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英语1-5课译文.doc_第1页
新潮英语1-5课译文.doc_第2页
新潮英语1-5课译文.doc_第3页
新潮英语1-5课译文.doc_第4页
新潮英语1-5课译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没有舞台的表演:文学翻译的艺术- Robert Wechsler 胡兴文 巫阿苗译 文学翻译是一门奇特的艺术。当你坐在书桌旁,所译的是已经完成、署着别人大名的小说或诗歌时,这便是文学翻译。这种工作性质似乎具有衍生性,不值一提。谁愿意为坐在博物馆里描摹别人画作的人著书立说呢?摹仿者不是艺术家,他们是学徒、造假者、名人崇拜者和骗子。然而,文学翻译却是一门艺术。它所以奇特,是因为译者实际上和作家做着完全相同的事情。假如演员也像剧作家、舞蹈演员也像作曲家、歌唱家也像歌词作者一样都做着完全相同的事情,也不会有人赞扬他们。译者的问题在于他是一个没有舞台的表演者,一个表演要和原作一样的艺术家,正如演员之于剧本,歌手之于歌曲,演奏家之于乐谱,但他的表演只能是页面上的文字。文学翻译者也要像音乐家一样先理解别人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去表演。音乐家是用肢体语言和嗓音去表现别人的音调,译者则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诠释别人的思想和意象。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倒不是音乐家制造的是旋律,译者制造的是文字,而是音乐作品的创作就是为了转换成肢体语言和美妙的旋律,而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为了翻译成另一种文字而创作的。因此,虽然译者的艺术几乎看不见,却遭受了更多的怀疑。译者的责任也大得多,因为每一个音乐家都知道他的表演只是他本人及其他音乐家众多的表演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 然而译者却明白他的表演可能是唯一的一个,至少是他这一代中唯一的一个,他不会再有机会去对它作出修改或采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重译。然而当译者承担起这一责任,努力把文学作品转换成它们从未呈现的形式时,除非他犯错误,没有人看到他表演的艰辛。事实上,他主要是因为隐形才受到赞扬。当我们听一个专辑时,我们可以想像出音乐家的吹唱或弹奏,但当我们想到从事翻译的译者时大脑却是一片空白,我们觉得译者只不过和作家所做的差不多,并没什么特别的。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曾写到他对自己写作的看法:”即使我坐在走廊上写文章, 也不会有一个小孩过来观察我的手指, 看作家是怎么写作的。我并不是说写作是一个糟糕的或无用的职业,但它不是一个最好的、也不是最有吸引力的职业, 所用的材料也很特殊你甚至看不见它。”但我们对作家的期待也仅此而已。 我们期望创造者所创造的东西让我们激动,而不是他创造的方式。 除非他像爵士音乐家一样,也是一位表演者。对于表演艺术家,我们的确期待他的表演激动人心,因为创造已经完成。表演艺术家的职责不在创造,而在诠释。但是译者的诠释不仅采取了原作的形式墨迹而且也不偏离原作的内容,这和文学批评家的诠释方式相反。唯一改变的是我们现在可以读懂用油墨印出的内容了。否则,外国作家的作品对我们来说就像没有任何意义。这很像让不懂乐谱的人看乐谱一样。但是音乐家的表演和乐谱没有相似之处,二者差异之大怎么说都不为过。翻译是如此相近,翻译的结果是一种重写,两部作品,一个以另一部为基础,一个是原作,一个是表演,难以区分。由于译者奇特的处境,他不怎么受人尊敬。大家总认为,他应该服从于作者,忠实于作者,不能犯错;在翻译时,他要一件一件来,论功行赏时,也要甘作末席。在世人的眼中,他根本不是什么艺术家、创造者或是表演者,充其量不过是个工匠。他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可怜的、无足轻重的角色。他的译作,书评里鲜有提及,几乎从未有人给予批评。他的技艺在大学内外鲜有教授,他的译作也难能获得学术界的承认,他的思想于生平,出版商也不肖出版。所以译者翻译并非为追名逐利,或为了别人的赞许,而是出于爱,出于让他人享其所爱,爱其所为。我们常以为,文学作品的译者好坏在于他的语言能力,这就好比说音乐家都很懂乐谱。他们当然如此,但是会看谱并不代表你会是一位好的音乐家,它只不过是成功的诸多要求之一罢了。事实上,一些伟大的爵士乐手从来没有学过看谱,而有些伟大的译作,反倒是出自不懂原文的诗人之手。想要演奏出好音乐,除了通晓一样乐器,还必须能察觉音调的细微差别,了解音符的组成跟其所代表的意义。同样的,一个译者也必须能像评论家一样去阅读,像作家一样去写作。十七世纪的约翰德莱登说的好:“我们之所以没有什么好作品可读,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具备完美译者条件的人太少,而且对这样重要的学问,也给予太少的赞美于鼓励。”时至今日,情形依然鲜有改变。然而,普希金把译者称为“人类精神的信使”,歌德认为文学翻译是“世界交往中最重要、最神圣的事业之一”。博尔赫斯也曾写道:“也许译者的工作比作家的工作更精细更文明:译者显然出现在作家之后。翻译是文明的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当然,这些话并不是他们的原话,而是译成英文后的说法。