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4557649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7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1-28
上传人:jw****88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肖**(实名认证)
河南
IP属地:河南
20
积分
- 关 键 词:
-
诸葛亮
过失
- 资源描述:
-
浅析诸葛亮的智者之失
【摘要】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其形象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具有神仙化的特征。鲁迅曾评价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是“多智而近妖”。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本文从诸葛亮日常生活的失调、用人方面的失误、军事方面的失策等角度分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及蜀国迅速衰亡的原因。
【关键词】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出师未捷身先死;失误的智谋策略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三国演义》一书,以国史演义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贤相的典范,:名高万古莫若孔明.其处而弹琴抱漆,居然隐于之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理,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神疑鬼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残,,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昌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①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彪炳千古;《三国演义》中的他更以“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术谋略引人入胜。 博望烧屯,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赤壁大战,木牛流马等等,无不显示了他的高度智慧,成为三国中“智绝”人物。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一句批评语:“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虽是对小说“失真”的批评,却也间接说明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着超人的智慧谋略。 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人,也不是完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过失误,即俗语“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1 日常生活的失调
第一,事事亲力亲为。 诸葛亮在出山后的二十七年中,事无巨细,必亲自操劳,以致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终于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溘然长逝于五丈原。第一百三回司马懿曾问蜀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当得知“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的情况后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 ” 故有蜀汉主簿杨顒进谏诸葛孔明,“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则答曰:“……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及我尽心也!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名作,却束缚了刘禅,要这样,不要那样。固然是谆谆教诲,却又不给实践的机会。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诸葛亮没有把刘禅放到战争前线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成长,而是在温室里。刘禅却不能上前线一战,只能待在成都。可政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诸葛亮决定,刘禅根本插不上手。在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时,除了在后宫里玩耍,还能干什么呢?久而久之,坏习惯也就养成了。蜀汉江山一朝易主,刘禅面北称臣。事实证明,能否锻炼培养可靠的接班人直接影响国家的兴亡。或许诸葛亮才初衷是为蜀汉鞠躬尽瘁,可是事实上却阻碍了新主的成长,以及国事的商讨,甚至摧残自己,使自己心力交瘁,“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不注意培养人才。诸葛亮尽管足智多谋,却不注意培养人才,以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对此冯文楼先生在《诸葛亮形象的寻绎》一文中通过引用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就说明了关于蜀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蒋琬死,费袆刺,蜀汉之亡必也,无人故也……勤于耕战,察于名法,而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 面对荆州诸将不断伤亡缺失的现实,诸葛亮并未开科选将,进一步培养将才,致使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再者,如前所提,“事无巨细, 亮皆专之”,“罚二十以上皆亲焉”。这样作,只能使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具体事务上,一方面对领导决策者本人不利,另一方面还会使下属有不被信任感, 致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丧失积极主动性,同时产生依赖思想,而难以成为蜀汉政权的后备人才。这才是凡事亲力亲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势必导致生活失常,健康恶化,力不从心。
2 用人失误
