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動翻頁Handplay 1 中國傳統建築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由於幅員遼闊 各處的氣候 人文 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 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 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築 西北的窯洞建築 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築 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 然而中國傳統建築多為木造 因此古代遺存下來的並不多 唐代以前多石窟 石塔等 唐代以後方見遺留木造建築 與西方形態類似 宋代以前所遺留的建物多為宗教建築 元代以後方有民間居住等建築之遺存 清代以後遺留建築較多 不及備載 中國最大的古代建築群當屬紫禁城了 本檔案僅粗淺介紹中國較具代表性的明代以前的建築等 本檔案分四次介紹 2 先農壇建築群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和太歲諸神和舉行親耕的地方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中軸線以西 與天壇東西相對 遙相呼應 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 先農壇建於北京南郊 當時稱山川壇 明嘉靖九年 1530年 改建為天神 地祇二壇 後來明天順二年 1458年 等不斷有修繕和新增建築 先農壇建築群可以可分為三組 即先農壇 先農神壇 神廚庫院 神倉院 俱服殿 觀耕台 慶成宮 太歲殿 太歲殿院和焚帛爐 和天神地祇壇 3 4 先農神壇 先農神壇是皇帝祭祀先農神的祭壇 先農神壇呈方形見方約15米 高一層約1 5米 由石包磚砌 四面有台階各8級 宰牲亭 宰牲亭是祭祀宰殺犧牲的亭子 神廚神庫院 神廚庫院是存放先農諸神神位和準備犧牲祭品的院落 位於先農神壇的正北 由正殿 東 西配殿和兩座六角井亭組成 正殿稱為神版庫用供奉先農神的牌位 東配殿為神庫 存放祭祀和親耕用品的地方 西配殿為神廚 5 俱服殿 俱服殿為皇帝親耕前更換親耕禮服的地方 位於觀禮台的北方 觀耕台 觀耕台為皇帝親耕完畢 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高台 觀耕台呈方形見方18米 高一層1 9米 四面各有台階9級 台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 側面雕有蓮花圖案 一畝三分地 一畝三分地是皇帝親耕的田地 位於觀禮台的南方 俗語所說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由此而來 神倉院 神倉院是存放耕田收穫的穀物的地方 親耕收穫的穀物供北京各壇 寺廟祭祀使用 院子分為前後兩個院 前院有收谷亭 圓廩神倉和庫房 後院是祭器的庫房 神倉院建於清乾隆十七年 1752年 慶成宮 慶成宮是皇帝祭祀和親耕後犒勞百官的地方 慶成宮始建於明天順二年 1458年 原稱齋宮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改今名 慶成宮設宮門兩座 院內東側原有一座鐘樓 主要建築是前殿 後殿及東西配殿 前殿設有月台 6 太歲壇太歲壇 又稱太歲殿 位於先農神壇東北 是祭祀太歲神及十二月將神的院落 建築有太歲殿 拜殿及東西配殿 太歲殿正殿祭祀太歲神 東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將神在太歲殿院外東南側還有用於焚燒祭祀太歲諸神的祝帛祭品的焚帛爐 為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築 祭祀和親耕儀式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 可以追溯到周朝 但不是每年舉行 明清兩代 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 稱為藉田禮 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 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 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 親耕禮畢後 在觀耕台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秋天 親耕田收穫後 將穀物存放在神倉院 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7 8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南麓 明十三陵所在 長陵為成祖陵 