另一方面,译者被称为剽窃者、文化的掠夺者、殖民主义的共谋者,卖国者,叛徒。他们背叛了自己的人民,背叛了自己的语言,出卖了原著,也出卖了自己,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字七分钱,如果他们幸运的话。One B 没有舞台的表演:文学翻译的艺术- Robert Wechsler 胡兴文 巫阿苗译不论是尊贵崇高还是背信弃义,至少大家认为译者是谦逊的,特别是对于艺术家而言。谁能比译者更遵从他人的观点,人物,风格,意象,甚至幽默感。译者将某种东西带入了很多时代和文化的核心艺术中,其最重要的方面即奉献与服务。然而,还有什么比说你能写出像你所钟爱的伟大著作一样的作品更自豪的,譬如,能写出等同于英文李尔王的法文(日文或恩固尼文)剧本?译者既谦逊有自负,真是够奇特的了。翻译的隐性表演很难描绘,所以译者想出各种各样的比喻来描述它。译者“像一位试图重现油画家作品的雕刻家”,安妮达西耶在她1699年伊利亚特法译本的前言中这样写到。彼德丹尼尔赫图斯,17世纪法国的一位主教及教育家在谈到译诗时写到:“最重要的原则是要保留韵律和句法,这样观众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诗人,他犹如一棵树,树叶已被冬日的严寒打落,然而树枝,树根和树干仍旧清晰可见。”几个世纪以来,译者一直把翻译比喻成把葡萄酒从一个瓶子倒入另一个瓶子,一位美国的法语翻译家罗斯玛丽沃尔德罗普把这一形象推进了一步,她说:“翻译更像把灵魂从身体挤压出来,把它引诱到一个不同的躯体中”。更近的、更科学的讲法来自美国西班牙语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她用冰块概念创造出一个复杂的隐喻:“我喜欢把原作想象成一块冰。翻译过程中这块并溶化了。待到变成了液态时,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没有一个分子与其他分子再保留着原来的关系。它们开始了在第二种语言里形成作品的过程。分子有逃逸的,新的分子涌了进来填补空缺,但是这种成形和修补的轨迹实际上是隐性的。在第二语言里确立起来的译品是一块新的冰,它与原来冰块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却是一样的。”格来格里拉巴萨,一位美国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翻译家也谈到翻译的隐喻:“所有的语言都是隐喻,翻译,不是语言间的纵向隐喻,而是语言间的横向隐喻。”下面是圣经的钦定本翻译家们对翻译的描述:翻译就是打开窗户,让光线进入;翻译就是撬开外壳,让我们品尝果仁;翻译就是撩开幕布,让我们能窥见最圣洁的地方;翻译就是移去井盖,让我们获得水源。翻译让我们能接触到世界的文学。它使得我们了解其它时代和地方的人们的思想。它是对他者的庆祝,是一场没有彩球和喧嚣、真正的文化交流盛事。它不仅丰富了我们个人的知识和艺术辨别力,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文学、语言和思想。要把一种拉丁美洲的音乐介绍到北美所需要的一切无非是一群拉丁美洲的音乐家或者就是一本专辑。但是要把一位拉丁美洲作家介绍到美国,介绍给那些不懂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的人,还需要另一位艺术家即译者。如果没有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早期作品的翻译,当代的美国文学将会非常不同。阳光、食物、水和宗教,这些是钦定本圣经翻译家认为翻译让我们接触到的生活的必需品,最起码对清教徒是这样。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能阅读圣经或古典名著或塞万提斯、伏尔泰、康德、托尔斯泰、弗罗伊德,如果我们所阅读的作家自己也只是读过几个历史上或他们时代伟大的作家或思想家,我们将是什么样子?我们将依然愚昧无知,缺少知识,渴求艺术。我写本书的目的是让人们接触给我们引路的人和他们用以引路的这门艺术。而且这样做的同时还要不失幽默和激情。我将谈到要成为一个好的译者所需要的条件,译者与他们翻译的文学作品、译者与作家、译者与和他们一起工作为他们服务的编辑之间的关系。我也会谈到译者所作的工作以及他们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决定。我还会谈到译者的公共形象,以及译者、出版商、评论家、教授、作家甚至读者对于改变这一形象能做些什么。换言之,我将改变人们对翻译及译者的看法。但我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明白翻译究竟是什么,以便他们能欣赏这一隐性的艺术。这种爱与快乐的劳动本身也应该被人喜爱和欣赏。事实上,这本书如果能让读者尝试亲自动手去翻译,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因为我所说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告诉人们翻译是多么困难或是多么有趣。人们通常对翻译有很多误解,更别说还有很多真正的障碍和一点懒惰阻止人们去欣赏文学翻译。我将尽力去消除其中的一些障碍,告诉人们误解形成的原因及方式。我也会告诉人们近来文学翻译的下降反映了我们的智力文化看待文学特别是诗歌方面的重要变化。我主要是根据译者们所写的以及在很多采访中告诉我的来写作这本书的。但是我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既然没有人给译者一个供他们表演的舞台,我的目标就是给他们一群观众。