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济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填在试卷上无效。)读我国四个省区区域图,回答13题。1上面四幅图中,长江干流未经过的省区是a甲b乙c丙d丁2丙图东侧的铁路线名称是 a京沪线b京广线c京九线d焦柳线3. 丁省南部山脉的地理意义表现在a为河流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b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d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右图为我国某一省级行政区轮廓图,读图回答45题。4下列河流中,发源于该区域的是a塔里木河 b雅鲁藏布江c淮河 d黄河5图中甲湖泊水的主要来源是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土壤水6.右图中的河流r,一般情况下,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地形区为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 c渭河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8关于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下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答910题。9.据右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a.合肥小于南宁b.株洲大于石家庄c.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10.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b.距冬季风源地远近c.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d.对流层厚度的不同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1112题。 11.与图中斜线所示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b现代地壳运动活跃c夏季降水多且强度大d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良好12.b省西北部三江并流景观中的“三江”是指a长江、黄河、澜沧江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c珠江、长江、澜沧江d闽江、嘉陵江、雅砻江图示经m点沿经线87e和纬线47n所作的实际距离相等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314题。13若a、b为同一山脉,则该山脉为a太行山脉 b横断山脉 c阿尔泰山脉 d阴山山脉14有关m点附近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b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c河流均为内流河 d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下图为我国某山地1月和 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1516题。15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600m1200m高度范围内,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b以500米为界,7月气温递减率高处比低处小c该山顶(海拔3767米)有永久冰雪d1月出现逆温现象16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南岭 b秦岭 c阴山 d小兴安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1718题:17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地区甲乙经纬度102e,25n113e,28n海拔(米)189168一月平均气温()7.74七月平均气温()19.832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18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图6为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客运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 假如图中四条高速铁路按同等级别建设,则平均每千米工程量最小、造价最低的是 a b c d20.高速铁路线大致呈直线延伸,通过的城市不多,这主要是考虑 a地形的限制 b少占耕地 c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d节省运营时间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2122题。2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i b. c. d. 22.表中、两地降水差异明显,与其成因无关的是 a纬度 b. 地形 c. 海陆位置 d. 季风读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左图)和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回答2324题。23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a冀 b鄂 c甘 d吉24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 b玉米种植上限高度升高,种植范围扩大 c春小麦种植向低海拔地区迁移,种植范围缩小 d农作物品种发生明显变化 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右图为“四个不同流域降水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之差”。据此回答2526题。25图中四个地区河流冬季进入汛期的是 a b c d26下列哪种沉积地貌在上图中的地区分布面积很大 a b c d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年降水量和一月份平均温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27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分析,图中甲地的降水量不可能是 a450毫米 b650毫米 c690毫米 d550毫米28该图乙处形成多雨中心的主要原因是a该地常年地处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降水多b6月份,准静止锋长期停留该地c七、八月份该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d夏秋季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右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930题。29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a横断山和秦岭b太行山和雪峰山c大巴山和巫山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30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依次是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二、综合题。(本题有3大题,共4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填在试卷上无效。)31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地理事物1 地理事物2 地理事物3 a b (1)图中山脉是我国多种地理事物的界线,比较山脉两侧地理事物完成下表。(2)a省 资源丰富,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措施有 。(3)a地区存在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该问题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 。(4)图中两项工程比较,工程的有利条件是 ,工程的起点是 。32.读“我国某区域及一月等温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为 ;a、b两点流量较大的是 ,简要分析其原因。 (5分)(2)简述该地区一月气温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成因。 (4分)(3)简析该地河流水系纵横交错的原因。 (2分)(4)图中西夏王陵单体建筑最初呈金字塔形状,但目前仅残留一些土丘遗址。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要分析其成因。 (3分)33. 根据以下材料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北回归线a681012126河流8等温线(c)攀枝花市材料二 冬天漫漫,春天还远。图示中a地区位于世界两大裂谷带之一的攀西大裂谷上,却冬天胜似春天,被称为四川的“三亚”,它就是攀枝花。这里有富甲天下的矿产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而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冬日三绝”,即内陆同纬度地带最温暖的阳光,生长时间最快的密集鲜花和罕见的温泉。 (1)简要分析图中等温线的大致分布特点及原因。 (4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该地拥有“内陆同纬度地带最温暖的阳光”的原因。 (4分)(3)简要评价a地开发水电的条件。 (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31(1) 地理事物1 地理事物2 地理事物3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主持培训课件
- 餐饮外卖市场2025年配送效率提升与增长瓶颈突破研究报告
- 2025年老年康养服务项目市场拓展与可行性分析报告
- 安全生产虚拟教育培训课件
-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校园一卡通中的应用报告2025深度
- 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研究报告
-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六年级下册鲁教版(信息科技)
- Unit 8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Module 9 Unit 2 Why are you wearing a hat(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下册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 【百分题库合集】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操作工试题题库
- 公司级新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计算流体力学完整课件
- 四大时态综合课件
- 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 行政主管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
-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培训课件
- 上海市环卫作业养护预算定额经费
- 钎焊工艺有关标准
- 高校电子课件:金融风险管理(第五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