十三陵中規制最宏 棱恩殿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木構大殿 陵于成祖永樂十三年 西元1415年 完成 殿亦同時物 殿平面廣九間 深五間 較之北京故宮太和殿深度雖稍遜 而廣過之 兩者面積大致相等 同為國內最大之木構 其外觀重簷四阿頂 立于三層白石陛上 下簷斗拱單杪雙下昂 上簷雙杪雙下昂 其下簷斗拱自第二層以上 引伸斜上者六層 實拍相聯 綴以三福雲伏蓮銷 已形成明清通行之溜金科 其補間鋪作當心間加至八朵之多 上簷斗拱則唯第二層昂及耍頭後尾延長 壓于下平榑之下 在比例上 其昂尾之長 尚為前所未見也 殿全部木料均為香楠 當心間四內柱特大 徑一點一七米 自頂至根 一木構成 為稀有之巨觀 殿梁額橫斷面均狹而高 不若後世之近乎正方形者 殿內藻井當中三間較高 兩側三間較低 殿於民國二十四年經北平市政府修葺 長陵陵恩殿 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 規模大 等級高 用料考究 它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上 頂部為中國古建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 面闊九間 通闊66 56米 進深五間 通深29 12米 象徵著皇帝的 九五 之位 支撐殿頂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壯 最粗的一根重簷金柱 高12 58米 底徑達到1 124米 為世間罕見佳木 殿面闊超過了故宮太和殿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9 長陵棱恩殿的用料和工程品質比太和殿更講究 殿內有12根金絲楠木大柱 中央四根大柱的直徑達1 17米 高約23米 品質之高 形體之大 在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棱恩殿建成至今已逾六百年 經歷過雷擊地震 毫無閃失傾斜 依然巍巍挺立 長陵棱恩殿造型莊重舒展 黃色琉璃瓦的巨大屋頂分為兩重 它與正屋脊形成平展的水平線 又與兩端的斜向屋脊形成生動的曲線 這兩重屋簷都以精巧的斗拱襯托著 殿身正面開間較大 大木柱剛勁挺拔 立在三層白石台基上 上下勻稱 構成端莊宏偉的整體 殿中原設有雕龍大龕 供奉著成祖和徐皇后的牌位 明代每年三大祭 清明 中元 冬至 四小祭 忌辰 聖旦 正旦 孟冬 都在殿內舉行 殿前兩側原有左右各15間房 現已不存 房前為焚帛爐 焚帛爐是用來焚燒祭文用的 大殿后為內紅門 此門至明樓為第三進院落 院內依次設有牌樓門 石五供 五供後是高聳入雲的明樓 牌樓門 二柱烏頭 油漆彩繪 裝飾華麗 石五供 是象徵住祭器 供案上中為香爐 兩邊為燭臺和花瓶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0 北京護國寺 11 真覺寺又稱五塔寺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東側的高粱河 長河 北岸 以其金剛寶座塔聞名 是中國最早的金剛寶座塔 目前真覺寺辟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真覺寺位於元代大護國仁王寺的中央部分 大護國人王寺的規模十分宏大 是元至元七年 1270年 為八思巴帝師所建 至元十七年 1280年 八思巴逝世後 在護國仁王寺內 建大窣堵坡 收藏他的真身舍利 現在基部石台座四周還保存著中統三年 1262年 八思巴致忽必烈皇帝的藏文新年祝辭 吉祥海祝辭 的雕刻 元初時此塔可能稱為 慶安塔 據研究 當時基座上是一座大型的覆缽式塔 元末大護國仁王寺的建築及塔因戰亂廢毀 關於真覺寺興建的緣起 文獻中沒有明確而詳盡的記載 比較通用的說法是 明永樂年間 尼泊爾高僧室利沙 也稱為板的達 五明板的達 哈里麻 葛哩麻 來到北京 向明成祖進獻了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的圖紙 明成祖賜建真覺寺 並下詔為金佛建塔 成化九年 1473年 十一月建成 金剛寶座塔是依據西域來的印度僧人室利沙的圖紙修建的 至於此塔是為室利沙修建還是僅僅為了壓過前朝的王氣一直存有爭議 清朝時 乾隆十六年 1751年 乾隆第一次重修真覺寺 重修後為避雍正帝胤禛之諱 改名為 正覺寺 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重修改名大正覺寺 清末 真覺寺的建築毀於一場大火 只有金剛寶座塔保留下來 關於真覺寺寺院被毀有很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 只剩下明成化九年建造的金剛寶座塔 還有認為在此期間收到義和團事件的波及而寺院毀壞 另一種說法是真覺寺在1920年代保留著原來的建築 1927年北洋政府的蒙藏院以2500元將寺院賣給了一個黃姓商人 這人將所有殿堂拆毀當木材賣掉 使四百多年的皇家寺院毀於一旦 只留下金剛寶座塔 12 金剛寶座塔內部磚砌 外部包有漢白玉 周身布滿精美的雕刻 由於石里的鐵被氧化而呈現出淡淡的橙黃色 金剛寶座塔分寶座和五塔及罩亭兩部分 底下是金剛寶座 寶座呈金字塔形 高7 7米 平面呈長方形 南北長18 6米 東西寬15 