第一,不能人尽其才,缺乏魄力。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令人痛恨交织的悲剧性人物,他为蜀国的前途命运出生入死,战绩突出显赫,最终却不得善终。魏延的悲剧,除了他本人的缺陷所造成的原因外,身为主帅的诸葛亮没有进行正面进行教育,并有节制的加以引导和重用是有很大关系的。魏延是在刘备势弱力薄的时候来投奔的,他的赤胆忠心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有了最初的充分的表现。 刘备在曹操八路大军的威势之下放弃樊城,“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遂“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来到襄阳城下欲与刘琮联合抗曹,“刘琮闻玄德至, 惧而不出”, 蔡瑁张允 “斥军士乱箭射下”。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 ”众观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在第五十三回中,刘备攻打长沙, 关羽在黄忠马失蹄时不忍杀死他,黄忠因为关羽的义气不忍射杀之而引起了长沙太守韩玄的极为恼怒,欲杀黄忠,这时魏延再次挺身而出,救起黄忠,杀死太守韩玄,魏延的两度义举,在投了云长之后,诸葛亮却令刀斧手斩死魏延,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关于脑后反骨之说在当时甚至是现代医学上也缺乏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让人听来似乎有些滑稽,果然魏延后来被诸葛亮“限制使用”。
第二,用人不当。蜀吴联手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展开的赤壁大战,堪称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精妙绝伦的一役,然而此战在《三国演义》中是以精彩起笔,而以缺憾收束。此缺憾的制造者就是诸葛亮。当赤壁鹰兵接近尾声时,诸葛亮派诸将把守曹操的各个退路时,却偏偏遣关羽去守曹军败走中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关隘—华容道。最能知人善任的诸葛亮也清楚曹操曾有恩于关羽,也深谙关羽的重义性格,派关羽把守华容道无疑是给了曹操一线生路,无疑是一次决策上的严重失误,就连刘备在当时也忧心忡忡地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而孔明则以“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的天命观来搪塞。精于天文气术、善于预知未来的诸葛亮既知“操贼未合身亡”,难道就不能料到以后的蜀政权会毁于曹魏之手吗?真乃成也孔明,败也孔明。假若当时让张飞、赵云等将领中的任何一个去把守华容道,那么擒疲于奔命的一代奸雄犹如囊中取物耳。刘备率大军入西川,进攻益州形势不利,作为军师的庞统战死落凤坡,而刘备亦被围困在涪关,“锐气新挫”,“并不出战”,派关平往荆州请军师诸葛亮,并教诸葛亮“自量才委用”镇守荆州之人。 当时诸葛亮已度知刘备之意,听从了他的意见,遂令关羽攻打樊城,关羽居功轻敌,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原则, 结果樊城未拿而荆州失守,关羽亦败,被东吴杀害。 进一步深思之,刘备之所以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以关羽,与他们桃园结义之情不无关系,此时亦未参谋诸葛亮之见,可见刘关张私交远甚于与诸葛亮的关系,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身为军师的诸葛亮完全能以自己的计谋决定留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但却随了刘备意。 同时也没考虑到加强荆州的防守。 同样,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竟让从未亲自单独领兵打仗的马谡当北伐先锋官,守街亭这一战略要地。错用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大败笔,也是他在重大决策中的一次典型失误。诸葛亮素以最能察人意、悉人心而著称,可偏偏不了解长随其左右的马傻。当诸葛亮在祁山寨中得知司马茹连同张合卜引兵出关,来拒蜀师时,就大惊曰:“今司马蛇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又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他深知秦岭之西的街亭是进人汉中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街亭的得失,关系到大军的安危,当慎重待之。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这要紧关头犯了糊涂,草率地派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去守街亭。结果马谡兵败、街亭失守,殆误了战机不说,还差点全军夜没,不是自己在万般无奈中走了“空城计”一着险棋,说不定自己也会沦为敌手。诸葛亮关键时刻委马傻以重任,实在是欠考虑、少斟酌。马谡“自幼熟识兵书”,知识渊博,善于宏观思维,是一位很有战略头脑的人。然而,一个精于运筹谋划的战略谋士,未必能上前线当好指挥官。马谡其人连先帝刘备都洞察得一清二楚,想当初先帝在白帝托孤时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就试问孔明:“承相观马傻之才何如?”当听到孔明回答“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时,先帝反驳说:“不然,联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垂相宜深察之。”先主能一语中的,能一眼洞穿马谡其人,可是以明察人而闻名的诸葛亮却不明察,还称其为“当世之英才”,因而导致在街亭错用马傻。当街亭失守,他又跌足长叹日:“大势去矣!此吾之过也!”此时才蟠然醒悟,但为时已晚。诸葛亮仍然任用马谡为街亭战略主将, 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致使街亭失守,蜀国元气大伤,形势发生关键性转折。 诸葛亮“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臣以弱才……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诸葛亮态度固然相当谦虚,但“授任无方”、“明不知人”也是事实。
第三,赏罚不明。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违背了事先立下的军令状,“军中无戏言”, 按理本该处斩,只因刘备求情,加上诸葛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于是就饶了关羽,立下的军令状如同儿戏被搁置在一边不加理会。同样,对待街亭失守的马谡,如果给他做更适合并能充分发挥其长处的工作, 让他出谋献策,戴罪立功,使他多献几条“攻心计”和“反间计”,岂不更好?被诸葛亮誉为良才的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立奇功,有怨言的蜀水校尉廖立,上庸失守后投刘备的刘封均被诸葛亮或废为平民,徙梓潼郡,或废为庶人,徙之汶山,或被杀。 参军蒋琬进劝诸葛亮:“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惜乎? ”同时没有后续人才,以致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被动局面,可谓蜀汉的悲哀!
