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往事——《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1页
中国往事——《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2页
中国往事——《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3页
中国往事——《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4页
中国往事——《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往事走向共和观后感一,历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最有感触的几部国内历史片就是武则天、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浩瀚宏大的历史正剧,对人们映射中的历史人物以全新的视觉刻画,时间跨度大,人物性格丰富、复杂,线索繁多却不杂乱,剧情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回味悠长,口有余香。可喜可贺的是,后面这三部电视剧,几乎是相同的主创人员,而且每一部都在前一部的基础上有显著地提高,后期剪辑上较多地运用到电影手法,对内行、外行来说都超越了普通的电视连续剧所承载的元素。够彪悍,够犀利! 走向共和开篇便围绕着一个非常现实的主题:找钱!钱钱钱钱,搵食艰难,揾钱不易,这已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对于身处于经济危机大时代的我们更是感触良多。在电视剧里,缺钱已经不是个人的纠结,一个国家中,各个阶层都绞尽脑汁只为找钱。清政丅府需要钱,一方面北洋水师需要扩充军备,一方面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过六十大寿,但是国家没有钱,开源节流都拿不出这个钱。为了要钱,中堂大人可以低三下四求财政上拨款,为了要钱,太后娘娘把军费装进了自己的后花园。与此同时的日本政丅府也需要钱,要钱去发展现代化事业,要钱去打造“大东亚共荣圈”。与慈禧太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天皇,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捐给海军,皇后也把金银首饰全部捐出来,头上没有了金叉银钏只有戴樱花。清朝,缺钱的不只是朝廷,地方上发展实业、办洋务也缺钱。农民起义军造反也缺钱。在海外,孙中山准备闹革命也缺钱;在国内,康有为发起变法改革也缺钱。没有钱,地球还是要转,甚至转得超出了预算,转得时代跌宕、英雄辈出,同时也妖孽尽出。选择“钱”这样一个俗气的话题作为故事切入口,很现实很靠谱又带着一点幽默。从清末到民国,是近代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也是最惹人情思的年代。小时候看TVB,但凡看到这个年代的戏,我们都叫做“旗袍与洋装”时代。因为时值乱世,人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演绎到极致,回忆过去,那些历史书中模糊不清的年代里,人最美花最艳故事最动人。 要怎么看待历史,是一个严肃却很自由的态度。拍历史剧的导演免不了要被人骂,说他扭曲历史,丑化伟人、美化汉&奸等等。但历史要怎样看才算公正呢?态度,本来就是唯心的东西,见仁见智。即使有历史书为证,那写书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一个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并不是一门科学,他是不可以被盖棺定论的,因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零一个哈姆雷特。某些人,咳咳,某些人,要我们站在现代的高度历史制高点去看待过去,于是乎,封建士大夫极力维护已没落的王朝成了阻扰世界发展潮流的行为,于是乎,天平天国这样的愚昧流寇反而成了放抗封建专制的大英雄,这显然对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是不公平的,而且,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观点就比过去先进?编明史的是明朝的敌人大清,它肯定要以情的政治立场去评价明的人,同理可证,二十四史非史也,后来人的意淫耳。所以,我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永远不要去相信历史书上的,当然你可以结合你找到的数据,去相信你觉得可相信的,去摈弃你不愿意相信的,加上你自己去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构建一个你认同的人物形象,就得嘎啦。反正,过去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你见着历史人物本尊,你就能了解他吗?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刻画,是一个巨大亮点,不同于故纸堆中看到的,以不同于以往的思维里固有的。