73米 在寶座南北各開一拱券門 南門上有 敕建金剛寶座塔 的匾額 塔座內有迴廊 並在東西各有一石梯通向寶座頂 寶座頂上有五座方塔和在中塔的正南的琉璃罩亭 五座方塔形式一樣 都是密檐式方塔 正中的一座高十三層 四角每座高十一層 方塔底下有須彌座 上面是十一層或十三層密檐 頂上的塔剎是一小型覆缽式塔 中間大塔的塔剎的材質為銅製 其他四座的為石質 在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 如獅子 白象等與別的塔不同的是 中間大塔須彌座束腰部分的南面 在正中位置刻有一雙凸雕佛足 足心向外 下面托以盛開的蓮花 兩旁刻有佛門八寶 這種凸雕佛足在北京寺院中僅此一處 其他地方的佛足均為凹刻 塔的第一層的四面都有拱門洞形式的佛龕 佛龕兩側刻有菩提樹等 拱門上刻有大鵬金翅鳥 上面每一層都刻仰蓮 覆蓮 和佛像 佛像的手印都不相同 玻璃罩亭是磚築仿木結構的建築 城方形 亭子有兩層檐 上為圓攢尖頂 下為方攢尖頂 通往寶座頂的石梯的出口就在裡面 罩亭頂上有一蟠龍藻井 這是皇家寺院的標誌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3 在塔建成後 為保護這座金剛寶座塔 塔的表面的石料全部用 血料 保護起來 據說 血料 是用豬血和上膩子和麵粉加糯米汁調勻 再刷於塔身上 多次貼麻布刷大漆後完成 現依然可在雕刻的凹陷處見暗紅色的痕迹 塔前的兩株銀杏樹一雌一雄 樹齡逾300年 需三人合抱 堪稱真覺寺一寶 早年間 京西百姓常在重陽節登塔遠眺以應時令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4 慈壽寺塔 又名永安萬壽塔 八里庄塔 玲瓏寶塔 位於北京阜成門外 海淀區八里庄 現在昆玉河畔的玲瓏公園裡 慈壽寺塔是八角形密檐式磚塔 高十三層 近60米 須彌座上的金剛塑像非常精緻 塔的兩側立有兩塊刻於明萬曆年間的石碑 均為李太后所畫 左刻 九蓮菩薩 像 右刻魚籃觀音像及關聖帝像 碑上刻有王錫爵撰寫的 瑞蓮賦 慈壽寺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年 1576年 兩年後建成 是慈壽寺的一部分 基址為明正德太監谷大用墓地 是仿照天寧寺塔修建的 原來慈壽寺規模宏大 是萬曆皇帝為其生母李太后修建的靈魂棲息之所 建成之日因恰逢李太后生日 便定名 慈壽寺 清乾隆年間經過一次大修 光緒年間寺院毀於一場大火 1957年10月 慈壽寺塔被定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僅存塔和兩座石碑 1990年海淀區政府以玲瓏塔為中心 建成玲瓏公園 免費向市民開放 玲瓏公園中除玲瓏塔外 還有一座全由石料建成的往來亭頗具特色 亭子東西門柱上刻有一幅對聯 寺塔廢存遺古韻 流水魚躍頌新風 在公園的最北邊有一段廢棄的鐵軌 與一座廢棄的鐵路橋相聯 上面放置了一節報廢的東風蒸汽式火車頭和兩節車廂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5 16 17 18 鐘樓位于西安城內中心 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于此 鐘樓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公元1384年 原址在今廣濟街口 明神宗萬歷十年 公元1582年 移于現址 昔日樓上懸鐵鐘報時 故名鐘樓 鐘樓呈正方形 佔地1377 4平方米 基座由青磚砌成 高8 6米 寬35 5米 四面正中各有高 寬6米的卷門相通 方形樓體建築在基座上 邊長23米 高26米 外三層簷 內二層樓 木門 木窗布有浮雕 梁柱檁條 包漆畫彩 上下二層 木梯相連 木體架構 沒有釘鉚 廳內擺有明代楠木家俱和青瓷器 四壁掛有名人繪畫 簷層均鋪碧色琉璃瓦 樓頂竭為木質球形 外披金箔 金光閃閃 鼓樓位于西大街路北 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 公元1380年 因上懸巨鼓報時而得名 鼓樓呈長方形 加上基座高33米 面積1204 3平方米 基座用青磚砌成 高7 7米 寬52 6米 南北正中闢有卷洞門貫通 樓身建在基座中心 結構為重簷歇山頂 上下二層樓 一層樓身腰簷和平座 二層樓外有回廊 簷上鋪綠瓦 19 20 21 22 又稱衍聖公府 位於孔廟的東側 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 漢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孫孔霸為 關內侯 食邑八百戶 賜金二百斤 宅一區 這是封建帝王賜孔子後裔府第的最早記載 宋至和二年 年 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 衍聖公 宋徽宗時封為世襲 衍聖公 孔府也就稱 衍聖公府 現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 清兩代的建築 包括廳 堂 樓 軒等 間 共九進院落 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 有號稱 天下第一人家 的說法 