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doc_第1页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doc_第2页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doc_第3页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 名:刘恺 年 级:13级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上课学期: 课内学时:考核方式: 考试时间:成 绩:任课教师评语:任课教师(签章) 年 月 日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就哲学而言,大家多出自先秦诸子,引台师大傅佩荣教授的观点,即中国哲学是“前验”的哲学。大成所在多集于先人。自此之后,道家流于方术,玄学。儒家虽被立为正教,但是多以解释,诠释为主,鲜有创新。至宋陆朱,融合道佛之长又有所发展,心学理学各有所长。然而理学一脉,经过政治改良失去了原有的哲学自由。因此作为我个人尤其欣赏心学一派。然心学虽始于陆九渊,但其思想过于松散,诸多地方完全发于心中,不免使人生疑。直至明王守仁,自幼博学,经历丰富,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创立了其心学体系。其思想与其人生经历融为一体,是我个人十分敬仰的先贤。本学期很荣幸能聆听张铁勇教授的这一门课。让我受益匪浅。这其中我们从古至今梳理了很多教育学家的思想。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未能讲到王阳明其思想。因此对于我个人来说有些许遗憾,因此希望借此作业的机会。把我对王阳明思想的里写理解与教育相结合,浅谈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由于我非思政专业的学生,因此文中观点可能多是我结合我的所学的一些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见谅,并给予指正。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官运坎坷,政务繁忙。但是无论其在何地为官都没放弃教育事业,尤其在贵州地区,创办了龙岗书院,贵阳书院等,为当时的贵州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王阳明作为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心学思想。其中“致良知”“知行合一说”尤为重要。正如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的教育学说大多一致。”一、致良知理论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思想的起点与终点,“良知”二字可以说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晚年曾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又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故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门教人第一义”。他首先认为人之良知是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所谓“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也是在强调良知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其次,他认为人人都具有良知,而这种良知是一种不分高低贵贱人人相同的的良知,用其表述就是“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再次他认为良知不会泯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也不会消失,“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虽昏之极良知未尝不明”。那么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且都和圣人一样,那么为什么人会有知识与德行上的差异呢?对此王阳明是这样认为的,虽然人人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良知”但是“良知”不是与生俱来就显现的。更多的时候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王阳明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他说得很明确,“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这一点极为类似于佛家所说的“摩镜以镜明”。“良知”本是一面通透的镜子,由于我们在这社会中不免受到环境、他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自身的内心被遮蔽住了。因此需要拂去心上的尘土,使得本心再显。对于教育来说,从积极的角度看,王阳明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他指出:“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无论是“学以去其昏蔽”,还是“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王阳明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务。既然“良知”人人都有,那么,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圣愚的区别仅在于能不能“致良知”,“圣人能致其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由于平常人总要受到物欲的引诱,所以如果想致良知达到至圣的境界,那么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然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因此王阳明所强调的这种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注重知识的力量,通过外在机制改变人的行为。而重在“内求”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恶为善”,明其良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真分析并总结出一些教育经验。二、知行合一理论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诸多对于知行问题的探讨,尚书中便有“知之非艰,行之为难”的论述,孔子,孟子,朱子,程子等对此也都有过论述,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唯一希望强调的就是上述先贤在论知行关系时都着重将知性分开来讨论,知与行所处的位置是并驾齐驱的。王阳明在其思想里的论述,是与此有所区别的。首先,知与行的概念上与以往有所不同,我们所认知的“知”的概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学习认知。“行”的概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践。但在王阳明这里他所强调的知既有常识意义,又有其新解。他所认为的“知”本身就是实践,学习、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既是“行”。而他讲的“行”就像他所说“心动处便是行”这种“行”不单单是指肢体上语言上的行为,而有一种思想的流动在其中。其次知与行在时间上是统一的。王阳明说“只说一个知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自有知在。”在一件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知和行既都是始又都是终。并非交替而行,或是并驾齐驱。第三王阳明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 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学而不思则罔”。因此他批判反对学生学习写作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他说:“自科举之业盛,士皆他鹜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三、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1. 志当存高远无论是从王阳明的一生还是从他的哲学上看立志都是他所倡导的起点。从其一生来看,王阳明一十三岁时便立志当圣人,而他的所作所为也正是朝着做一个立功立言立行的真三不朽的圣人而努力的。从他的思想上看“致良知”的起点就始于立志。他曾不止一次将“立志”比喻成“人之命”“树之根”“水之源”。 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盖于终身学问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同时立志也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很多时候伟大的成功首先源于敢想,思想上迈出了第一步行动上才能有所突破,因此胸无大志之人难有所作为。2. 重视行动的力量有了远大的志向是远远不够的,王阳明还想强调“知行合一”,“真知既是行”达到“良知”与“致良知”的完美统一。也就是说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思想只有落在实处才能说真正理解领会了其核心,就如同我们国家所倡导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还应该付出与行动,王阳明自幼熟读兵书,精通战法,这些在其平定朱宸豪叛乱,两广之乱时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3. 内省的学习方式王阳明作为心学的大家,其在思想上特别重视精神领域的作用,他的良知说中的良知就是来源于人的“本心”,同时知行合一中的知行也包括了思想层面的运动。这种思想同性本善论有着共同的逻辑。因此在教育上更加注重通过内省的方式使自己得到升华。进一步引申,在学习知识上,守仁认为学习应有批判精神。要善于独立思考提倡“自求”“自得”,反对人云 亦云,盲目从师的学习方法。他常引孟子的“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一段话,认为要“自得”才能左右逢源,教学只是引导学生“各得其心”。4. 对于启蒙教育的简述王阳明对于启蒙教育别有一番新得,总的来说是一种根据儿童的心里采取潜移默化的顺导的教育方式。他说“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漠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因此,应“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康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若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因此王阳明特别注重儿童的兴趣开发与利用,因为把握好了其兴趣点便可以很顺畅的引导儿童去学习知识。同时他还对当时的那种不顾儿童兴趣,只是严厉管教施加鞭杖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强调了这样做的弊端,并且认为在教育儿童时应以鼓励为主。结论 最后我想抛开旁征博引,谈下自己的想法。王阳明先生过世已有500多年了。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显然王阳明作为思想家,其著作并不算丰富。至于思想,我在开篇也已表述过,中国的哲学更多的是先人的积淀。如果说真的本质上的创新,实在不多,更不要说颠覆。相交西方的思想家,王阳明的思想也并没有特别深邃。但是这一切也许对于他本人,对于整个历史来说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不仅仅强调知行合一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位“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了”的哲学家,而是一位将整部人生与著作完美结合的圣人。读王阳明,不可不读其生平,他的学术也因为他的生平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信服。几百年过去了,研究王阳明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其弟子众多,在其死后王学便有了不同版本的解释。但是再也没有一位能达到它的高度。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后人虽然对王阳明的著作进行了甚至超过他自身的意义的解读。却并没有一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