Two 大众媒体法: 欧普拉 温弗里案 大连 张东黔选译 在得克萨斯州阿马里洛市联邦法院门前,一群人焦急地等待着陪审团的裁决。这时, 大门开处, 欧普拉温弗里走了出来, 她显得十分自信和兴奋, 用力举起拳头, 向人们示意“我们赢了!”这位全国顶级的脱口秀主持人刚刚赢得了一场重要的官司。 那是1998年2月的一个早晨, 温弗里对欢呼的拥戴者们说:“言论自由还在, 但它很脆弱!”她发誓决不再对言论自由掉以轻心, 也不会就此保持沉默。她说:“在这片土地上, 我的父老乡亲们为了争取到平等的发言权而奋斗, 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没人可以堵住我的嘴。” 1996年4月16日播出了一期“欧普拉温弗里脱口秀”, 节目涉及到了疯牛病的话题, 因为此事, 她成了被告, 案子历时将近6个星期。原因是, 节目播出后不久, 引起了牛肉价格的直线下落, 一群养牛户指控说, 是温弗里使他们蒙受了经济损失, 将她告上法庭。 温弗里告诉法庭, 她的节目旨在以讨论的形式向观众传播信息, 启迪智慧, 让他们在愉悦中提升修养。要做一期关于食品安全的特别节目, 疯牛病似乎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话题。 疯牛病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英国被发现, 这种病传播于牛群之中, 病灶位于动物的中枢神经, 潜伏期很长, 通常具有致命性。来自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表明, 这种疾病很有可能是通过人们把带病的畜肉送到油脂熔炼厂, 制成蛋白质添加剂, 再用于牲畜饲料等途径,进人食物链的。1988年英国政府取缔了这种取自动物本身的饲料添加剂。 起初, 人们认为人类是不会感染这种疾病的。但是, 在英国, 当有一种同类疾病的变体在10个人身上开始发作时, 英国政府便将这一现象通报给了世界卫生组织, 而该组织迅速召集了一个国际专家小组, 研究形势, 制定下一步的对策。这件事情的发生, 离1996年温弗里作节目的时候, 仅仅过去两星期。 如此说来, 这个热门话题在温弗里的节目播出之前就已经被各种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了。那么, 为什么单单温弗里的节目成了诉讼对象呢? 其原因, 首先在于节目的内容本身。本案的另一名被告, 原先是个牧场主, 后来成了素食主义者, 碰巧也是温弗里的嘉宾之一。他在发表见解时说, 如果美国爆发了疯牛病, 那么“就会使艾滋病像普通感冒一样不足挂齿了”。当他谈起用动物肉加工饲料的做法时(这种做法在节目播出一年后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禁止), 温弗里曾插话说:“我是不会再吃一口汉堡包了。”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后来温弗里回忆起这段情景, 她说当时听到“牛吃牛”这件事, “胃部就开始翻腾”, 这太难令人接受了。其次,对节目的进程和编辑,那些原告也多有不满。他们指责温弗里,说她多次打断另外两位嘉宾的谈话,其中一位是来自国家养牛人牛肉协会的发言人,另一位是美国农业部代表。她的节目制作公司被指控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剪掉了许多录制好的评论内容。温弗里从证人的角度解释说, 剪辑的只是那些简单重复的内容。她说她主持了一个相关的辩论会, 针对那些不同观点有权提出反驳的并非她本人,而是那些被邀的嘉宾。她强调说, 她的节目并不属于新闻类, 或纪实文献类, 而是谈话类节目, 其形式要求持不同观点的参与者要在“关键的时刻”迅速做出反应。所谓平衡的原则, 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赛事都将以平局告终。”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 又做了一次后续节目, 那位牛肉协会的代表也应邀参加了, 他进一步介绍了美国政府已经采取的步骤, 确保牛肉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然而, 一位原告律师把第二次节目说成是“马后炮”。第三, 温弗里的影响力也成为案子的起因之一。因为她宣称自己不再吃汉堡了, 所以那些原告律师认为其他人也会效仿于她, 不再食用牛肉。温弗里的影响力是家喻户晓的, 那些图书出版商十分看好这种“欧普拉效应”。原来, 凡是被她的读书俱乐部节目选中的图书,都会获得畅销书的名分。另外, 她成功减肥的经验也鼓励了许多人去改变他们的饮食和锻炼习惯。但温弗里却说, 如果认为她信口说出的话就能改变观众食用牛肉的习惯, 那真是“太荒唐”了。要知道, 观众们是“有理智的, 他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审判结束后, 温弗里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黛安索耶的采访。她告诉记者, 有人问她“你有没有想过, 有那么一天, 一位黑人妇女会因为名气太大而受到审判?”这句话是她听到过的最美的音符。)毋庸置疑,使欧普拉 温弗里受到指控的根本原因是得克萨斯州的一项法律。根据这项法律的描述,某些“农业或渔业产品, 它们的销售是有一定期限的, 超过期限便会死掉或变质。