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辊型的改变来改善冷轧厂的带钢平直度.DOC

双辊驱动五辊冷轧机的设计【优秀含7张CAD图纸+全套机械毕业设计】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双辊驱动五辊冷轧机的设计【优秀含7张CAD图纸+全套机械毕业设计】.zip
说明书正文.DOC---(点击预览)
目录、摘要、.DOC---(点击预览)
外文及翻译
利用辊型的改变来改善冷轧厂的带钢平直度.DOC---(点击预览)
重点Improvementonstripflatnessofcoldtempermi.caj
上支承辊.dwg
上支承辊轴承座.dwg
下支承辊装配图.dwg
中间轧辊1.dwg
总图1.dwg
轧机主视图.dwg
齿轮.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4568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7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5-07-14 上传人:小*** IP属地:福建
45
积分
关 键 词:
驱动 冷轧机 设计 优秀 优良 cad 图纸 全套 机械 毕业设计
资源描述:

!【详情如下】CAD图纸+word设计说明书.doc[14000字,68页]【需要咨询购买全套设计请加QQ97666224】.bat

上支承辊.dwg

上支承辊轴承座.dwg

下支承辊装配图.dwg

中间轧辊1.dwg

总图1.dwg

轧机主视图.dwg

齿轮.dwg

外文及翻译

目录、摘要、.DOC

设计说明书.doc[14000字,68页]

双辊驱动五辊冷轧机的设计

摘    要

冷轧钢板和带钢近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全连续冷轧机,这种轧机只要第一架引料后,可实现连续轧制。全连续冷连轧机可以提高生产率30~50%,产品质量和成材率也得到很大提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对极薄带材要求增加特别是微电子工业对极薄带材要求更高。而轧制薄带要求轧辊直径更小。

本设计针对某厂冷轧生产线中的主体设备轧机进行了改进设计,又原来的四辊改为五辊,对改进后的轧辊及机架等主要零件进行了强度校核。

在设计中,首先对设计轧机的方案进行了选择和评述,然后计算了轧制时所需要的力和力矩,从而确定了主电机的容量,并对电机进行了校核。计算了轧辊尺寸并校核了它的强度。本设计还计算了压下系统:压下螺丝的主要参数、其传动力矩及换算到电机上的静力矩,确定了压下螺母的尺寸并对压下螺母进行了校核。对机架的尺寸、应力进行了计算及其强度的校核。对联接轴也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了扁头,并对其进行了强度的计算

在最后,对整个轧机的润滑方法、试车方法和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评述,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经过计算和校核,改进后的轧机满足工艺要求,改进的五辊轧机结构合理。


关键词:冷轧  轧机  多辊轧机


Abstract

Cold rolling steel plate and the hoop obtained the big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started from 1980s to appear the entire continual cold-rolling mill, after so long as this kind of rolling mill first directed the material, might realize the continual rolling. All continuously the cold company rolling mill may enhance productivity 30~50%,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becomes a useful adult rate also obtains the very big enhancement.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the antipode thin strip request increases is specially the micro electron industry antipode thin strip request is higher. But the rolling thin belt requests the roller diameter to be smaller.

This design has carried on the improvement design in view of some factory cold rolling production line in main body equipment rolling mill, also the original four rollers change five rollers, to improved after the roller and the rack and so on the major parts has carried on the intensity examination.

In the design, first to designed the rolling mill the plan to carry on the choice and the narration, then has calculated when the rolling needed strength and moment of force, thus had determined the host electrical machinery capacity, and has carried on the examination to the electrical machinery. This design also systematically calculated depress the system: The housing pin main parameter, its driving moment and convert on the electrical machinery the static torque, had determined depress the nut the size and to depress the nut to carry on the examination. To the rack size, the stress have carried on the computation and the intensity examination.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 coupling spindle also carried on the computation, the analysis has calculated the flat head, and has carried on the intensity computation to it

In finally, to the entire rolling mill lubrication method, the test run method and has carried on the narr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and has carried on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alysis to it.

After the computation and the examination, after the improvement rolling mill satisfies the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 the improvement five roller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Key word: Cold rolling  rolling mill  cluster mills

目    录

1  绪论………………………………………………………………………………………1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1