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 孔子死後 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守廟看管孔子遺物 到北宋末期 孔氏後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 到金代 孔子後裔一直是在孔廟東邊 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封的提高 孔府建築不斷擴大 至宋 明 清達到現在規模 現在孔府占地約 公頃 有古建築 間 分前後九進院落 中 東 西三路佈局 孔府有前廳 中居和後園之分 前廳為官衙 分大堂 二堂和三堂 是衍聖公處理公務的場所 衍聖公為正一品官階 列為文臣之首 享有較大的特權 前廳另設知印 掌書 典籍 司樂 管勾和百戶廳等六廳辦事機構 為孔府服務 23 24 中居即內宅和後花園 是衍聖公及其眷屬活動的地方 內宅的前後樓是府上老爺 太太 少爺和小姐的住房 現陳列著當年的生活用品 如古老的紅木傢俱和新式的沙發 孔子第七十七代孫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房間內就擺設著當時結婚時用的中西結合的傢俱 最後一進是花園 又名鐵山園 園內假山 魚池 花塢 竹林以及各種花卉盆景等一應俱全 尤為難得的是一 五柏抱槐 奇樹 一棵古老的柏樹派生出5個分支 內中包含一株槐樹 為世所罕見 孔府現在還保存著不少歷代珍貴文物 如商周銅器 元明衣冠 古代書畫 名人墨蹟以及竹雕玉琢 瓷器琺瑯等藝術珍品 此外還有大批明清以來的文書檔案 整個孔府宛如一座珍藏無數的博物館 孔府收藏大批歷史文物 最著名的是 商周十器 亦稱 十供 形制古雅 紋飾精美 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 清於乾隆三十六年賞賜孔府 孔府還收藏金石 陶瓷 竹木 牙雕 玉雕 珍珠 瑪瑙 珊瑚以及元 明 清各代各式衣冠劍履 袍笏器皿 另有歷代名人字畫 其中元代七梁冠為國內僅有 孔府並存有明嘉靖十三年 西元 年 至 年的檔案 內容豐富 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國古代政治 經濟 思想 文化的一個側面 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現已整理出 多卷 孔府檔案是世界上持續年代最久 範圍最廣 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檔案 25 26 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 米處 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 孔子 前 一前 年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人氏 孔子為後世留下的有關道德 倫理和教育思想的言論 不僅對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還影響東南亞 乃至全世界 中國歷代帝王 文人和史學家對孔子非常祟敬 在他的家鄉 當時魯國國都興建起大型的孔廟 修建了孔子後代子孫居住的孔府和他的墓地 孔林 年國務院把 三孔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7 28 孔廟始建於西元前 年 以其故居為廟 歲時奉祀 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 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 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 清兩代完成的 占地 畝 前後九進院落 廟內有殿堂 壇閣和門坊等 多間 四周圍以紅牆 四角配以角樓 是仿皇宮樣式修建的 整個廟宇氣勢恢宏 佈局嚴謹 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築群 故宮 避暑山莊 之一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列為 世界文化遺產 孔廟的建築群貫穿在南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中路從金聲玉振坊起 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欞星門 太和元氣坊 聖時門 過壁水橋 進大中門後 再經奎文閣 十三碑亭 大成門 杏壇 大成殿 寢殿到最後一座殿堂 聖跡殿 這是孔廟的主體 由大成門向東 進聖承門 達詩禮堂 魯壁 孔宅故井及祟聖祠 後為家廟 這是孔廟的東路 由大成門向西 進啟聖門 達金絲堂 啟聖殿及啟聖寢殿 這是孔廟的西路 29 武當山是中國道教名山 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 春秋至漢末 武當山已經是宗教活動的場所 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 