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doc_第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doc_第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doc_第3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doc_第4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陈后主骄傲自大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改革制度 发展生产 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 “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图)3、意义:(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4、评价: 积极方面:意义 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2、概况: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2、原因:表格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法律上 修订法律、宽省刑法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第3课 “开元盛世”一、 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1、加强中央集权: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二、开元盛世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整个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候)三、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2、手工业(1)丝织业:以蜀锦最有名(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冶铸业3、人口: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四、唐朝疆域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 1、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 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三、科举制的影响书上四、衣食住行时尚1、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后人称陆羽为“茶神”。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第5课 “和同为一家”一、“天可汗”1、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三、点苍山会盟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民族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突厥 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蒙古族吐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南诏 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7、民族首领名称:匈奴单于 突厥、回纥可汗 吐蕃赞普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2、鉴真东渡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唐朝与天竺(玄奘西游)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大唐西域记三、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3、发达的对外交通。(从陆路、海路可以到达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四、都城长安 唐都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市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中央各政府部门办公的地方)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两市营业时间:中午点到日落前半天时间。) 五、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说明唐朝的强盛和对外国影响大。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2、金刚经868年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比欧洲(1423)早近600年二、火药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三、高超的建筑水平1、赵州桥(安济桥)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比欧洲早700多年。四、 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1、唐朝帝王大都喜爱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这就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3、白居易称李白、杜甫的诗歌“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五、雕刻艺术 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六、盛大欢腾的乐舞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1、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2、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1、秦朝与隋朝相似2、唐朝与西汉相似3、北宋、南宋与西晋、东晋相似 (前朝的皇族建立)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辽、宋、夏、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一、辽宋西夏的并立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 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北宋与契丹: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3)澶渊之盟的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宋与西夏的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二、 碰撞中的融合(民族融合) (1)奖励垦荒,学会农耕(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3)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辽 契丹 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汴京、东京(今开封)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1、 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2、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 金 政权,定都会宁。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4、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7、三个抗金英雄:李纲、岳飞和韩世忠(不要说成民族英雄)1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出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的憎恶。 13、南宋、北宋的共同点:给少数民族纳岁币(都要给金)两宋都有:金、西夏都被少数民族消灭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于:三国时的吴国(魏晋南北朝);最终完成是在:南宋。 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苏州,湖:湖州)3、原因:(1)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技术、工具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3)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雨水较多)(4)南方统治者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5)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笔记)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二、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1、统一的条件:客观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2、统一的原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3、统一的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三、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四、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五、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加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用了6年时间,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8、流通七省区:(略)9、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2、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二、唐太宗“贞观之治”1、主要内容措施: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整顿吏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大兴学校,发展科举。2、效果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4唐太宗重用人才: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贞观新政主要内容: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沿袭和完善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