年都发生,成灾面积逐年增多,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繁,危害程度不断增大,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 3)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全县辖 15个乡(镇), 91 个村民委员会(含社区、办事处),1119 个村民小组, 52880 户, 24.4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2.60万人,有劳动力 11.5 万人。 县域国土面积 6025 万亩,其中耕地 106.75 万亩,园地面积 4.42 万亩,林地 624.42万亩,牧草地 8.04 万亩,宅基地 4.56万亩,交通用地 3.86 万亩,水域 10.34 万亩,未利用土地 145.41 -4- 万亩 。 XX 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农业发展较快。据 2005年统计,粮食总产量 6590 万公斤,平均亩产 130 公斤,农民人均生产粮食 292 公斤,主要粮食品种是洋芋、玉米、荞子、水稻。经济农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白芸豆、烤烟。农业生产总值 28815 万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42.5%,其中种植业产值 14007 万元,林业产值3728 万元,畜牧业 1095 万元,渔业产值 425 万元,农村物资服务业 560 万元。 XX 县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培植了旅游、矿产、水电、畜牧、生物等五大支柱产业,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67733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23894 万元,第二产业 17312 万元,第三产业 26527 万元,三项产业结构比例由 2000 年的 53.45:25.07:21.48 调 整 到 2005 年的35.37:25.63: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819万元,财政支出25216 万元。全县粮食总产量 6590 万公斤,人均有粮 292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782 元。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乡级全部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教育实现“两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乡镇都 设置了卫生院和计生站,科技贡献率达到 35%,社会秩序不断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安全和谐。 ( 4)全县总体贫困情况分析 -5- 2005 年底全县有村民小组 1148个,总户数 62353 户,总人口 2443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19.55 万人,残疾人口 1.4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 782 元,人均有粮 292 公斤,人均基本农田地 0.3 亩,户均经济林果 3.5 亩,户均经济作物 0.3 亩,已通公路 89个村,未通公路 3 个村委会,农村公路总里程 125 公里,有学校 327 所,人均受教育年限 5.3 年,有卫生室 33个,还需卫生室 58 个,已 通电 87 个村,未通电 4 个村,已通电话86 个村,未通 5 个村,未解决饮水人数 7.6 万人,未解决饮水的大牲畜 24 万头,简易住房 9100 户。 从整体上来看,全县贫困人口基本分布在高寒山区和深山区,以及金沙江河谷区,坝区和半山区较少, 2005 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667 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为 17.87 万人,其中高寒山区(海拔在 3000 米左右)就有 8200 户、 41000 人。 据统计全县农业人口 22.6 万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 924元以上人口 1.66 万人,纯收入 667 924元的人口为 2.29 万人,人均纯收入 667 元以下 的人口 17.87 万人。人均纯收入 500 元以下的人口 8.5 万人。 ( 5)基础设施概况 农业基础设施:经过长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已建成小(一)型水库 5 座,小(二)型水库 6 座,水塘 1300件,大小水沟 680条,人畜饮水工程 460 件,有效灌溉面积 13.27 万亩,水利化程度 32%。在国家、省、市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长期努 -6- 力,农田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截止 2005年,全县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 6.5 万亩,田间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有了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交通落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过长期的建设,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县县乡公路里程达 1258 公里,其中二级公路 5.3 公里,四级以上公路 225 公里。县乡公路 447公里,乡村公路 810 公里。公路网络局基本形成。已建成水电站 9 座,总装机容量 2.25万千瓦, 110KV输电线路 82km, 110KV变电站 2 座, 35KV 输电线路 191公里, 10KV 输电线路 750 公里,0.4kv 线路 850公里,有 35kv 变电站 4 座,年发电量 1.24亿度。电力供应基本能够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社会事业设施概况:全县 15个乡 (镇)都设有卫生院、计划生育指导站、中学、农技站、水保站、畜牧站、派出所等机构,人员充实、技术力量较强。全县有学校 327 所,卫生室33 个,村民委员会 91 个,教育、科技、卫生、行政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乡(镇)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工作逐步开展。 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目的和依据 (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目的 XX 县由于有效灌溉面积集中在少量坝区,而大部分土地又集中在二半山区和山区,耕地分散,农田基本建设滞后,水利设施投入极少,农作物常常因无水而不能在最好节令内播种下 -7- 去,大大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随着人口的 自然增长, XX 县粮食缺口将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山区充足的水资源,加大小型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全县粮食自求平衡。 