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评估(八)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1山东高考理综,7)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代表整个大圆,包含。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 A.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组织液 B.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C.核酸 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信使RNA D.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解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突触包括三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内,不属于突触前膜;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包括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免疫包括两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答案】 B 2.(2011福建高考理综,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解析】 酶可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发挥作用。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并非都是蛋白质,部分激素是蛋白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都不是蛋白质。激素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后起作用。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而酶发挥作用后仍具有活性。 【答案】 C 3.大多数高等动物的激素只对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发生反应,并在调节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是 ( ) 特异性 适应性 高效性 持续性 定时性 作用缓慢 A.B. C.D. 【解析】 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具有特异性;其作用效果显著,具有高效性;其作用时间比较长,具有持续性;其反应速度缓慢,即作用缓慢。 【答案】 B 4.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人脑的高级功能专指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 B.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 C.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位于脑干 D.小脑和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 【解析】 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等。 【答案】 A 5.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 A.浆细胞B.记忆细胞 C.过敏反应D.免疫反应 【解析】 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而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 【答案】 C 6.下图表示维持人体稳态的几种机制,则X最可能代表 (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信息物质作用于靶细胞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析】 人体的稳态是在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题图中的化学物质是体液调节的物质,X最可能代表免疫调节的结构、物质,如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 C 7.下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 降到3 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分别为 ( ) A. B. C. D. 【解析】 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为曲线;低温环境下,汗液分泌量减少,机体多余的水分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尿量增加,为曲线;小鼠为恒温动物,因此体内酶的活性基本不变,为曲线。 【答案】 D 8.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 A.血液中浓度的变化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解析】 免疫系统可直接识别病原体(抗原),而、血糖浓度、温度的变化由神经、内分泌系统感知调节。 【答案】 D 9.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 同一种抗原在一定时期内间隔刺激机体,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力,但不能增加淋巴细胞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 【答案】 C 10.下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示为内正外负 B.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C.兴奋由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D.一般认为,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的 【解析】 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答案】 B 11.(2011上海高考,25)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表示免疫分子,则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解析】 寒冷时使机体战栗的神经中枢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 C 12.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 从图示可看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与伸肌相连,所以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b为该反射弧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肌肉伸缩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而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来实现其控制功能。处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导到a处,a处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然后恢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处施加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该过程没有通过整个反射弧完成,不属于反射。 【答案】 D 13.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解析】 从图分析可以看出,ab段的变化应是机体产生了大量的热量,才会使体温上升并高于正常体温水平,故可能的是发热或剧烈运动。寒颤是维持正常体温的生理现象,使体温如bc段降下来,达到正常水平,需机体大量向外散热,寒颤做不到,应为出汗增加。 【答案】 D 14.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B、C分别注射的是( ) A.B.C.D. 【解析】 A为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当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由于反馈调节,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减少,放射性比正常低,如曲线B。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放射性比正常高,如曲线C。 【答案】 D 15.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血糖的平衡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体液免疫过程有两个阶段有吞噬细胞参与 A.B.C.D.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完成的。体温平衡依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维持。 【答案】 D 16.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解析】 题图属于体液调节过程,信号分子通过体液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结合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并不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可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所以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答案】 C 17.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可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形成T细胞,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胸腺被破坏,细胞免疫完全丧失,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能力,即使输入造血干细胞,因缺乏分化场所不能形成T细胞和B细胞,免疫功能也不能恢复。 【答案】 B 1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解析】 甲状腺激素增加时通过反馈调节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 A 19.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造成离子通透性的改变,进而改变细胞膜的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会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由此会( ) A.使细胞膜外电位变负,膜内电位变正 B.使膜电位差维持不变 C.使细胞兴奋 D.抑制细胞兴奋 【解析】 兴奋时膜电位是外负内正,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恢复静息时的外正内负,因此,氯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细胞的兴奋。 【答案】 D 20.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错误的分析是( )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加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解析】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多。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 【答案】 B 21.下图表示细胞之间信息的传递方式,其中细胞、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 ) 【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故A项错误。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而非病原体本身,且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故B项错误。甲状腺细胞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故C项正确。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实现联系,但接受神经递质的是传出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且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组织液中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增大;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突触完成的。 【答案】 D 23.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下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 【解析】 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神经传导时,可在R上记录到两次方向相反的膜电位变化,图中只有D项符合。 【答案】 D 24.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解析】 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甲状腺激素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加快,耗氧量增加。 【答案】 C 25.下列关于兴奋的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C.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也可以传递给肌肉或腺体。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7分)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 ,耗氧量 ;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的 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 的 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 和 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解析】 (1)人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供氧不足时,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升高,从而使人感觉肌肉酸痛。(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3)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也是一个体温调节的过程。体温调节的过程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引起相应的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所以此过程中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病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抵抗入侵的病毒和病菌,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所以此过程也有免疫系统的参与。 【答案】 (1)增多 增加 乳酸 (2)下丘脑 体温调节 (3)神经 免疫 27.(10分)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射。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 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 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 。 (2)实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 兴奋,导致 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 。 (3)实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 区域被损伤,引起了 缺乏。 【解析】 (1)在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神经递质释放以后,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对某一神经纤维的两端进行同等强度的刺激后,传递到中间时,中间部位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且中点与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正在消失,所以兴奋的传递也终止。(2)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3)糖代谢直接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题中的应激性引起了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异常,所以导致了糖代谢异常。(4)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结构受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异常增多,并产生渴觉增加饮水。 【答案】 (1)单 神经递质(或乙酰胆碱) 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 (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体液 (3)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4)下丘脑或(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或ADH) 28.(11分)甲图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模式示意图,乙图为突触的模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图A模式中,内分泌腺为肾上腺,其分泌物直接受垂体分泌的 的影响,而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 ,引起激素分泌增加,通过这种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甲图 (填字母)模式。 (3)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 。体温调节还可以通过C模式进行,请写出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反射弧: 。 (4)C模式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用乙图表示,在该结构中,信息的传递是 的,因为 中的信息物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由前一个神经元的 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 的膜。 【解析】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素的影响,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升高,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如甲图B所示。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二者促进代谢,产热增加。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膜。 【答案】 (1)促肾上腺素 (负)反馈调节 (2)升高 抗利尿 B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 (4)单向 突触小泡 轴突末梢 细胞体或树突 29.(8分)下图中图和表示人体两种类型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 , b是 细胞,b对a的作用是 。 (2)图中的d表示 。 (3)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所示。请将图中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析】 对图解和的识别主要依据的是细胞或物质变化特点。由于中有细胞的裂解,所以该图表示的是细胞免疫。中的d由细胞c产生,所以可以判断d是抗体,c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e是抗原。第(3)小题重点考查了各种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的变化,如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并作用于B细胞。 【答案】 (1)细胞免疫 效应T 与靶细胞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装修交付协议
- 2025年散热器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企业导师带徒协议签订流程
- 2025-小学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 2025年春湘少版六年级英语在线学习计划
- 展厅设计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文
- 2025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反馈机制
- 黄土高原森林小流域径流来源解析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 工业遗存改造为艺术中心的合作协议
- 教育系统教职工慢性病防控工作计划
- 施工监理投标报价单
- 诉讼材料接收表
- 机动车驾驶员体检表
- 阳江海上风电项目建议书
-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网上药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DBJ∕T 13-264-2017 福建省石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程
- 洞口县黄桥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 T∕CGMA 081001-2018 整体式高速齿轮传动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 核事故现场处置中的洗消问题
- FeNO测定及应用
- 配电房值班电工技能考核(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