凡错误地损毁这类产品名誉者,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种“关于易腐食品名誉损毁的法案”常被称为“果蔬毁誉法”, 在13个州得到了通过。此前, 在1989年, 华盛顿州的一些苹果种植人就起诉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并告失败。当时播出的一档“60 分钟”节目, 说有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叫做“阿拉铝硅”的苹果催生化学物质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于是, 那些苹果种植人一度要求这家广播公司赔偿相应的损失。 不过此案子遭到了驳回, 美国最高法院也未予受理, 原因是苹果不包括在有关“毁誉” 的范围。于是, 各农业组织开始游说活动, 以期有个立法, 如同保护个人和众多品牌一样, 来保护普通的易腐食品不至于被毁誉。 那些赞同就此事立法的人认为, 为了保护生计, 这样的法律十分必要, 而反对的人则认为, 这样的法律只会扼杀言论自由, 因为它们让人感到恐怖, 有些为确保食品安全而进行的调查也会受到压制而无法实现。温弗里的律师说, 以前只是觉得“果蔬毁誉法”荒唐, 现如今觉得它们已变得非常可怕了。原告方本来期望通过温弗里一案来验证这类法律的合乎宪法性, 但没有成功。因为经过法官的裁定, 此案并不适合有关易腐农产品名誉损毁的法律。(那些活生生的牛, 不属于易腐产品)。相反, 故本案须依据常规的商务毁誉法进行, 即原告必须提供证据, 证明那些针对自己商务活动的虚假宣传是出于恶意或故意。陪审团认定这种恶意或故意并不成立。审讯期间,温弗里表达过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信念。她曾说,正如养牛户对她的某些言论有微词一样,她对有关她的许多评头论足也向来是反感的。她说:“但是,美国就是美国。谈论他人并不犯法,哪怕你不喜欢。”这样的信仰支撑着她,使她能够挨过她所谓的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并激励着她为“身处险境的言论自由”而呐喊。 Unit Three Text A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机遇 当新一届美国政府准备在严峻的金融和国际危机中走马上任的时候,论证国际体系变幻莫测的特性会为创新性外交带来一个独特机遇,这或许看来与直觉相悖。 这一机遇涉及一个看似矛盾的事。在一个层面上,金融崩溃象征着对美国地位的一次沉重打击。尽管美国的政治判断往往证明是有争议的,美国为世界金融秩序提出的对策却大都未受质疑。而今人们普遍对美国处理金融危机的能力大失所望。 与此同时,困境之大使世界其他地方再也无法躲在美国独霸或者美国衰败的背后。 每一个国家将不得不重新评估其自身对当前遍布的危机所起的促成作用。每一个国家都将寻求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国家免受产生这次金融崩溃的环境的影响。同时,每一个国家都将不得不正视现实,其困境只能通过共同行动才能得以化解。 即便是最富有的国家也将面对日渐减少的资源。每个国家都将不得不重新确定其国家的优先考量。如果一个各国优先考量相互协调的体系诞生的话,那么新的国际秩序就会出现。如果各国的优先考量不能得到调和,那么体系将会灾难性地分崩离析。 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低谷恰逢全球同时爆发的政治危机。在全世界这么多不同地区同时发生这么多的变革,并且通过即时通信传播到全球各地,这是前所末有过的。对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另作选择,会出现混乱。 事实上金融和政治危机密切关联部分原因是在经济繁荣期,世界经济和政治组织的分歧已然出现了。这个经济世界已经全球化了其各种机制具有全球影响力并一直以臆断的一种自我调节的全球市场的准则运作着 金融崩溃显露了这一幻想。没有全球机制来减缓这一震荡并逆转崩溃趋势已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是,当受到影响的公众求助于他们国家的政治机构时,这些机构主要受到国内政治的驱动,不会顾及世界秩序 每个大国都试图基本独立地解决其迫在眉睫的问题并将共同行动推到稍后、危机减缓的时候 在政治或经济领域没有出现各国可以借此明确自己方向的普遍规则前,国际秩序不会出现。 归根结底,政治和经济体系只能通过两个途径之一达到和谐:创建一个国际政治监管体系,其影响力所及与经济世界相同,或者将经济单位缩小到可以被现有的政治结构控制的规模,这样可能导致新的,或许是以地区为单位的重商主义。 一项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式的全球协议是最为可取的结果美国在这项事业中的作用将是决定性的。说来也怪,美国的影响力与我们行为的谦逊度成正比。我们必须改变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已经成为太多美国人态度特征的那种理直气壮。 苏联解体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随后的几乎不间断的全球增长期促使太多的人将世界秩序与接受美国的意图包括我们国内的倾向等同起来。 最终的挑战是将大多数国家和主要大国对于经济危机的共同关注,以及对伊斯兰圣战恐怖分子的共同担忧形成共同的战略,并对诸如核扩散、能源和气候变化等新问题不可能在国家和地域范围内加以解决的认识加以强化。 