3 军事失策
第一,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固然重要,但整体效果甚微。 除了那里环境恶劣,作战条件相当艰苦等直接原因外, 也与北伐经历了多次, 耗时长久,“故虽年年动众,未能有克”密切相关;关键的方面是魏蜀吴三国尤其是蜀国与吴、魏两国实力悬殊过大,“皇叔宛转避难,不得早建大义于天下,而大江南北已为吴魏所独攘,独留西南一隅,为刘氏托足之地”,全国十三州,蜀汉仅占一州,无论从兵力和人力还是经济实力各方面看魏国比蜀国都要强。众所周知,战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较量,而魏蜀两国人力、物力如此悬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国是不存在客观取胜的形势的。无怪乎司马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说了:“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其中之“时”即暗含了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昔之读史者,每致憾于昭烈未竟其业,武侯未尽其用。不知昭烈以赤手起家,实与高祖同。当时与高祖为敌者,不过一项羽徒勇之夫耳,且有留侯、邓侯、淮阴诸人为之助。若昭烈,止武侯一人,而曹瞒又岂项羽之匹乎?”为此,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也有精辟论述“诸葛亮的悲剧在于智慧与国力的错位”。 致使蜀汉的正义王道最终让位于曹魏的霸道,注定了诸葛亮悲剧的必然性。 大概黄钧先生提出《三国演义》是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也包含有此因素。
第二,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取胜的希望就是除掉魏军的智谋人物司马鼓。就在诸葛亮复出祁山时,在上方谷一役中他放弃了一次擒杀司马鼓的绝好机会,当时司马茹父子被困上方谷,谷内火势冲天,司马父子抱头大哭,“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正在山上观战的诸葛亮见此情景后啃叹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将客观因素归咎于天,轻易放弃了继续追杀残鳞败甲、锐气尽失的司马父子,以致纵虎归山,酿成大患。
六出祁山,从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魏蜀两国实力相差悬殊,而且又未能抓住战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愿让其兵出子午谷。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没有能力与实力强大的曹魏打持久战,应该速战速决,出奇制胜。诸葛亮没有把握这个机会,只因五千兵马可能受困而不用魏延之计,实在非常可惜。这样的后果就失去了快速进军长安的机会,让魏国有了调动军队的喘息之机。诸葛亮作为蜀国最高的军事指挥者,为追求万全之计,着眼于局部得失,却没有关注整体的得失,不能不说是太过于谨慎所致。第九十二回,大将魏延献计:“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襄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以“此非万全之计也”,并不采信魏延所献“奇袭子午谷”之策,以致后来司马懿也不无遗憾地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他非无谋,但恐有失,不肯弄险。 ” 致使诸葛亮六伐中原,“无岁不征”,“未能有克”;荆州丧失后,诸葛亮仍然两路出兵伐魏,企图以钳形攻势夹击曹魏,以劳待逸,此举在对方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下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最终在凄怆的氛围中抱恨遗世!
