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6年高考试题.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6年高考试题.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6年高考试题.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6年高考试题.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6年高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6课标全国卷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答关键:汉代儒学官方化的理论依据、论证儒学神圣化的表现。【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为至尊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错误。2.(2016课标全国卷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商周时期的文字。解答关键:理解材料的主旨是强调青铜器铭文内容的变化。【解析】选B。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错误。3.(2016江苏单科T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历史记载与考古史料之间的互相印证关系。解题关键:史记中记载的故事与考古史料讲述的都是一个历史事件。【解析】选D。史记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比较详细,而汉代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排除A;一个是文字记载一个是石刻,因此B、C也不够确切;史记和石刻表现的都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主题,因此D正确。4.(2016江苏单科T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解题关键:明确李贽的生活时代,理解他的怪异举动反映出的实质。【解析】选C。材料中的李贽“剃光头发留着长须”“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收女弟子”等行为,只能说明他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因此C正确。A、B、D都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5.(2016北京文综T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解答关键:正确认识材料信息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解析】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儒家经典译为西方文字后“在西方引起轰动”。故B符合题意。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被普遍接受”这一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来。B正确选项儒家经典译为西方文字后“在西方引起轰动”说明儒家文化引起了西方的关注C干扰选项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实际上19世纪中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是错误的D本身错误的选项儒家思想曾被启蒙思想家用于反对欧洲的专制统治,但在思想领域推动政治革命的是西方启蒙思想6.(2016北京文综T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文、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解答关键:将中外教育思想与其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解析】第(1)题,关键是提取材料“设立各级学校”“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还要有完美的品格”等信息,并对董仲舒与昆体良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第(2)题提取材料中各时期关于教育的各种信息,从教育的目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并根据时间提示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几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第(3)题第问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的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科学等方面分析背景;第问的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材料中的观点非常明确,关键是史实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于理,即可适当得分。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观点及论述:(略)7.(2016天津文综T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研究历史认识论。解答关键:理解司马迁这句话的含义,尤其是“未必尽同”这句话。【解析】选D。题干中司马迁的观点是:生活在当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但今天不一定就与古代完全相同;故D与题意相符。A中的“历史可以重演”,B中的“不能以史为鉴”,C中的“无须学习古人”这三个观点本身说法都是错误的,都不是正确的历史观。8.(2016浙江文综T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儒家学派墨家学派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A.B.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起源。解答关键:把握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起源知识点。【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类社会、后代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故正确;墨家学派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掌握自然规律等,故排除;斯多亚学派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斯多亚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更适宜培养善人,故正确;智者学派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忽视道德教育,故不符合材料,排除。9.(2016海南单科T 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解答关键:在时代背景下全面理解孟子的主张。【解析】选A。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这是其思想的核心,使儒家思想政治化更明显。他提出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义利观也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的,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所以B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礼制束缚不符合时代特征,故C错误;专制制度还在形成中,孟子的思想体现不出对专制的反抗。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才体现出突破礼制束缚,反对专制暴政,故D错误。10.(2016海南单科T 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民间崇拜。解答关键: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忠君”思想。【解析】选C。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会是决定性的,故B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民众需求以及政府迎合巩固统治需要不断加封的共同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C,排除D。11.(2016海南单科T 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进步思想。解答关键:抓住关键信息“清代”“女诗人”“此论殊褊浅”。【解析】选C。A、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女诗人认为德才兼备才是善,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论调,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身权益的诉求,只是表达一种思想,D不符合。12.(2016上海卷T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韩非的观点。解答关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韩非法家思想的理解。【解析】选A。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春秋战国时期)讲求气力。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