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doc_第1页
《洛神赋图》赏析.doc_第2页
《洛神赋图》赏析.doc_第3页
《洛神赋图》赏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赏析 学院:班级:学号: 姓名: 2013/11/10洛神赋图赏析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颇为突出,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绘画历史长久,画派众多,画家众多,艺术作品丰富且艺术价值深远,另一方面是卓越的画家在对中国绘画历史造成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对世界绘画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顾恺之是中国画家中的杰出代表,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绘画精品众多,而又以洛神赋图闻名。顾恺之(约345-406)是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恺之的另一作品洛神赋图,乃宋人仿效他所作。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顾恺之非惟精通骨法用笔,在绘画构图上也心思巧妙,因此张彦远称其“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历代名画记) 。画面的章法布局,顾恺之称作“臵陈布势”。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布景, 要求在有限的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构图需要,运用宾主、轻重、虚实、开合、相背、呼应、起伏、疏密、参差等对立统一关系来布臵整个画面,并巧妙地处理其空白处,使无画处皆成妙境。“臵陈布势”是顾在评论孙武一画时提出的:“孙武大苟首也,骨趣甚奇。二捷以怜美之体,有惊剧之则。若以临见妙裁,寻其臵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在他看来,作画犹如将兵,若能像军事家孙武那样临阵布势,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地安排调动画面中的人物和景物,使其统一和谐、生动自然,那么便真正领悟了千变万化的章法之美。 在中国美学史上,“骨”这一词运用于文艺领域始于魏晋时代,其先驱者有书法家钟繇、卫铄等。书法作为表情达意的抽象性符号艺术,其本质是主体精神力量的抒发与展现,它是一种对生命力量与运动的呼唤,所以论书者格外重视骨力之美,“骨”“力”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认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随后,“骨”的概念进入画论、文论,成为中国美学的与神息息相关的一大范畴。骨是人的根本,品评人物时常引言“骨相”,即体貌气质。骨力有不同的书画表现方式, 尤其是“骨”与“肉”之间的依存关系,所谓“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乃是古人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用笔既要有刚健的力感又要有韧性,即“字有果敢之力,骨也; 字有含忍之力筋也”,所以“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只有“骨力相称”才能“肥瘦相合”。在书法创作审美中,骨力以力量感确立其形象美之第一要素,正所谓“力透为达”,体现的是一种生命情态。另外, 顾恺之提出, 在绘画中还要重视“骨”的处理。如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意谓所画人物虽然被重叠的衣袍所覆盖,仍能见骨法结构。这时的“骨”已不同于对象实体的骨架,而是视觉上完整的骨,欣赏者随着画面的线条流动,感受的是其整体结构的平衡和完整。“重叠弥纶”之“骨法”则是由层层相抱的线所形成的“势”的感觉。这对书法很有启发,古人言“书贵瘦硬方通神”,其实并不是将笔画线条表现得瘦骨嶙峋,如“隆冬之枯树”,而是整体字形风貌上的骨气洞达,爽爽有一种风神。我们熟悉的“颜筋柳骨”,就是指柳书特征性的用笔和长方体势显得瘦硬超拔,骨气通神。书法中的“骨气”是超越技法层面的精神格调的表现。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代临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此洛神赋图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喜欢洛神赋图的很大原因是这幅画的用笔十分洗净古朴。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体现了早期的山水画的特点。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在这一幅如此宏大的横卷场面当中,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法技巧荟萃一炉,这正是顾恺之不同凡响的所在。 它的成功,还在于它已经暗示出画家意识到近大远小的景观原则这一特点。洛神女脚下的洛河水,水纹的处理,完全已经融入了透视的处理,作为任务背景的树木,也是近处具体而细微,远处概括而模糊。远山的处理上十分的简洁。顾恺之将中国画从原始意义上的概括,上升到有精致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