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份1-2.doc_第1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份1-2.doc_第2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份1-2.doc_第3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份1-2.doc_第4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份1-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卷(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30分)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皮毛贸易站,1758年被英国殖民者夺取,两个多世纪以来,主要职能几经改易,人地关系也由简单变得复杂。读下图,回答12题。120世纪50年代后,“钢都”匹兹堡走向衰落,其原因不包括()A资源枯竭 B劳动力素质低C企业老化,技术落后 D环境污染严重2匹兹堡再生阶段向“知识城”转化,对我国面临类似困境的工业城市的启示是()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无增长潜力的企业搬向郊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改造投资环境A BC D12.解析二战后,匹兹堡走向衰落主要是受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老工业区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多,劳动力素质高。答案1.B2.C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3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答案A4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解析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产业的升级,劳动力需求少,反而加重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答案B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清洁生产”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56题。5“绿色”成为一个很时尚的概念,这是因为()A传统农业阶段的过度开垦B传统农业阶段的环境污染C工业化阶段的环境问题D综合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解析由于工业化阶段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淡薄,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综合发展阶段,人们开始注重环境质量,就出现了“绿色”这种时尚概念。答案C6目前,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部等部门,正在加紧研究适合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用以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这表明()A中国的发展目标正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B中国将不再追求GDP的增长率C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环境的日趋恶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主要问题D我们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解析“绿色GDP”的提出,表明我们要树立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突出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并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也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率,而是要把重点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问题,并不是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之间的问题。答案D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关系图,回答78题。7.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时前后生活质量指标是最高的,故应该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控制在P附近B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活质量指标的下降C英国环境污染的加剧在T时段之前就已经出现D英国环境污染的加剧在T时段之后才出现解析英国最先开始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进行随之出现环境污染,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答案C8英国经济发展给我国的启示是()A工业化初期可以忽略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B不能忽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否则后期治理的代价是昂贵的C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D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财富和产品解析对于环境问题应边发展边治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答案B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充分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完成910题。9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发生在()船舶被广泛用做交通工具之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之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A BC D解析船舶被广泛用做交通工具之后,水系由原来的阻隔变成了天然水道;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黏重的土质改造成水稻土,土壤肥沃。答案A10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规模大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D粮食商品率极高解析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均耕地减少,地块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答案C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完成1113题。发展阶段时间方式产品“走出去”19911997年接收订单,代工生产销售“走出去”19982001年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品牌“走出去”20012003年收购意大利某知名鞋业公司资本“走出去”2003年至今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研发中心11.该公司、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A开拓国际市场 B建立品牌形象C吸引国外资金 D降低生产成本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公司在阶段主要目标是打开销售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故选A。答案A12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A降低劳动成本 B增强集聚效应C便于产品销售 D便于原料运输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的变化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属于其海外投资生产阶段,其投资方向应为其产品市场所在地,以实现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生产,更利于其产品的销售。答案C13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A市场 B资金C原料 D技术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选择,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意大利的制鞋业享誉世界,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优势。答案D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415题。14可知该市()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和考生对图示的阅读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中心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答案D15可推测该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近郊区人口迁入量最大,因此可推测该市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答案B二、综合题(20分)16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枣庄地处山东省南部,煤炭年产量在1 000万吨左右,其东部煤田现已日渐枯竭,环境质量也逐渐变差。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部门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已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材料二枣庄及其附近地区图。(1)结合材料,说明枣庄市煤炭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2)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3)根据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论,请你为枣庄市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解析第(1)题,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是枣庄市煤炭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2)题,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枣庄已走过区域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正向第三个阶段发展。第(3)题,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2)经历了以传统农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