在它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电视台热播之际,就有人开始争议:李鸿章怎么变成了高大正面的形象,而袁世凯也近似于英雄人物。难道不可以吗?或者说,难道不是吗? 在现在的历史大片中,跨越时代的大背景并不少见,但大多数是家庭史诗,类似于一个艰苦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成就自我的奋斗史啊、家族集团间的利益纠纷爱恨情仇啊等等,其中不乏佳片,如大宅门,连姜文、陈凯歌、张艺谋都来友情客串,当然烂片也是层出不穷,那个谁硬是把林语堂倾国倾城的一部京华烟云拍成了华丽丽的琼瑶式三厅戏。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走向共和的导演敢于把政治作为历史片的主题,是需要一定勇气和魄力的。在张黎导演的诸多电视剧中,不难看出他一直执着于某种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在雍正王朝中表现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刀阔斧改革,在大明王朝中体现为文官集团与皇权、宦官的斗智斗勇,在走向共和中,则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寻。二,人物往事并不如烟我们看历史,正如黄子华在栋笃笑跟住去边度里所说,越是离我们近的时代我们越是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对于民国,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风起云涌、扑朔迷离,东风和西风撞击成世间百态,传统与现代以最甜蜜最妖孽的姿态结合纠缠,民丅主自由的空气里夹杂着浓烈的性感,百乐门的细软声线和富连成的锣鼓喧天奇妙地融合。如果要在历史上找出另一个朝代来比喻民国,我立即想到魏晋,同样的军阀混战,同样的名士风流。当若要以历史上的一个朝代里比喻现在,我不知道是宋英宗之后的宋,还是明英宗之后的明?李鸿章: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近代有四大传记,吴晗的朱元璋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要说写传记,这四本书在国内的同类著作里租可以笑傲江湖了。其中我看过两本,朱东润亲切,称呼堂堂张太岳为邻家大叔一般“居正”;林语堂幽默,将大作英文名定位happy gay,gay意为天才,但更加广为人知的含义是同志,译名噱头十足,大卖。李鸿章传是一直想看而没有缘分看到的,本来下有电子书,杀毒的时候不慎丢失,后来又在网上找到,梁大才子浩浩荡荡的文字却显得艰深。 李鸿章在历史书上多次提到,但那么多次的处境都拼凑不起一个完整的影像,直到如今看了走向共和,再加谷歌的亲情奉献,渐渐有了清晰的勾勒。他,被李斯特成为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之首,亦是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家。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在我这里,他是最杰出,没有之一。人们公认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家有两个半,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李鸿章之所以最杰出,是因为他身处的外交环境最艰难。上有君权后权高压,下有四万万百姓闲话,内有党派纷争,外有列强倾轧。晚清,那是一个把弱国无外交诠释得最深刻的时代,李鸿章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分一毫地和列强谈判。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他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兵临城下,在谈判中他仍旧是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把李鸿章视为偶像,他看着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前辈,远渡重洋、背负着耻辱和重压来和他们谈判,被战胜国的民众嘲讽羞辱,甚至被东洋愤青刺杀而挂彩,伊藤也于心不忍,于是说,既然您挨了一子弹,那赔款就减少一亿吧,李鸿章说,既然挨一枪就少一亿,那再打我几枪,银子就别赔了,反正我也是老得快要死了的人。事关国家的谈判当然不会再有让步,伊藤对这位他曾视为老师的老人说:“国力相当的时候,外交就是力量;国力悬殊的时候,力量就是外交”,这句话残酷却是真理,李鸿章只有回报以无声叹息。弱国有外交家,但是无外交,它输在了起跑在线。回国以后,李鸿章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丧权辱国的“汉奸”,尽管签订条约是朝廷的旨意,但是他必须要做替罪羊,这是中堂大人的责任。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赶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上半阙讲的是苏州籍丑角名伶刘赶三之死,下半阙讲的是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对仗工整,立意尖刻。 