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论文.doc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文.doc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文.doc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文.doc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沂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2011届 分 类 号:770.30 单位代码 :10452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历史学 系(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2011年 4月5日8摘 要北魏孝文帝改革(484499),是中国历史上较全面、较有争议的一次改革,改革的过程中出现过曲折,导致北魏政权一度面临政治危机,但就改革的最终结果而言,改革使北魏社会封建化,使北魏经济获得了发展,使鲜卑族人特别是北魏迁洛的鲜卑人得到了汉化等等,这些方面无不说明孝文帝的改革是一次成功改革,本文从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关键词: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影响ABSTRACT Emperor Xiaowen of reform (484-499),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China, a more controversial reform of the reform process there have been twists and turns, leading to the Northern Wei regime was facing a political crisis, but the end result of the reform, the reform the feudal society of the Northern Wei, the Northern acc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o Xianbei Luo tribe, especiall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moved the Xianbei people have been finished and so on, all these aspects of reform that Emperor Xiaowen was a successful reform, reform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of each analysis.Keywords: Xiao Wendi reform background; the measure; influence 目 录一、改革的历史背景1(一) 政治背景1(二) 经济背景1(三) 民族背景1二、改革的措施.1(一) 政治措施1(二) 经济措施2(三) 礼仪文化措施2(四) 风俗习惯措施3三、改革的影响3(一) 积极影响3(二) 消极影响4参考文献6谢辞8公元484-499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重大事件。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第二阶段的改革始自494年孝文帝亲政,这标志着北魏全面汉化进程的开始。而这仅历经二十余年的改革却促使了鲜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转变,使北魏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孝文帝的改革在中华民族的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 改革的历史背景 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是以落后地区征服了封建制度充分发展、文化比他们高得多的汉族地区,因此,他们统一北方、占领中原后,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一) 政治背景与中原王朝相比,北魏前期的政治体制十分落后。鲜卑族在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中原以后,由于受黄河流域发达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才开始由家长奴隶主制向封建制转化。但是,由于鲜卑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转化十分缓慢,急需一种政治上的变革,来推动这种转化的完成。(二) 经济背景由于北魏政权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鲜卑族在进入中原以前,社会的经济形态以游牧为主。进入中原以后,迁徙式的游牧经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它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利益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三) 民族背景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它先进得多的民族,其间的反差,势必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鲜卑族统治集团长期以掠夺为业,他们在进行军事征服和经济掠夺的过程中,常常将大量的汉人和其他民族变成奴隶和杂户,并实行严酷的统治,激起北方各族人民不断的反抗,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以上情况表明,政治体制的变化,经济形式的转化,民族矛盾的加深伴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北魏的矛盾变得复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二、 改革的措施为了巩固北魏在中原的统治,促进北魏经济的发展,改变鲜卑族落后的文化制度,解决社会的种种矛盾针,孝文帝采取了以下相应的改革措施:(一) 政治措施推行官吏俸禄制和三长制。官吏俸禄制是针对当时吏治黑暗、贪污成风的情况于公元484年施行的。它规定:“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1(P8) “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別受之。”1(P138)就是说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员的级别高低发放,从而改变了原来官俸自筹和分发战利品的混乱局面。三长制是李冲于公元486年针对当时实行的宗主督护制,这个制度是在对朝廷和广大民众都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况提出的。