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中国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中美双方关系伊始主要是出于遏制共同对手的战略意图,数十年来,这种关系逐步发展为国际体系的支柱。 中国购买美国债,使美国人大肆消费成为可能。美国通过向中国商品开放其市场,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改革。 双方都过高地估计这种格局的持久性。然而在这种格局持续之时,它保证了史无前例的全球增长,它也减弱了一旦中国作为又一超级大国全力显现之时人们对中国所起作用的担忧。一个共识已然形成,据此,这两个国际体系支柱之间的敌对关系将会摧毁大量业已取得的成果,而谁也得不到好处。人们有必要保持并强化这一信念。 太平洋两岸在处理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方面都需要对方的合作。 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以解决其经常账户差额并且防止其激增的赤字引发毁灭性的通胀。 全球经济秩序以何种形式出现将取决于中国和美国在今后数年中如何处理彼此关系。一个受挫的中国会对排外的亚洲地区性结构重新加以审视,这一结构的核心在“东盟+3”这一理念中业已存在。 与此同时,如果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或者如果将中国视为长期的对手,一个一定会应验的预言也许会破坏国际秩序的前景。 这种对重商主义以及19世纪的外交的回归将会把世界划分为相互竞争的地域单位,具有危险的长期的后果。 中美关系需要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的危机只有通过形成一种拥有共同目标的意识才能得以克服。诸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能源以及环境等问题要求加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这一代领导人有机会将太平洋两岸的关系构建成一种命运共当的态势,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立即建立起的大西洋两岸的关系一样不同的是当前的挑战更多是政治和经济性的而非军事性的。只有参与国不但共同建设而且也共同维护时,一种国际秩序才能恒久存在如此,美国与其潜在的伙伴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将危机时刻转变为希望的前景。( 亨利. A. 基辛格在理查德.尼克松和杰拉尔德.福特总统两届政府中先后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Text B 衰退大考验 传闻不断,日日皆有;纽约市1天之内竟有5家银行遭强盗光顾,该市的抢劫案比去年上升了54%。食品店的牛里脊上挂了电子跟踪器,以威慑扒手。心理家预测,购物中心和工作场所将会出现更多的聚众闹事与暴力行为。当然,最开始还是沃尔玛一名员工被顾客们践踏那桩事。当时顾客们急着去抢特价商品,甚至全然不顾医务人员要对那名被踩员工进行抢救的行为。群体性的道德崩溃似乎是对危机的一种相当对称的反应,而危机则是由那些鼓噪虚妄的泡影,使人们忘乎所以的贪财者、投机者和冷眼旁观泡沫破裂的政客们所引发。如今,我们身处废墟之中,为许多尖锐问题所困:我们有多坚强?多疑虑?多勇敢?多悔恨?当隔壁弥漫着恐惧情绪或当我们因债务和疑虑难眠,在楼上的空屋里走来走去动静过大时,这将对我们个体和群体产生何种影响?7年前,当我们的多个城市遭袭时,我们已经见识了作为一个国家,能怎样得体地应对危机。我们在战时和自然灾害中已经感受了这一点。但眼下的大衰退并非短暂的、一次性的我们应对完就可着手其他的事。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思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相互间的看法。巴拉克奥巴马以把人民团结起来的承诺作业其竞选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抵御那些会分裂我们的力量吗?不难预料,我们将经历一个适者生存的严冬,到那时,人们要么痛斥危机之因,要么等待困境告结,甚至偎在火旁也瑟瑟发抖。据报载,一些人有能力但却在逃脱偿还抵押贷款的责任,就因为其他人都这样干,讲责任好像是傻瓜玩的游戏。零售商说枪支销量正在增加,因为民主党执政了,犯罪预计将会上升,我们所知的那种文明将要受挫。某些人在某些地方正行动起来,要严惩雷曼兄弟公司查德福尔德、美林公司的斯坦奥尼尔,当然还有骗了500亿美元的伯尼麦道夫,既然缺乏有效的制裁,人们都成了治安队成员。报纸头条总是跟踪极端混乱的状态而少关注其中的谜团,倘若我们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另有内情。可能华尔街大亨们沉浮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这次衰退与以往不同,它牵涉到了每一个人。对那些削减开支仅意味着改私家飞机为头等商务舱的人很难表示同情,但衰退的的确确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谈论同一话题;而心理学家指出,当大家同处困境时会感觉更放心。俗话说的同病相怜大概慰藉之意多于贬损,也就是有难同当,问题会不那么严重;勇气也能相互感染。