唐貞觀元年 唐太宗敕建五龍祠 到唐末 武當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宋元時 皇室封號武當山真武神 到明代 武當山被封為 太岳 治世玄岳 被尊為 皇室家廟 成為道教第一名山 武當山也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一處道場 武當山山上眾多的道教古建築始建於唐 宋 元兩代繼續擴展 明代是武當山建築的鼎盛時期 明永樂年間 北修故宮 南建武當 明成祖大修武當山 耗資數以百萬計 日役軍民工匠30萬人 歷時14年 建成9宮8觀等33座建築群 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 整個建築體系按照 真武修仙 的道教故事佈局 充分體現了道教 天人合一的思想 山間道觀總數曾達2萬餘間 部分珍貴宮殿被丹江口水庫淹沒 目前現存古建築53處 建築遺址9處 另有文物7400餘件 30 張三豐 31 32 33 34 蘇州文廟又名蘇州府學 位於江南古城蘇州 為宋代范仲淹所創建 它是中國的第一座廟學 並以擁有 平江圖 等 四大宋碑 而著稱於世 蘇州文廟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市中心 與滄浪亭隔街相望 是由宋朝的范仲淹所創建的 北宋景祐二年 1035年 時任蘇州知州的范仲淹將州學 後來稱府學 和文廟結合在一起 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 為後世和其他地方所效仿 因此有 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 的說法 蘇州廟學後來被多次增修擴建 佔地極廣 據 吳縣誌 記載 南宋淳祐年間便有屋宇213間 而到全盛時 除殿堂和祠廟外 還有講堂 學舍 考房 齋室並間以假山 水池 小橋 亭台等園林建築 規模居東南諸學宮之首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 文廟便逐漸荒廢 目前佔地面積約1 78萬平方米 僅為全盛時的六分之一 但仍然保持著東廟西學 兩軸並列的格局 東廟現僅存戟門 大成殿和崇聖祠 西學也只有有泮池 七星池和明倫堂一帶尚屬完整 除大成殿和欞星門外 現有的建築大都是清同治三年 1864年 重建的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5 36 碑刻蘇州文廟內碑刻頗多 其中尤以 平江圖 天文圖 地理圖 和 帝王紹運圖 即謂 天 地 人 城 四大宋碑最為著名 它們原先均放置在大成殿 現在則被轉移到殿側的廂房內 實行專項保護 平江圖 碑高2 76米 寬1 48米 單線陰刻 刻於南宋紹定二年 1229年 該碑精緻地描繪了當時平江府城 即今蘇州城 的布局狀況 包括城牆 官府 寺觀 商行 書院 倉庫 兵營 園林 河流 橋樑 道路等各種建築和名勝古迹 標出了613處名稱 圖中繪有總長約82公里的數十條河道和359座橋樑 充分反映了江南水鄉城市的風貌 它還記載了50多座寺廟道觀 12座古塔 65座跨街牌坊 其中不少保留至今 因碑刻年代久遠 1917年曾對模糊不清之處加以深刻 這幅平江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 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圖 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另外三塊宋碑都是在南宋紹熙元年 1190年 由黃裳繪製 並在淳祐七年 1247年 由王致遠刻就的 格式均為上圖下文 天文圖 碑高1 9米 寬1 08米 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東方星象圖 它的上部刻有北宋元豐年間觀測到的星辰1440顆和星座280個 下部刻有2091字的注釋 簡要介紹一些星體和天文現象 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天文學水平 地理圖 碑高2米 寬1 07米 詳細刻繪了宋朝的山川城池 圖下有645字的注釋 大致記述了中國自禹至宋的版圖變遷 它與西安碑林中的 華夷圖 禹跡圖 並列為中國三幅最古老的全國性地圖 帝王紹運圖 碑高1 83米 寬1米 上部以圖表方式列出歷代帝王世系 排列十分詳盡清晰 下部是550字的簡要評述 除了這四大宋碑 文廟還收藏了3000多塊石刻和近萬張拓片 包括陸機 黃庭堅 蘇洵 蘇軾 文天祥 文徵明等名家的手跡或詩碑 以孔子 儒學 蘇州經濟 歷代書法等主題分別陳列 1985年起闢為蘇州碑刻博物館 37 山西趙城縣的霍山廣勝寺 是元代建築 建於十四世紀 有上寺和下寺兩部分 上寺有一座琉璃塔 是十五世紀建成的 38 39 山西趙城縣的霍山廣勝寺 是元代建築 建於十四世紀 有上寺和下寺兩部分 上寺有一座琉璃塔 是十五世紀建成的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臺山台懷鎮的大白塔處 寺以塔名 頗為得體 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 