他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2(P139) 三长制的推行,有力地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 经济措施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均田制是给事中李安世出于对当时“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2(P197)” 的实际情况和为了达到“虽桑井难耕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2(P196)”的目的于公元485年建议朝廷实行提出的,它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2(P197)新租调制是内秘书令李冲于公元484年提出的,它规定:“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2(197)均田制和新租调制的推行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使租调缴纳额大大降低。(三) 礼仪文化措施推崇儒学、仿汉丧葬礼仪制度及仿汉官制。尊崇儒学是针对鲜卑族人缺乏汉文化素养的情况提出的,孝文帝下诏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以推崇儒家礼仪。他曾熟读儒家经典,对中原封建礼仪制度颇有研究,时有阐发。他说:“夫先王制礼,内缘人子之情,外协尊卑之序” 3(P56)又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3(P56)还认为“夫先王制礼,所以经纶万代,贻法后昆。”3(P57)足见他深知礼的精义和效用。仿汉丧葬礼仪制度是针对北魏要确立中原王朝正统地位的问题提出的,孝文帝革除北魏建国以来及其后形成的一系列烦杂的祭祀,代之以符合儒家礼仪的各种祭祀,同时祭祀中原汉族传统中的先贤先帝。孝文帝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3(P58)“礼乐事大,乃为化之本” 3(P59)他认为:“夫崇圣祀德,远代之通黄;秩阙三字 ,中古之近规。且法施于民,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恆式。斯乃异代同途,奕世共轨。”3(P54)仿汉官制是为了明确各机构官制之名品职掌而制定的,孝文帝颁布职员令,改北魏官制为九品中正制,改变官职名称,以达到“务必有恒,人守其职”的目的。尊崇儒学、仿汉丧葬礼仪制度及仿汉官制的推行,使儒家的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都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了北魏对中原的统治。(四) 风俗习惯措施孝文帝为了彻底汉化鲜卑人,使他们抛弃落后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就颁布了以下内容:易汉服。公元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 3(P21)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话。孝文帝要求大臣“断北语,一从正因”。同时他还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允许“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3(P12)改汉姓,定门第。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等。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门第的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与汉通婚。孝文帝积极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自己把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之女咸纳入宫,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同时,孝文帝还下诏替他的六个弟弟聘娶中原汉族世家大族之女为妻。孝文帝在倡导拓跋族贵族娶汉族世家大族之女的同时,又鼓励北魏公主下嫁大姓士族,如范阳卢氏。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3(P20)通过上诉的五个措施的改革,从根本上将鲜卑人汉化成了汉人。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文化礼仪、风俗习惯上的措施,孝文帝消除了民族隔阂,缓和了民族矛盾。这既使得北魏政权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又取得汉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并巩固了北魏在中原的统治。三、 改革的影响由于孝文帝的改革在孝文帝去世后并没有坚持下来,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是失败的,于是改革的影响就成了孝文帝改革中最有争议的部分,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要全面正确评价事物就要分析事物的两面性,所以要公允的对孝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就必须分析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一) 积极影响政治上,改革实现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地主封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从魏晋以来大批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都逐渐由氏族制和奴隶制进入封建制,这是历史的进步趋势。北魏前期虽然也开始封建化,但进程比较缓慢,孝文帝时期由于推行了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大大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终于完成了鲜卑族拓跋部和在北魏统治下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封建化。经济上,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太和改革以来,北魏社会经济日益繁荣,人口激增,已经达到五百万余户。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带动下,手工业和商业也都迅速发展起来。据载:“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境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贡篚相继,商估交入,诸所献纳,倍多于常,金玉常有馀,国用恒不足。”2(P150)也说那时,“百姓殷阜,年登俗乐。”2(P20) 孝文帝时期由于政治制度上保证,使得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强盛。社会风俗上,改革也改变了社会面貌,促进了精神风貌和文化的发展。魏书记载:“时革变之始,鉴上书遵孝文之旨,采齐之旧风。轨制粲然,皆合规矩。孝文下诏褒美,班之天下,一如鉴所上。齐人爱咏,咸曰耳目更新。”4(P5)这里所述虽指齐州境内,但其他地区的情况也与其相差无几,后来甚至以衣冠自诩的江南士族也改变过去的偏见,以致到永安年间,江南士族开始重视北人,最显著的例子是萧梁王书陈庆之从洛阳回健康后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1(P25) 充分表现出孝文帝时期“文治”的鼎盛局面。民族上,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废除了胡汉分治,较系统采用了汉族制度。他打破了狭隘的民族界限,主动抛弃了本民族落后的习俗,学习汉族文化。