慈善捐助通常最慷慨的密西西比州同时也最为贫困,这难道仅是个巧合?当我们大家明确了真正的忧虑所在之后,独自承受为悲剧,合为应对则是机遇。我们大概已经进入了一个颇具创意的相互同情时期。衣阿华州的一位朋友被邀出席一个贫困派对,请柬上写道:“该派对缘于为何咱们的一切乐子要叫这遍布全球的衰退给搅了!”客人们被告告知要带上“一份与人分享的菜肴、一瓶(廉价的)水洒,一个倒霉的故事和一种满不在乎的潇洒态度”。我们共同试着做砂锅菜,共享吃喝,冰箱里的东西都统统拿了出来。可不,合伙用车后人们对自家邻居熟悉了许多,还节省汽油。听说了各种关乎骗子、欺诈的说法后,我们不妨花些时间多想想下面这样的事迹:宾夕法尼亚州尤宁敦一处救世军所在地的水壶里,有人留下一枚18K金的钻戒。南达科他州苏福尔斯一家旅馆经理打算在圣诞节开门接待200名无家可归者。加州圣克拉里塔一户家庭接纳因大火灾而无家可归的83岁老妪,并帮她重建新生活。加州帕拉代斯居民的食品捐助增加了5倍。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反复地高唱“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来迎接新年。或许,随着形势变得艰难,我们会愈发好起来。我们的痛苦使我们坚强起来;我们既紧张又温情。我们再也承受不了是自命不凡的独处或一味地拒绝,因为这些无论如何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Unit Four Text A熵 1 事情发生在大约两个月以前。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在我日常生活中熵逐渐占了上风。就在这同一天,我的车又坏了,电冰箱不制冷了;而且我还得知我的右后牙根管需要镶补。每逢下雨,卧室的窗户仍旧漏水;每当我急需照看孩子的保姆时,保姆仍旧没有露面。我的头发开始花白了,我的打字机也磨损坏了。房子需要刷油漆,我也需要一副老花眼镜了。儿子的运动鞋磨出了几个窟窿,而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没有出息了。 2 如果新换的衣服下星期五又穿脏了,那么我星期六花上整整半天的功夫泡在洗衣房还有什么意义呢?3 唉,混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甚至还有一个叫做“熵”的测量混乱度的精确单位。熵不同于任何其他物理性质(如运动、引力、能),它不会双向运转,且只增不减,一旦形成,就决不会毁掉。通往混乱的路是一条单行道。4 由于熵有令人气馁的不可逆性,因此它被称为时间之箭。我们都本能地理解这一点。孩子们的房间,如果不去收拾,那么只会越来越乱,而不会越来越整齐。木头会腐烂,金属会生锈,人会长皱纹,花要凋谢。甚至山头也会消蚀,原子核也会衰变。在城市里破旧的地铁中、在坑凹不平的人行道上、在被拆毁的楼房中、在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混乱中,我们都能看到熵在起作用。我们不用问也知道什么是衰老。如果我们突然看到油漆又跃回旧楼房的墙面,我们准会感到有问题。如果我们看到一个鸡蛋自己拼凑在一起又跳回蛋壳,我们准会开怀大笑,就像看一组倒放的电影镜头那样。5 然而,熵并不是开玩笑的事,因为每增加一分熵,就意味着能量的浪费和机会的丧失。从山上流下的水可使其在流过程中做功。但是,一旦所有的水都处在同一个水平高度,就不能再做功了。这就是熵。我的电冰箱启动时,它使所有冷空气有序地聚在厨房的一角,而使热空气呆在另一角。一旦冰箱出了故障,冷热空气就混合成了不冷不热的一团,使得冰箱里的黄油溶化、牛奶变质,冷冻的蔬菜腐烂。6 当然,能量并没有真正丧失,但是它已失去效用而消散为乱七八糟一锅粥,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熵是混乱无序,是目的的丧失。7 人们常常因在自己的生活中似乎看到熵而感到焦虑不安。人们就像温热的厨房里的大量分子一样被推来攘去,他们感到自己失去了方向感,感到无时无处不在浪费青春和机遇。婚姻中很容易出现熵,当伴侣们过于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弥补小小裂痕时,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婚姻要破裂。在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中,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熵各种混乱随时会雪崩般把我们全部吞噬,而我们却丧失了阻止它们发生的种种机会。8 然而,熵并非在哪里都不可避免。晶体、雪花和星系是在杂乱无序的海洋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而井然有序的孤岛。如果不是因为有了熵的例外,天空就会是一片黑暗,我们就能看到星星在何处度过它们的白昼。正是因为空气分子在大气中井然有序地聚集组合,天空才会蓝色的。9 对于熵来说,最深邃莫测的例外莫过于生命的创造了。一粒种子吸取了一些土壤的养料,一些碳、一些阳光和水分,就长成了一株玫瑰。母腹中受精卵吸收一些氧气、比萨饼和牛奶和发育成了婴儿。10 引人深思的是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形成一个婴儿。种子长成大树也需要能量。通向混乱之路犹如走下坡道那样轻松,而通向创造之路却要付出劳动。