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看李商隐美丽的亲情世界 (2)_第1页
【课外阅读】看李商隐美丽的亲情世界 (2)_第2页
【课外阅读】看李商隐美丽的亲情世界 (2)_第3页
【课外阅读】看李商隐美丽的亲情世界 (2)_第4页
【课外阅读】看李商隐美丽的亲情世界 (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看李商隐美丽的亲情世界 李商隐的祭小侄女寄寄文,是笔者最喜欢的古代散文名篇之一。在清明节清冷的气氛里,我又读了数遍,深深被李商隐的感伤美所感动。 哀婉、凄美风格可以说是李商隐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说:“李樊南深情绵邈”是极恰当的。除了他的许多爱情诗作外,他的一些散文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和魅力。祭小侄女寄寄文当是其中代表。或许祭小侄女寄寄文由于是祭文文体,李商隐的这种感伤特点表现的也更为充分。 笔者认为祭小侄女寄寄文有两个更为突出的特点。 一、这是长辈特为晚辈、而且是一个还不谙人事的4岁小姑娘的祭文,比较罕见。 二、这是李商隐在他独特的爱情观之外,对更人性化的亲情的诠释。 寄寄是李商隐弟弟的女儿,由于社会动荡,家庭变故,寄寄很小就被寄养在别人家。几年后,社会和家庭安定下来,才把他接回李家来。此时,李商隐初婚妻子已亡故多年(还没有续娶王氏),膝下又无子嗣留下来,因此,李商隐对寄寄这个活泼可爱的小侄女视为己出。在侄辈数人中,她更喜欢这个从小离开家族,很少享受到亲情温暖的可怜小姑娘。自寄寄被接回来后,每日,李商隐与他的这几个侄辈生活在一起,看他们玩耍,心里就充满了无比的温暖感和幸福感。不料,仅过了几个月,寄寄竟夭折了。这无疑对李商隐是巨大的精神打击。 寄寄死的时候,李商隐正奉命调到首都长安等待任命新的职务;其家也正举家迁移到关中,而寄寄的尸骨只好就留在了原地。五年之后,李商隐才将寄寄的骨骸迁到祖坟来。这篇祭小侄女寄寄文就是迁葬时写的,而不是寄寄刚去世时写的。“寄瘗尔骨,五年于兹。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我有罪矣!”李商隐觉得作为伯伯,自己对寄寄照顾的太不够了,对寄寄充满了深深的歉意和负罪感。其实,我们的诗人已经做的相当出色了。这只不过是他对自己道德、灵魂一次更彻底的洗礼,是对人性亲情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自觉更新。 按封建礼制,对一个4岁的小孩子是不必写祭文的,但李商隐由于对寄寄深情所属、不能自制。因此,李商隐还是突破了长幼、尊卑的传统伦理观念,就这样做了。“今吾仲姊,反葬有期。遂迁尔灵,来复先域。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这是李商隐对亲情崇拜的极致表现,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一点都不逊于他的爱情观。他完全是将寄寄看成了自己的骨肉,自己的至爱朋友!李商隐这种与封建伦理具有挑战性的道德观、伦理观,不仅在当时绝对是大胆的、超前的。而且,即便放到现在,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当今,每到清明,人们普遍是祭拜先人,悼念前辈,鲜有对先我们而去的晚辈的祭扫的。起码,没见媒体报道过。 “呜呼!荥水之上,檀山之恻。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华綵衣裳,甘香饮食。汝来受此,无少无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哉!”文章最后,李商隐作为伯父对寄寄的叮咛关切,就像她还活着一样。其扶碑一哭,其言也切,其声也哀,让人痛彻肝肠。而从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浓浓的人性美和悲剧美,让人不得不对诗人超绝的艺术性,发出由衷赞叹。 通过40多年反复阅读此文,笔者感觉,寄寄好像不是这孩子本来的名字,而是李商隐哀怜其自幼就寄养在人家的可怜经历,对这小姑娘的一种爱称。 有学者认为,李商隐的伤感情调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忧郁性格有关。笔者赞同这一观点。笔者还认为,李商隐“感时伤事”的情感,与当时的宗教文化也有关系。晚唐社会已经完成了佛道合一的过程,而佛教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佛家因果报应,悲观出世的思想不能不影响到李商隐的感情世界和文学创作。事实上,李商隐“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归大茔之旁。”及“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都带有重重的释家观念痕迹。李商隐这种悲剧性情致与他对于人生的体验,与他对佛教文化的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当诗人把他的这种个体情感,融合于他的诗文中,灌注到他对人的感情世界的幻想中时,一种朦胧的、悲怆的、普遍的人性之美、生命之美就突兀出来了,最终成为文明的一种美丽表现。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于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其父当年为获嘉县令),3岁时,其父调任浙江,义山与母亲随父亲赴任。6年后(10岁时),其父病故,随母返回故乡。李商隐把当时的家庭境况形容为:“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李商隐是由他的从叔李某, “亲授经典,教为文章”,完成了15岁学仙玉阳,16岁著才论、圣论两篇古文,颇有声望。 李商隐经历了晚唐牛李党争的腐朽政治和凋敝的社会生活,这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锻炼了他的意志。从而,他继承、发展了杜甫、白居易指斥时弊,泄导人情的文学功能。特别将中国诗歌的艺术性提高了很多,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李商隐的政治诗,开阔隽永,警醒震撼,颇具奋发进取精神,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安定城楼等等;咏史诗新巧清奇、委婉缠绵、意蕴深长,如贾生、隋宫等;描写物景的诗,境界苍茫悲凉,含蓄动人,如登乐游原等等。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最为如泣如诉,牵魂扯魄,让人读后难忘,其最著名的当属无题等。其散文也优美清峻,自成风格。祭小侄女寄寄文等是其代表作。 虽然李商隐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但由于不适应那个社会,却终生潦倒,终抑郁而死,享年仅45岁。其存世诗约六百首。 附:祭小侄女寄寄文原文: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归大茔之旁。 哀哉!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于鞠育而未深,结悲伤而何极!尔来也何故,去也何缘?念当稚戏之辰,孰测死生之位?时吾赴凋京下,移家关中,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寄瘗尔骨,五年于兹。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吾有罪矣!今我仲姊,反葬有期。遂迁尔灵,来复先域。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自尔没后,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独尔精诚,不知所之。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犹子之义,倍切他人。念往抚存,五情空热。 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