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五四落潮后鲁迅小说的文化生命意识以伤逝为例 鲁迅小说创作中流露出很强烈的文化生命意识,从早期的狂人日记、孔已己到后期的孤独者、伤逝,这与鲁迅的思想情感和文学造诣是密不可分的。鲁迅一直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这在“五四”落潮后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伤逝集中体现了鲁迅小说中强烈的文化生命意识。 一 伤逝是一部伟大作家的充满思辨抒情色彩的诗化小说,是一曲催人泪下的人生与爱情的悲歌,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在人生之路上进行的求索。作者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生、爱情、婚姻、生与死、灵魂、人性、生存与发展、妇女解放等许多问题,简单的情节和人物,在鲁迅那神奇的笔下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抒写着诗一般的情感,揭示着深刻的哲理。 鲁迅把小说的题目定为伤逝,“伤逝”一词的本意是哀念死者,作品中的死者是子君,但又不仅仅指子君,正像文中所写的那样,逝去的是使涓生“希望,欢欣,爱,生活”的一切,这些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这一切都随子君而生,又随子君而逝,作品的主题更侧重于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探求。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展开情节。“手记”是对一般生活的回顾和总结,它形式灵活,具有日记的某些优点,可以真切地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便于自我剖析,抒发真情实感,真实地表现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极具感染力。手记在结构上也可以比较灵活,既可以写生活中的片断与零星事件,也可以抒发个人感受,又可阐发哲理,增加作品的思想内涵。伤逝是以男主人公涓生的回忆进行叙事的,不仅生动地回忆了涓生和子君恋爱悲剧的全过程,还集中表现了“我”,兼抒情主人公个人对人生之路的探求活动,这两条线索时而重叠,时而分离,这样就增加了小说的容量,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同时,“手记”这一独特文体,不仅展示了涓生子君爱情悲剧这一现实生活层面,而且文中随处穿插着涓生的内心感受和人生感叹,这样,就拓展了作品的空间,在生活层面之上又形成了内心体验层面和哲理层面,这种立体的层次结构使作品扩大了人物活动的空间,承载了异常丰富的内涵,把人物的情感、议论、抒情和人物的经历、命运充分糅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结构,使涓生的活动和所思所想成为小说表达的中心,深刻地表现了我这一个体生命对人生之路和生命意义的探求过程。同时,使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深刻透彻的人生体验得以艺术地、完美地体现出来,从而构成了伤逝的多重主题。 涓生对人生之路和生命意义的探求,对奋斗者“新的生路”的追求成为作品的核心主题。涓生是“五四”时期觉醒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苦苦探求着人生之路和生命意义,作品既肯定了他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又批判了他灵魂中的卑怯和自私,表现了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冲突,反映出“五四”落潮之后,在迷途中徘徊的战士的心声。作者反复强调“虚空”、“活着”、“新的生路”,这说明了涓生要超越失败的爱情,在“虚空的人生”中反抗,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的生路。“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里寄托着鲁迅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在热风生命的路中鲁迅这样写着:“生命的路是进步的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在野草过客中又借过客之口说:“我还是走好”,在这里,走便是一切,一切便是走。 鲁迅小说一直致力于文化领域的探索,伤逝在表现“五四”觉醒者爱情婚姻生活的同时,溶入了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使作品在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个新的高度。这对于“五四”退潮后处于迷惘、徘徊之中的“觉醒者”探求人生之路具有警示作用;向以恋爱自由为人生奋斗目标的青年敲响了警钟,告诫青年不应陷于“盲目的爱”而忘却了对人生的探求。作品中涓生感悟到:“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这些都是鲁迅一贯主张的体现,“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当然,鲁迅“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只有在“生存、温饱”得以解决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进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在作品的核心主题中,体现着鲁迅对人生和生命意义全面而深刻的思考,这是建立于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充满现代精神的探索。 鲁迅在进行思想启蒙的同时,没有忽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剖析,对人的思想意识深层的展示使小说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伤逝揭示了主人公的灵魂深处,逼迫着人们正视人性中的卑污,促使精神世界在灵魂的震动中发生变化。鲁迅以人道主义精神,对涓生灵魂和人性中的卑怯、自私、冷漠进行了批判,指出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尤其是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作品通过描写涓生在恋爱中对子君的热烈追求,同居期间对子君逐渐冷淡,爱情之火熄灭后面对无爱的婚姻的无奈和痛苦,为“求生”而把子君推向绝境的冷酷,着重描写了他在“无爱的婚姻”中精神上的痛苦以及面对子君死亡所受到的巨大良心谴责和深重的忏悔,深刻地表现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绝望的心路历程。鲁迅准确地揭示出他们在希望中觉醒,又在觉醒中面临无路可走,重新崩溃的深渊,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希望中徘徊,在绝望中挣扎,在虚妄中反抗,反抗没有希望的“虚望”,最终无所归依的精神命运,从而把人性的悲剧提升到人类生存的总体背景上来把握,表现了人生的绝望和悲哀,寂寞与孤独,展现了“五四”时期探求人生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灵魂和精神世界。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人的存在,毁灭首先是人的生命的逝去,这种逝去是人生时刻在发生的生命现象,毁灭性就是人生的本态。叔本华也认为,悲剧以“表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是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而这一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此中重要的暗示在,即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鲁迅在伤逝中,通过表现美好生命和美好爱情的毁灭,展示两个青年“有价值的”觉醒和反抗,最后彷徨于无路这一悲剧性结局,流露出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对迫害年轻生命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从而在这种必然毁灭的悲剧命运中探寻着人生的意义,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更深刻的显现。 二 对鲁迅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五四”落潮后他的小说创作中强烈的文化生命意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作家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伤逝才表现了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从思想情感上看,鲁迅是一个文化巨人,他的思想是深刻的、超前的,他的一生都在思考着个人、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早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就开始探讨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而“他对于这文艺运动,也就是对于国民性劣点的研究,揭发,攻击,肃清,终身不懈,30年如一日”。在文化偏至论中他提出“立人”思想,要“立人”,就必须“先行发露各种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这样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才能根治其“痼疾”,立出“新人”来。