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购买原稿文件请充值后自助下载。
以下预览截图到的都有源文件,图纸是CAD,文档是WORD,下载后即可获得。
预览截图请勿抄袭,原稿文件完整清晰,无水印,可编辑。
有疑问可以咨询QQ:414951605或1304139763
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
摘 要
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采用夹持机构进行设计.夹持机构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一系列优点可以作为航天上的对接器、航海上的潜艇救援对接器;工业上可以作为大件的装配机器人、精密操作的微动器;可以在汽车总装线上自动安装车轮部件;另外,医用机器人,天文望远镜等都利用了并联技术。
本文夹持机构的研究方向:
(1)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组成原理的研究
研究夹持机构自由度计算、运动副类型、支铰类型以及运动学分析、建模与仿真等问题。
(2)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运动空间的研究
(3)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结构设计的研究
夹持机构的结构设计包括很多内容,如机构的总体布局、安全机构设计。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关键词:机械手;虚拟样机;夹持机构
Six Degrees of Freedom Robot Arm
Abstract
Six degrees of freedom robot arm with clamping mechanism design. The clamping mechanism has high rigidity, strong bearing capacity, small error, high precision, load / weight ratio,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 easy control and a series of advantages can be used as a submarine rescue docking docking, space navigation on the industry; as for micro robot assembly, large precision operation; can automatically install the wheel parts in the automobile assembly line; in addition, medical robots, astronomical telescope using parallel technology etc..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lip holding mechanism:
(1) on the principle of six degrees of freedom robot arm
Study on the clamping mechanism, the calculation of degree of freedom motion type, hinge type and kinematics analysi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etc..
(2) six degrees of freedom robot arm motion space
(3) study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robot arm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clip hold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lot of contents, such as the design of the overall layout, mechanism of safety mechanism.
Because of my limited ability, mistak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is paper and ask teachers to give the criticism and correction.
Key words: manipulator; virtual prototype; clamping mechanism
目 录
1 前 言1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2 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6
2.1 并联运动机构概述6
2.2 机械手总体结构原理7
2.3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的总体结构8
2.4 控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9
2.5 夹持机构工作空间的分析10
2.6三维空间分析原理12
2.7 臂部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16
3 六自由度大臂机器人主要部件的设计19
3.1 电动机选型19
3.2电机的分类19
3.3选择步进电机的计算20
3.4传动结构形式的选择23
3.5 轴承的寿命校核25
3.6 手爪夹持器结构设计与校核27
3.6.1手爪夹持器种类27
3.6.2夹持器设计计算28
3.7 夹持装置气缸设计计算29
3.7.1 初步确系统压力29
3.7.2气缸计算30
3.7.3 活塞杆的计算校核32
3.7.4 气缸工作行程的确定33
3.7.5 活塞的设计33
3.7.6 导向套的设计与计算33
3.7.7 端盖和缸底的计算校核34
3.7.8 缸体长度的确定35
3.7.9 缓冲装置的设计35
3.8 气压元件选取及工作原理35
3.8.1 气源装置35
3.8.2 执行元件36
3.8.3 控制元件36
3.8.4 辅助元件38
3.8.5 真空发生器38
4 夹持机构机夹持机构空间分析39
4.1夹持机构夹持机构机的运动学约束39
4.1.1 连杆杆长约束39
4.1.2 运动副转角约束39
4.1.3 连杆杆间干涉40
4.2 确定夹持机构空间的基本方法40
总 结41
参 考 文 献42
致 谢43
1 前 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并联机器人与已经用的很好、很广泛的串联机器人相比往往使人感到它并不适合用作机器人,它没有那么大的活动空间,它活动上平台远远不如串联机器人手部来得灵活。的确这种6-TPS结构的夹持机构其工作空间只是一个厚度不大的蘑菇形空间,位于机构的上方,而表示灵活度的末端件3维转动的活动范围一般只在60°上下,角度最大也达不到±90°。可是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分为二的,若用并联式的优点比串联式的缺点,也同样令人吃惊。首先,并联式结构其末端件上平台同时经由6根杆支承,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多了,而且结构稳定;第二,由于刚度大,并联式较串联式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得多的承载能力;第三,串联式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因而误差大而精度低,并联式没有那样的积累和放大关系,误差小而精度高;第四,串联式机器人的驱动电动机及传动系统大都放在运动着的大小臂上,增加了系统的惯性,恶化了动力性能,而并联式则很容易将电动机置于机座上,减小了运动负荷;第五,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十分困难,而夹持机构正解困难反解却非常容易。由于机器人的在线实时计算是要计算反解的,这就对串联式十分不利,而并联式却容易实现。
夹持机构实质上是机器人技术与机构结构技术结合的产物,与实现等同功能的传统五坐标数控机构相比,夹持机构具有如下优点:
刚度重量比大:因采用并联闭环静定或非静定杆系结构,且在准静态情况下,传动构件理论上为仅受拉压载荷的二力杆,故传动机构的单位重量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
响应速度快:运动部件惯性的大幅度降低有效地改善了伺服控制器的动态品质,允许动平台获得很高的进给速度和加速度,因而特别适于各种高速数控作业。
环境适应性强:便于可重组和模块化设计,且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在动平台上安装刀具可进行多坐标铣、钻、磨、抛光,以及异型刀具刃磨等加工。装备机械手腕、高能束源或CCD摄像机等末端执行器,还可完成精密装配、特种加工与夹持机构等作业。
技术附加值高:夹持机构具有“硬件”简单,“软件”复杂的特点,是一种技术附加值很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可望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目前,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对研究与开发夹持机构非常重视,并于90年代中期相继推出结构形式各异的产品化样机。1994年在芝加哥国际机构博览会上,美国Ingersoll铣床公司、Giddings&Lewis公司和Hexal公司首次展出了称为“六足虫”(Hexapod)和“变异型”(VARIAX)的数控机构与加工中心,引起轰动。此后,英国Geodetic公司,俄罗斯Lapik公司,挪威Multicraft公司,日本丰田、日立、三菱等公司,瑞士ETZH和IFW研究所,瑞典NeosRobotics公司,丹麦Braunschweig公司,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等单位也研制出不同结构形式的数控铣床、激光加工和水射流机构、夹持机构机和加工中心。与之相呼应,由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标准局倡议,已于1996年专门成立了Hexapod用户协会,并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立站点。近年来,与夹持机构和并联机器人操作机有关的学术会议层出不穷,例如第47~49届CIRP年会、1998~1999年CIRA大会、ASME第25届机构学双年会、第10届TMM世界大会均有大量文章涉及这一领域。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动议,1998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并联运动学机器专题研讨会,并决定第二届研讨会于2000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举行。1994~1999年期间,在历次大型国际机构博览会上均有这类新型机构参展,并认为可望成为21世纪高速轻型数控加工的主力装备。
我国已将夹持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计划和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攀登计划的资助。部分高校还将夹持机构的研发纳入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并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且吸引了机构骨干企业的参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大陆地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骨干力量,于1999年6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我国第一届并联机器人与夹持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讨会,对夹持机构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