虽然我们可能与熵抗争,但却要付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振作起来似乎非常困难,而放任自流却那么轻而易举。11 而更糟糕的是,们们在宇宙的一个角落里建立秩序的同时,总是在另一地方造成了更多的混乱。我们从石油和煤中创造了有序的能量,付出的代价是烟雾的熵。12 在暂停了几个月之后,我最近又开始吹长笛了。刺耳的笛声回荡在整个房间,我的儿子不由得捂着耳朵问道:“妈,您的长笛怎么啦?”我的长笛自然没出任何问题,问题是我的吹奏技巧却大不如以前,或者说熵化了,就那么回事。制止这一过程的唯一方法是天天练习。果然,我吹出的音调比以前好多了,尽管我为此付出的代价只是坚持练习。我们的能力如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如不花费精力加以运用,能力就会退化。13 这就是熵使人沮丧的原因。看起来即使要和熵打个平手也是一场艰难的战斗。我们这样说是有充分理由的。熵的形成有很大的偶然性。以任何一个在我的厨房里转来转去的冰冷的空气分子为例。这个分子任何一点上朝冰箱方向运动的概率都正好是50%;它朝背离冰箱方向运动的概率也是50%。但是如果数十亿冷热空气分子混合在一起,那么所有冷空气分子朝冰箱方向运动,同时所有热空气分子背离冰离冰箱运动的概率实际上是零。14熵总是占上风,这并不是因为有序是不可能的,而是因为通往熵的道路要多得多。把一件事情办糟的方法比把它办好的方法多;把一件事搞得乱七八糟的办法比把它搞井井有条的办法更多。我们生活中的障碍和意外事故几乎总使我们不断碰撞,偏离既定的路线,使我们步入歧途。通往无序之路是阻力最小的路,是一条轻松但并非必然的路。15 和许多人一样,我因今天所见的自己周围的熵而感到苦恼。我担心难以预测的国际局势;担心这个世界缺乏共同的目标;对由此可能会导致核战争这一终极熵而提心吊胆。我为自己不能把孩子送去上我所在这个城市的公立学校而感到苦恼;我为人们失业以及通货膨胀失控而苦恼;我为性别和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似乎再度加剧而感到苦恼,为人与人之间处处显示出的分崩离析的关系而感到苦恼。16 社会制度如同原子和恒星一样,如果不添加能量保持其有序状况也会衰变。友谊、家庭和经济关系亦是如此。除非我们不断努力对其加以保持和维护,否则也都会瓦解。而据我看来,愿意为此而不断努力的人实在是太少了。17 当然,事物越复杂,维持有序就越困难。如果在厨房里只有十几个的空气分子,那么我等上一年左右,或许在某时刻6个最冷的分子会聚集在冰箱里。但是,这一等式中的变量越多、参加这一游戏的角色越多,那么他们的路径井然有序地相互吻合的可能性就越小。组成拼图的木块越多,打乱次序之后,就越难将图重新拼好。一位物理学家说过:“不可逆性是我们为复杂所付出的代价。”Unit Four Text B 习 惯“习惯乃第二天性!习惯乃十倍于天性。”据说威林顿公爵曾发此惊叹。对这一说法的真实程度,也许谁也无法像一名老兵那样有切身感受。日复一日的操练和年复一年的规训,使一个人脱胎换骨,行为方式大为改观。赫胥黎教授说:“有个故事未必真实,倒也还可信。一个恶作剧的人看见一个退役老兵端饭回家,便猛地喊道:立正!那老兵即刻垂下双手,羊肉土豆全都掉进沟里。兵营操练是彻底的,其结果已经进入这个人的神经系统。”在许多战斗中,人们看见无人骑的战马听到军号声便汇集过来,做出一系列的习惯动作。大多数驯化过的家畜几乎都成了纯粹的机器,看不出有什么别的可能性出现在它们的脑际。在狱里衰老的人,曾有释放后要求重新进去的。在一起火车事故中,一只巡回展出的老虎据说从裂开的笼子里走了出来,但似乎对自己的许多新责任过于困惑,很快又爬了回去,因此安全感又毫不费劲地回来了。习惯因此是社会的巨大调速轮,是社会中最可贵的守成因素。它独自把我们全都维持在法令的范围内,独自阻止了最艰苦最讨厌的行业被从小就进入那行的人们所唾弃。它把渔、水手整个冬天都栓在海上,让矿工呆在黑暗的井下,把乡下人连续几个月大雪天关在自己的小木屋和寂寞的农场里;它保护我们免遭生于沙漠和冰封地带的人们的侵略。因为习惯,我们所有人注定都要按照自己的教养或早年的选择去作人生的奋斗,去尽量做好一种不如意的职业,因为我们适应不了别的行当,而重新开始又为时过晚。它阻止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相互混杂。你会看到一些年轻的旅行推销员、医生、牧师和律师,年龄不过二十五岁,职业风范已经在他们身上扎下了根。你看到细细的褶皱贯穿着性格、思维习惯、偏见、“行业”特点,一个人迟早无法从中摆脱,如同他的外衣袖子不可能一下子有另一套新的褶痕。一般来说,他最好不要摆脱。我们大部分人到了三十岁,性格便像石膏定了型,再也不会软化,这对世界来说是件好事。如果说二十到三十岁是心智和职业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那么二十岁以前对个习惯的形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所谓个人习惯,指的是诸如发声、发音、姿势、动作和谈吐。二十岁以后学的语言很少有说起来不带外国口音的;一个跻入高层社会的青年,很少能纠正自己在幼时环境中养成的鼻音等发声缺陷。说真的,无论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他也很难学会像一个生在绅士之家的人那样穿着。商人们像对十足的“时髦人”那样,殷勤地向他兜售货物,但他就是不会买那该买的东西。一条看不见的法则,强似万有引力,把他限定在自己的轨道中,使他今年的打扮还和去年一样;至于那些穿着得体的熟人是如何设法弄到他们的穿戴的,对他来说,到死仍是一个谜。因此,一切教育的要点就在于使我们的神经系统成为我们的同盟,而非对手。