   1.2 冷轧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

   1.3 冷轧机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

   1.4 五辊轧机研究内容和方法…………………………………………………………4

       1.4.1冷轧机在车间的布置和作用………………………………………………4

       1.4.2 冷轧机的生产工艺…………………………………………………………4

       1.4.3 五辊冷轧机的研究和方法…………………………………………………4

2 方案的选择与评述…………………………………………………………………………5

   2.1方案的选择…………………………………………………………………………5

       2.1.1 工作辊驱动方案……………………………………………………………5

       2.1.2 支承辊驱动方案……………………………………………………………5

       2.1.3 工作辊单辊驱动方案………………………………………………………6

       2.1.4 支承辊单辊驱动方案………………………………………………………6

   2.2方案评述……………………………………………………………………………7

3 轧机主电机容量的选择……………………………………………………………………8

   3.1轧制力的计算………………………………………………………………………8

       3.1.1 轧制规程……………………………………………………………………8

       3.1.2 轧辊主要尺寸的选择………………………………………………………8

       3.1.3 轧制力的计算………………………………………………………………10

   3.2轧制力矩的计算……………………………………………………………………15

   3.3主电机容量的选择…………………………………………………………………24

3.3.1初选电机容量………………………………………………………………24

       3.3.2 主电机轴上的力矩…………………………………………………………26

       3.3.3 电机负载图…………………………………………………………………28

       3.3.4 电机校核……………………………………………………………………30

4 轧辊的计算………………………………………………………………………………32

   4.1轧辊的接触强度计算………………………………………………………………32

       4.1.1 校核压应力…………………………………………………………………32

       4.1.2切应力校核…………………………………………………………………33

   4.2支承辊计算…………………………………………………………………………33

   4.3支承辊变形计算……………………………………………………………………35

5 轧辊的调整机构…………………………………………………………………………39

   5.1轧辊调整装置的作用和类型………………………………………………………39

       5.1.1轧辊调整的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39

       5.1.2调整装置根据各类轧机工艺要求…………………………………………39

   5.2压下系统的计算……………………………………………………………………40

       5.2.1压下螺丝的主要参数………………………………………………………40

       5.2.2压下螺丝的传动力矩………………………………………………………41

       5.2.3换算到电机轴上的静力矩…………………………………………………42

       5.2.4电机校核……………………………………………………………………44

       5.2.5压下螺母主要尺寸的确定…………………………………………………44

       5.2.6压下螺母的校核……………………………………………………………44

   5.3上轧辊平衡装置……………………………………………………………………45

       5.3.1上轧辊平衡装置的作用与特点……………………………………………45

       5.3.2上轧辊平衡力的确定………………………………………………………46

6 机架计算…………………………………………………………………………………48

   6.1机架的强度计算……………………………………………………………………48

       6.1.1为了简化计算作以下假设…………………………………………………48

       6.1.2机架简图及受力图…………………………………………………………48

       6.1.3强度计算……………………………………………………………………49

       6.1.4机架的参数…………………………………………………………………51

       6.1.5机架应力的计算……………………………………………………………52

       6.1.6机架应力图…………………………………………………………………53

       6.1.7强度校核……………………………………………………………………54

   6.2机架的变形计算……………………………………………………………………54

7 联接轴的计算……………………………………………………………………………57

   7.1扁头的计算…………………………………………………………………………57

       7.1.1滑块式万向接轴主要尺寸的确定…………………………………………57

       7.1.2开口式扁头受力分析………………………………………………………57

       7.1.3强度计算……………………………………………………………………58

   7.2 扁头的计算…………………………………………………………………………59