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按照上述思路及 XX 县委、县人民政府有关农田基本建设和五小水利发展的规划,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利于环境保护、工程便于操作,同时符合现阶段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较好地为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则,为建设好 XX 乡 XX 以工代赈项目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依据。 ( 2)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近期以来省、市有关以工代赈项目投资 的文件精神及会议安排; XX 县委、县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关思路及 2006年初期的会议部署; XX 县发改局和水务局在 2002 年共同编制的 XX 县五小水利工程实施可行性研究报告; XX 县发改局年初编制上报的 2006 年 XX 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计划表。 1.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坡改梯建设 350 亩,修筑三面光沟渠 9.5km,安装输水管道35km,输水管道采用 40PVC管;修筑调节水池( 5m3) 30 个 150m3。 -8- 1.6 项目投资总额 本项目投资总额为 110 万元。其中申请补助 100 万元,县财政配套 10 万元。 1.7 项目效益简单评价 项目工程完成后,新增坡改梯农田 350 亩,改善灌溉面积1200 亩,新增灌溉面积 850 亩,覆盖 13 个村民小组,解决 2150人、 5400 头(只)家畜的饮水问题,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部分困难。 项目区群众运用灌溉技术后,亩均增产 41.54kg 粮食(按玉米产量套算), 2050 亩年均增产 85157 公斤,按当地市场价玉米价每公斤 1.60 元计,年均增收 136251.20 元。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粮食大幅增产,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有效控制群众毁山开荒,破坏生态资源,并利于种植经济林木,项目利于局部生态平衡。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 XX 县地处康滇高原南端,横断山脉中部三江褶皱带北东侧,康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地貌过渡带。全县山脉呈网状联结,由于金沙江、 XX 河、木底箐河等众多河流的切割,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山间盆地、高原条状山地、高原谷地等,具有充沛的水资源条件。但由于耕地不连片,且单块面积较小,不适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在二半山区、山区发展水浇地,必须根据当地水上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建设以小水库、 -9- 小坝塘、小引水管渠、小水池、小水窖等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 ( 2)长期以来,农作物无水播种一直困扰着 XX 贫困山区人民。由于旱情严重,粮食产量极低,为解决温饱问题,人民群众不得不到处开荒种地,广种薄收,森林植被造成极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 XX 县现阶段耕地开垦总面积 100 多万亩,其中大部分属于 25的坡地,实际常利用耕地只占 40%,其余部分开垦后时种时歇,甚至荒废。所以应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的地块投入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农田建设,提高作物单产,解决山区人民温饱问题,同时加强水土保持设施投入,将大于 25的坡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涵养水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 XX县 农、林、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 3)项目区地形地貌特殊,干旱缺水严重,粮食生产受严重制约,但当地土质很好,属红壤土,适宜种植玉米、荞麦及小麦等多种粮食作物,特别是气候较为温和,是 XX 县扶贫迁 移安置较多的地方之一,修筑五小水利工程,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当地群众的迫切愿望之一。 3、项目建设方案及工程量汇总 3.1 总体方案 本项目是 XX 乡 XX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是集农田建设、引水灌溉使用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3.2 坡改梯农田建设规划 坡改梯农田建设实施 350 亩,其中:绿化 100 亩, 星红 50 -10- 亩,开坪 100 亩,拖比林 100 亩。 3.3 灌区面积规划 灌区覆盖 4 个村民小组 2050 亩旱地,其中:拖比林村民小组 560 亩;绿化村民小组 740 亩;开坪村民小组 400 亩;星红村民小组 350 亩。水源接入调节供水池管,采用土渠灌溉。 3.4 人畜引水工程规划 从调节池安装配套输水管,连接供水池,供水池按照 5 个居民共用 1 个的标准配置修建,从供水池接入到户的由农户自行解决,从而彻底解决 4 个村民小组 2150人、 5400 头(只)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3.5 三面光输水沟渠规划 三面光输水沟渠按字型设计,横切面 积为 m3,总长9.5km,分为 5 条,其中:拖比林 1 条、 1.5km,绿化 2 条、 4km,开坪社 1 条、 2.5km,星红 1 条、 1.5km。 3.6 输水管网及调节、供水池布局 配套输水管采用 40PVC管,用于连接调节池与供水池。 水源调节池主要修建在沟渠与配套输水管的连接处,主要起调节供水作用,供水池则修建在农户,主要用于人畜饮水。 调节、供水池修筑技术方案:调节池容积 10m3,供水池容积 5m3,采用 75#浆砌石档墙,池底铺设碎石层, 150#、 100#砂浆抹面,结构见附图。 3.7 总工程量 -11- 安装 40PVC 管 35km;坡改梯农田 350 亩,修筑三面光沟渠 9.5km。 开挖土石方 35000m3,回填土石方 28000m3,支砌石挡墙175000m3,修筑水源调节池 3 个 300m3,供水池 30 个 150m3。 详见工程量汇总表。 3.8 材料及劳力投入 详见 XX 乡引水管道工程材料及劳力投入表。 4、环境保护及施工安全 4.1 项目工程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因素 工程施工时,坡地改造、开挖沟渠、安装输水管及部分地方开采砂石料等,对局部水土保持工作有负面影响,务工人员也会生产一些废水、废气和废渣,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护。 4.2 不 利影响的减负措施 施工期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负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好施工组织工作,文明施工,妥善处理施工中产生的生产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尽量避免直接排入河中。