李鸿章给我的映射是典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同样给我留下这种映射的还有张居正、曾国藩。很赞同当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里对封建士大夫的论述:“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士”是“国士”的士,何为国士苟利家国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他们做的很多事是下层人民不能理解的,他们要创造的利益或许是当代人享用不到,但是他们知道那是正确的,他们一定要那样做,不向谁解释,想听他们解释的没有几个,他们也不奢望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当他们遇到挫折受到委屈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承担,他们承担的,往往不是个人荣辱,而是国民前途。他们并非没有缺点,有的是性格的缺陷,高傲、刚愎自用;有的是作风上的缺陷,捞钱、任用私人等等。但是他们的缺点绝不是所谓的脱离人民群众,在那个愚民时代,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一个有能力有手段的人,一个有胸襟有气度的人,他自然而然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气质。现在的主流是打造“平民英雄”,“真心英雄”,因为平凡的人给你们最多感动,而精英英雄仿佛是西方罪恶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我们的历史里,史书是人民写就的,是集体的历史。极端一点说,当庸才最终替代了精英的地位,那么这个民族的前途必定是平庸的,一个拒绝波澜壮阔的个人英雄的时代,必然是昏暗而没有盼头的。 梁启超无比肯定将李鸿章定位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见证了那段历史的梁启超还说:“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李鸿章试图像他的老师曾文正公一样力挽狂澜,像孔明一样,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又有人说,他做的努力不但是徒劳,而且是有悖于世界潮流的行为,因为他的功绩延缓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衰败。作为中国最先搞洋务的一批人,作为兴建了现代化工厂和水师的人,作为与列强中最铁血的俾斯麦比肩的人,他能不知道世界潮流?康梁变法的时候没有钱,他捐。孙中山找他推翻清政丅府,他不干,但也没有把孙中山抓起来怎么样。他也是知道世界走向的,但是他不能因为知道这个国家要灭亡了,就不去管它,毕竟是它成就了他。他耻辱而悲愤地签下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他拖着年迈的身躯,看着从捻军手里收回的山河在洋枪洋炮下更加破败不堪,他终于与世长辞,长辞此世界此国民,长辞世界潮流。梁启超曰:“后此内忧外患之风丅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清皇室:瀛台泣血走向共和里的光绪,形象塑造得实在太好,与之相比,李翰祥的瀛台泣血里狄龙扮演的光绪,性格都显得不够丰富。当然,李翰祥走的是民间传奇路线,张黎是力求还原真实的光绪。总的来说,他对光绪心态的把握的很到位,在片子中,光绪经常以这样两种姿态出现。当他在慈禧面前的时候,他是低头的,垂头丧气,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极力压抑着不满,总是放弃自己的意见。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常常是仰着头,满腔血热无处挥洒、无语问苍天,连皇帝尚且怀才不遇,大志不得展,何况国民乎?光绪望着天,一副“我有迷魂招不得”的表情,可是,他能等到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时候吗,当他见到康有为的时候,他以为等到了这一天,慈禧也有点要归还大权的意思,但是康有为的激进和傲慢得罪了中间派,使得维新派不得不仅凭自己的力量和顽固派短兵相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一百天血气方刚的维新变法只落得尴尬的去留肝胆。接着,光绪被幽禁瀛台。即使失去了自由,他也没有失去希望,他知道他还年轻,他耗得起,他可以等,等到她死。他的童年充满这位亲姨妈怨毒的眼神,他几乎吃不饱饭,以至于长大后一直体弱多病。但苦难中成长的他实在很争气,比乾隆之后的每一个皇帝都要争气,他不会像嘉庆那样弄倒和珅后中饱私囊,他不会像道光那样虚伪地穿破衣服以示节俭,他不会像咸丰那样逃避责任不顾国家,更不会像他堂兄同治那样自暴自弃寻花问柳。他在诗里面这样写到:“忧民念每深求治日兢兢 虚怀能纳谏旁求常侧席”,从他从政的各种行为来说,他也确实做到了诗中所说的忧国忧民、虚怀纳谏。他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即使被关在笼子里。