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进展的影响.doc_第1页
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进展的影响.doc_第2页
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进展的影响.doc_第3页
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进展的影响.doc_第4页
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进展的影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进展的影响作者:赖定群单位: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摘要】 目的探讨产时体位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对产程进展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产妇分娩的生理特征,在产程进展的各阶段给予不同的体位护理。结果实验组经实施产时体位护理,产妇对自然分娩信心较强,能积极与助产者配合,总产程平均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助产1例,产后出血1例,出现滞产。而对照组无实施产时体位护理,休息不好,体力消耗大,产程长,手术助产11例,产后出血4例,出现滞产8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性。结论对产妇分娩时实施体位护理可以缩短产程,减少滞产,对降低手术助产、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产妇;分娩;体位护理 实施产时体位护理,不但增强了产妇自然分娩信心,也增强了产妇的产力,缩短产程,明显减少滞产、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将100例产妇实施产时体位护理促进产程进展的体会浅谈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8年8月初产妇200例,年龄22岁30岁;孕37周41周;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胎儿的大小、健康状况、临产状态均无明显的差异。2 方法与护理2.1 对照组 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无实施产时体位护理指导。2.2 实验组 产妇心理护理:首先让产妇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影响分娩的因素除了产力、产道、胎儿之外,还有产妇精神心理因素,所以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其恐惧心理以取得合作,同时注意产妇水分与营养的补充,鼓励产妇2 h4 h排尿1次,以保持膀胱空虚。体位护理:根据产妇分娩时的生理特征,在产程进展的各个阶段给予不同的体位护理。临产时宫口开大5 cm以前胎膜未破者,或胎膜已破,胎头已贴紧宫口并无明显头盆不称者,可取站位、坐位、蹲位、侧卧位及自由活动等舒适体位,宫口开大5 cm以上,对经过腹部扪诊或阴道检查判断为枕横(后)位的产妇,协助产妇取与胎背相反方向侧卧位,上半身抬高20°30°;宫口近开全时帮助产妇取膀胱截石位,靠背高度可视产妇的产力强弱而定,以产妇感到适于屏气用力为好,双手抱膝,使髋关节及膝关节高度屈曲,膝部尽量靠近腹部,当胎头即将娩出时再将产床摇平,嘱产妇双手握紧产床把手向上用力,助产者准备接生。分娩结束后产妇取平卧位,在产床上休息2 h,注意观察产后子宫收缩、阴道出血情况。3 结果3.1 两组产妇产时一般情况对比实验组产妇对自然分娩信心较高,能以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与助产者配合,产程短。对照组由于产妇休息不好,体力消耗大,产程长,有的甚至出现排尿困难。3.2 两组产程比较 实验组100例中总产程平均时间为7.3 h,第二产程平均时间57 min。对照组100例中总产程平均时间11.7 h,第二产程平均时间70 min,两组对比,实验组平均产程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3.3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实验组未出现滞产,手术助产1例,产后出血(≥500 mL)1例。对照组出现滞产8例,手术助产11例,产后出血4例。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4 新生儿阿氏评分 实验组新生儿100例,1 min阿氏评分≤7分者1例,占1%。对照组新生儿100例,1 min阿氏评分7分者8例,占8%。两组比较实验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 讨论4.1 产妇分娩时体位与骨盆的关系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最主要的产道是通过母体骨盆而娩出,因此母体骨盆的大小、倾斜度均可影响分娩。当骨盘倾斜度过大时,耻骨联合较低,骨盆前后径缩短,阻碍胎头入盆衔接、下降、内旋转等分娩机转,成为难产的主要因素,此时通过调节产妇的体位及姿势,减少其骨盆的倾斜度,使产轴方向与正常产轴保持一致,这样胎头能顺利通过骨盆,完成分娩机转。实验组产妇在产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体位护理,能改变骨盆入口平面与胎先露角度,使胎头适应骨盆入口平面的方向,有利于胎头下降入盆,纠正骨盆倾斜度过大引起胎头入盆困难的状况。产妇双手抱膝,髋关节及膝关节高度屈曲,膝部尽量靠近腹部,可使耻骨联合上抬,骨盆出口直径增加1.5 cm2.0 cm1,提供了分娩空间,利于阴道分娩。所以实验组的第二产程明显缩短,而对照组在第二产程中仅限于仰卧位分娩,骨盆可动性受限,骨盆相对狭窄,胎头下降阻力增加后继发引起产力减弱,结果导致产程延长,甚至滞产、排尿困难。4.2 产时体位对产力的影响产妇分娩的动力靠产力。有资料认为:产妇分娩时体位的改变影响静止期宫内的压力,当产妇由平卧位改变为站位、蹲位或坐位时,引起子宫静止期压力增加。较高的静止期宫内压力作用于宫颈,可致分娩过程加速是可能的2。当产妇取坐位或半卧位时,子宫离开脊柱趋向于腹壁,胎儿纵轴与产轴相一致,借助胎儿的中立和地心吸引力的作用,使胎头对宫颈的压力增加,反射性地引起有效宫缩,使宫颈口扩张,加快产程进展,所以对产妇实施产时体位护理,可增强产力,缩短产程,促进产程进展。4.3 分娩体位对新生儿的影响 根据本组的资料显示,实验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其可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骤然减少,出现低血压3,影响胎盘供血,直接引起胎盘循环障碍,造成胎儿缺氧。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临产后产妇不应取仰卧位,而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体位护理,使胎儿能够承受因子宫收缩时引起短暂的缺氧,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所以实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降低。4.4 产妇的分娩体位对产程有直接影响 产程进展的快与慢,一方面来自于胎儿,另一方面来自于母体。根据本组产时实施体位护理与未实施体位护理的资料显示,产妇的分娩体位对产程的进展有直接的影响。说明在分娩过程中,除产力、产道及胎儿三大因素外,产时体位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实验组通过实施产时体位护理,产妇在分娩时不但自然分娩信心高,而且有充沛的精力与助产者配合,从而缩短产程,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降低,产后出血者占1%,无滞产的发生。而对照组产妇休息不好,体力消耗大,造成产程延长,出现滞产,产后出血占4%,两组对比,实施产时体位护理不但避免单一仰卧位分娩时的缺点,而且充分发挥产妇内在因素,缩短产程,减少滞产,对降低手术助产、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有着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