明成祖永樂五年 1407年 擴充建寺 是五臺山 五大禪林 之一 全山 青廟十大寺 之一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金國重點寺院 其傳承法系既有顯密 亦有藏密 塔院寺藏密 塔院寺坐北朝南 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 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影壁 牌坊 石階 周門 山門 鐘鼓樓 天王殿 大慈廷壽寶殿 塔殿藏經閣 以及山海樓 文殊發塔等建築 氣魄雄偉 有殿堂樓房一百三十餘間 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 40 在五臺山眾多佛塔中 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 其他諸塔猶如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它 大白塔始建於何時 目前已難以稽考 清涼山志 載 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 佛教有一傳言 西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 其屍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 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 分佈於大千世界中 中國有十九座 五臺山獨得其一 稱之為 慈壽塔 據說東漢明帝時 西域僧人摩騰就是看到五臺山台懷之地似佛祖說之靈鷺山 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漢明帝在五臺山修築寺院的 由此可知 佛舍利塔 建造於五臺山興建佛寺之初 北魏時顯通寺稱 大浮圖寺 意即大塔寺 可見大白塔至遲在北魏時期已聳立於五臺山了 現在的大白塔 據專家研究 始建於元大德六年 1302年 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 俗稱 大白塔 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 該塔工程之大 建造之難 為五臺山之冠 建成後 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 明永樂五年 1407年 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 明神宗萬曆 579年 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 41 42 43 永祚寺 又稱雙塔寺 位於山西太原城區東南郝庄村 永祚寺 意喻 水錫祚胤 始建於明朝萬曆中葉 當時僅有文峰塔 為 永明寺 朱敏淳請五台山顯通寺主持福登和尚 來太原主持擴建 建造雙塔 並補充大雄寶殿 三聖閣 方丈殿等 順治十五年 1658年 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陸續建造並成現狀 民國十六年 1927年 補建 44 七曲山大廟位於中國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城北七曲山上 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廟始建於晉 原為祀張亞子的亞子祠 元初張亞子被封為 文昌帝君 後改建為文昌宮 現存建築主要建於元明清三代 廟旁有古柏二萬餘株 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柏林 主要建築有盤陀石殿 元代建築 家慶堂 天尊殿 桂香殿 風洞樓 白特殿 關聖殿 觀象台 以上為明代建築 正殿 百尺樓 瘟祖殿 靈官殿 啟聖宮 五瘟殿 善教祠 以上為清代建築 等 45 46 47 48 廣濟橋 俗稱湘子橋 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東門外 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 與趙州橋 洛陽橋 蘆溝橋並稱 中國四大古橋 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 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 公元1171年 初為浮橋 由浮船連結而成 初名康濟橋 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 至紹定元年 公元1228年 建成23墩 明宣德十年 公元1435年 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橋重修 於橋上修築樓閣12座 橋屋126間 並統一名稱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 公元1513年 知府譚倫增建一墩 