无疑他是痛苦的,他的痛苦源自于他的清醒,他清醒地知道国家发生了什么,清醒地知道国家需要怎么前进,清醒地知道他是皇帝,清醒地知道皇帝应该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更清醒地知道他什么也做不了主,他的帝位就好比金水桥下一片落叶,飘忽不定,就好比春末的花朵,明艳动人、抱香枝头,但是只要风一吹雨一打,便会啪嗒跌落在地上,混为泥浆中的污垢。可贵可叹的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哪怕是甲午战败,世界排名第七的帝国水师全军覆没,哪怕是他最喜欢的女人被慈禧丢进井里再用石头砸死,哪怕是皇室西狩四处流亡、仓皇辞庙。他都没有放弃。甲午之时,他听说邓世昌战死,写下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他相信他的国家还可以屹立,输不可怕,放弃希望才可怕。他清楚他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等慈禧归天。当他听到她病重的消息,激动得调响了幽居里所有的自鸣钟,自鸣钟里的音乐是他在幽禁的生活中一点一点设置进去的,那旋律,是圣祖康熙登基用的音乐,那音乐里载满了祖先驰骋疆场的光荣与梦想。光绪再一次望向苍天,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他终于可以自由了。但是他想不到,她竟然狠心到把他毒死,当他血液里的砒霜一点一点夺去他生命的时候,很难猜想他在想些什么,他才38岁,他等了34年,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这样一位年轻人,满腔抱负,面孔苍白忧虑,有点音乐才华,有点书法造诣,从小受虐,一直缺爱,英年早逝。这样的经历实在叫人不能不同情。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虽然导演尽量让慈禧在片子里显得如她的封号一样慈禧,但是我还是难以原谅这个老太太。比政治手段,光绪比不上慈禧成熟老到,但是他态度可嘉,再加上几个同光中兴的大臣和维新派,如果亲政,或许就会有另一番光景。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叶赫那拉老太太有政治家的手段,却无政治家的胸怀,她喜欢算计,打垮了八大臣,斗垮了鬼子六,也斗垮了大清帝国;她喜欢嫉妒,嫉妒儿子的婚姻,逼死了同治皇后,也嫉妒侄子的爱情,杀死了光绪的珍妃;她喜欢排场,六十岁的大寿敢拿海军军费修颐和园,讽刺的是,舍不得把钱拿给北洋置军火,结果接二连三的败仗,马关辛丑一共赔款近六亿白银。有钱赔款,有钱修园子,没钱买军火。 慈禧死后,光绪无后,即位的是溥仪,摄政王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后世对清朝有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前者指的是多尔衮,后者指的就是载沣。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同一个爸爸,他也该把慈禧喊姨妈。走向共和里面的载沣是一个比较莽撞的人,做事情有点想当然,比方说阻扰赵秉钧建立现代警丅察制度,又比方说因为不喜欢袁世凯就强令他下野。尽管如此,电视剧里的载沣并不讨人嫌招人憎,因为那个演员长得耐看,在一群清的遗民里鹤立鸡群。历史上的载沣则不是飞扬跋扈的天潢贵胄模样,1900年汪&精&卫因刺杀他被捕,他倒是很客气地把汪放了,后来民国建立,孙中山到醇王府看载沣,两人还比较谈得来。要说载沣讨厌袁世凯那是当然的,于公,袁世凯代表的汉族官员严重的威胁到了满洲贵族的权益,于私,那就是他的亲哥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因为袁世凯才被囚禁瀛台。我对载湉载沣两兄弟映射都比较好,没别的原因,就是长得好看。以前看小说,古代的男人个个玉树临风,女人个个如花似玉,到了清代,有了照相机,文字的谎言再也藏不住了,一切人的脸面有照片为证,照片的存在,不仅是陈冠希一个人的悲剧,在遥远的清代,也有很多人留下了杯具的证物。比如说慈禧,凭书上再怎么说她驻颜有方、青春常在,照片上还不是一不折不扣如假包换的老太太。又比如常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幸好清朝留了照片,你去看看光绪的后宫佳丽,你就明白了他为什么只喜欢珍妃,只有珍妃长得对得起观众啊。留下照片,这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事,光绪和载沣就比较欢喜了,那时候叫俊,现在叫萌,据说载沣还很喜欢照相,显然他是照相机的受益者嘛。纵观晚清皇室,还有一个美丽的上镜的,那就是载沣的儿媳妇,溥仪的皇后婉容,如果说珍妃是美丽可爱的,那么婉容真的当得起国色天香了,尤其是她的眉毛,很有特色。康有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从戊戌变法到清朝立宪再到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主角也从李鸿章到了康有为再到袁世凯再到孙中山。康有为在此剧中并不像历史书里那么正大光明,而是一介狂生,理论上的上帝,行动上的魔鬼,可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性格造成了。根据我看过的一些资料,康有为的确性格不好,甚至严重点说人品都有待讨论,映射最深刻的一个负面消息是初中在读者上看到的,说康南海先生又一次逛青楼没付嫖资就跑路了,作为改革的导师,不应该啊。尽管有诸多缺点,但康有为能在重重阻力之下提出维新变法也胜过以翁同龢为首的一班腐儒。