第三,关羽被害,刘备报仇心切,当了蜀汉皇帝后,欲提倾国之兵讨伐东吴,赵云、孔明、秦宓等劝谏不被采纳,“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刘备执意不从,“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刘备此举重义而舍国家前途大局于不顾, 也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决策,遂起兵伐吴,诸葛亮虽不能阻止,但也未出谋划策,被命“保太子守两川”,刘备“包原隰险阻而结营”,马良呈本见孔明还未及返寨“改屯诸营”时,陆逊已用火攻致使刘备败至白帝城,“遗诏托孤儿”。 难道真是因为“汉朝气数休矣”而心灰意冷吗?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这里并非否认抹煞诸葛亮的二十七年的丰功伟绩,相反,他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历史现实中都是令人仰慕的一代名相。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后人对他悲剧人生的无限感慨。 也许正是由于他的悲剧才形成了《三国演义》一纸成功的原因之一。
4、具有愚忠思想,导致最终的失败
公元223年,刘备兵败白帝城,临终托付后事时,明确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这样说,也可能是出于真心,出于对诸葛亮的无比信任。诸葛亮当时流着眼泪表示,愿竭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与节操,一直到死。这也是诸葛亮“一死酬知己”的肺腑之言。诸葛亮尽管当时权倾朝野,大权在握,实际执掌着蜀国政权,但诸葛亮始终属守着自己的职责和臣节,从未产生过越轨之心,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废寝忘食,昼夜操劳,不遗余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这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表现,也反映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然而,正是这种愚忠思想,使诸葛亮最终不能实现在隆中提出的 “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如果当时诸葛亮废刘禅而取而代之,历史可能因此而改变,至少蜀国就不会是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一个了。诸葛亮只想到实践刘备的临终托孤诺言,一心一意辅佐刘禅,殚精竭虑,倾尽了自己全部的才智,而没有想到蜀国千千万万的子发的未来。对于刘禅这样一个只会享乐,不理朝政,不思进取的庸君,最终以“其间乐,不思蜀”而为天下人所耻笑,又怎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诸葛亮就是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敢为了蜀国的大业而承担废刘禅而取而代之,缺乏做大事的勇气,也正是这种愚忠思想,导致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中国通俗小说受民间文学影响甚大,在塑造人物时,动辄采用较为夸饰的脸谱化手法,好人极力扬其好,坏人极力露其恶,因为创作主体过分追求完美,势必要造成人物形象的失真。《三国演义》的创作主体企图想重塑一个毫无瑕疵的智慧形象,其结果真如鲁迅所言:“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正因为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创作主体对人物形象太追求完美,不得不一再让诸葛亮脱离正常人行列,多处赋予非常人功能,使其很难走出不神不妖的怪圈,这样从诸葛亮身上辐射出的智慧光芒随同人物的虚化而淡化。另外,作者为了顾及三国的纷争和势力,不得不让诸葛亮出一些疏漏,以及显现出其自身的一些缺陷,既可以是任务形象更加丰满,也可以使作品更加贴近真实,而且其思想内容中的一些糟粕成分—天命观、宿命论、因果报应观、神怪迷信观等,也就是这些糟粕思想在作祟的缘故,使诸葛亮这个原本成为一个典型的智慧形象涂上了一层无法剔除的釉污。这大大弱化了一个足智多谋、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身上的智慧因素根本不可能是尽善尽美,其优劣组合,才是合理的,才是真正的完美,任何赋于其上的主观人为因素不仅不能锦上添花,相反还会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毛本《三国演义》卷首《读三国志法》.
[2]吴国联. 试论诸葛亮用人的两个失误[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1):53-55.
[3]陈寿.三国志蜀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杨国强.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的功过[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1(6).
[5]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评.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6]傅惠生.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M].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7.
[7] [明]谬尊素.三国志演义序[G]//朱一玄 ,刘毓忱.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237.
- 内容简介:
-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