由于工程工期较短,仅为 4 5 个月,施工结束后,这类影响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工程施工中,坡地改造、开挖沟渠和土石方及开采砂石料时,应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开挖的土石方及时整治,修筑牢固的石挡墙,以免暴雨冲涮流失,开采砂石时,要合理科学选点和确定开采方案,并集中开采,利于回 -12- 填整治,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4.3 环境影响的 初步评价 本项目工程对当地的发展利多敝少,有利方面占主导地位,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实现妥善处理和减免,并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为当地群众实现粮食增产,解决温饱问题提供基础条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安定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 4.4 施工安全 工程开工后,工程施工方应制定严格详细的劳动生产安全细则,层层包干,落实责任,做到安全生产,确保质量。 5、投资估算 5.1 概算依据 ( 1)水利部( 1996)水电基字第 81 号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 2)水电( 1994) 243 号关于颁发水利水电建筑工 程补充预算定额的通知; ( 3)云水规字( 1993) 41 号关于编制我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估)算中一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 4)云水联字( 1994)第 25 号云南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估)算人工费单价、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其它直接费和施工综合费用定额调整的暂行规定; ( 5)云水建字( 1996)第 3 号关于调整云南省水利水电 -13- 基本建设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次要材料预算价格的通知; ( 6)云水建字( 1996)第 36 号关于调整云南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通知; ( 7)云水建字( 1997)第 1 号关于我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 5.2 基础单价 主要建筑材料预算价格采用县城价格,加上到工地的运杂费,请参看附件中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计算表。 次要材料按云水规字( 1996)第 3 号文规定的类价格区选用。 ( 1)人工工资单价:我县项目实施工程在国家六类工资区,有特殊地区津贴 15 元 /工日,工程由等级内施工队伍施工,有流动施工津贴 3.20 元 /工日(小型工程)。则人工工资单价为: 建筑工程: 12.32 元 /工日;安装工程: 12.71元 /工日。 (参见人工预算单价计算表) ( 2)风、水、电价:风价 0.10 元 /m3(经验值),水价 0.40元 /m3(经验值),电价 0.65 元 /度(县供电所的施工电价)。 ( 3)砂、石料价:毛块石 30 元 /m3,碎石 35 元 /m3,河砂30 元 /m3。 ( 4)施工机械台班费:施工机械台班费根据工程实际的施工方法需要,按能源水规( 1991)第 1272 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计算,具体参看附件中施工机械台班费计 -14- 算表。 ( 5)混凝土及砂浆材料配合比单价:具体见混凝土及砂浆材料单价计算表。 6、效益评价 6.1 经济效益简单评价 ( 1)评价依据 根据 XX 乡乡政府提供的统计材料,项目地区实施坡改梯后的农田,每亩单产可达 310kg,旱地实施灌溉工程后,亩均可增产 18.22%,以玉米种植为例,未实施灌溉时亩均单产 228kg,实施灌溉后,平均每亩可增产 228kg 18.22%=41.54kg,亩均单产可达 269.54kg。 ( 2)灌区新增经济收入估测 工程完成后,坡改梯农田 350 亩,粮食产量达 108500kg;新增的灌区面积为 2050 亩,按平均每亩增产玉米 41.54kg 计,2050 亩共增产 85157kg,两项合计年均增产 193657kg,按照 XX县目前的市场现行价 格玉米价 1.60 元 /kg 计,增收 309851.20元,项目区覆盖人数 2150人,人均增收 144.12 元。 ( 3)连带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实施完成后,不仅为项目区群众带来粮食增产,还利于经济林木建设和发展养殖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利于当地群众发展经济。 6.2 社会效益评价 -15- 项目工程建设完成后,覆盖 1 个村委会 个村民小组,有效地解决 2050亩农地的灌溉问题,解决 2150人、 5400头(只)家畜的饮水问题,切实增强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民族地区群众亲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优 越性,利于当地群众积极进行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6.3 生态效益评价 项目实施后,粮食逐步增产,当地群众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可有效控制群众开荒毁草毁林,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逐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增加和恢复森林和植被的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同时通过对项目的运用,开展土壤改良措施和进行综合治理,种植经济林木等,使项目区生态和生活环境日趋良好。 7、项目实施保障 7.1 项目组织管理 ( 1)组织机构 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局局长和 XX 乡乡长为副组长、县水务 局、扶贫办、农业局、畜牧局及各有关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县级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审核、审批、协调、检查、督促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局长担任,负责日常事务和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乡、村两级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16- 成立项目实施小组:从县级有关部门抽调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汇同项目乡、项目村的干部和科技人员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组长由 XX乡乡长担任,负责联系上级各部门组织参与和督促项目的实施。 建立项目督查小组:由县人大、县政协、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纪委、县监察局、乡纪委、乡人大等有关人员组 成,成立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