在十年&动&荡的时候,大小卫&兵把康有为的尸骨挖出来鞭尸,这比康先生拖欠嫖资就更叫人心寒,这已经不是同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了。康有为想不到,他的遗骸也想不到,他为这个国家的文明奋斗,死了那么多兄弟,然而在逝者长眠半世纪后,这个国家仍然野蛮,野蛮得惊心动魄排山倒海。孙中山: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国父在上,受在下一拜。相信观众看到孙先生出场的那几出戏都会泯然一笑吧,固执得可爱又可敬,剪辫子被官兵打得头破血流仍不忘宣扬革命,为躲避清政丅府逮捕男扮女装逃亡,为革命筹钱把哥哥农场和牛羊都“骗”去卖了,和杨度在日本喝酒醉的一塌糊涂。国父就是国父,他才不会愁眉苦脸的去向谁证明他有多操劳多辛苦,导演很幽默地像我们展示了革命的艰辛,也展示了孙先生有多么不怕折腾,孙生啊,所谓人强不需要马壮说的就是您吧。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失败。1906年起,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叛变。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留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这样一份履历很难叫人相信他是成功的,可他偏偏是。现在黑孙中山的言论不少,不管是自诩乱砍历史的红人还是学院派的砖家叫兽。但是就是孙在各方面都一无是处,至少有一点是值得尊敬的,就是他能折腾。他的成功不是在战场上,也不是在政坛,他的成功是他带给千年不变的国家一股新思想权力属于人民。从此以后,我们知道了世界上有着这么三个令人神往的词语:民丅主、民权、民生,我们也看到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挥汗流血洒泪,是为了让每一个人,他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能够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革命者每天出门,都对妻子说:“老婆啊,晚饭就别煮我的了,不知道能活着回来不”,上战场的时候咬紧牙关鼓励自己:“死丅全家就死丅全家,不怕!”。不仅仅是孙中山,这样的革命者还有黄兴、刘道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还有很多很多,有的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会永远感激他们,捍卫民丅主自由是对他们最不朽的记忆。袁世凯: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此片中袁世凯和孙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笑,笑的时候眼角都有明显的笑纹,孙的笑很有感染力,是标准的伟人式的笑容,袁的笑叫人捉摸不透,有时候明明知道他不可信任,又不得不妥协。在此片中,袁世凯的语言、神态都很有特点,他和慈禧打交道的时候还使出撒娇的手段。作为穿越了清朝和民国的重要人物,袁世凯绝不是单纯的奸臣、投机分子,此片有意要把他塑造成枭雄,他也只能是枭雄而不是英雄。他有才略有手段,但是他并不理解孙中山的革命,他不知道民丅主共和的重要。袁世凯的想法是,做总统,权利在民,民众就是总统的敌人,做皇帝,权利在自己一人手中,民众就是他的奴隶。袁世凯没有读过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文中讲到,如果我的臣民都是奴隶,我也不过是奴隶的头子,我也是奴隶。即使他读过这篇文章也不会动摇集权的野心,集权给集权者个人带来的好处肯定是多于搞共和带来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世界上集权存在的原因。要让每一个人都理解人人生而平等比建立罗马帝国还要难上千万倍,但是,我们绝不可以放弃努力。 袁世凯的夫人也是一个亮点,扮演者是黄梅戏皇后韩再芬,演技那是没的说,扮相简直不摆了。把一个风尘女子成为第丅一夫人,其节烈,其泼辣,其温婉,跃然眼前。名士:最后的贵族不得不说袁世凯的儿子,虽然在这部电视剧里戏份不多,但是在民国他的二儿子袁克文可是响当当的大才子啊。民国四公子:爱新觉罗傅侗,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四位都是大玩主,前三位玩的是文化,相互往来比较多,关系也好。傅侗擅长京剧,文武昆乱不挡,程砚秋之恩师罗瘿公所著的菊部丛谈中对他的评价是:“色色精到,音乐之外,词翰、绘事、赏鉴,无不精能。兼盖有唐庄宗、李后主之长,又非其它天潢所能企及耳。”袁克文也是大票友,和傅侗共组“言乐会”,盛极一时,钱金福,韩世昌及梅兰芳等也加入了。袁克文的诗极好,找到一首:乍着吴棉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灵室转明镫。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袁克文是不同意袁世凯称帝的,还写过诗对父亲称帝的行为表示担忧。袁世凯内弟的儿子,就是张伯驹,张伯驹擅长的是词,有纳兰之风,这里有一首他写来和袁克文的人月圆(晚归和寒云韵)戍楼更鼓声迢递,小院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