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之离骚_教学设计1_第1页
无韵之离骚_教学设计1_第2页
无韵之离骚_教学设计1_第3页
无韵之离骚_教学设计1_第4页
无韵之离骚_教学设计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韵之离骚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2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说明:作者在学海无边一序中曾论及本文“不单纯是评价,而是读后感”,言下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来读李将军列传,来议太史公笔法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没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议,但“感”、“议”结合,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可以说,“感”、“议”结合是这篇书评的特别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本文肯定和赞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研读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无裨益。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太史公笔法之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2难点:司马迁传写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及价值。说明: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但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宜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文章思路和基本内涵。虽然文章“叙”、“引”、“感“、”议“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但文章内容对于读者毕竟隔了一层,要切实理解太史公笔法,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就要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如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就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授之以渔,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熟悉背景引入课题1教师课前布置:(1)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读太史公自序,认识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了解他郁结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隐苟活,创作史记的漫长痛苦的艰难历程。(2)自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2学生两分钟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并将资料整理成文,与班中同学共享。2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可谈对司马迁的认识,也可谈对司马迁作品的看法。1熟悉背景可扫除阅读障碍,提供阅读思考方向,促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作品。学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时,需要结合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才能分析出作品“貌似平淡,却蕴涵无穷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而这种笔法的深刻内涵缘自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建立对文本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报任安书等作品的时代背景,走近司马迁。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速读文本把握线索说文解字激发兴趣1课文副标题为“太史公笔法小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的“议”落在何处?2在文言文中,“奇”这个字有几种含义?课文取的是哪一种含义?1学生速度课文,寻找关键词。文章的“议”落在“奇气”上,也即太史公笔法的特点上。2学生联系所学,回答。教师可提示:“奇”是多音字,读音不同,含义有别。明确:(1)q“奇”意为特殊的,稀罕,不平常。(2)j“奇”意为余数,零头;与偶相对;命运不济、坎坷不平。本文取的是“不平常”之意。“命运坎坷不平”这一含义虽未明说,但作者“小议”的根本落在李将军、太史公的悲剧命运。(这点可在“良史之辨”环节再讨论)本文以 “奇”字立骨,因此抓住“奇”字,既可纲举目张、把握全篇,又能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跳读文本梳理“奇”笔1文章小议太史公的笔法,共涉及哪些奇笔?2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文章共提到五处奇笔:第二自然段三处;第十五自然段一处;第十六自然段一处。2在作者的理解中,倾注了几十年的人生体验,联系写作时间(1980年)和第一自然段,不难看出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因“意有所郁结”而“以舒其愤”。锻炼学生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思考写作目的,为下文写法中“感”的理解作铺垫。细读文本探究写法1这篇书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关键词:“叙”、“引”、“感”、“议”2书评与读后感在写法上有何异同?1学生思考、交流。提示:从具体的写作中提炼概括。(1)“叙”、“引”交互:“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引”:精心筛选,以一当十。(2)“感”、“议”结合:“感”:感从身受,以意逆志。“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教师再次强调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2同:都属议论文范畴,表述作者的某种思想见解,对某一作品进行评论和论说。异:读后感着眼于“感”,有感而发,所论述问题的范围较书评宽泛,形式也更为多样灵活;书评着眼于“评”,即必须针对和紧密围绕书的内容、形式,评论其思想、艺术成就或社会、文化意义,范围有所限制,角度较为集中。1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有靠学生自己构建完成。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课文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2通过比较辨析,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异同,为实践操练作准备。良史之辨历史上的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卫青平定边患、居功至伟,均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二人表现却甚为不堪;李广、李陵、项羽等人都是失败者,或自刭、或降敌,司马迁却浓笔重彩,大力揄扬。作者认为,史记“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司马迁带着“爱”与“恨”的强烈感情去著史,会不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史记是良史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学生研读文本,参考研究性学习心得,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据。提示:司马迁爱重的是才力超群、品德高尚却惨遭厄运的英雄;痛恨的是薄情寡恩的汉家天子、挟怀私心的大将军卫青以及为虎作伥的刀笔吏。而这种强烈的爱、憎蕴藏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可就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悲剧形象和作为当权者的武帝、卫青进行分析)史记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超过三分之二,塑造的悲剧人物达一百余位,这些人物大都具有慷慨悲壮的英雄气质,司马迁传写这些人物留给后人的是壮烈、奋起、深思和升华,这就是其深刻意义所在。(可联系司马迁的悲剧人生,探讨人生悲遇对其创作态度的影响:促使他“发愤著书”,严肃地探求历史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和作用)强烈的“爱”、“憎”感情,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是”“非”标准,即本文作者在文末所说的“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批判意识恰恰有助于传写真实的历史。1读书要知人论世,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由主观性阅读转入实证性阅读,从而和作者进行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对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这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布置作业任选一本你所喜爱的名著,用“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方法写一篇书评。800字以上。完成作业。以读促写,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思路点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种尝试,教师也可进行常规性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对史记中李广、项羽等悲剧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评价,深入把握课文内涵。此外,还可读写结合进行教学。如,结合史记李将军列传相关章节、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等,指导学生以“李广”为人物原型,再造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悲剧英雄形象,形成富有文化含量和思想深度的书面表达,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练习举隅1“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这二十几个字究竟“冷”在哪里?2作者提及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一事,可是点到即止。请联系项羽本纪,谈谈司马迁是如何塑造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