一方面,鲁迅长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他发现中国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他又一针见血地把中国历史总结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揭示出奴性、精神胜利法、愚昧性和麻木性等国民劣根性,“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的心理。另一方面,鲁迅置身于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大潮中,背负千年古国的历史文化,面向世界的现代文明,吸收西方现代哲学的精华。探索着中国人如何最终摆脱奴役和贫困,迈进“世界人”行列这一严峻现实问题。他把单个的中国人的自立和全民族的自立联系在一起,以期确立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用文化启蒙来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他以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化思潮和十九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为武器,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学说、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拜伦、雪莱、裴多菲的诗作都对他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进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他的一生,从生命本位出发,鲁迅指出:“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在此基础上,他重视人的自我完善,追求精神的能动与自由,“尊个性,而张精神”,不断拷问中国人的灵魂,摒弃自身劣根性,重塑中国民族性格和理想人性。对于鲁迅来说,生命的路既是个性发展的道路,也是人类进化的道路。 鲁迅永远是一个思考者,批判者,他借鉴着西方又反对着西方;他反对着中国的传统又无法脱离传统,于是,中西文化、古今价值都汇集于他的思想深处,有时又是矛盾的,这样就构成了鲁迅本身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体系。鲁迅以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毕生都在寻找着中华民族的出路,探求着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拯救问题。 其次从生命体验上看,鲁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又是深刻的。伤逝写作之前,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已经退潮,社会的黑暗、理想的破灭使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普遍陷入了觉醒之后又无路可走的深重的悲哀,鲁迅的思想也进入了“彷徨”期。“无路可走”的悲哀投影到鲁迅的心灵深处,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危机和惶惑痛苦,使他深深地感到生命的“虚无和寂寞”以及由此而来的苦闷、孤独、迷茫和绝望的情绪。 这一时期鲁迅个人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一九二三年夏与周作人“兄弟失和”及以后的与许广平恋爱、与妻子朱安断绝旧式婚姻关系;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而被章士钊非法免职;来自于他曾爱护扶植的青年学生的误解,这些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亲友的背离使鲁迅的心灵蒙受了巨大的伤害;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使他面临着“力量”、“地位”丧失的危险;对二十年徒有虚名的痛苦婚姻生活的摆脱却又使他受到内心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严厉谴责;这就使他更加“瞻前顾后”、痛苦徘徊,使他的思想情感处于极大的矛盾之中。严酷的社会现实和生存环境使他更加深刻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许多问题。这一时期,他还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也反映了他从生命的角度对“人间苦”的思考。他对生之困境的感受越深,对精神自由的关注越重,对生与死的理解也就越透彻。面对死亡,他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他超越了死亡,执着于生,思考着“从此到那的道路”,探求着人存在的意义,即在于“向野地踉跄地闯去”,在于“上路”寻找或“走”之过程本身。正像他写的那样,“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鲁迅是深刻的,所以又是孤独的、寂寞的。 最后从社会现实上看,伤逝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唤醒了广大知识青年,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形成了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婚姻自主的浪潮。特别是二十年代,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娜拉(也译作玩偶之家)一传到中国,便得到深受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压迫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女性的热烈欢迎,他们热衷于走娜拉式的道路,激烈地反抗封建家庭的迫害,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不少文学作品也为之赞美歌唱。当时,以创造社为主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已开始兴起,特别是“五四”女作家庐隐、冯沅君等抒写了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一代的激情,许多作品猛烈地抨击封建制度,赞扬了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爱情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从这些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我们看了新旧交替时期毅然走出傀儡家庭的“娜拉”们的形象。尽管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如果以此为奋斗目标,便出现了不应有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鲁迅及时地发现了潜藏着的危机,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深刻地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对正在热烈追求个性解放和家庭幸福的青年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特别是鲁迅看到当时不少有为的青年,为了盲目的爱而做出了无谓的牺牲,更令他深感痛心。同时,面对广大知识分子“梦醒了无路可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应急考试试题及答案
- 消防泳池改造方案范本
- 屋面马鞍板壳板施工方案
- 青海海西州州本级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东方市医疗健康集团招聘医疗卫生及辅助类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新密市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沉桩法基础施工方案模版
- 园林中桥有哪些施工方案
- 2025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操作工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专项施工方案内审表模板
- 2025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建设分公司招聘10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6.2 人大代表为人民 第二课时 课件 2025-2026学年六年级道德与法治 上册 统编版
- 2025年甘肃省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能操作人员社会招聘40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会议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T/CIE 189-2023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
- 借游戏账号合同5篇
- 《医疗器械监督抽验介绍》
- 2025年中职政治专业资格证面试技巧与答案解析大全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一)生物试卷(含答案)
- 3.4 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2025-2026学年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3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