它应该资助我们的进取,并使所得成为资本,然后舒舒服服地靠这资本的利息生活。为此我们必须使尽可能多的有用行为习惯成自然,而且越早越好,要像预防瘟疫一样,预防对我们有可能不利的习惯。我们把更多的日常生活细节交给无意识去不费力地看管,更多的高级心智能力便可以解放出来去做适合它们的工作。再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人了:他的一切行为都不曾养成习惯,干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对他来说,点每一支雪茄,喝每一杯水,每天起床睡觉的时间,每件小事的开始,都需经过专门的推敲思量。这个人足有一半时间都花在对事情作决定或反悔上,而这些事情本应成为他的一部分,对他的意识来说,实际上根本没有存在。如果我的读者中有人还没有使这些日常小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此时此刻让他马上开始矫正。Unit Five Text A作者自述我素喜游历新的景色,见以新奇的人物和习俗,早在童年时期,我的旅行就已开始。本城范围以内的“穷乡僻壤”,我很小就去“考察”,因此常常害得家长着急,镇上的地保因此受到酬赏。当我长成大孩子,观察范围也就扩大。每逢假日下午,我总到附近乡村去漫游。凡是历史名胜,或者富于神话传说的地方,我无不让自己对它们十分熟悉。什么地方发生过盗劫或者凶杀,什么地方出现过鬼魂,我都知道。我常去邻近各村观光,当地的耋老硕德我总去登门求教,因此我的见闻也大为增加。有一次那是个漫长的夏日我甚至爬上了很远很远的一座山的顶峰。我从那儿纵目四望,目之所及的数里之内的地方,我都并不认识,从而惊悟我所居住的地球之大。岁月增添,游兴更盛。我最爱读的书是游记旅行之类,废寝忘餐读这种闲书,把学校里的正课练习都给耽误了。风和日暧之日,我到码头四周去游荡,看见船帆渐远渐小,岸上的我,以目远送,我的灵魂已经随着我的幻想到了地球的不知哪一个角落了。以后读书更多,思想日开,我这种好玩的性情,自然也渐渐地纳人理性的规范;但是本来只是空泛的憧憬,现在变成确定的心愿了。在自己本国,我也算游历了不少地方;假如我只想欣赏自然风景,那么美国风景之美,品类之多,我已经目不暇接,无遑他求了。美国有大湖,银波闪翻,浩瀚汪洋;有高山,空灵缥缈,上接苍空;有草木横生鸟兽繁殖的山谷,有在荒山中澎湃直泻的大瀑布;有一望无际满目绿色的大平原;美国的大河,身阔水深,庄严地静静地流向海洋;美国的森林,古木参天,绵延千里,至今没有樵径可循;美国的天空,阳光普照,夏云过处,光彩奇丽;举凡天地之美,不论是宏伟的,或是优美的,均尽萃于此,美国有景如斯,美国人实在用不着舍近就远,到外国去游山玩水的了。但是欧洲也有它的美,欧洲的美较之美国的美更富于历史与诗意的联想。艺术巨著,高尚社会的文雅生活,各地古老相传的奇风民俗,这种种为欧洲所有,而美国所未必有者。美国固然朝气蓬勃,前途无穷,可是欧洲历史久远,历代累积下来的文物之盛,却为美国所不及。你到了欧洲,不必进博物院,就是普通的废墟,就可以激发你怀古的幽情:每一块腐蚀的石头,都好像是一本历史读物。有什么地方,是以经念古代的丰功伟绩的,我是喜欢在它左右徘徊那时候我觉得我是“踏在历史的脚迹上面”我看见了一片瓦砾的古堡遗迹,就流连不舍,看见了摇摇将坠的古塔巨楼,就低回凭吊总而言之,我那时候避开了现实的庸俗,置身于迷离恍惚的古代盛世,我也就忘了我自己了。我除了游览之外,还喜欢拜会当代伟大人物。美国自然也有大人物,我们每一个城市都叫得出几个响当当的名字。我尽量找机会和他们来往,在他们的身影里面,我总觉得自己的渺小;因为小人物在大人物(尤其是城市里的大人物)的身影里,总觉得自己惶惑不安。可是我见识了本国的大人物以后,更想认识欧洲的大人物;因为好几位哲学家都这么说过:任何动物到了美洲都要退化,人也不是例外。因此我想:咱们的大人物比起欧洲的伟人来,至少也得矮一个头;我这个见地也不无理由,只要看看人家英国人到敝邦来的游客就可明白的了;那辈英国人在他们本国,据我听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一到美国,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了。我既然也忝为一个身居美国的“退化”之人,我自然极想观光上国,见识见识未退化的人类的真面目了。我的“游历欲”居然常常实现,这不知道是我的好运气还是坏运气。我游历过好几个国家,人生的变迁也见识了不少。我不敢说我有抉隐发微哲学家的眼光;我至少像一个普通爱好艺术的人,走过一家一家图书店的时候,不得不驻足浏览一下,有些画是画得真美,有些画却是奇形怪状的诙谐画,可是它们能吸引我的注意则初无二致,至于可爱的风景画,那是我更要击节称赏的了。近代人旅行,都喜欢一手执铅笔,一手拿画册,速写留影,我因此也喜欢乱涂几笔,作为诸亲好友茶后谈笑之助。可是我把这些杂记随笔重读一遍,心中不免起一种惶恐之感,因为通常出门旅行回来写书的人,总要讨论几项大题目,可是我信手写来,偏偏把大题目都给遗漏了。我像是个不幸的风景画家,也算到欧洲大陆去旅行写生过,可是他心有偏好,专找冷僻角落去作画;他的画集里因此也满是些普通山水以及荒村茅屋穷乡古墟之类,至于圣彼得大教堂或者罗马圆剧场,特尔尼的大瀑布或者那不勒斯的海湾他根本没有收集在内。他整本画册里,你找不到一幅冰川或是火山的壮观景象。读者诸君假如感到失望,作者只好在这里告罪了。Unit 5 Text B远和近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效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页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