       7.2.1强度计算……………………………………………………………………60

8 设备可靠性经济评价……………………………………………………………………62

   8.1机械设备有效度……………………………………………………………………62

   8.2 投资回收期………………………………………………………………………62

9 润滑方法的选择…………………………………………………………………………63

   9.1轧辊轴承润滑………………………………………………………………………63

   9.2人字齿轮及支承轴承润滑…………………………………………………………63

   9.3轧辊冷却……………………………………………………………………………63

10 试车方法和对控制系统的要求…………………………………………………………64

   10.1试车要求…………………………………………………………………………64

   10.2维护规程…………………………………………………………………………64

结论…………………………………………………………………………………………65

致谢…………………………………………………………………………………………66

参考文献……………………………………………………………………………………67

附录…………………………………………………………………………………………68


内容简介:
鞍山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68 页 附 录 利用辊型的改变来改善冷轧厂的带钢平直度 1 介绍 在冷轧和退火过程后,变形减少的最低限度( 0.5%3%)应用在了带钢的生产中,这个变形过程的目标是达到优选机械性能,同时消除在钢的应力曲线上静止区域的冷轧,冷轧常常可以获得一个清晰地被设定的板料表面结构,达到更进一步的处理和改正可能的扁平瑕疵,从那个过程开始,冷轧是保证产品的完成的质量,同时也是最后的重要过程, 增加对板带形状控制的能力 对冷轧 厂来说 是头等重要的。 2 冶炼厂特殊形状控制 冶炼厂有和其他一般冷轧厂同样的框架和几何结构,它前面的板带控制设 备是常规控制器:合适的工作辊和支承辊顶端,工作辊的正反弯曲的灵巧像液压压下螺丝系统一样,但是,由于 微量 的减少和 柔软 的特殊性质的材料,作为轧辊,那必须是形状控制上的一些轧制和冷轧之间的区别,当前问 题是冷轧厂的带材的质量能不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哪个导致 的废品率较高或较多的可修复的产品(必须再轧 制的带材)归结于轧辊的扁平度,这样的系统研究由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调查来完成,但是为了找到形状控制的特点除了在冷轧厂还要在独立的轧制车间。 2.1 工作辊的安装和修整 根据形状理论,影响辊形的主要因素是辊形的控制和辊系统在 轧辊轧制时的弹性变形 ,辊轻微变形是由于小 的 轧制力,因此,改变辊 缝的形状主要依靠工作辊外形,辊的作用与三个方面因素的关系: ( 1) 计算 出最合适的辊的中间部位,辊的最初的中间部位和磨辊的实际操作是依靠许多因素,包括工厂的位置环境 ,合适的材料和工厂技术条件等。 ( 2) 辊的挠度研磨的精度,一般地 , 在新的轧制周期开始 时,当 支承辊的 1014d时 为轧制作准备不超出 23h( 或 510 卷 ) ,因而,要求工作辊修整是紧配合。 ( 3)轧辊 外形形状的改变,在轧制过程中,最终 的辊 外形 是反弯曲辊 、轧机机座 和安装的 部分的 组合,所以, 辊的安装热散失在为辊的形状做准备时通过一个滚动周期必nts鞍山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69 页 须考虑在内, 工作辊的弯曲是正值 20 微米 并且和支承辊平行的抛物面,这就是早先 辊形的改变情况, 它的好处是促进研磨的支承辊是平的,尽管如此,二次方和四次方板带缺陷经常发生在 轧 制期间内。 获得工作辊的基本数据和更好尺寸,检查由基本上 设定 为 10,做成最初的外形 和最终 ( 工作辊安装的 ) 的形状轧制,比较目标凸度和 被测量的基本的辊外形。实际的轧制比要求小,特殊的在带卷的中间区域,相符以被轧制的板带宽度,所有测量辊形的数据,表面修整的误差在 -735 微米之间,那是超出误差之 外所 被 采 用的,由于工作辊外形形状精确地确定了轧制的形状,所以说 各种工作辊 的中间部位 对带钢的生产的稳定 的 有害是明显的,因为工作辊被频繁地替换,在当前的修整条件下是很难保持紧的配合的。 以有限元素模型 2分析,安装时 的辊缝形状被计算可以 用 最初的工作辊外形 很明显的被显示出来 ,合适的辊缝可能是促进二次方和四次方扁平组分,那些各自地代表了这个被二次方和四次方,显而易见地,二次方组分是相关的与边部浪或中心浪控制部分和最重要部分,或伴随着四分之一浪或者是组合浪,输入冷轧模型数据被列在表 1 中,计算机模仿了辊缝与它的二次方 和四次方为各个情况显示了在表 2 中,如所看见的辊缝二次方端为被测量的准备辊轮廓形状超过 4次作为目标辊的轮廓的二次方端和四次方端相差达到 35 微米。根据前面分析,这样的工作辊非常有效 地 校正边缘浪和不准确的部分(边缘和中心) 带材在轧制过程中,工作辊比较典型 的 是前部和轧制以后被说明在表 2 中,正如所看见的,辊的磨损是非常微小的 , 而且基本 上 工作辊的形状几乎依然保持不变,这说明,工作辊的磨损对辊形状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2.2 改变支承辊 支承辊的辊表面硬度比工作辊的硬度更低,当他们滚动的时候,正如早前所提到的,比那些工 作辊要长的多,相应地,支承辊的磨损程度要 比 那些工作辊严重的多。测量辊形的十个位置之前和支承辊被换掉之后查出支承辊的磨损程度,图 3 表明一个典型的支承辊在测量轮廓前和轧制后的情况。