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学案(学生).doc_第1页
藤野先生学案(学生).doc_第2页
藤野先生学案(学生).doc_第3页
藤野先生学案(学生).doc_第4页
藤野先生学案(学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师大实验中学 初二年级 语文 班级 姓名 A1.藤野先生(学案)(共五学时)主备:杨午辉 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0年 月 日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重点)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3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难点)学习时数:五学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学生默读课文有关注释,思考,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2、补充相关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1)绯( )红: (2)宛如: (3)会馆: (4)遗民:(5)流言: (6)陌( )生: (7)畸( )形: (8)不逊( ): (9)匿名( ): (10)疑惑: (11)杳( ): (12)瞥( )见: (13)精通: (14)喝( )彩: (15)决意: 。 (17)美其名曰: 把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下面,注音解释。 4、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这四件事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二、小组研讨上面问题,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三、合作交流(品读赏析):小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研讨下列问题,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1、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2、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3、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6、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7、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8、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9、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10、揣摩语句含义,讨论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四、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本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可以从知识、写法、体会等方面来谈。)五、检测达标:一、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驿站(y) 诘责(j0) 芦荟(hu) 深恶痛疾(w))B畸形(q0) 发髻(j) 陌生(m) 抑扬顿挫(y)C解剖(p1o) 匿名(m) 订正(d9ng) 油光可鉴(ji4n)D绯红(f5i) 教诲(hu) 瞥见(pi5) 好意难却(qu8)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油光可鉴( )A镜子 B当镜子照 C借鉴2深恶痛疾 ( )A疾病 B急速 C痛恨3出言不逊( )A谦逊 B避让 C差4抑扬顿挫( )A挫折 B挤压 C降低三、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模胡:即“模糊”,马虎,不讲究。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客死:死在他乡异国。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四、加粗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五、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六、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 (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华老师,你在哪里 王蒙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20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做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