嘉靖九年 減船六隻 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風格 49 清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 時任知府張自謙再修 並鑄鉎牛二隻 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 意在 鎮橋御水 道光二十二年 公元1842年 洪水 東墩鉎牛墜入江中 有此民謠道 潮州湘橋好風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樓台廿四樣 二隻鉎牛一隻溜 4 橋全長約520米 現存古橋墩21座 民間有所謂 仙佛造橋 的傳說 大意是 某一天韓湘子 代表道教 和廣濟和尚 代表佛教 鬥法 韓湘子從江的東岸往西修 廣濟和尚則從西岸往東修 看哪一家建成的橋墩多 橋即將合龍的半夜時分 廣濟和尚為加快進度將石材化作黑色的羊 烏羊 趕著石材往江邊 韓湘子則模仿公雞晨啼 羊復原為石材不再行走 化作了潮州城西郊的烏洋山 不久後天亮 比賽結束 於是橋沒有合龍 江心沒有橋墩 只能用梭船連接 因為兩家都有作弊行為 這場比賽也算不分勝負 於是橋有兩個名字 江東岸的居民稱之為 湘子橋 西岸的則稱之為 廣濟橋 50 51 52 53 54 55 56 香山公園見心齋 57 58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 毗鄰眼鏡湖 建於明嘉靖年間 1522 1566 曾幾經修葺 是座頗具江南風情的庭院 清代 乾隆曾在此讀書和賜宴群臣 嘉慶帝曾在軒內題七律一首 其中四名道 虛簷流水息塵襟 靜覺澄明妙悟深 山鳥自啼花自落 迴圈無已見天心 見心齋是一座環形庭院式建築 造型別致 環境清靜 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為香山著名的園中之園 院內有半圓開水池 池水清澈 遊魚可數 沿水池東 南 北三面建有半圓形回廊 連接著正面三間水榭 見心齋 北京香山的見心齋 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1522年 清嘉慶年間重修 1796 是皇帝訓誡臣屬的地方 宋代朱熹 朱子語類 第19卷有 聖人說話 開口見心 必不說半截 藏著半截 成語 開口見心 即由此而來 表示說話直爽 沒有隱曲 建築占地六畝 亭 台 廊 榭佈局精巧別致 有江南園林風格 現院內有茶座 池中有錦鯉 只是院落不在香山登山主要道路上 一般遊客很少到此 到香山 大多是秋季觀賞紅葉勝景 平日攀援香爐主峰 其實 香山可觀者甚多 只是遠路客人半日游程 來去匆匆 難以顧及 或根本就難以發現 熙熙攘攘 人頭攢動的景觀 固然熱鬧 似乎人跡罕至的去處 更易得真意 59 碧雲寺始建於元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温泉酒店装修合同预算范本
- 二零二五版酒店用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汽车抵押权转让及维修保养服务合同
- 2025版防火门窗行业市场拓展与品牌战略合同
- 2025版二手房买卖合同涉及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物业服务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工程咨询服务居间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高层综合楼物业投诉处理委托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执业药师租赁服务合作协议
- 2025版废弃渣土运输合同生态补偿机制示范文本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广告合同履行与品牌推广
- 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技师)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学校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总结”工作制度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5吨压片机设计
- 2023年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PPT担负青年使命弘扬五四精神PPT课件(带内容)
- 网络设备巡检报告
- 2023年义务教育音乐2022版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GB/T 4513.7-2017不定形耐火材料第7部分:预制件的测定
- 2023年资产评估师《资产评估基础》题库附参考答案(基础题)
- 铁路职工政治理论应知应会题库
- 服装购销合同范本服装购销合同
- 科室随访系统-功能清单-DC2018012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