在图 3 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承辊磨损的确很严重 , 而且参差不齐的分布,因为磨损,在直径上最大的差超出了 100 微米而且更低的达到 120微米,明显地,这样的非常严重磨损在负载辊形上的形状影响是很重要的,但是计算机nts鞍山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70 页 模拟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预测的 与 实际辊形状的比较在图 3 中被列在表 3 中。这表明了尽管辊的磨损是 很明显 的,轧制前后辊形变化只是一点点,二次 方端的变化仅仅是 6 微米。为了工作辊的磨损而加工的公差发生在轧制过程中,这对辊形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事实上有两个原因支承辊的磨损很少作用在端部,首先,支承辊端的改变的过度条件在支承辊和工作辊之间,而且辊形在生产上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由工作辊的弯辊的变形仅仅归结于小的轧制的工作辊的力量,其次,实际支承辊的磨损形式也影响工作辊的变形。在图 3 中轧制后辊的磨损分布在整个的辊的周围,但是并不改变辊的形状,所以它对形状的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 2.3 压下螺丝和辊之间的连接的弯曲现象 正像在冷轧带钢厂,压下螺丝系统在冷轧车间 , 当辊的弯曲系统控制带钢形状调整测量仪,换句话说,连接之间形状控制和测量仪的准确性是他们相互作用的,如果一个被修改,另一个也同样要修改。在冷轧厂 因 为辊的轧制力变化远大于弯曲力的变化,所以压下螺丝系统对形状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相当的注意,例如“恒定的轧制载荷”是一种有用的控制方式,对于保证好的带刚形状被运用在冷轧。 但是,冷轧厂辊的扎制力波动和弯曲力的变化是均等的,弯辊系统对测量装置的影响不能被忽略,它或许从好的表示方式分析,那也是根据精密仪器得出的公式: MFWWr POP GOMFMFFsh ( 1) h 是带钢出口厚度 毫米; s 是空载辊缝 毫米; Fp,Fpo,Fw 是轧制力,预先轧制力和弯辊力,各自单位均是 KN; Mp,Mw 是轧制力力矩和弯辊力力矩 KN/mm;OF 是油膜静压轴承厚度 毫米; GM 是辊两端零位置 毫米。 Mp 和 Mw 的价值是同样数量级的和两个接近的数字被指出,简单地说让 Mp=Mw=M,公式 ( 1) 就变成以下形式: M FFsh Wr ( 2) 一般地,轧制力是 在 大约 3000KN 左右,变化范围大约 为 400KN,当弯辊是 ( -800) ( 800) KN,而且,它的调整 Fw 大约 500KN,几乎和 Fp 一样,从公式 ( 2) 中在测nts鞍山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71 页 量仪中可以看出弯辊作用和轧制力的作用效果在同一水平上。 那些测量仪将由于辊弯曲力的影响必须由压下螺丝的调整来补偿,因此,带钢形状的瑕疵。工作辊有必要去适应轧制载荷波动的影响,带钢测量仪也随之改变,这明显地导致 了 不稳定轧制。任何变化的参量影响的弯辊力都会导致这样的不利影响,在理论上讲,这样的现象应发生在冷轧车间, 但是 ,因为弯辊力比轧制力更小,和轧 制后的带钢是个很难退火的材料,在冷轧厂,测量仪对弯辊力变化 的 地方敏感是较弱的,因此弯辊力在测量仪上可被忽略。 3 解决办法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它被发现在形状控制上有一些特殊性质在轧制车间,因此,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被那些性质所要求,结合以下方面: ( 1) 简化工作辊 外形 便于修整它,对于减少辊在工作时的损坏是非常重要的,换言之,减少辊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减少工作辊 外形 不同个体的在工作辊操作中的危害作用。 ( 2) 优选支承辊 外形 对于长时间轧制的支承辊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而且, 支承辊产生的磨损对辊形没有影响。 ( 3) 提高辊的弯曲控制范围的系统 改进工作辊对带钢的弯曲作用和因此而减少它稳定轧制的有害作用。 根据扎制情况,一种新的辊形设计适应与否对轧制车间提出:改变工作辊最初的基本形状,从正的价值到零和支承辊,从平到 VCR(变化的接触辊)。 光滑的 工作辊促进 了 磨光和检测 , 以便辊形可能被保证辊负载时的 外形 ,很早提到主要是工作辊形状对带钢厂是非常重要的。被弧形化的支承辊能替代先前工作辊的形状影响。 具体的弯曲的形状对于 VCR 来说 , 就像在图中表示的, 它被设计了在辊之间以便接触更长,很适应 带宽度和变化,这个 同时也有利于 减少或消除不 适合 的接触区域,即辊和因此变大的利用工作辊弯曲调整辊的区域。另外,这个 VCR 辊是弧形化的辊,能改变带钢的形状,因此它可以补偿工作辊形状去控制带钢形状。 nts鞍山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72 页 4 实际作用 辊的新的放置 方式是 从 2002 年 4 月成功地编排在冷轧厂 中的,而且达到理想 的作用。 ( 1) 带钢形状的质量被 改善了很多 ,特别是极薄带 h 1.0 在过去会很难实现的,废品率和可修复率 也大 大地减少,在改善以后一个月统计显示,可修复率减少了 59%。 ( 2) 弯曲辊的 中 部系统控制范围被很大提高。工作辊弯曲调整区域减少到200KN,比以前减少了一半。结果,轧制的稳定性被 改善了 。 ( 3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双辊驱动五辊冷轧机的设计【优秀含7张CAD图纸+全套机械毕业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45681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