他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从而推动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鲜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多数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习俗,都主张同化别的民族,而反对自己的民族被别族同化。而孝文帝则不同,他能够坚决地抛弃鲜卑族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领导鲜卑族进行汉化。使许多鲜卑人特别是迁洛的鲜卑人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这是很不容易的。(二) 消极影响但孝文帝改革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总的来说孝文帝对反对汉化的贵族,他既持坚决斗争的态度的同时也有妥协和让步,这就给改革带来了危害。首先,就整个鲜卑族而言,少数民族学习汉人先进文化,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只有取汉文化之长,弃汉文化之短,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北魏孝文帝在汉化过程中,对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他兼收了汉文化的精粹和糟粕,比如门阀制度。孝文帝移风易俗、全盘汉化的改革措施中,也把门阀制度化,从定姓族、确立门阀制度时起,北魏选举便“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4(P45)。然后“以贵承贵,以贱袭贱”3(P47),“ 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3(P65)在选拔内外官吏方面,严格根据门阀的标准,官分清浊,不得逾越。这种“以朝廷的权威采取法律形式制定门阀序列,北魏孝文帝定士族是第一次”5(P14)。而北魏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北方第一流新士族的形成6(P21),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这样的政策根本没有触动胡、汉贵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这一点在门阀化措施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门阀制度的改革虽然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的作用,但随着胡、汉统治阶级完全合流,阶级压迫日益沉重,不久以后,规模宏大的六镇起义又爆发起来。其次,迅速汉化的只是那些“代迁户”,代北边境地区却被忽略了。孝文帝改革的地区主要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这样就和代北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差别:一、南部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市场繁荣,而代北边镇地区则土地比较贫瘠,经济欠发展,边镇政治地位降低,经费减少,荒芜不堪,“戎马甲兵,十分阙八”2(P145);二、南部鲜卑人不断汉化,与汉人差距缩小,而代北则相反,不断呈现出强烈鲜卑化倾向。这里流行着鲜卑语和鲜卑的风俗习俗。如高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7(P5)。由于农业人口的大量南迁,以及与代迁户的日益疏远,经济文化差异渐渐扩大,本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出现了鲜卑化加强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东魏、北齐高氏政权下,表现得非常突出,几经波折,直到唐初鲜卑族才整体融化于汉族;三、南部鲜卑贵族大多门阀化,政治地位高,有种种特权,而代北鲜卑贵族则被排斥于门阀姓族之外,成为庶姓,受到排挤。“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法开清浊,而清浊不平”4(P47),“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沾预”4(P46),从而导致他们对洛阳门阀制度和门阀贵族强烈不满。由于孝文帝忽略了对代北和边镇地区的进一步改革,使鲜卑拓拔部人分裂为南北两大集团,对北魏后期的历史造成极大影响,北魏末年巨大的政治事变,甚至最后北魏的灭亡,都与此有关。再次,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对军事上的改革则比较轻视。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在诏书中说:“今则训文有典,教武阙然”3(P14),虽然他强调要“行讲武之式”,但总的来说,他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改革提高他的军事力量。咸阳王元禧在上表中说:“国朝偃武崇文,偏舍来久,州镇兵人,或有雄勇,不闲武艺”3(P45)。军队缺乏训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后来三次南伐的失利,不能不说与此有关。同时,三次南伐,操之过急。孝文帝早有统一南方的雄心壮志,但他在迁都后就立即频频南伐,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最后造成很大损失。太和十八年,当孝文帝决定亲自南伐时,许多大臣进行劝阻,任城王澄认为现在刚迁都,人心还没有安定下来,就要出征,“恐非歌舞之师”。李冲认为“臣等正以徒御草创,人斯乐安,而应者未审,不宜轻尔动发”3(P38)后来当孝文帝进攻钟离时,高闾也劝他“班师还京”,说“今京邑甫尔,庶事造创,臣愿陛下从容伊瀍,优游京洛,使德被四海,中国缉宁,然后向化之徒,自然乐附。”4(P68)这些话都分析了当时刚迁都百废待兴时不宜出征的形势,但孝文帝坚持己见,连续三次南伐,使人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急剧增加,并在战争中造成大量伤亡,最后自己也死于军中。最后,改革后继乏人。改革是必须经过几代人共同奋斗的事业,从冯太后、献文帝到孝文帝三代人连续努力促使改革成功,但孝文帝没有抓好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太子恂因反对改革而被处死,宣武帝继位后,不能继续推行孝文帝的改革路线,守旧势力有所抬头。先是顾命大臣元禧,元祥被杀,接着是支持孝文帝改革的人被杀。由于统治内部勾心斗角,吏治败坏,造成了政局的不稳定,再加上官僚贵族生活奢侈,终于过早地葬送了北魏政权,断送了改革的成果。总而言之,孝文帝改革是有重大意义的。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任何历史事件都应该切实把当时的社会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虑,通过上述分析,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其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不可低估的,其失误和不足是次要的,它虽然对北魏社会有消极的影响,但不是加速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孝文帝改革为历史提供了新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8(P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